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现实世界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单子理论单子理论是莱布尼茨认识论的基础,莱布尼茨有关认识论的所有逻辑和推理思路都可以从单子理论上找到源头,在继承笛卡尔唯理论的基础上对单子理论进行扩展和充实,也鲜明的体现了莱布尼茨的唯理论者特征,下面从单子论开始,我们来探寻一下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经历怎样一个过程之后最终完善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同他的单子论一脉相承的。
他从单子的等级出发,贬低感性,抬高理性,把感性认识看做纯粹动物的认识。
正因如此,他反对经验论,尤其是洛克的经验论。
他的《人类理智新论》,就是专门为了反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而写的。
他认为经验论只抓住了个别事物,不能把握普遍的、必然性的东西。
如果仅凭经验,是动物行为。
莱布尼茨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的区分的角度对经验论作了批判。
关于认识的主体是物质还是精神实体这一问题,莱布尼茨反对洛克关于上帝可能给物质以思想力的观点。
他认为,精神性的单子是惟一的实体,不存在物质实体,认识的主体自然不可能是物质实体。
在真理观上,莱布尼茨认为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
他在确定两者的区别时,叙述了它们的原则。
一个是矛盾原则,由于这一原则,我们才认为其中隐藏矛盾的东西是谬误的,而与谬误相对立的东西则是真实的。
他在《人类理智新论》中,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矛盾原则:任何一个判断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谬误的。
这包含两个真实的判断:1、一个判断不可能既是真实的同时又是谬误的;2、一个判断不可能既不是真实的又不是谬误的,莱布尼茨主张唯理论的真理观,认为推理的真理是以心灵为其源泉的,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在莱布尼茨看来,对实际事物的认识中,由于人类找不到最终的即充分的理由,因而这些事物以及与它们相符合的真理都是偶然的。
莱布尼茨强调,“偶性”是仅对我们人类而言的,因为人类无法找到事实。
真理之实在性的充足理由;对上帝来说,一切真理都是直觉的,推理的真理与事实的真理之间并无差异,因为这个世界及其原则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能看到一切。
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单子理论是莱布尼茨认识论的基础,莱布尼茨有关认识论的所有逻辑和推理思路都可以从单子理论上找到源头,在继承笛卡尔唯理论的基础上对单子理论进行扩展和充实,也鲜明的体现了莱布尼茨的唯理论者特征,下面从单子论开始,我们来探寻一下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经历怎样一个过程之后最终完善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同他的单子论一脉相承的。
他从单子的等级出发,贬低感性,抬高理性,把感性认识看做纯粹动物的认识。
正因如此,他反对经验论,尤其是洛克的经验论。
他的《人类理智新论》,就是专门为了反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而写的。
他认为经验论只抓住了个别事物,不能把握普遍的、必然性的东西。
如果仅凭经验,是动物行为。
莱布尼茨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的区分的角度对经验论作了批判。
作为一个唯理论者,莱布尼茨企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莱布尼茨继承了笛卡尔的唯理论,主张“天赋观念”论。
他认为,单子没有可供外界事物出入的窗户,不能接受任何外来事物的影响,因此,认识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客观来源,而只能是天赋的。
不过,莱布尼茨并不赞成笛卡尔所主张的人的心灵生来就有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
在他看来,天赋观念并非总是从一开始就是清楚明白的,而是从比较模糊的天赋知觉逐渐发展。
莱布尼茨在宣传天赋观念论时,强调天赋的观念的“潜在”性。
他在叙述如何使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时,强调了感觉经验的作用。
莱布尼茨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大理石上的纹路虽不是现成的形象,但大理石已有的纹路决定了它适合于雕琢成什么样的形象。
一方面,莱布尼茨和笛卡尔一样,主张“天赋观念”论;另一方面,他与笛卡尔又有区别,认为观念是潜在地天赋的,即观念一开始是人心中潜藏着的不清晰的知觉,需要经过理性的加工琢磨,才能变成清晰的观念。
这里,莱布尼茨陈述了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一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也表明他的唯理论是向经验论让步的唯理论。
关于认识的主体是物质还是精神实体这一问题,莱布尼茨反对洛克关于上帝可能给物质以思想力的观点。
德国近代哲学家G.W.莱布尼兹的著作。
《单子论》原文为法文,本无标题。
1720年克勒曾发表了本篇的德译文,1721年迪唐又据德译转译为拉丁文,1840 年J.E. 爱尔特曼在莱布尼兹手稿中发现原文,收入所编《莱布尼兹哲学全集》中,并加上了标题。
本文是莱布尼兹把自己在许多哲学著作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高度浓缩的作品。
篇幅虽短而内容丰富。
全文共90节,大体可分为两部分:1~48节主要论述一切实体的本性,包括实体应是构成复合物的最后单位,本身没有部分,是单纯的东西,即精神性的单子;实体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能动原则等等。
49~90节主要论述实体间的关系,包括前定和谐及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的学说等等。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但也包含一些合理的辩证法因素,如万物自己运动的思想等。
1.我们这里要说的单子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
2.既然有复合物,就一定有单纯的实体;因为复合物无非是一群或一堆单纯的东西。
3.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可分性的。
这些单子就是自然的真正原子,总之,就是事物的原素。
4.也根本不用害怕它们会分解.根本就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消灭。
5.根据同样理由.也根本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产生.因为它是不能通过组合形成助。
6.因此可以说,单子是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失的,这就是说,它们只能通过创造而产生、通过毁灭而消失,至于复合物则是通过部分而产生成消失的。
7.也没有办法解释一个单子怎样能由某个别的创造物在它的内部造成变化或改变,因为在单子里面不能移动任何东西,也不能设想其中可以激起、引导、增加或减少任何内部运动,这在复合物中是可以的,那里有部分之间的变换。
单子并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
偶性不能脱离实体,不能漂泊在实体以外,象过去经院学者们的"感性形相"那样。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3, 13(9), 3879-388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p https:///10.12677/ap.2023.139487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潜意识心理分析宋其恩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收稿日期:2023年7月28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7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1日摘要 潜意识学说是心理学史上重要的理论之一。
在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思想中,就已经可以看到潜意识理论的雏形,尽管他本人并未察觉到这一理论,但却对潜意识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单子论作为莱布尼茨重要的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世界是由无数多杂乱且封闭的单子构成,而且单子之间存在等级差距,最低级的单子只具备“微觉”,稍高一级的单子具备“统觉”,最高级的单子则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
本文旨在从莱布尼茨单子论入手,对其潜意识心理思想进行分析,进而论述这一思想在哲学史、心理学上的贡献及意义。
关键词单子论,微觉,前定和谐,潜意识Subliminal Psychoanalysis of Leibniz’s MonoletsQi’en SongSchool of Philosoph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l. 28th , 2023; accepted: Sep. 7th , 2023; published: Sep. 21st , 2023AbstractThe theory of the subconscious mi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The prototype of the theory of the unconscious can already be seen in the ideas of the 18th-century German philosopher Leibniz, and although he himself was not aware of this theory, he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unconscious. As one of Leibniz’s impor-tant theories, monadism believes that the universe is composed of countless chaotic and closed lists, and there is a hierarchical gap between the lists, the lowest list only has “micro-awareness”, the宋其恩slightly higher list has “unified awareness”, and the highest list is the all-knowing, all-powerful and all-good God. This paper aims to start from Leibniz’s monoton theory, analyze his subconscious psy-chological thought, and then discuss the con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idea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KeywordsMonadism, Microsense, Pre-Set Harmony, Subconsciousness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当下对潜意识问题的探究仍然是心理学和哲学发展所不可忽视的一环,当我们回溯18世纪的德国哲学,会发现原来莱布尼茨早已发现了人的潜意识能力,只是他当时并未察觉到这一理论,所以才未将其系统化地整理归纳。
莱布尼茨论“最完美国家的道德世界”--从《形而上学序论》
到《单子论》
王腾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近代德国的文化精神结构呈现祛魅化态势,启示神学式微,理性神学兴起。
在理性神学语境下,莱布尼茨最完美国家的道德世界即是在“神学信仰”与“哲学理性”的双重向度上建构的。
同时,“预定和谐”体系是莱布尼茨道德哲学建构的理论基石。
在《形而上学序论》中,莱布尼茨最早提出了“道德世界”概念,建构了“道德世界”的“草图”。
随着“实体论”向“单子论”过渡,在《单子论》中,莱布尼茨细致地描画了单子与上帝单子之间的道德关系,与此同时,在单子精神自由状态基础上,他建构了一个理想的“道德世界”图景。
【总页数】9页(P1-8,14)
【作者】王腾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定言命令之第三者——《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一个重要问题的解答 [J], 舒远招
2.莱布尼茨自然正义理论的内涵——从本质形而上学、存在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看 [J], 李少兵
3.莱布尼茨的"单子"和朱熹的"理"之异同——兼论莱布尼茨对朱熹之"理"的理解[J], 李中祥
4.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现实世界探析——兼论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分野 [J], 齐明皓;毕富生
5.从莱布尼茨\"单子\"概念看西方形而上学的创生模式 [J], 龙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及其影响莱布尼茨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他所研究和发展的各个领域都给人类思维的深刻启迪。
他的单子论主张一切物质都来源于物质的单元,这种单元是不可分的最小质点,即单子。
莱布尼茨在这一理论对各个领域的影响深远而且广泛,如下述五个案例将分别证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及其影响:1. 科学研究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对于科学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
莱布尼茨认为物质的单元是不能再分成更小单元,这意味着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基本单位。
这种概念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支持,同时也给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化学领域中,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是原子,而这个概念就是建立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基础上。
2. 哲学思考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对于哲学思考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单子概念为后世哲学家探索实体万物之本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单子是万物存在、联系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念。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对与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繁荣了形而上学研究。
3. 数学发展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也为数学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单子论的启发下,莱布尼茨主张每一段曲线内的任何一点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变量的函数。
这种描述方式为微积分学、微分方程等数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并推动数学研究的范式转变,公理化的理论体系更从单子论的启示得到了重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4. 人工智能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还促进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
由于单子理论所强调的是自主、不可分割的单元,因此,它在建立人工智能系统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
经过长期探索和研究,人工智能研究已逐渐逼近莱布尼茨的格物考量的原始目标,也在不断颠覆当下科技社会的思维。
5. 自然科学研究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
他的单子观念对于对待自然事物的把握相较于较为传统的方法论仍相当具有启示性。
采纳单子性的观点认为,如果万物的存在不是由于任何外物的原因,那么它们只有内在的必然关系,自身定义了所有物的土壤。
莱布尼茨单子论及其意义莱布尼茨是17世纪欧洲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对于单子论的阐述影响了之后数学的发展。
单子论被认为是莱布尼茨的主要贡献之一,其理论深入解释了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而这样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来说具有巨大的意义。
那么,本文将会分析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及其意义,并通过5个例子证明其重要性。
一、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基本概念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中,单子可以被理解为宇宙最基本的元素,无法再被分解。
他认为,每个单子都是不可分割的,它本身包含了所有的真实性质。
这些单子在互动过程中,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
二、莱布尼茨单子论对于哲学的贡献单子论的提出对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为实体论学派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体论学派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单一的实体,而并非象牙塔里的一些哲学家所说的“复合体”。
单子论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实体论的观点,认为宇宙中存在的基本单元就是单子。
三、莱布尼茨单子论对于数学的贡献莱布尼茨在单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微积分学及其相关的符号和符号处理法则,这一创新成果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莱布尼茨的符号法则,促使了微积分学的集成和微分的进一步研究。
四、莱布尼茨单子论对于物理学的贡献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具有所有的真实性质,当它们集成在一起时,这些真实性质会产生物理现象。
其实,这种观点可以看作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持。
例如,当我们考虑光产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光是由一个光子一颗颗构成的。
每个光子本身是一个单子,而它们集体作用就产生了光这一物质。
五、宇宙中的单子单子论为我们认识宇宙提供了新的思路。
单子论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最基本的元素–单子。
因为单子无法分解,所以他们更具有稳定性。
这样的结构在物理学和其他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微芯片、量子计算等领域。
下面我们举出5个例子证明单子论对于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例一、人体中的基因是由单子组成的,人类的遗传信息都保存在这些基本的单子中。
例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也是由单子构成的。
莱布尼茨单子论及其意义莱布尼茨生前没有留下一部自己满意的哲学著作,当然也不可能用一种系统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在哲学方面的所有主要著作都是为了某个人而写就的:《单子论》是为欧根尼写的,《神正论》是为普鲁士王后而按笔记改写的,《人类理智新论》是为批判洛克的理论写的。
他的真实思想,更多地散见于与朋友的大量通信中,所以罗素才断言说,莱布尼茨建立了两种哲学理论。
一种是他在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所叙述的媚俗理论;另一种是他在书信中告诉熟人的隐秘的理论,后者甚至表明他是一个比人们所希望的更为深邃的思想家。
①莱布尼茨哲学文献的复杂性给后人对其思想体系的探索带来了少有的困难,或许正因为如此,三百年来才不时有人试图揭开这一历史之谜。
本世纪以来,由于一些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莱布尼茨遗稿的全部发表,为尝试完成这一使命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
这也是本文得以写作的一个基本条件。
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追述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基本思想线索。
一、单子本体论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拱心石”,通常被称为“单子论”,他自己则称之为“前定和谐系统”。
他的哲学体系是庞杂的,明显带有调和或折衷的成分,出发点是他对单子的理解或规定。
他写道:“单子--希腊词,意为一个或单纯。
复杂的实体或物体是杂多;单纯的实体、生命实体、灵魂实体、精神实体都是单纯的。
单纯的实体应该必然地到处都有,因为没有单纯的实体也就没有复杂的实体。
”所以,“单纯的实体是一定存在的”②。
随后,莱布尼茨给出了单子的几种规定性:(1)单子是最小的精神实体。
莱布尼茨认为,作为世界实体的那种东西必须是某种不能再分割的、最单纯的东西(“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③。
而物质恰好不是这样,一个物体不管多少,也总是具有广延性,就是说可以再分割,因而不可能成为宇宙的最基本单位或世界的始原。
这样,“物质的原子”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只有精神才是最单纯的实体,它不具有广延性也无所谓可分性。
其次,作为世界实体的东西必须是能动的,而物质的本性恰恰是受动性,所以不可能是宇宙的实体。
浅析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浅析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内容提要]:哥特弗⾥德·威廉·冯·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是试图建⽴形⽽上学体系的第⼀个近代伟⼤的德国思想家。
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是其形⽽上学体系的基础,他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以来的实体理论的缺陷,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实体思想并在⾃⼰的思考中提出了极具特⾊的实体学说。
他提出需要重新召回经院哲学的“实体的形式”即质的观念来给实体做出新的理解,应该从质的⾓度,从能动性的⾓度去寻求⼀种单纯的、⽆形体的永恒实体作为万物的基础,强调实体的个体性原则。
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不仅试图克服机械论的局限,也试图去协调⼀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实体理论和整个哲学的发展都有很⼤的影响。
[关键词]:莱布尼茨实体单⼦单纯性能动性个体性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在他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时,17世纪盛⾏的机械论⾃然观的局限性已经露出了端倪,经验论与唯理论经过长期的论战,各⾃的短长也逐渐明朗化。
莱布尼茨在分析以往哲学学说的基础上,认为必须有⼀种新的哲学体系,来调和机械论和⽬的论、⾃然科学和神学以及近代和古代哲学的⽭盾,由此他创⽴了他独具特⾊的单⼦论实体学说。
莱布尼茨认为实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质,必须是不可分的单纯性的,具有统⼀性,⽽且实体也应有其内在⽬的,符合能动性原则。
他把⼒、活动引⼊实体,强调实体⾃⾝的能动性与个体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既弥补了机械论的不⾜,也对⼀般与个别、普遍性与⼀般性之间的关系进⾏了创新性的解释,是对传统实体学说的突破与发展。
⼀、单纯的形⽽上学的点近代以来,机械论的⾃然观得到⼴泛的推崇,持机械论⾃然观的哲学家们将物体的本质规定为⼴延性即单纯的量的规定,试图⽤⾃然科学中的机械性原理来解释⾃然,⽽在莱布尼茨看来,实体概念必须既蕴含着统⼀性,⼜是不可分的单纯性的。
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现实世界探析作者:齐明皓毕富生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6期【摘要】在莱布尼茨《单子论》中,现实世界是单子的集合。
那么,现实世界的存在具体意味着什么?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包含无穷分析的偶然真理以单子为表象是本质上区别现实世界和其他可能世界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研究路径做进一步拓展和推论,现实世界是具有表象功能的单子在现实时空中的当下存在,可能世界则是单子可能的结合与表象。
神预知了单子的组合与表象,并且神选定的组合与表象是最佳的。
这样,现实世界就是神预知预定的具体实现,单子的表象则构成了对于神预知预定的认知。
【关键词】莱布尼茨现实世界可能世界偶然真理【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问题的焦点对莱布尼茨(1646~1716)而言,现实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世界(为了区分被创造的世界和其他可能世界,本文特使用现实世界一词)。
在《单子论》(1714年)中,现实世界是由“单子(monad)”构成的,即现实世界是单子的集合。
每个单子都有各自的“表象(perception)”,包合并代表着单子繁多性的变化状态。
各个单子通过相互的表象来表现现实世界。
此外,莱布尼茨承认可能世界的存在。
神创造出的现实世界是现实中被创造出的最好的可能世界。
现实世界与其他可能世界的不同在于它是存在于现实中的。
那么,所谓“存在于现实”具体是指什么?现实世界的什么性质使其有别于可能世界?《单子论》第10节中写道:“一切被创造出来的存在之物都有变化。
因此,被创造出来的单子也是一样。
”所谓单子的变化指单子的表象推移。
另外,单子的变化是由内在原理而非外因造成的。
因为现实世界是诸单子的集合,所以表象因自身内在原理而推移的单子就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征。
如果可能世界被创造,那么可能世界也存在同样的特征。
由此,便无法区分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
莱布尼茨在《神义论》(1710年)中讲道:“很明显,神的意志改变不了事物构成上的任何东西,而只能始终保持事物单纯可能的状态。
”神的意志无法改变存在之物的本质,“创造”的焦点在于存在而非本质。
因此,不能局限于在性质中寻求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的不同,而必须另辟蹊径。
现实性与可能性分野的条件美国学者Ohad Nachtomy(2010年)依据两者所属范畴的不同来阐释现实世界个体的性质。
他认为,1670年代后期,莱布尼茨以完满概念的观点来定义个体,完满概念是指谓语包含发生在个体上的一切事项的概念。
无论现实的个体还是可能的个体,都由完满个体概念来定义。
个体具备主动性的内在之源包含“行为的内在法则”和“行为的原初之力”。
“法则规定行为的方针或计划,而原初之力是实现计划的必要条件。
”莱布尼茨认为,决定论和自由意志是对立的,概念和行为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完满概念的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谓语和个体行为的关系却并非如此。
”无论多么详细的行为记述,也无法使行为体进行行为。
本文所关注的是,Nachtomy以行为与概念分属不同范畴来区别现实个体的主动行为和个体的完满概念(行为记述)。
笔者认为,实现这种区分的前提是现实个体和可能个体的概念在表现方式上是不同的。
只要是谓语相同的概念,就一定同时包含在现实个体和可能个体的完满概念中。
比如,“凯撒”的完满概念包含“渡过卢比孔河”这个谓语,并且该谓语在“凯撒”存在的世界被创造的前后没有任何变化。
对于谓语相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是只作为概念被规定,还是实际也被付诸行为。
按照Nachtomy的表述,就是给“行动(action)的内在法则”追加“行为的原初之力”,也就是说,概念和行为所属范畴的不同成为现实个体和可能个体实质不同的前提条件。
承认概念和行为分属不同的范畴,那么也就承认了现实个体和可能个体有本质上的不同并肯定了概念和行为所属范畴不同这一前提。
如果把这种逻辑从现实个体、可能个体演绎至现实世界、可能世界,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比如,存在因内在原理而表象推移的单子这种现实世界的性质也可以适用于可能世界。
从而,本该是现实世界特有的性质同样也可以是可能世界的性质。
那么,要明确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本质上不同的条件,就需要考虑避免这样的情况。
笔者认为,世界是个体的集合,适用于现实个体和可能个体的区别,也就适用于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的区别。
被表象的现实世界如前所述,相同的谓语是只作为概念被规定还是实际被付诸行为,其表现方式是不同的。
同样,英国学者Woolhouse(1994年)把完满概念比作角色的剧本,区分了剧本的情节和演员按照剧本进行的具体表演。
被规定的概念和实际行为有何不同?剧本和表演有何不同?接下来将阐述现实世界如何被表现,才能从实质上区别现实世界和其他可能世界。
我们从莱布尼茨的偶然真理作为切入点。
他在《单子论》中认为,偶然真理为事实真理,必然真理为逻辑真理或推理的真理。
偶然真理不同于必然真理,不能分割为原始的观念或真理。
由于基于偶然真理的自然事物可以被无穷分割,所以偶然真理的理由也具有被无穷分割的可能性。
关于理由可以被无穷分割,在《论自由》(1679年)中有更加具体的说明。
偶然真理的“谓语虽然存在于主语,但是偶然真理并不能被证明,而且命题也无法还原成等式,即同一的东西。
否则,分割就是无穷的”。
因为分割是无穷的,所以神也只看事项之间的联系,即主语包含谓语。
偶然真理通过有限的步骤是不可能证明的,其分析具有无限性。
比如,因为“凯撒渡过卢比孔河”的真理是偶然真理,所以包含该真理的“凯撒”完满概念的分析是无穷的。
那么,现实世界的单子在表象偶然真理时会发生什么?分析具有无限性的真理被现实所表现时会发生与作为概念被规定时不同的情况吗?下面将探讨这样的问题。
与《单子论》同年出版的《基于理性的自然和恩宠的原则》(1714年)中第13节有这样的表述:“如果能够展开每个灵魂的全部表象,那么在该灵魂之中就能够感受到宇宙之美。
其表象只随时间展开呈现。
”现实世界由诸单子所表象,而单子的表象就是推移的状态。
单子的表象是随时间推移的,单子表象全宇宙是随时间而变迁的。
因为世界上的真理中趋于无穷的不是必然真理而是偶然真理,所以“灵魂的表象”趋于无穷正是因为它包含了偶然真理,而表象的推移作为时间性质,与偶然真理的实现相关。
但是,偶然真理的概念规定并非以单子实际表象偶然真理为前提,所以概念规定无法说明这个时间性质。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表象的推移这种时间性质与莱布尼茨给克拉克的书信中所定义的时间是不同的。
在给克拉克的书信中,时间被定义为“接续的秩序”。
作为“接续的秩序”的时间未必通过单子实际表象出来,是可以通过概念规定来说明的,因为这个时间的定义并不包含时间展开。
这个定义虽然规定了诸事物的存在顺序,但是并未指出诸事物按照这个顺序来存在。
前者不能以概念规定来说明,而后者能以概念规定来说明。
关于莱布尼茨思想中两种时间的差异,Woolhouse区分了“关于世界现在状态为真的东西”和“关于作为整体世界为真的东西”。
他认为,关于某个体的完满概念的命题为真并不意味着该命题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为真。
另外,美国学者Futch(2008年)指出,莱布尼茨使用“先行、后续、同时”等非时间性词语来定义时间关系的本质,以此对时间的方向性进行还原分析。
Futch所说的“非时间性”就是以可能性的表述方式来表示“接续的秩序”。
因此,就偶然真理而言,偶然真理的概念规定对应单子内在的非时间性,而偶然真理的内容的实际发生对应单子的二次时间性质。
前述可知,概念规定无法说明表象的推移这种时间性质和“接续的秩序”的不同,所以时间性成为区别现实世界和其他可能世界的特征。
相反,在没有时间性质的可能世界中,偶然真理是如何被规定的呢?而且,这个规定和现实的表象又有何不同呢?下面将对此进行探讨,作为本文提出的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本质上不同的条件。
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认为,就事物而言,个体概念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这种联系不只是通过主语的概念来表示,还可以和时间概念一起来表示,而此处的时间概念包含一连串事物的总和以及神的自由意志。
对偶然真理来说,在可能世界被规定的阶段无法表示主语和谓语间的必然联系,只有世界被创造为现实时才能表示其必然联系。
如果没有这个时间概念,那么就不清楚某个偶然真理的命题会有怎样的谓语。
相对于可能世界偶然真理的规定,现实世界中成为偶然真理的事件的表象具有随时间推移的特征。
现实世界中表象随时间推移就是因为偶然真理的分析达到无穷。
因为分析达到无穷,所以对偶然真理的命题而言,谓语为何包含在主语中是无法通过分析得出的。
即使是“凯撒渡过卢比孔河”这样众所周知的命题,只要该命题被作为概念规定处理,那么连神也无法阐明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件。
在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中,关于现实世界的前提是以概念规定无法解释包含无穷并随时间推移的单子的表象。
如果假设这种表象也可以作为可能世界的可能性质,那么就无法从本质上区别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
现实世界的这种特征与其说是现实世界的性质不如说是性质的表现方式。
现实世界的特征就是在表现偶然真理时,其主语和谓语的联系通过单子表象的推移来表示,且具有时间性质。
“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拓展与推论综上,包含无穷分析的偶然真理随时间被单子所表象是本质上区别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的条件。
现实世界和其他可能世界的区别,不是性质的区别,而是性质被表现方式的区别。
最后,本文就“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问题做进一步的拓展与推论。
莱布尼兹关于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最引人入胜的论述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单子需要在无限的时间中表象这个世界,这种表象的时间性是无限的,在可能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而为了言说可能世界中的表象问题,莱布尼兹提出了所谓的“在神的自由意志中的时间”概念,用以规避“时间在神的自由意志中,因而不存在无穷的神尚不知道的单子表象”问题。
但新的问题产生了,神如果无法全知全觉现实中无穷的单子表象,那么神在使这个可能世界成为现实之前对它的预知预定,究竟还是不是预知预定?而如果现实世界中无穷的单子表象只是一种偶然的、无关紧要的事项,那么“可能世界成为现实世界”也将成为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
这将直接导致对“神创造这个世界”的蔑视。
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可能会对思考“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问题有所帮助。
即:现实世界就是具有表象功能的单子在现实时空中的当下存在,可能世界则是单子在下一时刻的可能结合与表象模式。
单子在这一时刻,并不知道下一时刻将遭遇怎样的组合,并进行怎样的表象。
然而,神知道,并预定了接下来的单子组合与单子表象。
而且,神选定的组合与表象,总是最好的组合与表象。
这样,现实世界就是神预知预定的具体实现,单子的表象则构成了对于神预知预定的认知。
这或许可以作为莱布尼兹“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问题的一条可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