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 单子论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1
单子理论是莱布尼茨认识论的基础,莱布尼茨有关认识论的所有逻辑和推理思路都可以从单子理论上找到源头,在继承笛卡尔唯理论的基础上对单子理论进行扩展和充实,也鲜明的体现了莱布尼茨的唯理论者特征,下面从单子论开始,我们来探寻一下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经历怎样一个过程之后最终完善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莱布尼茨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同他的单子论一脉相承的。
他从单子的等级出发,贬低感性,抬高理性,把感性认识看做纯粹动物的认识。
正因如此,他反对经验论,尤其是洛克的经验论。
他的《人类理智新论》,就是专门为了反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而写的。
他认为经验论只抓住了个别事物,不能把握普遍的、必然性的东西。
如果仅凭经验,是动物行为。
莱布尼茨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的区分的角度对经验论作了批判。
作为一个唯理论者,莱布尼茨企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莱布尼茨继承了笛卡尔的唯理论,主张“天赋观念”论。
他认为,单子没有可供外界事物出入的窗户,不能接受任何外来事物的影响,因此,认识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客观来源,而只能是天赋的。
不过,莱布尼茨并不赞成笛卡尔所主张的人的心灵生来就有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
在他看来,天赋观念并非总是从一开始就是清楚明白的,而是从比较模糊的天赋知觉逐渐发展。
莱布尼茨在宣传天赋观念论时,强调天赋的观念的“潜在”性。
他在叙述如何使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时,强调了感觉经验的作用。
莱布尼茨把人的心灵比作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大理石上的纹路虽不是现成的形象,但大理石已有的纹路决定了它适合于雕琢成什么样的形象。
一方面,莱布尼茨和笛卡尔一样,主张“天赋观念”论;另一方面,他与笛卡尔又有区别,认为观念是潜在地天赋的,即观念一开始是人心中潜藏着的不清晰的知觉,需要经过理性的加工琢磨,才能变成清晰的观念。
这里,莱布尼茨陈述了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一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也表明他的唯理论是向经验论让步的唯理论。
关于认识的主体是物质还是精神实体这一问题,莱布尼茨反对洛克关于上帝可能给物质以思想力的观点。
论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想莱布尼茨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数学家。
他在哲学上接受并发展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成为近代理性派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同时他对笛卡尔哲学的某些观点也持批判态度,形成了以单子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他的思想不仅对德国启蒙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作为德国理性主义美学形成的主要思想来源,对18世纪德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凯·埃·吉尔伯特和赫·库恩在《美学史》中所说:“由于莱布尼茨的综合能力,他似乎成了自己的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家。
可以断言,在莱布尼茨的著作中,孕育着使鲍姆加登(Baumgarten)在1750年成为美学的正式奠基者的思想萌芽……人们甚至认为,他的思想部分地预示了康德(Kant)的学说。
”[1](P301)莱布尼茨理性主义美学思想是他创立的以单子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
单子论主张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是单子。
所谓单子,按照莱布尼茨的解释,它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没有部分,也不具有广延性。
因此,它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只可能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
莱布尼茨曾明确地说:“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就都可以称为灵魂”[2](P479)。
单子论根本否定了物质实体本身,把实体看成完全是精神性的东西,这实际上是把人所具有的精神和意识夸大成了普遍存在的东西。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其单子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莱布尼茨看来,认识主体就是精神单子(心灵),认识只是人类心灵这种较高的单子的“知觉”在其内在原则推动下的某种发展。
他说:“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与它的。
”[2](P477)这表明他的认识论在根本观点上和笛卡尔的唯理论即先验论是一致的。
莱布尼茨虽然赞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但他却不是像笛卡尔那样,认为这些观念是现成的天赋于人心中的,而是强调天赋观念的潜在性,把天赋观念看成是有一个从潜在到现实、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而并非一成不变,这虽然还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但却包含着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的辩证法的思想因素。
简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指他对于宇宙的探讨和哲学理论,认为宇宙是由许多单子构成的。
这些单子是没有分割的、不可分的实体,是物质和精神的基本单位。
同时,莱布尼茨也认为这些单子具有自主性,能够自主行动和互相作用。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解释为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这种哲学理论被称为单子论,是莱布尼茨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莱布尼茨而言,单子论不仅是宇宙的本质,也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基础。
他的单子论也对后来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 -。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莱布尼茨通晓古希腊罗马哲学、经院哲学,熟悉他所处时代的哲学学说和科学成就。
他认为,不论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还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培根、洛克等人都没有解决“一”与“多”这一哲学家们始终面临的问题。
莱布尼茨倾向于原子理论,但他不接受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
而在莱布尼茨看来,作为物质实体的原子无论多小,都是空间的一部分,而占有空间一部分的东西是不可能不可分的,而可分的东西必定由部分组成,所以不可能是终极的实在。
因此莱布尼茨认为,万物由原子构成,但不是德谟克利特的物质的原子,而是精神原子,莱布尼茨称之为“单子”。
他说:“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单子,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袤、形状、可分性的。
”他认为,单子才是万事万物真正的原子,因为单子没有部分,不占有空间,是绝对不可分的,这样的原子才是终极的实在。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由于单子没有部分,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不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各个部分的结合而产生,或通过分解而消灭。
他认为,单子的开始和终结只能一下子发生,它只能通过被创造而获得开始,只能通过被消灭而告之终结。
他说,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这就是说,它们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灭”。
2.单子是非物质的精神性的东西。
他认为,精神实体不具有形体,因而是单纯的、不可分的。
3.单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单子有质的区别。
他认为,只承认惟一无限的实体,是无法解释其与杂多的样式之间的联系,因此,必须承认实体的杂多性。
单子在性质上还具有多样性。
他说:“每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
因为在自然中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在其中不可能找出一种内在的差别或基于一种固有特质的差别。
”在莱布尼茨看来,样式的差别来自单子的差别。
4.单子有知觉。
他说:“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都可以称为灵魂。
简谈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莱布尼茨生活的17世纪,德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其他西欧各国相比落后得多。
但由于德国在地理及文化上与发达国家英、法、何接近,贸易往来也十分密切,这些国家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对德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正处在酱原始积累时期,在珠条件下,力图和封建势力妥协,借助所谓开明专制制度取得经济和政治的权利。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莱布尼茨是从同情机械唯物主义开始的,后来才创立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这个体系基本上是形而上学的,但也饱含辩证法的因素。
莱布尼茨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反驳洛克和托兰德的唯物主义,批判笛卡儿的唯物主义的物理学,反对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和比埃尔的怀疑论。
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单子论学说。
单子学说是莱布尼茨哲学和核心。
莱布尼茨是一个多元论者。
他承认有无限多的精神实体,这些实体叫做“单子”。
这一学说是他在许多哲学著作、首先是《单子论》一书中阐述的。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不可分的实体,是“物的元素”。
单子是绝对单纯的,它具有活力、独立性;每一个单子都不同于所有其他的单子。
单子不是物质的,它没有广延性,根本不存在于空间,因为空间可以无限地分割,而单子是不可能的。
单子既不是空间的点,也不是物理学上的点,它们的本性纯粹是精神的,是形而上学的活动中心。
单子是不断由“神发射出来”的,而神就是构成万物最终基础的原子单子。
按照单子发展的阶段,可心把单子分为心下几种:只具有模糊表现的简单的单子;能感觉、能复制的立时——灵魂;单子——精灵,既具有想象能力的理性生物,也不是人的“智者”。
单子“没有”通向外界的“窗户”,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自为的世界,每一个单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
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体系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在这一体系里肯定了单子的完全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单子对神的依赖性。
单子和内部世界并不相互影响,因果律也不适用于它们,但是它们的行动却上一致的。
莱布尼茨单子论及其意义“我们所知道的最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世界是由不可分割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在空间中没有可探测的形状。
”这是莱布尼茨在17世纪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莱布尼茨单子论”。
这个理论为我们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一把独特的钥匙。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称为“单子”的粒子组成的。
这些单子没有形状,不可分割,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单位。
单子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可见的世界。
每种物体都有其独特的单子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物体的性质和行为。
单子的种类繁多,每种单子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例如,物质单子、能量单子、意识单子等。
这些单子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演化,形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并非纯粹的物理理论,它还涉及到哲学、科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
莱布尼茨单子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世界。
在哲学层面,它打破了传统的物质观,将物质和意识纳入同一个框架下,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科学领域,它为微观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在宗教方面,它试图将宗教信仰和科学解释融合在一起,为宗教信仰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实际应用,我们不妨以一个具体事例为例。
比如,我们可以运用单子论来解释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
根据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波和粒子的本质都是单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
波是一种连续的单子状态,而粒子则是一种离散的单子状态。
这种解释不仅简化了我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究微观世界的新途径。
莱布尼茨单子论在理解我们的世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物质、意识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它的意义不仅限于科学领域,还包括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我们可以对世界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当我们越过众多的哲学理论,我们可能会发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思想和影响深远而广大。
研究莱布尼茨的数学思想一、符号逻辑: “通用数学语言〞莱布尼茨对数学问题的最早探索和最初奉献是试图沿着笛卡尔和霍布斯的思路建构所谓的“通用语言〞。
这种语言是一种用来代替自然语言的人工语言,它通过字母和符号进行逻辑分析与综合,把一般逻辑推理的规那么改变为演算规那么,以便更精确更敏捷地进行推理。
([1],p.8)或者说,“通用语言〞是一套表达思想和事物的符号系统,利用这些符号可以进行演算并推出各种知识。
在?论组合术?中,二十岁的莱布尼茨曾立志要创设“一个一般的方法,在这个方法中所有推理的真实性都要简化为一种计算。
同时,这会成为一种通用语言或文字,但与那些迄今为止设想出来的全然不同;因为它里面的符号甚至词汇要指导推理;错误,除去那些事实上的错误,只会是计算上的错误。
形成或者创造这种语言或者记号会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不借助任何词典就很容易懂得它。
〞([2],p.123)在1679年9月8日给惠更斯的信中他又写道,有一个“完全不同于代数的新符号语言,它对于精确而自然地在脑子里再现(不用图形)依赖于想象的一切有很大的好处。
……它的主要效用在于能够通过记号〔符号〕的运算完成结论和推理,这些记号不经过非常精细的推敲或使用大量的点和线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因而不得不作出无穷多个无用的试验;另一方面,这个方法会确切而简单地导向〔所需要的〕结果。
我相信力学差不多可以象几何学一样用这种方法去处理。
〞([3],p.151~152)综合莱布尼茨零零碎碎的设想,他的宏伟规划大体旨在创造两种工具:其一是通用语言,其二是推理演算(calaulusratiocinator)。
前者的主要使命是消除现存语言的局限性和不规那么性,使新语言变成世界上人人会用的具有简明符号、合理规那么的语言,规定符号的演变规那么与运算规那么,使逻辑演变依照一条明确的道路进行下去,进而解决所有可用语言表达的问题。
为此,莱布尼茨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寻找能够代表所有概念并可认作最根本的不可分析的符号;二是给出表述诸如断定、合取、析取、否认、全称、特殊、条件联结等形式概念的设计。
莱布尼兹:人心是有纹路的大理石人们对莱布尼茨的熟知可能大多基于其在微积分、代数和几何上的重要地位,其实莱布尼茨的成就不只是在数学领域,在哲学、逻辑学、法学、语言和技术发明等领域同样有独特贡献,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莱布尼茨哲学思想。
一、前定和谐理论既然世界的本质是单子,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不过是单子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莱布尼兹就消解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问题。
因为世界上压根不存在精神和物质这两个实体,所谓的物质,不过就是精神的现象而已。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就从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矛盾,变成了实体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问题。
身心二元论问题固然不存在了,但无数多的单子,彼此不同,互相独立的单子,是如何呈现出一种和谐状态,而非无政府主义式的一团浆糊呢?在这里,莱布尼兹吸收了斯宾诺莎的观点,提出了前定和谐理论。
因为世间一切单子,都是由上帝创造的,因此,它们之所以呈现出一片和谐的状态,全是上帝先天就设定好的。
每一个单子都彼此不同,你可以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巨大的合奏乐团,虽然乐器之间彼此不同,但它们都依循着同样的乐谱演奏,所以尽管每一个乐器音色不同,音符不同,但整体来看,整个乐团所发出的声音却是无比和谐的。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在于它们都演奏同一个乐谱。
这个乐谱,是上帝先天就设定好的。
至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问题,其实就变成了单子与单子之间的协调问题。
因为物质说白了只不过是单子复合呈现出来的现象而已,本质上身心和谐问题不过是单子与单子之间的和谐问题。
而这种和谐,其实是上帝先天设定好的。
但问题在于,既然上帝本身也是单子的话,根据单子封闭的特点,上帝这个单子是如何影响其他单子的?其次,你既然说每一个单子都是自因是,是自由的,但又说上帝先天安排好了每一个单子的和谐问题,这两者之间岂不是矛盾?莱布尼兹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提出了一个上帝,然后把所有的矛盾都塞了进去。
其实近代很多哲学家都这样,一旦在自己的哲学理论中碰到了困难,马上就把上帝搬了出来,然后问题就解决了。
单子论莱布尼茨1. 我们这里要说的单子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
2.既然有复合物,就一定有单纯的实体;因为复合物无非是一群或一堆单纯的东西。
3.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可分性的。
这些单子就是自然的真正原子,总之,就是事物的原素。
4.也根本不用害怕它们会分解.根本就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消灭。
5.根据同样理由.也根本不能设想一个单纯的实体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产生.因为它是不能通过组合形成。
6.因此可以说,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失,这就是说,它们只能通过创造而产生、通过毁灭而消失,至于复合物则通过部分的组合和分解而产生或消失。
7.也没有办法解释一个单子怎样能由某个别的创造物在它的内部造成变化或改变,因为在单子里面不能移动任何东西,也不能设想其中可以激起、引导、增加或减少任何内部运动,这在复合物中是可以的,那里有部分之间的变换。
单子并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
偶性不能脱离实体,不能漂泊在实体以外,象过去经院学者们的“感性形相”那样。
因此不论实体或偶性都不能从外面进入一个单子。
8.然而,单子一定具有某种性质,否则它们就根本不是存在的东西了。
单纯的实体之间如果没有性质上的差别,那就没有办法察知事物中的任何变化,因为复合物中的东西只能来自单纯的组成部分,而单子没有性质就会彼此区别不开来,因为它们之间本来没有量的差别。
因此,既然假定了“充实”,每个地点在运动中就只会接受与它原有的东西等价的东西作为补偿,事物的一个状态就无法与另一状态区分了。
9.每一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
因为自然界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仿佛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种内在的、基于固有本质的差别来。
10.我还认为毫无疑问,一切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有变化,因此创造出来的单子也是这样,而且这种变化在每个单子里都是连续的。
11.根据以上所说的看来,单子的自然变化是来自一个内在的本原,因为一个外在的原因不可能影响到单子内部。
12.但是除了变化的本原以外,还要有一个变化者的细节,这个细节,可以说,造成了各个单纯实体的特异性和多样性。
13.这个细节应当包含着单元或单纯物里面的繁多性。
因为既然一切自然变化都是逐渐进行的,就有的东西变,有的东西不变;因此在单纯的实体中一定要有多方面的牵涉和关系,虽然它并没有部分。
14.这个包含着、代表着单元或单纯实体里的繁多性的过渡状态,无非就是知觉;我们应当把知觉与统觉或意识仔细分开,这是下面就会看到的。
就是在这一点上,笛卡尔派有非常严重的缺点,他们认为觉察不到的知觉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们认为只有心灵才是单子,既没有什么禽兽的灵魂,也没有什么别样的“隐德来希”,他们同普通人一样把长期的昏迷与严格的死亡混为一谈,而且陷入经院学者的偏见,以为灵魂完全与肉体分离,甚至赞同那些思想乖谬的人的意见,主张灵魂有死。
15.使一个知觉变化或过渡到另一个知觉的那个内在本原,可以称为欲求;诚然,欲望不能总是完全达到它所期待的全部知觉,但它总是得到一点,达到一些新的知觉。
16.当我们发现自己所觉察到的最细小的思想也包含着对象中的多样性时,我们就在自己身上经验到单纯实体中的繁多性了。
因此,凡是承认灵魂是单纯实体的人,都应该承认单子中的这种繁多性;贝尔先生也不应当在这一点上发现什么因难,象他在《辞典》里的“罗拉留”条中所写的那样。
17.此外也不能不承认,知觉以及依赖知觉的东西,是不能用机械的理由来解释的,也就是说,不能用形状和运动来解释。
假定有一部机器,构造得能够思想、感觉、具有知觉,我们可以设想它按原有比例放大了,大到能够走进去,就象走进一度磨房似的。
这样,我们察看它的内部,就会只发现一些零件在彼此推动,却找不出什么东西来说明一个知觉。
因此,应当在单纯的实体中、而不应当在复合物或机器中去寻找知觉。
因此,在单纯实体中所能找到的只有这个,也就是说,只有知觉和它的变化。
也只有在这里面,才能有单纯实体的一切内在活动。
18.我们可以把一切单纯实体或创造出来的单子命名为“隐德来希”,因为它们自身之内具有一定的完满性,有一种自足性使它们成为它们的内在活动的源泉,也可以说,使它们成为无形体的自动机。
19.如果我们愿意把一切具有我刚才所说明的一般意义下的知觉和欲望的东西部统统称为灵魂的话,那么,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就都可以称为灵魂;可是,既然感情是一种比一个单纯的知觉为多的东西,所以我同意认为“单子”和“隐德来希”这两个一般的名称对于单纯的实体是足够了,单纯的实体仅仅是有知觉的,而我们只是把那些具有比较清晰的知觉的单纯实体称为灵魂。
20.因为我们在自身之内经验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什么都不记得,也没有任何清楚的知觉,像我们陷入昏迷或酣睡而无梦时就是这样。
在这种状态中,灵魂与一个单纯的单子并无显著的区别,不过这种状态不是持久的,所以当它摆脱这种状态时,它仍然是一种较高的东西。
21.但是不能因此就说,那时单纯实体是没有任何知觉的,根据以上所说,这是决不可能的;因为单纯实体是不能消灭的,它也不能没有特殊状态而存在下去,特殊状态不是别的,就是它的知觉。
可是当我们有许多细微的知觉,而其中一个清楚的也没有时,我们就是昏迷了;譬如当我们向同一方向继续旋转若干次,便发生一阵晕眩,可以使我们不省人事,使我们什么都分辨不清。
死亡可以使动物在一个时间内处在这种状态中。
22.既然一个单纯实体的任何现在状态都自然地是它以前状态的后果,那么,现在中就包孕了未来。
23.因此,既然我们从昏迷中醒来时觉察到自己的知觉,所以我们在觉醒之前应当是有知觉的,虽然我们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因为一个知觉只能自然地从另一个知觉过渡而来;正如一个运动只能从另一个运动产生一样。
24.由此可见,我们的知觉中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高级的和有较高趣味的东西,我们就总是处在昏迷状态之中。
这就是一切赤裸裸的单纯单子的状态。
25.我们也见到,自然给予了动物一些高级的知觉,特别关怀它们,给它们配备一些器官,可以收集很多光线或很多空气波动,以便使它们结合而具有更大的效能。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嗅觉、味觉和触觉中,甚至发生在我们并不知道的大量其他官能之中。
我在下面即将说明,灵魂中所发生的事如何代表着这些器官中所发生的事。
26.记忆供给灵魂一种连接性,这种连接性与理性相仿,但是应当与理性分开。
我们就曾见到。
动物遇到某个东西刺激它,而它对这个东西在过去又有过相似的知觉,它就凭借着它的记忆中的表象,期待着过去那个知觉中所遇见过的东西,并怀着与当时相似的心情。
例如,当我们拿棍子比着狗时,狗就想起棍子给它造成的痛苦,叫着跑掉。
27.刺激并触动动物的那种强烈的想像,或者是由于过去的知觉的激烈而产生,或者是由于过去的知觉次数众多而产生。
因为一个强烈的印象每每立刻造成一种效果,和长期的习惯或许多反复出现的知觉所造成的一样。
28.人们的知觉的连接,如果只是根据记忆,人的活动就和动物没什么区别,像经验派的医生,只有单纯的实践而没有理论,我们四分之三的行为都纯靠经验,例如,当我们期待明日有白天时,就是经验派的做法,根据的就是一向总是如此。
只有天文学家才用理性来对这一点作出判断。
29.使我们与单纯的动物分开、使我们具有理性和各种科学、将我们提高到认识自己和上帝的东西,则是对于必然和永恒的真理的知识。
这就是我们身上的所谓“理性灵魂”或“精神”。
30.也是凭着关于必然真理的知识,凭着关于这些真理的抽象概念,我们才提高到具有反省的活动。
这些活动使我们反思所谓的“我”,使我们观察到这个或那个在“我们”之内;而由于我们思想到自身,我们也就思想到存在、实体、单纯物或复合物、非物质的实体和上帝本身,理解到在我们这里是有限的东西在上帝那里则是无限的。
这些反省的活动给我们的推理提供了主要的对象。
3l.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1)矛盾原则,凭着这个原则,判定包含矛盾者为假,与假的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32.以及:(2)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33.也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
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
当一个真理是必然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来,把它归结为更单纯的观念和真理,一直到原始的真理。
34.数学家们就是这样用分析法把思辨的定理和实践的法则归结成定义、公理和公设。
35.最后,有一些单纯的观念,我们是不能给它们下定义的;也有一些公理和公设,总之有一些初始的原则,是不能够证明的,也不需要证明。
这就是“同一性陈述”,其反面包含着显然的矛盾。
36.充足理由必须存在于偶然的真理或事实的真理之中,亦即存在于散布在包含各种创造物的宇宙中的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在创造物的宇宙中。
由于自然界的事物极其繁多,以及物体可以无穷分割,所以对特殊理由的分析是可以达到无穷的细节的。
有无数个现在和过去的形相和运动,构成了我现在写字的动力因,也有无数个现在和过去我的心灵的倾向和禀赋,构成了目的因。
37.既然这全部细节本身只包含着另外一些在先的或更细的偶然因素,而这些因素又要以一个同样的分析来说明其理由,所以我们这样做是不能更进一步的。
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尽管这个系列可以是无限的。
38.所以事物的最后理由应当在一个必然的实体里面,在这个实体里,变化的细节只是超越地存在着,和在源泉中一样,而这个实体就是我们所谓上帝。
39.这个实体乃是全部细节的充足理由、而这种细节也是全部联系着的:只有一个上帝,并且这个上帝是足够的。
40.我们也可以断定,这个唯一、普遍和必然的最高实体,既然没有任何东西在它以外独立存在,既然是从可能有的存在物得出的一个单纯结论,就不可能有任何限制,并且应当包含着全部可能有的实在性。
41.由此可见,上帝是绝对完满的,完满性不是别的,就是严格意义下的最大量的积极实在性,它排除有限制的事物所具有的限度或限制。
在没有限制的地方,就是在上帝之中,完满性是绝对无限的。
42.由此可见,创造物有它们由于受上帝影响而得来的完满性,但是它们也有由于它们自己的本性而来的不完满性,所以不能没有限制,创造物与上帝的区别就在这一点上。
[这些创造物的原始的不完满性的一例,就是物体的自然惰性。
]43.同样真实的是:上帝不仅是存在的源泉,而且是本质的源泉,是实在事物的源泉,也同样是处在可能性中的实在事物的源泉。
这是因为上帝的理智乃是永恒真理的所在地,或永恒真理所依赖的理念的所在地,因为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任何处在各种可能性中的实在的东西,不仅没有任何实存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可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