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十五课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学目标】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典故导入新课)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课件显示)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
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精心整理
《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
(适用于五年制高职各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人生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
自主学
(一)教师基本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工作中认真思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知识成果,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的人才观、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和无私的发现奉献精神。
3、要用客观、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学生,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要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
(2
1;
2。
《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适用于五年制高职各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人生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的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观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中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课时四、教学基本条件(一)教师基本要求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工作中认真思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知识成果,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的人才观、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和无私的发现奉献精神。
3、要用客观、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学生, 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要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教学资源基本要求(1)教学用具。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第一章: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1 理解哲学的含义与作用1.2 探索人生哲学的意义和价值1.3 分析哲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2.1 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2.2 探讨道家思想的宇宙观与人生观2.3 学习佛家思想对人生痛苦的解答2.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章:西方哲学的演变3.1 掌握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思想3.2 了解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3.3 分析西方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提升全球视野。
第四章: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4.1 探索人生意义的多种可能性4.2 分析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因素4.3 讨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与途径4.4 课程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1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5.2 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5.3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5.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第六章:道德哲学与人生伦理6.1 探讨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6.2 学习人生伦理的原则与标准6.3 分析道德行为与道德判断6.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素养,提升道德判断力。
第七章:美学与人生境界7.1 理解美学的内涵与作用7.2 探索人生境界的提升与美学的关系7.3 分析艺术作品对人生的影响7.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提升人生境界。
第八章:信仰与人生意义8.1 探讨信仰的含义与类型8.2 学习信仰对个人人生的影响8.3 分析无神论与有神论对人生的影响8.4 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对信仰问题的理解和尊重,增强思想道德修养。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第一章: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1 理解哲学的定义和特点1.2 探讨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3 理解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第二章:人生的价值观2.1 理解价值观的定义和作用2.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的人生价值观2.3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人生中的体现第三章:人生的目标与意义3.1 探讨人生目标的设定和追求3.2 理解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3.3 引导学生思考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意义第四章:人生的道德观4.1 理解道德的定义和作用4.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的人生道德观4.3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道德行为中的体现第五章:人生的心理健康5.1 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5.2 探讨哲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第六章:人与社会的关系6.1 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6.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对个人与社会的看法6.3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体现第七章:人生的工作与职业规划7.1 探讨工作与职业对人生的意义7.2 分析不同哲学流派的工作观与职业规划思想7.3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价值观制定职业规划第八章:人生的婚姻与家庭观念8.1 理解婚姻与家庭的定义和作用8.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对婚姻与家庭的看法8.3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婚姻与家庭关系中的体现第九章:人生的成功与挫折9.1 理解成功与挫折的定义和意义9.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对成功与挫折的看法第十章:人生的信仰与精神追求10.1 理解信仰的定义和作用10.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对信仰和精神追求的看法10.3 引导学生培养个人信仰和精神追求,提升人生品质第十一章:人生的成长与自我提升11.1 理解个人成长的过程与重要性11.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关于个人成长与自我提升的观点11.3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想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提升自身能力第十二章:人生的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12.1 理解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含义和重要性12.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关于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观点12.3 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中的体现第十三章:人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3.1 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对人生的影响13.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3.3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第十四章:人生的比较与跨文化理解14.1 理解跨文化比较的意义14.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关于跨文化理解和比较的观点14.3 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第十五章:人生的反思与终身学习15.1 理解反思在人生中的重要性15.2 探讨不同哲学流派关于反思与终身学习的观点15.3 引导学生培养反思习惯,终身学习,实现人生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哲学思想来指导个人成长和发展。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哲学与人生》分为五个单元,每单元三课,共十五课。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本单元以人生选择为起点,要求脚踏实地,从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规律办事,自强不息,走好人生路,少走弯路、错路。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1.客观实际2.人生的客观实际①个人的主客观条件②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3.怎样看待过去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1.运动的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怎样才是善于行动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1.自觉能动性2.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3.怎么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本单元从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顺境与逆境,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促进自身更好发展。
第四课普遍联系和人际和谐1.联系①含义、特征、表现方式②普遍联系观点的要求2.人际关系的含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特征3.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的要求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1.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顺境与逆境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1.两点论2.内因与外因①含义②两者的联系3. P51案例分析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却成淮阴侯,怎样看待顺境与逆境第三单元坚持始建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本单元要求掌握科学思维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开拓创新,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1.实践①含义②特点2.实践与认识3.P70案例分析:①失败与成功的联系②将失败转化为成功4.怎样做到知行统一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1.现象、本质①含义②关系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要领3.明辨是非的积极作用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1.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2.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本单元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三个课题。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人生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
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2 能力目标:培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3 情感目标:培养尊重个性,全面发展人生态度与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正确把握人的个性自由。
理解和掌握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观点,有利于认识人生发展的丰富内容,认识和把握人生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学难点----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美好人生。
这是因为中职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人生阅历也不够丰富,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会比较困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
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以自由与约束为主题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有自由吗?在你看来自由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处理自由与约束的关系,,,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用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人的全面而自由发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我准备运用情境教学法,以丰富的事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3步来完成
1 现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互为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
2 设置情境,展示案例“坚持真理被烧死的科学家——布鲁诺”,引出: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3 读书后交流:怎样认识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积极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法,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优化实现教学目标,而且锻炼了学生了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新课内容2:人的全面发展
1 提出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
(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2 设置情境,展示案例《老鹰的再生》引导学生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也需要个人的追求和努力。
练习:结合案例《神童退学的启示》,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加深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然后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三拓展延伸
结合案例《张立勇的故事》,组织学生分析张立勇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的。
步骤四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是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160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