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课堂实录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0.51 KB
- 文档页数:5
《酸的和甜的》课堂实录导入: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葡萄图片)生:葡萄师:同学们都吃过葡萄吗?生:吃过!师:那你们吃过的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生:酸的,甜的。
师:同学们喜欢吃酸的葡萄吗?生:不喜欢。
师:老师也不喜欢吃酸的葡萄,这节课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葡萄的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看看这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呢?(课件:酸的和甜的)浅读课文,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课文,最好有录音加入)师:听完了课文,我们来认识一下里面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酸甜,硬说,猴子,迫不及待,一颗,一串串,兔子,狐狸,告诉,葡萄谁来借助拼音领着大家读一下?(领读、指读、开火车)师:大家再细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谁说葡萄是酸的?谁说葡萄是甜的?谁读的最认真,我就让谁回答问题。
生读课文。
师:有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生:狐狸,松鼠,兔子师:真不错!谁知道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生:小猴子。
师:你刚刚读的真认真。
师:有的说葡萄是酸的,有的说葡萄是甜的,那到底是酸还是甜啊?生:甜!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生:因为小猴子尝过了。
师:那为什么他们三个说葡萄是酸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是狐狸说葡萄酸,同学们说狐狸想不想吃葡萄?生:想。
师: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生:他一会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
师:狐狸转来转去想干什么?生:摘葡萄师:又跳起来想干什么?生:摘葡萄师:我们还能从哪看出狐狸想吃葡萄?生:能,狐狸留口水了。
(图片)师:狐狸很想吃葡萄。
但是吃到了没有?生:没有!师:于是他说?生: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师:狐狸是吃不着硬说葡萄是酸的呀!(课件出现:硬说)再看小松鼠,他为什么也说葡萄是酸的呢?生:他听狐狸说的。
师:对啊,他是听说的。
(课件出示:听说)那小兔子呢?生:他听松鼠说的。
师:回答正确,他也是听说的(课件出示:听说)后来又来了一只小猴子,小猴子想不想吃葡萄啊?生:想师:那句话看出来他想吃?生: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课堂教学实录根据题目要求,以下是满足标题需求的文章,共计1507字。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课堂教学实录为了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我在学习完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后,去了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记录下了老师讲解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1. 数的认识在课上,老师通过举一些像白天有多少小时、一年有多少天等直观的现实例子来让学生感受到“数”的存在,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讨论等方式,理解数是帮助我们描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老师还通过使用实物、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认识一些数,如1、10、100等,并利用韵律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记住了每一个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2.整数的初步认识在整数的介绍方面,老师先通过冰冷的冷水容器与温暖的热水容器,让学生感觉到温差带来的变化,从而引出整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图形等情景和“负”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概念和正负之间的关系。
3. 四则运算对于四则运算,老师首先从简单到复杂,由注重计算方法到注重思考方法的过渡,通过一些实物、图片等教具示范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应用,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中积累经验,形成思考习惯。
在讲解乘除时,老师还介绍了加减乘除法在中华文化中的一些特殊含义,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单纯地只是数学的知识点,而是能够拓展到文化方面。
4. 分数在引入分数的概念时,老师通过冰淇淋、蛋糕等常见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分数的概念。
由易到难地演示单元分数、基准分数、假分数等,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通过一些应用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技巧。
5. 小数在小数的讲解中,老师通过教学画面和情境应用,让学生了解小数的来历和概念,如“小数点的意义”、“小数的读法”等,并通过相关计算方法和示例来掌握小数的表示方法和运算方法。
6. 角在角的学习中,老师先通过指事体、物事体、物物体等情境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概念,并通过角的度数定义、大小比较、加减、恒等角等示例来吸引学生探索和思考。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21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绝对值》评课记录本人说课: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环节等,在此略,见教学设计。
2、教法学法:“引导发现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3、自我感觉:教学中,我除了注重情景的运用外,更多的运用符号语言,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提出数学问题,加深和扩展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对考纲理解透彻,教学中把握适当;教学的各环节衔接自然,逻辑性强;评课记录:参评人员 胡广良、高艳玲、谢贵清、梁玉群、黄新庆、赵明明、关莉、苏锦洪 评课意见: 姓名 优点 缺点胡广良 教态自然、稳重,讲解清晰。
分析教材、编写教案、运用教学语言、设计教学板书、应用电教媒体手段等各项基本功达到一定的水平。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个别练习题处理时不必要都做详细的讲解,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将后面的内容处理完。
高艳玲 在授课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归纳总结能力、概括能力、善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选做题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或者个别题目订正。
黄新庆 例题、练习题选择有针对性,设置有层次,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
既重视基础,又能培养优生。
课堂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学生练习的时间控制,还要注意按内容的重点来落实关莉 在授课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非常适时恰当,很顺畅,不生硬。
如:由例1的四道题分析各自转会成什么知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提出的一些问题,启发性、激趣性不足梁玉群 注意了板书与电教媒体使用的有机组合,利用板书提示来弥补课件使用过程中翻过就不再显示的弊端。
时刻提醒学生本节所复习的难点,为突破复习难点,设想得非常周到教学中有事要注意语速,基础差的学生对听懂普通话需要一个过程 赵明明 在教学过程中当一名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处理的非常恰当及时,还让这名学生谈了体会、收获。
《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共3篇《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1《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论语》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本书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精神。
此次教学中,我选取了《论语》中的几篇经典课文,以探讨这些经典词句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
一、《学而篇》我们先来看一下《学而篇》中的几句经典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针对这三个名言,我布置了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给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
例如,有的同学认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就是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不要挑衅、争吵、斗殴等。
另一位同学则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表达的是道德上的一种自律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对自己以同样的标准对待他人,不要对他人做出任何我们自己不愿受到的事情。
还有同学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思考,不能仅仅流于形式,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将思考结果变成实际的行动和收获。
通过这次小组讨论,同学们对这些经典名言的意义、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也更加认识到自己在实现这些思想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二、《为政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政篇》中的一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我把这句话浓缩成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思考:权利与利益该如何平衡?在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实际案例,例如山西省运城市官员吕品中举报一起违规销售病死猪肉的案例等;还有学生认为,一个人在考虑切肤之痛和职业需要之间的平衡时,要更多地考虑社会责任和良心,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些案例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这句名言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省一等奖设计六年级(人教版)《圆的认识》课堂实录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学习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本次讲课我依然选用以“修建圆形花坛”为主线的大主题、大情境、大任务的单元整体教学。
保留的环节如下:一、落实“三会”,延用大情境引领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将学生核心素养概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为何“三会”句句都不离“现实世界”呢?这是因为,作为教育的数学,不能止于知识的习得,要用严谨、理性、求真的数学文化品格为学生树魂立根。
数学是抽象的,但数学源于现实世界,并有着广泛的应用性。
因此,在数学与大千世界的普遍联系中,以数学文化育人,是数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因为,数学是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视角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
这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知识本位的超越。
我沿用了“为了营造更美的校园环境,学校要修建一个圆形花坛”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绘制图纸——确定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位置——如何在操场上画花坛轮廓——选购自动旋转喷灌装置——安装篱笆——铺设草坪——美化花坛”全过程,让学生摇身一变为“设计者”“施工者”,尊重学生的创意发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探究气氛更活跃了。
二、丰富视野,多维建构“圆”的概念。
图形的认识教学因其抽象性高,常常难以关注概念形成、能力提升、思维发展的全过程。
关于“圆”这个概念的形成,我的思考是不能把概念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作为教学的终点,一味通过机械的模仿与训练,最终会让学生远离数学。
基于以上思考,我保留了:(一)导入环节中的“举例生活中的圆——抽象几何图形——分类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类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学生链接生活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将“圆”这种新图形融入已有的图形体系,并在作业环节再次“生活中的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并形成探究报告,也是为了落实“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促进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说明“为什么月饼/井盖/瓶盖是圆的?如果是……”(二)六年级学生思维处于经验逻辑思维阶段,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依赖具体形象的材料来理解抽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堂实录《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程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我们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咱们的祖国一共有(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插嘴:56个民族!)学生们很聪明,知识丰富。
你知道有哪些国籍吗?王紫燕:白族。
老师:是的,白族!王浩杰:藏语。
师:对,藏族,西藏的!李猛:傣族。
老师:是的,第一节课提到了傣族。
张若南:景颇族。
师:看来你预习课文很认真,景颇族也是我们第一课里面的。
王文豪:汉族!老师:没错。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
同学们评选出王子燕同学为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老师:同学们,中国云南省有这样一所学校。
这所学校的风景很美。
有来自不同国籍的学生。
他们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每天坐在教室里。
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课。
跟着老师来读这个话题。
老师:第1课我们民族小学(非常亲切)生第一次读课题: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读得比较平淡)二、进入新班级1.浏览课文,把握课文脉络。
老师:学生们,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并阅读了。
过去,我们学习默读。
现在老师将教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浏览。
(黑板书写:浏览)浏览也是一种无声阅读,但阅读速度更快。
它要求我们在一分钟内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思。
来吧,我们试试。
(生浏览课文,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浏览这种读书方法,需要老师具体示范和讲解,力争打响头炮。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能够浏览完课文的有十几位,大部分同学用了一分半钟的时间。
)老师:学生们,浏览完课文后,你能说出课文的意思吗?也就是说,你先说了什么,最后说了什么?(举手的同学较少,这是我意料之中的,毕竟是第一次,但是金s同学却高把你的手举高。
)金s:这篇课文先讲了早上,同学们去读书,他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可漂亮了;又讲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敬礼;又讲了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又讲了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又讲了同学们下课在玩耍。
(连续几次“再说一遍”,虽然有些词不准确,但它们让我满意,这超出了我的预期。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课堂实录圆的认识课堂实录一:故事引人:有两只小猴进行骑车比赛(课件出示),你认为哪只小猴的车轮更平稳?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如果车轮是正方形或三角形会怎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
(教师出示一个.信封)这信封里就装有一个圆,想看看吗生(齐):想!师(从中摸出一个圆):是圆吗生:是。
师:现在,老师把它重新放回信封里,有信心把它从信封里摸出来吗生:有!师:那当然,如果信封里只有这一个图形,谁都能摸出来。
(生笑。
)但问题是,信封里除了这个圆以外,还有其他平面图形。
想看看吗生:想!教师先后从信封中取出一些图形(如图1),让学生一一辨认。
师:现在,要从这一堆平面图形中把圆摸出来,有难度吗生(齐):没有!师:为什么生:很简单呀,圆是弯弯的,而其他图形的边都是直直的。
生:圆没有角,而其他图形都有角。
师:奇怪,为什么这些图形都有角,而圆却没有呢生:因为这些图形都是由直线围成的……师:不够专业。
生:哦,是由线段围咸的。
师:这就对了!我们把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做直线图形。
直线图形都有角。
圆是直线图形吗生:不是,它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所以,圆看起来特别一生:光滑。
生:圆润。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二、认识圆的特征1.认识圆心师:圆和其他图形一样也有它自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的圆片,把你的圆片对折(师拿圆片演示)问:什么是对折?(圆的两端完全重合)对折之后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观察这些折痕,你发现了什么?生折后汇报: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
师:这一点叫做圆心,通常用字母o来表示。
(师在圆片上标出圆心o)师:什么是圆心呢?课件出示: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请大家在你自己的圆片上点出圆心,并用字母o表示。
2.认识直径和半径(1)直径师:现在请你用笔和尺描出圆片上的一条折痕,观察这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狼》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看到这个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关于狼的哪些成语?快速的回答,来。
生1:狼狈不堪生2:狼狈为奸生3:狼吞虎咽生4:如狼似虎生5:引狼入室师:看来同学们积累的特别丰富,那么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狼都是什么的化身?生齐:贪婪、狡诈师:它都是什么词?生齐:贬义词师:但是在中国古代少数游牧民族当中有些民族以狼为图腾,带着狼牙庇护自己的平安,在的国外的文化当中,把狼当做团结合作的象征,有很多的企业都有狼文化,所以对于这个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
二、朗读-----读准。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一课他到底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我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大声地去朗读,清代的曾国藩师怎么说的?读:生齐读: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曾国藩师:要想领其精髓,我们就要大声地读,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去读这篇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明节奏,轻重缓急味道浓。
开始。
生自由读全文。
师:有的同学读得字音非常地准确,现在,我们每个组来读一段。
从这组开始,一、二、三、四、五,开始。
“一屠晚归”开始。
二、三、四、五组依次读师:剩下这三组听他们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有问题?有没有读音或节奏要给他们纠正的?来,举手,我看看你们听得仔不仔细?有没有?听出来了没有?没有听出来吗?你听出来了没有?你要听出来了给大家说说。
生:没有。
师:没有。
你呢?生:我觉得有的组读的声音太小了。
师:他提意见了,有的组读得声音确实是太小了,不敢放开。
我听了你们的读音,有一个地方,“弛担持刀”这是一个多音字吧,“担”,“挑担子”、“担责任”这里读几声?生齐:四声。
师:四声,标上拼音。
好,还有一个地方,是“少shǎo时”,还是“少shào时”?生齐:少shǎo时师:书下有注音吧。
生齐:有师:好,第三处,“而顷刻两毙”,后鼻音,第三声,标上。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课堂实录大自然的声音》课堂实录片段一:在听读中,走进课文。
老师:人人都渴望生活在有微风吹拂、有花儿芬芳、有小溪流淌、有动物奔跑的大自然怀抱中。
今天我们要研究一篇与大自然声音有关的课文。
既然与声音有关,那么我想请同学们把课本放到一边,闭上眼睛……老师:请大家仔细听我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中都讲到了哪些声音?然后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声音,谈谈你联想到了什么。
大家说好不好?学生:好!老师范读课文《大自然的声音》。
老师:“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它会在森林里演奏它的手风琴……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老师:轮到你们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大自然的声音是……学生1:我喜欢雨水的声音。
老师:很好,能描述一下你听到的雨水的声音吗?学生1:雨滴敲敲打打,好像打击乐器!学生2:我也喜欢雨水的声音,它们落在树叶、房顶、窗户上发出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各种不同的声音,好像在唱一首欢快的歌!老师:不错,有的说像打击乐,有的说像欢乐的歌,还有吗?学生3:老师,我喜欢鸟儿的叫声,它们在公园里叽叽喳喳,飞来飞去,它们的声音让沉闷的森林变得热闹非凡。
学生4:还有风的声音,微风轻轻柔柔好像呢喃细语,狂风充满力量,好像雄壮的乐曲让整个森林激动无比……老师:说得真好,看来大家刚才都听得很认真。
片段二: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然的美妙。
老师:大自然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如果我们现在走进大自然中去,还会听到什么美妙的声音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听到的声音说一说吧。
学生1:有XXX发怒的声音——轰隆轰隆。
学生2:有冰雹打在屋顶上的声音——叮叮当当。
学生3:还有蚊子的声音——嗡嗡翁。
(学生们哄堂大笑)老师:说的没错,大自然中有各种声音,每种声音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音符,每种声音凑在一起都构成了大自然的交响曲。
学生4:蜜蜂采蜜的声音——嗡嗡嗡,但和蚊子不一样,那是一首劳动的歌。
检阅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搭建知道国庆节阅兵吗?生:知道。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波兰国庆阅兵的故事,题目是什么?生:检阅(齐读)(教师板书课题)二、看门见山,直入主题师:大家翻开课本56页,观察一下课本上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生1:有很多人。
生2:有一队少先队员。
生3:有一个残疾人。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图片上发生的故事。
三、初步感知,初探课文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读一下课文。
阅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容易念错的地方多念几遍2.读完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检阅”的哪几件事?师:那位同学能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生:队员们讨论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生:队员们参加国庆检阅。
师:回答的非常正确。
师:下面,我们读一下课文。
让我们来进行一次朗读接力赛,这个接力赛共有16棒,那我就要请16个选手来参加,看看哪个选手能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指名16个同学)那其它的同学也别闲着,帮老师来当当评委,看看哪个同学读得棒!(分段读课文,学生纠正错误)三、精读课文,抓住关键1、感受热闹的国庆检阅场面师:同学们,国庆阅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找出课文中能够反映这个重要场面的句子。
生:国庆节到了。
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2、你具体从哪里感受到场面的热闹的?“人山人海”“多么盛大的场面!多么隆重的检阅!”相机指导朗。
(生齐读句子)(2)感受博莱克的品质师:如此盛大的检阅,都有哪些人参加呢?生:步兵、炮兵、青年组织、儿童队员师:是呀。
这么多人走过检阅台,走过成千上万的观众眼前,可是他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了一个地方,都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
那是谁?生:博莱克师:观众们是怎样评价博莱克的?生:这个小伙子真棒!(师板书)师:观众为什么会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10—16段,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如果你有什么感受,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
“质量”课堂实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3.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4.对常见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动手、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3.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介绍杆秤等测量质量的工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质量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质量的概念。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教学用具】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橡皮、小刀等学习用具。
【教学理念】1.讲解与示范结合,自学与讨论结合,合作与交流结合。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物理是有用的、物理是有趣的。
3.夯实基础,活学活用。
【评价内容】1.关于质量概念方面的内容的掌握情况。
2.关于托盘天平的维护、调节和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3.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的表现情况。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分钟)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但组成物体的物质是有多有少的,也就是说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谁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组成讲台和课桌的物质的多少不同。
学生:桌子和椅子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学生:大铁锤和小铁钉所含铁的多少不同。
教师:同学们以上的分析都很好。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10—2 质量)二、学习新知(35分钟)教师:关于质量,同学们知道多少?学生: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教师:(板书:一、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质量的单位是千克、测量质量的仪器有杆秤、天平等。
教师:刚才,大家基本上说出了关于质量的主要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质量的测量等有关知识。
下面请各学习小组按着学习提纲进行自学,然后请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自学提纲内容如下:1.质量用什么字母表示?2.质量的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3.当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质量是否变化。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5.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6.为了保持天平的精确度,我们应做到哪些要求?7.如何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学生:(看书自学,在书中找到有关答案,然后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下面请各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首先回答第一、第二题。
学生:用小写字母m表示质量。
学生: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比它大的单位有吨(t)。
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g=10-3kg 1mg=10-3g=10-6kg 1t=103kg。
教师:你们答的非常好,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和科学世界两部分内容,进一步了解质量的应用和常见物体的质量大小,从而充分理解质量单位千克的大小。
学生:(自学)教师:(板书:1.质量单位:千克(kg)、吨(t)、克(g)、毫克(mg) 1g=10-3kg 1mg=10-3g=10-6kg 1t=103kg)。
教师:好,我们继续往下学习,谁来回答第三题。
学生:当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可能不变吧!学生:当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
学生:当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好象变了。
教师:从同学们的答题来看,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还不是很肯定,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面进一步展开讨论,各小组在讨论时,最好举例说明。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好,就讨论到这,谁能举例说明这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时,质量如何变化?学生:我们在超市里买的商品从工厂到商店,虽然位置变了,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没变,所以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教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当物体的位置变化时,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没变,所以质量不变。
宇航员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岩石,虽然位置变了,但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变,所以质量不变。
教师:谁还能继续举例说明?学生:用锯把一段长木锯成两根短木,这两根短木的质量就小于长木的质量,所以物体的形状变了,质量要改变。
教师:就这个问题,谁还发表意见。
学生:虽然两根短木的质量就小于长木的质量,但是不能说明物体的形状变了,质量也改变了,如果把那些碎沫加上,质量的多少还是没有变。
教师:这为同学说得非常好,比如我们把一块铁砸成铁板,虽然形状变了,但它含铁的多少没有变,质量就不变。
(此时,教师还可以问一下学生,铁的体积是否变化。
) 教师:物体的质量随状态变化吗?学生:不变化。
一铁块熔化成铁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没变,所以质量不变。
教师:说得好,水结冰,冰化成水,状态变了,质量不变。
教师:同学们的讨论分析非常好,质量不随物体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它实际上反映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板书:2.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下面谁回答第四个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称物体的质量的仪器有杆秤、案秤、电子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等。
教师:从第四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同学们还是很关心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知道这么多测量仪器,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有的同学对弹簧秤这个仪器有异议,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面较宽。
的确,弹簧秤不是测质量的仪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到。
教师:杆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已经应用了许多年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发明出更便于使用、更精确的测量质量的仪器。
教师:虽然测量质量的仪器较多,但我们学校实验室中使用天平测质量,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我们初中阶段需要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板书:二、托盘天平) 教师:谁能到前边来,拿着托盘天平给大家介绍一下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学生:(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横梁、标尺、游码、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等。
教师:我再给补充一下(教师拿起托盘天平),这个是底座、这两个是托盘,另外每架天平都配有一套标准的砝码。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托盘天平是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所以为了保持天平的精确度,我们在使用天平之前要牢记几条要求。
谁来说一下。
学生: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保持天平精确度的几点要求,下面请各组开展讨论,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开展讨论)教师:(板书:(一)保持天平精确度的具体要求: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教师:请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如果被测物体的质量超过了天平的称量,测不出结果,还可能把天平损坏。
学生:用手接触砝码,把砝码弄湿、弄脏,在盘中放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容易使砝码生锈和腐蚀天平、砝码,会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
教师:大家分析的很好。
下面各小组准备好天平和砝码、被称物体。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仔细琢磨老师讲解,然后进行规范操作。
学生:(准备实验仪器)教师:(板书:(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师:1.把天平水平放置。
2.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其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盘的中线处。
学生:(学生调节天平,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刚才发现有的小组的天平的横梁左端高,有的右端高,哪组能发表一下意见,你们是如何调节的,使天平平衡的?学生:左端高时,平衡螺母向左移动;右端高时,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教师:大家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非常好,至于为什么,学完了杠杆的知识后,大家就明白了。
教师:现在有的组的天平的横梁还在动,有的已经静止,如果都等到静止后再判断横梁是否平衡,太浪费时间,我们还可以依据什么来判断呢?学生:指针以分度中央为准,左右偏转的幅度相等。
教师:很好,我们继续。
3.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还是先加质量小的砝码?学生:先加大的,便于测量。
教师:好,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测的物体的质量大约多大,然后操作。
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刚才发现,有的组没有合适的小砝码,不能使天平重新平衡,这时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哪个发表意见。
学生:可以适当地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横梁平衡。
教师:使用游码能分辨出更小的质量,游码相当于一个“秤砣”,它在标尺上每移动一个格,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在你的天平标尺上,一个小格相当于多大质量的砝码。
2.读数时,是以游码左边还是右边所对应的刻度线为准呢?3.读数时,是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4.物体的质量如何计算呢?学生:(讨论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标尺上每个小格代表0.2g或0.25g或0.5g。
学生:读数时,以游码左边对的刻度线为准。
学生:先读大的砝码后读小的砝码。
学生: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之和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请同学们整理器材。
注意:怎样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
学生:用镊子夹取。
(学生整理器材)教师:(找四个学生到黑板板书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每个同学书写一条。
)教师:请大家评价一下这四位同学的板书。
(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评价,把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形成正确的内容)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 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3.把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可以适当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衡梁恢复平衡。
4.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三)总结提炼(2分钟)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在各个方面都一定有很多收获,谁能谈一下。
学生: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生:我们的自学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