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品质》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4
《品质》教案【学习目标】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5、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重点难点】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皆有灵魂,但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
(周国平《灵魂的在场》)灵魂即品质。
它无关财富的多少,无关地位的高下,那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底层鞋匠身上展现的高贵品质。
二、作者简介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
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
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
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正音。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 鬈(quán)曲赊(shē)账趿(tā)拉蹙(cù)眉时髦(máo)褶(zhě)皱脚趾(zhǐ)诧(chà)异断炊(chuī)褐色(hè)簇新(cù)潜在(qián)四、整体感知1、迅速浏览全文(限时5分钟)2、请学生概括小说内容(限50个字)明确:拥有高超制鞋手艺的鞋匠格斯拉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品质》教案一、导入他来自民间里巷,历经时代变迁,他用质朴彰显价值,用生命书写品质,在理想的道路上执着地追求,在人生的旅途中坚定地行走,他用独特的方式演绎自己的手艺人生,他就是――格斯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起来认识格斯拉。
二、整体感知1.师语:通过预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这种文体同学们应当相当熟悉。
来,一起回忆下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
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那么,在鞋匠格斯拉的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一个同学将这个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2、下面我们一同走进格斯拉兄弟的店铺,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店铺有没有发生变化请同学们找出,并体会主人公命运的变化。
两间店铺(1)――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28)――他的姓氏不见了(54)、从店铺的变化中可见格斯拉的生意日渐冷清,最终无法维持过户给了三、自主学习1、店铺越变越小,直至后来过户给了别人,盘下格斯拉店铺的英国面貌的年轻人评价他是一个“怪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并加以分析。
D64“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凡事亲力亲为“他接了一份定货后……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效率低,销量不大“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经常断炊”――营养缺,过度劳累“他从不登广告”――不注重销售和服务手段“他肯用最的皮革”――成本高,盈利小“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没有可周转的资金—2、那么“我”眼中的格斯拉又是怎样的呢D5“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蜷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
《品质》(一)日期: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学习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5、学习过程学生活动部分学生笔记一、作者介绍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是伦敦的大律师,并经营好几家公司。
高尔斯华绥1895年开始创作,他师承俄法两国现实主义大师。
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和第一个剧本《银盒》给作者带来了广泛的声誉,确立了高尔斯华绥文坛上的地位。
此后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出租》(1921)。
高尔斯华绥是个多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7部小说、26个剧本、12个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和书信集。
生前曾获美国许多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担任过国际笔会会长。
1929年获得荣誉勋章。
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
他的小说不采用离奇怪诞的夸张手法,而是在真实的描绘中透露作者的褒贬。
他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故事情节跌宕有致。
鉴于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格斯拉的人生故事,不超过50字。
2、大家初读课文后肯定对格斯拉有一个直觉印象,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描述。
3、你们觉得这篇小说要突出的是哪几个品质? 三、关注命运,熟悉情节。
(一)小说主人公自然是格斯拉兄弟,那么他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细节暗示出来的?请你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阐释。
《品质》教学实录一、细数去店铺的次数,整体把握小说的结构特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小说《品质》,作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品质》这篇小说讲述“我”多次去格斯拉的店铺订做皮靴,见证了格斯拉的店铺倒闭的过程。
请大家在课文里找一找,“我”去格斯拉的店铺一共去了几次?生:一共7次。
师:哪7次?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或句子。
生:课文第三段“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这是第一次。
第9段“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这是第二次。
第12段“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这是第三次。
第22段“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第走进他的店铺”,这是第四次。
第五次在第28段:“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惊奇第发现——”。
第43段“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答伦敦”,这是第六次。
最后一次是第54段,“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
师:这七次找得很准。
还有补充的吗?生:课文第34段还讲到一次,“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
”所以,一共去了8次。
师:补充得很好。
“我”一共去了8次。
与格斯拉交往7次。
下面我们来看这篇小说的结构特征。
它是由8各生活片段组合而成的,“我”每去一次店铺,就是一个生活片段。
这种结构,我们称之为“片段组合式”(板书)。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这种结构的小说吗?生:鲁迅的《故乡》。
师:《故乡》讲述“我”重回久别的故乡的经过,不是“片段组合式”结构。
鲁迅先生的别的小说呢?生:《孔乙己》。
师:是的,《孔乙己》讲述主人公三次去咸亨酒店喝酒、赊酒的经历,是“片段组合式”结构。
还有吗?上学期我们还学过鲁迅的——生:《祝福》。
师:《祝福》把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段组合在一起。
好,下面请大家再想想,这些作品里都有“我”,“我”有什么作用呢?生:是小说的线索。
生: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师:讲得好。
还有吗?(稍停)“我”与作品主题有关系吗?生:有。
《品质》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品质》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品质》学案(教师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个企业的品质,它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文化,体现出一家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高中英语必修三的《品质》这一单元,也成为了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教师版的学案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教授该单元的建议和思考。
第一课:品质在哪里第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明白品质在哪里,并理解品质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新闻报道和企业的官网介绍来帮助学生了解品质的概念和企业的品质体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企业从业经验的嘉宾,让他们来探讨品质在企业中的角色和影响。
第二课:品质是谁制造的第二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品质是谁制造的,理解品质对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有关品质管理的案例,通过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相应的品质管理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品质制造的重要性。
第三课:品质控制和管理第三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品质控制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品质控制和管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分别针对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品质管理的规划。
然后让学生汇报他们的计划,并结合其他组员的反馈,不断完善品质管理策略。
第四课:品质的作用第四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品质在市场中的作用,以及品牌的品质如何帮助企业树立信誉。
通过媒体报道和企业的宣传资料,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品牌的品质如何影响一个企业的声誉。
教师可以请来相关的企业代表,以及与品质控制和管理有关的专业人士,和学生共同探讨品质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市场中树立品牌的信誉。
这四堂课就是《品质》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学科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学习实际,使学生充分理解品质管理的核心内容,并掌握相应的品质管理技能。
《品质》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品质》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近年来,高中生物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学生选课的热门之一。
不仅是因为其比较简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开启对自然世界的认知。
而教材同样是关键因素。
今天我画重点介绍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对应的生命科学教材——《品质》。
一、教材特色1. 探究性教育: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二次加工,而是深入剖析每个问题的根源,注重追问,拓展思维,尤其是从分子层面细致剖析生命各方面的奥妙。
2.题材丰富:教材以120个章节展开,其中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实际应用问题,如生命的进化与发展、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环境与有机生命的互动等。
融合了量子力学、生物学等多领域的交叉知识,课堂内容更为酣畅淋漓。
3. 培养科学素养:教材内部设置了各种参与性的实验,让学生亲手出笼饲养、花粉染色体观察、遗传实验等等。
除此之外,案例研讨、比较分析等活动也格外引人入胜。
二、优秀教案基于《品质》教材,苏教版还精心制定了一套教学大纲和教案,使得每节课的教学过程更加科学系统。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才能称之为“优秀之作”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几点: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更是确立学生需要达成的技能与认知目标。
充分利用课程大纲,可以让教学更加有序,指导教师对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合理的安排。
同时,学生在完成课程目标后也能自觉意识到自身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2.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学大纲中除了明确课程目标以外,还需要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之间的关联和连续性。
在每节课之前,强调课程中的目的和重点,教师正式教学时也充分地利用教案进行梳理,将重点难点知识点通过充实的演示、实验、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讲解。
3.注重全面的评估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大纲设计需要想清楚如何评估教学效果。
相信每个学校或者班主任老师都会制定不同形式的考试或者期末考试。
但是,对于教师们来说,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质疑、讲解表现等方面,尤其是期末评分系统以多元评分制度为基础。
2021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品质》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思想。
【难点、重点】1、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问:“在校园中,你平时都跟哪些人打交道,你关注的是哪些人?”学生答:“老师、同学、教官、食堂师傅……”老师:“其实,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中,除了上述人员,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比如说校园清洁工、维修工、澡堂烧开水的师傅……,虽然他们常被我们忽视,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时常感受到他们默默的关爱,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介绍实用文档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作者介绍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主要译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下面让我们一起循着作家杨绛一起走进老王)三、文本研读1.大声朗读课文,请大家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老王态度的一句中心句。
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请问老王是不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家庭——孤独伶仃居住——塌败小屋2.老王的生活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为人呢?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2)帮送医院,不要钱(3)该成平板三轮,维持生活(4)离世前,送蛋、香油表感谢学生总结老王形象: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虽然他的生活很艰苦,但实用文档是他为人老实厚道、知恩图报、心地善良,是个非常淳朴的好人。
3.刚才我们读懂了老王的善,也读懂了老王的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
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是不幸的人,那么作者是幸运的人吗?(讨论)(1)幸运:作者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老王优越很多,所以说作者是“幸运”的。
品质高尔斯华绥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中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些不可泯灭的品质,它深入人的灵魂,也决定着人一生的抉择.无论时代与社会如何变迁,也要坚守自己的准则,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描写一个普通靴匠坚守自己本分而付出生命的小说。
<板书:题目〉二、作者简介在学习这篇小说之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高尔斯华绥,同时也了解本篇小说的背景。
高尔斯华绥(1867-1933),生活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
二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 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
: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木。
: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
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
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
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
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
第-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他越来越坚定地站到维护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
高尔斯华绥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
《品质》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
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我上《品质》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绍兴上虞区丰惠中学刘建松上午忽悠完,晚上整理好。
大致框架说明:橱窗中三次出现的靴子变化和描述技巧,解读背后的人物的变化。
奇怪之匠→坚守之士→艺术之神,最后归结为“底层的光芒”。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小说叫——(单刀直入,简简单单,靴匠的人生就是单纯)生:品质师:标题简简单单,但故事不简单,人物更不简单。
作者是——生:高尔斯华绥(如何引出作者)师:这位作者也并不简单,出身英国上流社会,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颁奖词中,评委特别肯定这位作家的“描述的卓越艺术”。
(有意识的强调这篇小说的特色,在文本解读中,这是一条线索,先静悄悄的埋在这里,有预谋)在诺贝尔获奖时,高尔斯华绥特地提到了他的这一篇《品质》,虽然只是短篇,但在作家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那这篇小说到底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叙述故事,老师可适当补充,强调死亡和悲剧。
)(简要的叙述情节,似乎是小说的不可回避的环节,这不是一篇情节制胜的小说,可淡化情节,侧重于描述的技巧,教学内容应有所取舍)师:《品质》通过对靴子的描述,呈现了一位靴匠传奇而沉浮的一生。
浓缩一下,就是靴子和一个人的遭遇,或者说两者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们以靴子为突破口,来解读靴子背后的人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怎样点化,提升,又要自然引到教学内容。
)师:作家有意识的为大家呈现了橱窗里三处有意味的靴子,你能发现吗?把相关句子划出来。
(学生寻找,划出)(老师特地强调“橱窗”了,是让学生的阅读取向有一定的限制,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这些篇幅相对较长的文本,提问应尽量指向明确,直逼要害。
也是教学的窘迫,阿弥陀佛。
)(学生找出具体出现靴子的几处重要的段落,最后归纳集中在三段。
)42页、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46页、“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48 页、“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佻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凄凉的长筒马靴。
”(读一读,加深印象)师:分析三个段落背后的靴匠人生。
师: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带着下面这些问题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是怎样的靴子,文中的词语怎样来描述。
这是怎样的店铺,文中的词语怎样来描述。
(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朗读是小说教学中比较缺少的,总觉得小说是不适合朗读的,大错,任何的文学都是可以朗读的,关键处是读什么,怎样读?扣住“描述”这个关键词)(学生找出描述性的语句,三双靴子的修饰语,修饰语背后隐藏的情感)生:太美观,生:神妙的手艺生:有灵魂师:这三个修饰词中,最恰当、或者带给你最有震撼力的是生:有灵魂。
师:把这一句话读一读。
(学生朗读“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你相信靴子有魂灵吗?是不是格斯拉做靴子的时候,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状态?灵魂是个宗教的词汇,格斯拉是带着宗教情怀制作皮靴。
做出的靴子是一直被模仿, 生:从未被超越.师:我们看看这家靴店的特点,作家是怎样描述的?(还是扣住“描述”关键词)生:特点是朴素安静,只有一块招牌。
师:朴素安静,往往让人想到——生:教堂。
师:对,所以当顾客走进靴店时,小说又是怎样描绘的?(顺势而为,顺手牵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前后内容,无缝对接)(学生朗读第八自然段,“心平气和的想走近教堂那样”。
)师:你们读出了什么?生:店铺环境的幽静和神圣。
师:我们感觉到更多的是一种信仰,对靴子的信仰,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师:有些鞋店要注明为王室服务,而他为什么只写姓名?是不是有些奇怪?生:说明格斯拉对自己姓名和名声重视,师:只是对自己的重视?(往纵深突破)生:对自己的手艺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靴子是世界上最好的靴子。
师:对,这是一位极有自信心的靴匠。
第二自然段对格斯拉,还有几处描述,读一读,(把那些不是亲手做的的皮靴陈列在自己的店里,他是绝不能容忍的。
)师:哪个词语要重读?读一读。
生:绝不能容忍(又是朗读,关键词语的朗读,可以让文字的情感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人物的性格不是贴标签就可以了事,要相信文字的力量和熏陶)师:我们再读一次这句话。
(学生朗读)师:我们读出怎样的靴匠?生:诚实、自信,诚信负责。
生:孤傲。
(学生多好的回答,这样的回答是怎么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师:是的,毋庸置疑,格斯拉是位制靴高手,甚至是天才。
其实任何的天才是孤傲的、寂寞的。
第二段仅仅是揭开这位靴匠的冰山一角。
在小说中的“我”的关注下和回忆交往中,格斯拉慢慢的浮出水面,掀开了他神秘的面纱。
“我”清楚的记得一件事?哪一件事?生: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
师:当时的我仅仅十四岁,为何是羞怯的问?生:年幼,难为情生:脚小,靴子难做,怕格斯拉难以完成。
师:有道理,大概靴子越小越难做。
越能看出制靴水平。
制靴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一般会怎样回答(很难、要么不难)师:格斯拉的回答是?师:这是一种手艺师:这是格斯拉说的第一句话,小说中他断断续续讲了许多,为何第一句是这样的一句?如果老师说,这句翻译有问题,你们相信吗?(如何引发学生的趣味,恰当的使用文本外的资料,作支撑,脚手架)师:我看了一下英语版的原文是it is an art。
谁来翻译一下?生:这是一种艺术师:OK, 我们发现这位靴匠说这句话时的表情是,生:突然露出了一丝微笑(学生容易忽视处,怎样细读)师:在整篇小说中,格斯拉只笑过这么一次?为何笑?手艺和艺术有区别吗?生:手艺是混口饭吃,而艺术就是很高雅的,是人终身的追求和理想。
师:你读出了怎样的格斯拉生:自豪,有职业尊严.师:如果有人问老师,教书是不是很难的事?我该怎样回答生:这是一种艺术。
(活学活用,加深理解,搞个气氛)师:可见,格斯拉不仅仅是位靴匠,更是一位艺术家,一位为靴子而生的人,靴子是他的全部。
刚才只是语言描写,小说的结尾部分说他是一位怪人,作者有没有从其他角度来描述这位艺术家的怪?(过渡衔接,探讨如何深入展开)生:第五自然段,外貌描写。
师: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学生朗读)师:你印象最深的描述是生:像皮革制成的人。
师:两者有相似点吗?用文中的词语。
(扣住文本,有的放矢)生:死板、迟钝师:这些好像是贬义词,能不能换种说法?(让学生理解到位)生:迷恋理想,朴实严肃师:是啊,我和我的靴子梦,我和我追逐的梦,选择皮革,是不是在暗示格斯拉的性格像皮革一样——生:坚持、坚韧。
师:坚韧,这个词用得很恰当,靴匠的气质和皮革的特点有机融合。
这处外貌描述看似很反常,实际上是最恰当的最正常写照,写出了靴匠的奇怪,像皮革一样的坚韧的奇怪。
师:在我眼中你最美,在他的眼中好像只有靴子和皮革,小说中其他是怎样描述格斯拉的怪异?(停顿)比如他是怎样对待看似没有生命力的皮革的?(学生划出,)(有效的引诱)生: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的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说明对皮的赞美和喜欢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其中反常的地方?一般店主对顾客会这样说吗?他会怎么说?生:你什么时候要靴子?师:眼睛会盯着谁?生:顾客,对顾客的尊重师:对,因为顾客是上帝,而在格斯拉心中,谁是上帝?生:皮和靴子师:这不是怪人又是谁?怎一个怪字了得。
还有吗,对待皮革?生:格斯拉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
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这里说眼光是爱抚的,这很反常。
师:是呀,一位老男人怎么会有爱抚的眼光?这一句中还有其他反常吗?比如这里在靴子前用了哪个动词?生:创造师:可以换做制作吗?(换词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关键是要用的巧,这是一种艺术,呵呵)生:创造的是艺术品,花了心血的,所以是杰作。
师:一言以蔽之,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当时我们的靴匠的生活状况并没有那样糟糕,小说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述,让我们领略到这位靴匠的奇异之处。
这是一位奇异之匠。
(点睛升华,飞龙在天)小说家是很爱折腾人的,第二次出现橱窗里的靴子时,我们的靴匠的生活到底有何变化?欲知后事如何,恰听下堂分解。
待续《品质》第二课时师:小说家是最爱折腾人的,他总不会让主人公好好的活下去,第二次出现橱窗里的靴子时,靴子有何变化?我们的靴匠的生活又有何变化?(学生思索,回答)(不做过多的铺垫,简洁明白)生:失去了孤高的气派。
其实指的就是靴匠本人。
生:哥哥死了。
师:文中是怎样描述哥哥的死亡?朗读相关的段落(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想不开)(哥哥的死亡是弟弟转述的,而弟弟的死亡是由年轻人转述的,有意思,为何不直接说,而是转弯抹角的交代,这就是小说家的狡黠,叙述的变化)生:他想不开,然后死了?师:你能猜猜想不开的原因吗?生:大公司垄断了靴子,抢去了生意,活不下去了。
师:大公司的靴子的品质如何?文中是怎样写的?格斯拉对此又是怎样的态度?(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不露声色的悄然转换)生:他们用得是次等皮革,不讲质量,没有诚信。
师:既然是此等,那为什么有市场呢?用文中的语言回答?(看似矛盾,如何理解)生:讲究时髦。
师:只追求外在的漂亮,而无视内在的品质。
哥斯拉的态度是?生:那不是我做的靴子?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师:读一读这些句子,揣摩靴匠说话时的神态。
哪些字词要重读?为何如此?(怎样在文本的细节处好好的敲打,敲出火星,打出原形,好好的读吧,慢慢的读,)生:我做的,真不顾。
要表明他极度的鄙视,厌恶。
师:好,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再次读出格斯拉的情绪。
(学生朗读)师:这位善良而又高超技艺的靴匠,面对大公司的挤压、生意的清淡、甚至亲人的离去,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就如文中所说的,我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
但是,在面对一张皮革的时候。
这位靴匠还是永远都会说的一句话?(美丽的皮可看做靴匠在世俗、荒诞社会的热烈而激情的宣言,屡屡为之感动,甚至是小说的灵魂。
人物的灵魂,美丽的灵魂)生: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
师:我们注意到这里的动词是?(对习以为常的动词的细读,要敢与人物对话)生:举起来师:举起来三个字,很简单但又不简单,为何举起来?背后是什么?(多好的引导,多恰当的提炼)生:当时格斯拉生活穷困,艰难,艰苦。
生:我觉得举得很顽强。
师:是啊,他仍旧选择举起来,举起来的不仅仅是皮革,更是生:毅力和坚持生:理想和信仰师:是的,任何的理想和信仰都是美丽的,这里更多的是在困境中的坚守,听从内心的声音,绝不随波逐流,绝不所谓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位信仰第一、让人敬佩的坚守之士。
(及时的归纳,走进人物的内心)师:有人说,如果写小说无法结尾时,你就把人物写死,往死里写。
悲剧的打击力往往是巨大的。
品质的结尾是生:格斯拉的死亡。
师:格斯拉的死亡是怎样叙述的?生:年轻人师:这是侧面描述,小说的结尾是两人的对话描述?你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坚信朗读的力量)师:这里的年轻人讨好的看了我一眼?为何用讨好?格斯拉看什么?(皮革)(对比的手法,更能看出本质)师:在年轻人眼中,格斯拉是怎样的工作状态?能说说年轻人对格斯拉的感受?生: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只管做呀做呀,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从来不存一个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