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60.07 KB
- 文档页数:8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方法,体会逻辑严密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分析文中的事例和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演讲词的特点。
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感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演讲词的情感和节奏。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为人民服务的图片或事迹,引出课题“为人民服务”。
提问学生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讲解重点词语。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1)分析中心论点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
(2)论述层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
如: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团结互助等。
(3)重点语句赏析选取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进行赏析。
体会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身边为人民服务的事例。
讨论在当今社会,如何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5. 总结全文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
强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值得传承和发扬。
6. 布置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为人民服务的认识和打算如何在生活中践行。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为人民服务》,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充分、讨论是否深入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最新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3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
3.学会本课生字。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当中有些字的字音需要特别引起注意。
如悼读d4o,不读di4o;炊读chu9,不读cu9,应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练习时可以采用选择正确读音的形式。
如: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数量不多。
其中有3个字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记忆。
如:这样可以利用熟字帮助学生很快记住生字。
3.课堂讨论识记难字的方法。
应该注意鸿字由三部分构成,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不要把氵误写成冫。
鼎字比较难写,可分成这样两部分来记:目和,记忆这部分时应抓住这部分左右基本对称的特点。
特别要强调这个字的笔顺:目、鼎。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质疑。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提出来小组讨论或查字典,在小组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集体讨论。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为人民服务的教学设计
为人民服务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雷锋、王进喜、孔繁森、李润五吗?
二、揭示目标,自学要求
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探究新知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培养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从延安时期聚集在延河之滨的无数革命先辈,到改革开放以来从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无数精英学子;从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从五十年代忘我工作的孟泰,到六十年代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李润五……;在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
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
四、交流归纳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当堂检测
结合自身实际和这节课内容,谈谈你打算怎样做?。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优秀教案(通用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篇一】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剥削、追悼”等10个词语,学习“鼎”字的书写和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了解文章是演讲词,属于议论性文章,能够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及围绕观点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并尝试运用。
4、抓住重点词,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
理解死的不同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死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是演讲词,属于议论性文章,能够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知道围绕观点从哪几方面写的。
学习引用、对比、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论证方法完成练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演讲词。
1944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主席针对这一情况,做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
“为人民服务”这一信念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今天,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它依然经久不衰、深入人心,请同学们有力而响亮地再读课题——为人民服务。
二、检查预习文中有些不太容易读准的词语你能读正确吗?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强调“剥削”等难读的词语。
2、指导“鼎”的笔顺。
“李鼎铭”的“鼎”是能代表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鼎的图片或者放在宗庙作铭记功绩的礼器。
后来“鼎”字又引申出多种意义(出示ppt),学生组词。
这个字笔画较多,笔顺易错,仔细看老师怎么写。
师范写,生书空,写一个带“鼎”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同学们,既然这篇课文是演讲词,那么演讲是有目的的,演讲者在演讲中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让听众形成共识。
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课文,想想毛主席在文章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里直接提出并解释了这个观点?引出第一自然段)1、出示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专题范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10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3、在理解课文思想资料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思想资料。
2、如何感受主席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聚情感1、这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国庆60周年庆典的阅兵式盛况。
(多媒体播放:国庆阅兵盛况)2、同学们,“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从上个世纪开始,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永恒不衰。
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3、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一名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在会上发表的一篇著名演讲。
那你们对张思德有哪些了解呢?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初识张思德二、了解体裁,掌握学习方法1、师导: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而且,丰富的肢体语言更增添了演讲的感染力。
2、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个性?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呢?对,这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议论文。
[板书:议论文]介绍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述,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你们明白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议论文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围绕这个观点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读后交流: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就应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4、了解议论文的学习方法那里要个性跟大家介绍个规律,这议论文、演讲辞啊,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引刃而解。
六年级下册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1、自学本课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3、深入阅读理解,体会文章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逐层论述的思路。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
【教学流程】一、发谈话,引出课题你听过“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吗?对这句话你了解多少?(挖掘学生已知,自然引入,利于找准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习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含义。
2、再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进一步认识:⑴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自由交流对文章中心内容的理解,初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⑴交流收集到的议论文写作常识性材料,了解文章论述上的特点,通过读书,加深体会。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所在,但读书活动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或简单重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增强读书的目的性,在读书中理解,在读书中提高,在读书中体验。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1、把文中出现的优美词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2、填空,并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二、理清文章思路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为人民服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3. 引导学生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内容1. 讨论为人民服务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人的服务,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 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情感。
3. 探索为人民服务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讨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实践为人民服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人民、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为人民服务的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行为。
3.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讨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实践为人民服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2. 准备讨论题目和讨论指南。
3. 准备实践指导材料。
教案剩余章节将在稍后提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为人民服务的兴趣。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介绍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学习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行为。
4. 实践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人民服务,提供一些实践指导和建议。
5.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和表达。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来评估学生对为人民服务意义的理解。
3. 学生行动力: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评估学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情况。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最新7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篇一一、设计思路这篇文章出自毛泽东1944年的一次演讲,影响很深远。
教法上以朗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初步领会讲演稿的特点。
2.通过熟读背诵,领略毛泽东政论文的语言风格。
3.结合文章和自己的阅历,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60多年前,一个烧炭战士因炭窑倒塌而牺牲,让一代伟人吟诵出光焰万丈的名篇,它照耀了过去也温暖着今天。
这就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普通士兵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为人民服务》的讲话。
(二)整体把握1.从演讲思路上切入:毛泽东那天讲话时手里没有讲稿,却思路严谨。
朗读课文,说说他讲话的主旨是什么,有哪几个要点,观点和材料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明确:(1)讲话主旨:为人民服务。
鲜明集中的主题(话题),是演讲成功的首要因素。
(2)找段落中心句:演讲稿的中心句多在每段开头,但又不绝对。
本文三、四两段首尾句都是中心句。
(3)明确文章思路:本文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展开。
因前两者不证自明,故怎么办是重点。
文章围绕哀悼的话题,层层递进,构成了严谨的总分总结构。
严谨的结构是演讲成功的重要保证。
2.从人称代词上切入:本文的人称代词和指称人的名词用得较多也很有分寸。
如:我们(的队伍)、人民、张思德、李鼎铭、替法西斯卖力的(人)、别人、你、他、中国人民、他们、全民族、老百姓、村上的人。
称呼背后体现着作者的阶级分析思想、革命策略和党的方针政策,也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体会不同词语背后的感情色彩。
3.从文本比较上切入:本文与《纪念白求恩》有何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相同点:①体裁都是议论文(演讲);②时间都在抗战时期;③都用了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④都是红色经典著作。
不同点:①时间背景;②对象;③场合;④听众;⑤方式;⑥开头结尾;⑦语言风格。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0篇篇一: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篇一《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
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
《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说是有必须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资料。
教师就应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
透过课堂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学到了知识,老师教的简单,收到了实效。
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
学生为何对文章能作出如此透彻的理解呢?简单地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必须的学习方法,具备了必须的学习潜力。
长期以来,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潜力的培养,进行了“读——想——谈”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我去研究,教师不讲也能够,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我的潜力了解功课时,教师才去调兵遣将帮忙他。
这种模式营造了让学生主动地获得学习的成功,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力,自学潜力发展也得到了提高。
他们能够大胆地去发现、去想、去说。
篇二:《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篇二《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夹叙夹议的文章。
以《课标》为指导,结合单元主题、教材、教参,我拟定了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论点从几个方面去论述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体会这种逐层深化,条理清晰,突出主题的写作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困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又因为文章内容背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为遥远,文中个别词语,张思德的精神品质学生很难理解和体会,所以,在还没有上这课之前,我反复想,怎样便于学生理解呢?基于这一点,课前我注意引导学生查找文中一些词语并收集整理与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的信息资料,以便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本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本着把课文读“薄”的原则,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张思德的有关资料,读懂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含义。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背诵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理清思路
1.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
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应如何为人民服务?
(首先讲了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接着讲了人
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然后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又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最后讲开追悼
会的目的。
)
教师小结:这五个自然段讲了五层意思,每一个自然段
都可以
独立成为一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这一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
务?
学生能够说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工作
的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的回答深入详尽。
2.出示: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
工作的。
板示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
不同?从带点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
个队伍无论
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
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
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
着密切关系。
四、学习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二段,画一画有哪些句
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
,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
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
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理解。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
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
944年9月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张思
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
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因为他为人民的
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
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
情再读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的理解。
五、学习第三段。
1.让学生默读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
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可能画出这几句话。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
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
2.教师可将这些句子板示出来,然后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
?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教师可以帮助、指导、启发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为人民
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
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
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
听得进去。
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
就要照办。
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
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
错的,
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
要使我们的队
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
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文,进一步
深刻体会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六、学习第四段。
在前面三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教学生读书
,找难句,提问题;点拨启发学生,理解难句。
在第四段的学习中
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讨论,自己学习。
让学生自己读文第四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
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
懂的句子提
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集体讨论。
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七、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几句话的点拨。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
,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
、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
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
百万。
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
全中国的解放。
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
略者,解放全民族。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
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
到艰难
困苦。
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
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
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
起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
、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
目标。
八、指导学生背诵文。
板书: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