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遍天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基本地理、文化和风俗习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增进国际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2. 各国文化习俗的差异3. 跨文化沟通的技巧4. 国际友谊的重要性5. 实践活动中各国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各国文化习俗的差异、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国际友谊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各国文化习俗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习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跨文化沟通的实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了解各国文化,增进国际理解。
4. 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世界各国的基本地理、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界各国的基本情况,准备进行课堂交流和实践活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国文化习俗的差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跨文化沟通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4. 课堂交流:邀请留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各国文化,增进国际理解。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世界各国文化展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七、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国家,深入研究其文化习俗,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2. 课堂交流:评价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如节日、风俗、饮食习惯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发现不同文化的特点。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不同文化。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比较,发现各自的优缺点。
第二章:学习跨文化交流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跨文化交流技巧,如倾听、尊重、表达等。
引导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2.2 教学内容:介绍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如尊重、耐心、开放等。
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的交流方式,如口语、书面语、非语言表达等。
2.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场景。
引导学生反思交流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
第三章:培养国际视野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提高他们的国际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如经济、科技、教育等。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贫困、和平等。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全球性问题的看法。
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世界各国在解决问题方面的经验。
第四章:建立国际友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与不同国家的人建立友谊。
引导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建立国际友谊的方法,如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主动了解对方文化等。
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同理心等。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
引导学生反思交流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进行改进。
第五章:实践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反思,不断提高。
在交往中完善自我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内容标准二1.2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二1.5 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2.6 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乐于交往的积极生活态度。
(二)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三)知识:明确交往有内外圈之分,了解交往由“内圈”向“外圈”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扩大交往的几种好的方式。
教学内容分析本项目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随着学生的成长,交往也会不断发展;交往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引导学生要积极进行交往。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交往的“内圈”和“外圈”;由“内圈”向“外圈”发展。
第一层次主要从交往的内外两圈说明交往的范围会逐渐扩大,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交往的愿望。
第二层次使学生在认识到交往的作用的基础上掌握由“内圈”向“外圈”发展的主要交往方式,并针对网络的普及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倡导学生趋利避害,正确使用互联网,同时注意谨慎交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己从小到大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照片;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交往状况;了解学生对上网的真实看法。
教学活动(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周华健的《朋友》。
教师: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
中国有一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朋友是精神世界宝贵的财富,朋友遍天下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美好愿望。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第二个项目——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板书课题)(二)通过调查,探究新知教师:大家请看下列一组照片。
照片中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公,同学们猜一猜她是谁?百天留念周岁全家福幼年与邻居的合影中学时代学生雀跃齐答。
教师:仔细观察四张照片思考,老师从小到大交往圈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老师从小到大接触的人越来越多。
《我爱世界各地小朋友》教案“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爱是孩子心灵深处最朴素、也是最纯洁的情感,爱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语言。
爱能使人变得更加勇敢、坚强、自信,它可以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上的支持。
让孩子们通过对祖国伟大历史成就的赞颂与赞美,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这个大家庭和朋友遍天下。
《我爱世界各地小朋友》一课正是将这个主题通过美术教学在幼儿中开展起来。
本节课从生活经验入手,以具体形象表现出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世界各地小朋友对祖国大家庭和朋友遍天下人民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各地区、民族,了解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他们对祖国大家庭和朋友遍天下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初步感受祖国繁荣发展景象;通过故事与动作表演方式,了解我国各地区、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初步体会我国各地区、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对全国人民友好团结互助的美好愿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赞美祖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世界各地小朋友对祖国的热爱,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用简单的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幼儿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世界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并在绘画中表现出来,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使幼儿懂得祖国各地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绘画活动。
课堂上学生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最真诚最深厚的感情,教师要随时关注和鼓励孩子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大胆表现自己对这班同学的关心和爱护。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各地不同肤色、民族之间以及世界各国与中国之间友谊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吗?为什么呢?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地球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呢?”(引出主题)学生自问自答;教师做游戏式的引导:如:在“今天在中国的哪一个地方,我认识了中国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民族……”的游戏中,用提问的形式展示所学知识;最后教师总结:“世界各民族在中国有许多……”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们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也激发了幼儿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师做总结,设计下一节课的活动。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能够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送”一作“赠”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4、学生交流资料。
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题1、看老师写课题。
强调:赠板书:赠汪伦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1、课件(3):出示古诗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能够同座位交流交流,也能够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
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
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轮复习教案【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教学目标】1.世界文化之旅2.做友好往来的使者3.网络上的人际交往4.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5.训练解题技能【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时政链接]1. 新华网吉隆坡6月1日电(王大玮)马来西亚中华人文碑林综合园区1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碑林传承中华文化”系列活动,吸引了500多名来自全马各地、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的中学生参加。
此次系列文化活动充满了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包括参观中华人文碑林、祭奠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先驱、拓碑过程讲解、茶艺和书法学习、中华文化寻宝等活动。
2. 2013-06-06解放日报:“失恋了,想找人陪我喝点酒”,“一个人太无聊,晚上谁来陪我玩?”诱惑的话语,配上漂亮的头像,让一些动机不纯的男子掉入陷阱。
日前,长宁警方破获本市首起利用微信“摇一摇”等功能搭识被害人,引诱至酒吧高消费的欺诈犯罪团伙。
[知识回顾]一、知识要点: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1、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肯德基——美国郁金香——荷兰埃菲尔铁塔——法国长城——中国和服——日本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燕窝——泰国金字塔——埃及泰姬陵-——印度通心粉——意大利探戈——阿根廷足球——巴西2、如何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别,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交流,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3、如何对待不同文化的差异?P60第六课网络交往新时空1、网络交往的特点:无限性、两面性、先进性、危险性。
2、网络交往的两面性:(1)优势:快捷、方便,扩大了交往面,开阔了眼界,实现自身价值等;(2)负面影响:长时间上网影响身心健康,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诱惑欺诈、违法违纪等3、网络成瘾者的心里成因:(P71)4、网络交往中应怎样保护自己?(P72)5、网络交往要遵守哪些规则?(1)网上不能为所欲为,(2)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3)上网要遵守法律.。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小学品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要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2.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观念,拓宽视野,增强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五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第1课“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2. 教材中关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图片、故事和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多元化社会中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国家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图片、故事和实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多元化社会。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3. 实践活动法: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2. 讲授新课:教师讲解教材中关于多元化社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感受。
4.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的。
5. 实践活动:教师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国家认同感。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调查身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朋友遍天下》
一、目标导学
1.导入新课
2.揭示目标:掌握新中国外交进程
二、自学指导
要求学生自学预习,借助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中日建交等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以及影响。
三、检测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内容、意义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的时间、参会国、地点,以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掌握其时间、原因、及影响
中美、中日建交
理清中国同美、日两国建交的时间,及具体进度(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演变)。
全方位外交政策
全方位外交政策的特点、基础、以及相应的表现
四、拓展提升
出示图片,展示新中国外交风采
五、达标测评
出示习题,检测对课本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