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上化解产能过剩经验及借鉴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该危机导致了大量的失业、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在这个困难的时期,弗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来振兴经济。
罗斯福新政包括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就业计划和社会保障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大萧条的原因、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措施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大萧条的原因大萧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股市崩盘、过度借贷、农业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1.股市崩盘1929年的股市崩盘被认为是大萧条的导火索。
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投机行为和融资困难,美国股市出现了一波疯狂的繁荣。
然而,这种炒作造成了股市的泡沫。
当泡沫破灭时,许多投资者破产,经济活动迅速下降。
2.过度借贷在20世纪20年代,很多美国人迅速发财,并开始大量购买股票和进口商品。
为了支持这种消费行为,许多人借贷购买。
然而,当经济开始疲软时,这些借款变得难以偿还,导致了大规模的债务危机。
3.农业危机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农业遭遇了严重的危机。
农产品价格暴跌,导致很多农民破产。
同时,农村地区的技术进步使得农业工人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
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失业,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4.贸易保护主义在大萧条期间,许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
这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下降,进一步衰退了世界经济。
二、大萧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大萧条对美国经济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社会不稳定。
1.经济衰退1929年股市崩盘后,美国的经济活动陷入了停滞。
许多公司破产,银行倒闭,经济产出急剧下降。
193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了约30%,经济陷入了衰退。
2.失业率上升大萧条导致了大量的失业。
自1929年至1933年,失业率从3.2%上升至25%,造成了数百万人失去工作。
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意图、技术重点及实现途径美国永远也不愿将美军派遣到一场“公平”对称战斗中,第三次“抵消战略”要“改变竞技规则”,以使美军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技术优势。
——美国军事战略界的共识“抵消战略”是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界创造的术语,是指用技术优势抵消对手的数量优势,或用突破性技术提供的新能力抵消对手现有的优势军事能力。
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出台了三次“抵消战略”,每次都是在战争结束初期国力相对下降,大国挑战加剧的背景下提出,旨在谋求以技术创新以支撑并拉大美国军事优势,是保持优势并消耗对手的长期竞争战略。
一、第一次“抵消战略”(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出台背景:1950年代美国动用了除原子弹外的当时所有现代化武器,但只与中朝打个平手。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认为朝鲜战略证明杜鲁门时期的“对称反应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的失败。
随着美面临财政危机和苏联威胁,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年制订新的国家安全政策,提出以核技术优势抵消苏军常规兵力数量优势的“新面貌”战略。
其中,大规模报复战略即是“新面貌”美国安全政策的核心。
战略意图:“威慑对手使其因惧怕不堪设想的后果而不敢采取行动。
”森豪威尔认为:世界上没有任务东西是共产党人甘愿冒失去克里姆林宫而非常渴望取得的。
实现途径:面对苏联在中欧具有压倒性的常规军事优势,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利用美国在核技术、轰炸机和远程导弹领域内的优势地位来抵消苏联的优势。
美军利用自己的核技术优势,在核军事革命中抵消了华约集团的常规军力数量优势。
但随着苏联掌握了可靠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美苏实现核均势,第一次“抵消战略”失去了作用。
1960年森豪威尔表示,“对核战争的依赖越多,遏制有限战争或制止其发展成为全面战争的希望也越渺茫。
”基辛格在其《核武器与外外交政策》一书中指出,美苏核力量均衡,使得双方对于全面战略的恐惧必须是相互的。
二、第二次抵消战略(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台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越战后的困境,特别是苏联的常规军力优势以及当时美苏核均势,美国开始转向精确制导武器以谋求新的优势,提出以精确打击技术为龙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抵消战略”。
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困难时期,经济危机的成因包括石油危机、通货膨胀、贸易逆差等问题。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变货币政策、推动能源开发、加强贸易调整等。
首先,石油危机是1973年至1974年间美国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限制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导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这对于高度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重大冲击。
石油价格的暴涨导致了能源成本的急剧增加,许多公司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工人也失去了工作。
其次,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美国经历了高通胀的时期。
原因之一是越南战争,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大量增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过度扩张。
此外,石油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高通胀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贸易逆差也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压力。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扩大,特别是与日本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
大量廉价日本进口商品对美国制造业造成冲击,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贸易逆差加剧了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贸易政策成为经济调整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改变了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货膨胀。
这使得借贷成本增加,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但也成功地抑制了通胀。
其次,美国政府推动能源开发,鼓励国内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这包括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增加核能量的利用,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此外,为了应对贸易逆差,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进口商品的监管措施,并与日本等贸易伙伴进行了贸易谈判。
以上措施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使得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逐渐稳定。
美国的能源开发也减少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了经济的韧性。
贸易政策的调整有效地降低了贸易逆差,保护了国内产业。
美国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与借鉴美国企业是全球商业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企业管理水平也是引领全球的标志。
美国企业以其卓越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集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并尝试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部分:经典案例1. Ford汽车公司的生产线20世纪初,亨利·福特开发了一种新型生产线,被称为福特式生产线。
这种生产线使得汽车的生产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从而降低了汽车的价格。
福特式生产线尤其擅长生产大规模的标准化产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大规模生产商。
这种生产线的成功使得工业化生产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方式之一。
2. 麦当劳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克罗克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了快餐连锁店的新模式。
他开发了一种简单的操作系统,使得麦当劳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食品。
麦当劳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操作系统的高效性,也在于其极具创新性的标识符号,比如著名的“金拱门”。
3. 苹果公司的创新史蒂夫·乔布斯创立的苹果公司在商业和科技领域取得了飞跃式的成就。
这家公司的成功得益于其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从Mac电脑到iPod、iPhone和iPad等产品,苹果一直致力于创造更好的产品和体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部分:借鉴经验和教训1. 实施创新像苹果一样,实施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企业必须不断地引领市场,定义新的商业模式,树立激励创新的文化。
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机会,还要预测未来的趋势,为未来做好准备。
2. 提高生产效率像福特和麦当劳一样,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的成功之道。
企业必须构思出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并不断完善这个过程。
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能力,是企业应该关注的方面。
3. 品牌营销像麦当劳一样,品牌营销也是企业的关键。
通过建立品牌声誉,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打造品牌忠诚度。
在建立品牌价值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创新并开发行业内更好的标识符号,让消费者有更好的口碑。
历史上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经济危机是指国家或地区经济出现严重的下滑和动荡,导致生产力下降,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等一系列问题。
历史上,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应对和解决经济危机,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是解决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等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状况,刺激经济增长。
例如,在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美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和减税等措施,从而刺激了经济复苏。
二、金融体系改革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运行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经济危机中,金融体系常常是最先受到冲击的领域。
因此,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和监管是解决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从而缓解了危机带来的冲击。
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手段来限制进口和促进本国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经济危机中,一些国家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岗位。
然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容易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加剧全球经济衰退。
因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手段来应对经济危机,长期来看,还是要依靠合作和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危机往往暴露出经济结构的问题,因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和升级,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亚洲国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
五、国际合作和援助经济危机往往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因此国际合作和援助是解决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国可以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
例如,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相互协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复苏。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媒体来源:国研网发布时间:07-11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作者:国家计委对外经济所张燕生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十分清楚:一是把供给管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二是美国体制结构调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舍上明显偏向效率。
三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四是摸索并建立了对付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的体制。
五是形成了以摆脱国际竞争对手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
因此,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以知识为基础、以生产率增长和结构转换为特征的新经济,与上述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宏观政策环境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一直是强调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当总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时,采取赤字财政和通胀型货币政策,解决需求和就业不足问题;当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反通胀。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只要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率水平(当时认为约5—5.5%),把GDP保持在潜在增长率水平(当时认为约2.5%)。
这套政策组合虽然保证了美国经济在50至60年代的稳定增长,却无法解决美国生产率增长缓慢、竞争力日渐低下的供给问题。
由于政府干预扰乱了经济内在稳定机制,到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通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美国宏观政策的重点从扩大有效需求转向了反通胀,同时实施了由需求管理政策向供给管理政策的转变,即由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信条转向促进生产力增长,加快供给结构调整。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包括:(1)大幅度调减税负,改变高税负对生产、投资和消费产生的激励机制扭曲,使劳动者、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税后收入用于储蓄、资本积累和长期消费,从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大幅度上升,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调增长,(2)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人们对政府公共支出的依赖,在公平和效率的政策导向上向效率倾斜;(3)对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对象,扩大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范围,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4)政府增加对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国防投资,促进军用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技术创新和扩散,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基础和创业环境;(5)政府学习日本扶持出口的政策,从贸易立法和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入手鼓励出口,打开国外市场;(6)确定以技术领先产业为核心的竞争提升战赂。
美国经济五次转型梳理及启示编者的话2022年12月(中),人民论坛推出了《经济转型:规律与国情》策划,对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现实机遇和挑战、转型动力、难点和对策等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探讨。
这期我们将眼光转向世界,试图从其他国家的转型经验中寻求镜鉴和启示。
代表性的国家包括:依然是发达国家最强势代表的美国、曾经历两次严峻经济社会转型危机的德国、后发国家代表的拉美国家以及与中国在地缘和文化上有一衣带水关系的日本。
与这些国家相比,今日中国面临的情势,无论在转型动力、发展阻力,亦或是制度体系、社会结构、内外环境方面,都不尽相同。
但这些国家的经验或教训,也许可以在诸如如何看待发展阶段、怎样把握转型时机、如何结合国情选择转型模式等方面给我们以启迪。
美国经济的转型发展过程,清晰地反映了工业、技术和应用科学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一旦人民掌握并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技术,它将会释放出难以预见的巨大能量,不仅会全面地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将会改造整个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将社会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任务。
仅就这个问题而言,再没有比美国经济历史更富有教育意义的了。
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转型,不断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升进的过程。
这一过程,清晰地反映了工业、技术和应用科学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次转型:独立战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革命和独立战争本身,也是美国经济的第一次重大的转型。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时,英国正在发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采用了蒸汽机的纺织、钢铁和机械制造业在快速地发展着。
曼彻斯特这个最著名的纺织业中心、工业革命的传统典型城市,正是在1776年开始兴建第一批大工厂。
这一年,曼彻斯特市的人口已经达到了3万。
到1790年,这个城市的人口已增至5万。
1801年,其人口达到了9.5万人。
也正是在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著名的《国富论》,阐述英国应当采取的贸易政策。
大萧条应对策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萧条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大萧条时期,人们面临失业、贫困、饥饿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这一严重的经济危机。
本文将就大萧条应对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公共工程政策在大萧条时期,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政策来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问题。
美国总统罗斯福推出了“新政”,通过建设公共建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来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提高了国家的建设水平。
这一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复苏创造了条件。
二、货币政策在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成为了各国治理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美国采取了大量的货币宽松政策,通过增发货币来提振经济活力,缓解了银行危机,减少了银行系统的崩溃风险,同时刺激了投资和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三、监管政策大萧条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是金融市场的失控和自由放任,导致了恶性竞争和泡沫的形成。
在应对大萧条时,各国都加强了金融监管政策,规范了金融市场的秩序,避免了金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四、保护主义政策在大萧条时期,国际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各国纷纷实施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出口和进口,提高关税等措施来维护本国经济的利益。
虽然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本国经济,但也带来了贸易摩擦和不稳定因素,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萎缩。
五、社会保障政策在大萧条时期,人们面临着失业、贫困等问题,因此各国纷纷推出了社会保障政策,如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来帮助弱势群体渡过难关。
这些政策不仅是对经济的有力扶持,也是对国家社会稳定的保障,为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条件。
大萧条是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应对大萧条时,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公共工程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保护主义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来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这些应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萧条带来的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对后来的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大萧条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是如何帮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在美国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自然是1929年10月24日所爆发的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至今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工厂倾倒牛奶的行为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1929年夏天,美国通用公司股票形势一片大好。
成千上万的人在这场股票交易中获得了极高的利益。
渐渐的,整个国家的人们都陷入到了这种看似经济持续上涨的泡沫中,直到10月24日,股票在一夜之间从顶峰跌落到谷底。
自此,开始了长达4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此次经济危机,危机迅速由股市转向了其他行业,渐渐的整个美国国内大批银行面临倒闭,一众企业濒临破产,国家生产急剧下降,失业人数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急剧降低,因此受到了影响。
危机不仅影响着美国国内,整个世界都受到了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
直到1933年,在胡佛政府反危机失败后,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新政,整个美国的经济状态才一步步回温。
一、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是着重点其实,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内部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是由于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整个社会贫富分化超过了原有的正常状态,股票投资超过了市场本来的承受程度,信贷消费过度,为了改变国内经济大萧条的状况。
因此,新政主要改革的地方就是加强整个国国家对于工业的调整。
当时摆在美国政府面前只有三条路,要么走向共产主义,抛弃资本主义来解决整个国家制度内部的根本矛盾。
另一条道路,就是接受法西斯主义,通过殖民扩张来缓解国家内部的矛盾。
但是,当时美国大部分民众并没有接受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贸然执行必然会加剧人民的反感,因此罗斯福决定在保存市场经济以及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对市场的控制,改变经济内部的生产关系,利用市场的自我调整恢复经济。
由于当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一股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加上一战期间国家曾经采取了对于经济的全面干预,人民对此有一定的理解,所以这些制度一经推出,并没有得到人民的反抗。
美国历史上化解产能过剩经验及借鉴作者:李晓玉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01期[摘要]受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周期的影响,美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曾经历多次产能过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次: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
美国三次化解产能过剩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和政策实施效果。
借鉴美国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我国应标本兼治,以经济结构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依托市场,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干预;创造需求,加大对外投资输出过剩产能;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过剩产业兼并重组;调控适度,避免政府的过度投资推高通胀压力。
[关键词]产能合作;产能过剩;美国[DOI]10.13939/ki.zgsc.2017.01.0441 “马歇尔计划”化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能过剩“二战”爆发后,美国政府持续推动建设和扩充基建和军工制造业,美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二战”的结束,国际和国内对工业的需求急剧降低,1947年美国的产能利用率一度低于70%[ZW(]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EB/OL].http:///Releases/g17/current/default.htm.[ZW)],经济增速不断下滑。
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杜鲁门政府为国内的剩余产能寻求出口,加之战后欧洲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为“马歇尔计划”的出台铺平道路。
“马歇尔计划”的正式名称是“欧洲复兴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美国国会共为其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90%为赠款、10%为贷款。
通过签订双边协定,美国政府对援助施加了诸如由美国监督受援国的重工业、受援国放弃工业国有化以保障美国投资的安全、实施有利于美国外汇和外贸政策、“美援”物资的50%必须由美国船只运输等附加条件。
[ZW(]Price H B.Marshall plan and its meaning[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5.[ZW)]欧洲国家将大多数来自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用于输入美国生产的商品。
欧洲国家在“二战”中几乎消耗光了他们的所有外汇储备,因此“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几乎是欧洲国家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
在计划实行的初期,欧洲国家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但随后大宗进口的方向又转向了他们最初也需要的用于重建的原料和产品。
“马歇尔计划”实施后,美国经济增速开始回升,1947—1960年间GDP年均增速保持在3.4%,人均GDP从1734美元激增至3006美元,而同期美国的人口增长了69%。
[ZW(]潘凌飞.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谁说历史不能复制?[N].华尔街见闻,2014-11-05.http:///node/210305(上网日期:2016年11月14日).[ZW)]美国制造业增速显著回升,在计划实施期间不断走高,产能利用率大幅回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避免了失速下滑、爆发经济危机,产能过剩局面得以缓解。
“二战”后的此轮产能过剩具有需求急速降低、闲置产能规模大且集中于基建和军工制造业的显著特征,“马歇尔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对外投资和推动产品出口的方式有效化解了产能过剩和可能带来的经济危机。
2 “里根经济学”化解20世纪70—80年代产能过剩第二轮产能过剩危机出现在美国的经济滞胀时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对美国等国实行石油禁运,同时联合其他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石油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在主要工业国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陷入长达十年的经济滞胀。
在1970—1980年的十年间,美国财政赤字剧增,物价快速上涨,工业生产不断下降,产能出现过剩,经济增长缓慢,产能利用率低至68.2%。
[ZW(]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CapacityUtilization[EB/OL].http:///Releases/g17/current/default.htm (上网日期:2016年11月14日).[ZW)]里根经济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经济政策,又被称为涓滴经济学。
里根政府面对严重的经济滞胀,采纳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增加供给、减少政府干预、对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具体政策包括:(1)放松管制。
减少政府对社会活动的干预,放松之前颁布的环境保护、技术安全、保健、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标准和规定。
相关文献显示,1977年完全受管制的产业创造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17%,这一比率在1988年下降到了6.6%,运输、电信、能源和金融等行业得以摆脱经济法规的制约得到迅速发展。
[ZW(]魏加宁.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E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4月3日,http:///zjsd/20001123/4-4-2866438.htm(上网日期:2016年11月14日).[ZW)](2)削减开支。
削减国家预算赤字,至1984年实现财政平衡;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如住房补贴、中小学早餐补贴等,减少300~400亿美元支出。
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扶持新型工业和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科研贷款。
(3)大量减税。
里根执政后立即提出减税计划,并得以在国会通过,目标将个人所得税率在三年内减少30%。
通过三次大规模减税,将所得税减少了23%,把最高累进税率从70%降到28%;改革税制,简化繁杂的收税制度、平衡纳税负担;大幅降低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公司的纳税率平均降低了3.7%。
[ZW(]Tregenna F.Characterisingdeindustrialisation: An analysis of changes in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and output internationally[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33(3): 433-466.[ZW)](4)货币紧缩。
里根政府认为,过量的货币发行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于是上任伊始便开始实行严格的货币发行紧缩政策,把货币增长率规定在一定限度内,并采取了相应的金融领域改革和金融政策调整,降低美元汇率并带动利率下降,与此同时美联储也出台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里根经济学的施行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到了1983年,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全年GDP 增长了6.5%,生产性投入上升了1.1%。
198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8%,产能利用率也达到了80%。
失业率在1983年之后连续下降,1989年低至5.3%,为1973年以来最低。
[ZW(]周政华.两次大萧条:美国怎样渡过经济危机?[J].中国新闻周刊,2008(40):33-35.[ZW)]美国经济摆脱了滞涨,产能过剩在经济恢复增长后得以化解,并为后几届政府带来“政策红利”。
滞胀时期的产能过剩具有货币政策失当、福利政策膨胀、石油危机导致成本飙升的特征,“里根经济学”有针对性地采取限制货币发行、削减政府开支和大规模减税的政策有效地排除了美国经济运行的“故障”,帮助经济重回增长轨道。
3 奥巴马经济刺激政策化解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产能过剩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传导至实体经济,2008年第三、四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比上一季度分别下降0.5%和3.8%,不断有大型金融企业宣布破产,银行不良资产快速增加,短期金融资产贬值,企业融资困难,失业率飙升,工业产值不断降低,产能利用率一度触底至63.7%。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一改布什政府仅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定向救助政策,推出全面的宏观财政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恢复发展。
(1)财政刺激政策。
奥巴马政府签署了《经济复苏与再投资法》,提出总额为7800亿美元的经济复兴计划,启动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创造就业岗位;更新联邦建筑物旧的暖气系统;为全国学校安装节能系统;更新医疗机构设备,推进病历电子化,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医疗保险;实行总额高达275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刺激消费;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
(2)非常规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政策重点从经济增长转向最大就业,实施超低利息的政策,持续将两帮基金目标利率维持在0-0.25%的水平不变;实施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购买美国的产期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两房”发行和担保的债券。
(3)经济社会改革政策。
改革金融监管体系,颁布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进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为没有医疗保险的美国公民提供医疗保障;实施重振美国工业战略,吸引资本对美国投资;出台“出口倍增计划”,通过出口贸易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有效促进了美国经济走出危机,恢复发展。
2014年美国全年GDP 增长2.4%,2015年第三季度增长2.1%。
劳工市场接近充分就业,2015年10月非农就业岗位增加27.1万个,失业率降至5%,为七年多来的最低水平,产能利用率稳中有升,10月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7%。
[ZW(]程俊.12月加息定了? 10月非农数据创年内最佳表现[N].华尔街见闻,2015-11-06.http:///node/225745(上网日期:2016年11月14日).[ZW)]本轮产能过剩是由于次贷危机的直接驱动,所以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直接针对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金融秩序的整肃使得经济逐渐走出危机的泥潭,逐步走向复苏,而产能过剩问题也随着金融危机的过去而得以化解。
4 美国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和教训(1)标本兼治,以经济结构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美国经济的治理经验表明,产能过剩并非是孤立的经济现象,其背后的根源是经济结构失衡、市场过热和政府干预。
如金融危机后的产能过剩现象,并非由于部分产业过度投资或货币超发,而是由于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体系动荡。
唯有从市场经济全局出发,以全面改革的措施来重新理顺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2)依托市场,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干预。
健康的市场环境意味着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配置资源,政府以有限的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进行疏导。
“里根经济学”所推崇的降低政府对企业干预、减少行政审批、减税和削减政府支出的政策对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是对这一逻辑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