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第一课_第二篇 做人之本
- 格式:docx
- 大小:103.40 KB
- 文档页数:47
总有人感叹“做人难,难做人”,事实上,人并不是做出来的。
人之所以生之为人,就是因为人需要承担必要的责任,享受应有的权利,尽自己该尽的义务。
而这些责任、权利、义务都需要通过具体的事情体现出来,所以,要做的是事情,人是“修”出来的。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为人处世可以分为三个要素,即做人之道、做人之本、做人之智。
做人之道:当一个人能够把遇到的每件事情都完成,那就会从中得到“道”。
这样的“道”又为下一次做事提供经验,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而“道”的不断积累、消化、吸收,就成为提升人生的那一级台阶,学习到的各种知识也会加入其中,丰富其营养成分,使其更加有用。
人生需要无数个这样的台阶,一直延伸到超越成功的更高一级。
当人类处于懵懂状态时,做事靠的是本能,本能会通过做一件事得到加强和锻炼,通过做两件事得到提高,通过做三件事变成技巧和方法。
这个技巧和方法会不断地增多,会为下一次做事多提供一种更好的选择,有利于事情的完成。
做人之本:在与人交往时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在自然中淡泊宁静的心情,在节俭中享受快乐,在谦虚中不骄傲自大,在忍耐中领略一种人生哲学,在低调的处事中成就一种人格的修养。
美貌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虽能暂时愉悦于人,然不能持久;而美德属于心灵的内在优点,虽不能暂时取悦于人,但它有恒久的魅力,足以使铁石心肠感化。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社会价值观如何倾斜,我们还是要秉持这样做人的理念,即不管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首先不能有害人的心理,不能不讲信义,不能见利忘义,不能骄傲自大,不能损公肥私,不能斤斤计较,倘能如此,我们就会活得幸福美满,社会就会和谐安宁。
做人之智: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的。
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更没有领悟其中做人的智慧。
铜钱所启示我们做人的道理就是要外圆内方。
关于做人之本的演讲稿尊敬的演讲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做人之本的话题。
做人之本是人们追求自身价值,塑造品德修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社会发展变革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关注做人之本,这不仅是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人是社会的一员,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和工作。
而做人之本,就是维系这种共生共荣的基石。
首先,做人之本就是以诚待人。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同学还是同事相处,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
诚实无欺,不仅可以建立起信任和友情,还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
我们应该学会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做到说话实事求是,办事明察秋毫,才能够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其次,做人之本就是尊重他人。
尊重是我们与他人相处的基本礼仪。
人人都应该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无论对待长辈还是对待晚辈、对待上司还是对待下属,我们都应该本着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关心他人的感受,不侮辱、不歧视,我们应该培养出自己与人为善的良好习惯,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去,为社会做出一份自己微小的贡献。
再次,做人之本就是守信用。
信用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基石。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守信用,言出必行,信守承诺。
只有这样,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违背信用,言而无信,势必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无法维系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最后,做人之本就是勇于付出。
人生不能只是享受,更不能只是索取。
人们只有勇于付出,才能够收获更多的友谊、爱情和幸福。
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共同分享喜悦和忧愁,以此来凝聚起生活的美好。
做人之本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准则,在更深层次上,它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则。
当我们仔细思考做人之本的含义时,会发现它与我们每个个体的生存契机密切相关。
只有通过追求做人之本,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赢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从而在社会中扮演更为重要和有意义的角色。
关于做人之本的演讲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晚上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重要的场合,为大家演讲关于“做人之本”的话题。
做人之本,是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根本问题。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作为人类,我们需要在变革中保持着土地的根本。
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做人之本的境界在于知识和素质。
知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是我们认知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但知识无论如何多,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品质,那么它也只是一堆无用的信息。
我们要有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要有对他人尊重和关爱的情怀。
知识和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质,我们才能够把知识运用到正确的领域。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内心的修养将是我们最坚实的支撑力量。
其次,做人之本的境界在于诚信和责任。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友谊的桥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没有诚信,就没有真实的交流,没有正常的合作。
与此同时,责任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承诺,是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诚信和责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是对自己的要求。
只有坚守诚信和承担责任,我们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我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我们的行为才能够更有价值,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有意义。
最后,做人之本的境界在于奉献和回馈。
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我们对社会的贡献。
奉献和回馈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内心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社会给予我们的成长和机会。
在享受社会福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他人带去温暖。
只有通过奉献和回馈,我们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做人之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只有坚守做人之本的原则,我们才能够在变革中保持自己的根本。
让我们相互激励,相互扶持,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也要追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一章平平淡淡才是真在自然中淡泊宁静的心情,让自己在淡泊的熏陶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心理上健康、人格上健全的、有修养的、能宽容他人的人。
淡泊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风度。
这种风度中,潜藏着一种向上的力量和敏锐的智慧。
平淡是真,平静是福钱钟书先生说:“世界就像个围城,城里的人往外挤,城外的人往里挤。
”生活中的确如此,身居繁华都市的人,往往追求寂寞平静的田园生活;而身在幽静田园的乡人,却又很是向往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
其实,都市也好,田园也好,人活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心灵的安宁,平淡才是真,平静也是福。
真正生活在车水马龙喧嚣吵闹的都市中的人们,可能更懂得平静的弥足珍贵。
与平静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么不值得一提。
平静的生活是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急流波涛之下,不受风暴的侵扰,保持永恒安宁的主流。
人人向往平静,然而,生活因为有名誉、面子、金钱、房子、车子等在兴风作浪而难得宁静。
许多人整日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
一旦受到挫折,一旦欲望落空,便好似掉人寒冷的冰窑中一般。
生命如此大喜大悲,哪里有平静可言?只有明智之人,才能够控制和引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才能够控制心灵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古时候,有一位国王,天天为打理国事忙得晕头转向,十分渴望能享受一下生活的平静与安逸。
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一个主意:提供一份奖金,希望有人能画出最平静的画。
许多画家都来尝试。
国王看完后,只有两幅他最喜欢。
一幅画是一个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上面点缀着如絮的白云。
大凡看到此画的人都同意这是描绘平静的最佳图画。
另一幅画也有山,但都是崎岖和光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电交加。
山边翻腾着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来一点都不平静。
但当国王靠近一看时,他看见瀑布后面有一细小的树丛,其中有一鸟巢。
在那里,在怒奔的水流中间,母鸟坐在它的巢里,十分的平静。
国王选择了后者,这份奖金给了这一幅画的作者。
所谓宁静,即在于此。
平静并不等于一个完全没有困苦、艰辛、烦扰的地方,而是在那一切的纷乱中间,心中仍然平静。
正如生命的本身是宁静的,只有内心不为外物所惑,不为环境所扰,才能做到像陶渊明那样身在闹市而无车马之喧。
一个人如果能丢开杂念,驾驭自己的心灵,就能在喧闹的环境中体会到内心的平静,过上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
一个人需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
虽然我们渴望成功,渴望生命能在有生之年划过优美的轨迹,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快乐生活,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
这种成功,不必努力苛求轰轰烈烈,不一定要有那种惊天地的气魄,救万民于水火的豪情。
只是一份平平淡淡的追求,这就足矣!有了这份平淡的处世心态,你就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快乐地生活。
当你忙里偷闲与爱人、孩子一同去逛公园、去看场电影、去搞一次野炊时,你一定会懂得,生活其实有很多内容,大可不必为了一个出国名额而彻夜不眠,为一次职位的晋升而寝食难安。
在平日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中,你忙你便有所收获,岗位普通但乐在其中,斗室而居但衣食自足。
你普通,普普通通如一颗草;你平凡,平平凡凡如一朵花,但你同样可以骄傲,默默绽放的花朵也会芳香宜人!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却无须去表现出一种看破红尘的情绪,甚至于自暴自弃。
不属于自己的就放弃,就忘记吧。
平静的生活,简单的幸福。
这不是一种奢望,这是我们该得到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元末明初年间,送礼之风很是盛行。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当时是社会名流,为人正直,对这种腐败风气不满,但有些时候又难以推却,只得也学着“送礼”。
有一次,苏州府的州官刘老爷六十大寿,邀请他赴宴。
施耐庵让家人挑了两坛“酒”,他拿着一副对联,即去祝寿。
刘老爷见施耐庵登门来祝寿,十分高兴。
席间,刘老爷为炫耀自己与施耐庵的深厚交情,专门让用人将施耐庵送来的酒启封,给在座的宾客每人斟上一杯。
众人一尝,觉得没有什么味道,清淡如水,可是谁也不敢说,一怕得罪州官,二怕不吉利。
只好违心地叫好说:“真乃好酒也!”施耐庵听后却哈哈大笑说:“我还有一副对联赠送大人,请悬挂。
”刘老爷急忙叫仆人将对联展开,上联是:朋友之交,下联是:清淡如水。
满堂宾客顿时鸦雀无声。
刘老爷脸色一沉,马上自我解嘲地说:“好!好!好!圣贤有言,水淡为情浓,更显交情之深厚也!”结果,这两坛清水被喝了个精光。
世界上的关系千千万,相濡以沫的是相伴一生的另一半,全心全意的是只以孩子为主角的父母,相互扶持才是朋友间应该有的举动。
单就朋友来说,有人以情为重,精神上相互扶持相互帮忙;有人以文会友,重“学术交流”;有人以酒会友,渐渐地成了酒肉朋友;有人以权会友,大搞权钱交易;有人以商为友,互惠互利;亦有以“麻”为友,意欲多多……而交友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君子之友淡如水”。
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倒并不是真的说相交就如水一样的平淡无味,而应该是就像水一样的透明清澈,不掺杂任何的功利。
彼此透明,直白,不存在互相算计,互相利用,更不存在互相伤害。
所以,君子之间的交往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其真谛在于心灵的沟通。
“君子之交淡如水”,物淡情不淡,必要时,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张贺卡、一纸书信,表情足矣。
朋友交往本就应该是“淡而不断”。
交往过密便有势利之嫌,而断了“来往”,时间便会无情地冲淡友情。
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朋友之间很难有机会在一起聊天、交流,需要注意友情的维护,比如平时多打一些电话,相互问候一番,也会起到加深感情的作用。
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收到一位友人的来信,拆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捆白纸,一张包着一张,他拆了一层又一层,最后,总算看到最里面的一张很小的信纸,上面郑重其事地写着一句话:“亲爱的海涅,最近我身体很好,胃口大开,请君勿念。
你的朋友露易。
”过了几个月,这个叫露易的朋友也收到了海涅寄来的一个很大很沉的包裹。
他根本拿不动,不得不请人帮忙把它抬进屋里,打开一看,竞是一块大石头,上面附一张卡片,写道:“亲爱的露易:得知你身体很好,我心上的石头终于掉了下来。
今天特地寄上,望留作纪念。
”这件事虽然有些夸张,但道理是显然易见的。
试想:这肯定会成为露易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封信。
他给海涅的信有些“小题大做”,而海涅的回信却也生动形象,他以大石头比喻对朋友的担忧,以“石头落地”表示收信后的放心和轻松。
这不仅体现了朋友之间的随和与坦诚,更让人感到朋友间的热情和友爱。
在茫茫人海中,能相逢已经很难得,能相知更是幸事。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段友谊,因为珍惜,所以松弛有度,不敢太近也不愿太远。
君子之交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相互间不用太多言语的默契,如丝缕般交织在一起。
而被利益交织在一块儿的酒肉友情很快就会被遗弃,于是就有了争吵和漫骂。
有些朋友,虽不常常见面,但偶尔电话中淡淡的一句:你好吗?那简短温馨的问候此时就像发芽的思念一样蔓延开来,牵挂将牢记心头。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友谊中的这个“淡”字又包含了多少的真诚与纯洁呢!“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水就如山中清泉,自然纯净,有山之灵气;那水如涓涓细流,清澈透明,有溪之缠绵;那水如井中佳品,甘甜醇爽,有井之魂灵。
追逐物欲一定会迷失自己古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不能没有欲望,不然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但人却不能贪婪,因为贪欲是个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人类欲望本身并没有贪欲,如果一个人从烟雾迷漫的城市里来到一片松树林里,吸到清新的空气,非常高兴,谁也不会说他消耗氧气是过于贪婪。
贪婪是从一个人的需要和另一个人的需要发生冲突开始的,是由于必须用武力、狡诈、盗窃,从邻人手中把快乐和满足夺过来而产生的。
”贫穷的人只要一点东西,就可以感到满足,奢侈的人需要很多东西也可满足,但是过于追逐物欲的人却需要一切东西也未必能满足。
所以过于追逐物欲的人总是不知足,他们天天生活在不满足的痛苦中,贪婪地想得到一切,但最终不但会迷失自己,还会两手空空。
小和尚帮老和尚塑佛像,就在佛像快塑好的时候,老和尚自语道,该给佛像放心灵了,并随手在佛像泥胎的心脏部位放上一颗硕大的晶体。
然后,就叮嘱小和尚说,这是寺院的镇刹之宝,是一颗天然的钻石,一定要终生严守机密,并要用生命和鲜血去守护去捍卫它。
小和尚连连点头,一副敬畏的模样。
可是,过了不久,当小和尚值更时,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他居然砸碎了佛像,盗走了那个沉甸甸的钻石。
几年过后,老和尚应邀参加一个佛事典礼,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觉着眼熟,就走上前去看个究竟,果然不出所料,这个乞丐就是当年盗走佛像“心灵”的小和尚。
这时,黄皮寡瘦、弱不禁风的小和尚也认出了师父,马上双膝跪地,叩头如捣蒜,请求师父饶恕他的罪行,把他带回寺院。
老和尚连念阿弥陀佛,问小和尚那颗钻石的下落。
小和尚说,那是一颗假钻石,一个铜板都不值,被他随手丢弃了。
老和尚仰天长叹之后,无可奈何地说:“你连佛祖的心灵都敢偷,接着又随手丢弃,你自己的心灵就可想而知了。
别说把你带回寺院,就是把你带上如来佛祖的瑶台,你也无法超度了……”美好的心灵犹如钻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块晶莹剔透而且坚硬的心灵钻石。
上面的小故事:小和尚因追逐物欲而盗走了镶在佛像“心灵”上的钻石,然而那颗硕大的钻石居然是假的,小和尚最终沦落为一个乞丐。
这也向我们揭示了心灵纯净的重要性。
其实,心灵的钻石原本都是真的,但是一旦遭遇邪念,误人世俗,它就变得不真不纯洁了。
钻石的真假有一个价格,然而纯洁的朝圣者的心灵却是无价的宝藏,一旦心灵受到玷污,就会变得一钱不值。
面对种种诱惑,如果你能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不迷失自我,就能使生命升华,使灵魂超度,那么你的灵魂和心灵将通灵,变成通灵的无价之宝。
纯洁的心,就像蔚蓝的天空需要一片片白云来点缀,就像满山的青松需要一丛丛鲜花来摇曳,就像灰冷的天空在等待飘雪。
纯洁是深山静谧里清脆的鸟鸣,真诚婉转,不忍打断;纯洁是雨后天晴处亭亭玉立的荷花,朴素典雅,出污泥而不染。
在心里植下一棵无价之宝——纯洁的心,它会净化你的人生、你的灵魂,甚至会影响他人的心灵。
诱惑与选择就像是世间永远解不完的方程式,每一个解都标示着一种鲜明的人生态度,守住了自己的心,就能迎接绚丽的人生。
第二章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一种传统美德,和贫富无关,只关乎人们的道德修养。
一个成功者是懂得节俭,而且善于投资的。
所谓“成由勤俭败由奢”,过分的奢靡不但丧失成功,还会败坏品质,而“俭以养德”则是古之良训。
节俭不等于吝啬如果办成一件事情需要一块钱,你用六毛钱,甚至更少的钱办成了,没有花冤枉钱,这就是一种节俭;如果你想不花一分钱就办成事,那就是一种吝啬了。
节俭是一种美德,主要体现在该花的就花,但是绝不乱花;吝啬是为人所不齿的,主要是因为该花的也不花,死死守着,生怕有所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