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水的盐度和温度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8
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
大西洋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
季节、气候变化等;而盐度受海水源、淡水输入、蒸发、地质作用和释放等影响。
大西洋有很多地方的海温和盐度在春秋季节变化较剧烈,冬季变化较少。
在沿海地区,近海海水温度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而深海地区,海水温度则在冬季较高,在夏季有所降低。
盐度则是随着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后,而下降。
海温越高,水体从低温到高温,如果有足够的盐度,水体中的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会变强,这样盐度会减少,海水溶液当中就生成更多的离子,这样离子的混合物的盐度就
会减少。
海水中的盐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海水源也会影响海水的盐度。
海水从高温、高盐度
的地区流入低温、低盐度的地区,使得海水从高温高盐度转变成低温、低盐度。
另外,海
水中的盐度也会随着大气中的降水变化而受到影响,如大气中的降水比较多,海水就会变
得比较淡;如果大气中的降水比较少,就会使海水变得比较淡。
另外,冰川融化也会对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有很大影响。
冰川融化的淡水会混入海水中,将海水的盐度降低;而且当冰川融化的淡水多的时候,海水的温度会因此降低,过冷的海
水也容易使生物生存环境变差。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海水温度的变化,取决于海水热量平衡的分布与变化(即纬度高地和季节变化),还与沿岸地形(海域封闭程度)、气候、洋流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与海水温度之间的关系及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为:2.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1)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冬季的水温低,夏季的水温高;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低。
(2)在垂直方向上,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m以下的水温变化更小,经常保持低温状态。
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气候、洋流、径流等,其中气候因素中降水量和蒸发量对①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
原因是:低纬度海区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低;副热带海区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高;高纬度海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盐度低。
②赤道低盐度海区位于赤道以北的10°N附近而不再赤道上。
原因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带不在赤道而位于赤道偏北海区。
具体体现在:a太阳直射点规律移动影响。
北半球下半年太阳直射点北移,引起赤道低压带北移。
此时,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赤道低压带在北半球停留时间长,降水更多,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异比赤道更大,盐度更低。
B 洋流的影响。
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极大的削弱了东北信风的势力,太平洋、大西洋上的北赤道暖流常年位置偏北,在强劲的东南信风吹拂下形成的南赤道暖流基本上位于赤道,盐度偏高;从西风漂流分支北上的寒流越过赤道,影响10°N附近海域,使其盐度偏低。
同时,因补偿南、北赤道暖流而导致10°N附近存在大量上升海水,温度、盐度低。
C河川径流影响。
10°N附近陆地广大,河川径流汇入量大。
③40°S至南极圈附近海域的盐度较北半球同纬度的海域高。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学习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概念解释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海水温度和盐度的现象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了解和经验1.4 教学活动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了解和经验第二章:海水温度的测量和变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水温度的测量方法和变化原因让学生知道海水温度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2 教学内容介绍海水温度的测量方法,如温度计和卫星遥感技术解释海水温度变化的原因,如太阳辐射和海洋环流介绍海水温度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渔业和旅游业2.3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和数据,展示海水温度的变化趋势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海水温度变化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4 教学活动展示海水温度的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温度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海水温度变化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章:海水盐度的测量和变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水盐度的测量方法和变化原因让学生知道海水盐度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2 教学内容介绍海水盐度的测量方法,如盐度计和卫星遥感技术解释海水盐度变化的原因,如蒸发和降水、河流输入和冰山融化介绍海水盐度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盐业和海洋生态系统3.3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和数据,展示海水盐度的变化趋势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海水盐度变化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4 教学活动展示海水盐度的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海水盐度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海水盐度变化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章: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4.2 教学内容介绍海水温度和盐度在海洋科学研究、渔业、航运等领域的应用分析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如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实际问题,并运用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进行分析和解决4.4 教学活动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在海洋科学研究、渔业、航运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实际问题,并运用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进行分析和解决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海水温度和盐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5.2 教学内容回顾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变化原因和应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5.3 教学方法个人或小组反思,让学生表达对海水温度和盐度学习的认识和感受5.4 教学活动个人或小组反思,让学生表达对海水温度和盐度学习的认识和感受第六章: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让学生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数据采集方法培养学生对海水温度和盐度数据的分析能力6.2 教学内容介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数据采集方法,如浮标、潜标和卫星遥感技术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数据,以便理解其变化规律6.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数据和图表,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6.4 教学活动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实际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第七章: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气候变化的关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关注7.2 教学内容介绍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暖流和寒流分析气候变化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如全球变暖和冰川融化7.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方法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方法第八章: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海洋生物的关系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关注8.2 教学内容介绍海水温度和盐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如珊瑚礁和鱼类分布分析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依赖关系,如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和栖息地8.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海洋生物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措施和方法8.4 教学活动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海洋生物的关系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措施和方法第九章: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实际案例分析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分析海水温度和盐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渔业资源的开采和保护、航运路线的选择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9.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9.4 教学活动展示海水温度和盐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海水温度和盐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10.2 教学内容回顾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概念、测量方法、变化原因和应用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探索海水温度和盐度在海洋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中的新进展10.3 教学方法个人或小组拓展学习,让学生表达对海水温度和盐度学习的认识和感受10.4 教学活动个人或小组拓展学习,让学生表达对海水温度和盐度学习的认识和感受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引言重点关注内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概念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海洋环境的三要素——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洋最基本的性质,反映着海洋水体状态的特征,是研究海洋活动的重要基础。
海洋温度是指海浪表面及其以下层层水体的温度差别,是影响海洋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支配着海洋生物分布、迁移、繁殖等活动。
海水温度与纬度有关,海水平均温度以及年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变化都比较大,北极地区的海洋温度比其它地方大约低2~10°C。
此外,海水温度也与深度有关,水深一般相当于地表的多次,海洋深处的温度比地表低约5~6°C。
海洋盐度是指海水中无机盐及有机盐的含量,反映了海水的含盐程度。
海水的含盐程度和全球的分布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全球的平均盐度约为34.7‰,有些地方盐度比较低,有些地方话则高。
全球分布中,盐度最低一般发生在湾涡地区以及极地海域;而盐度最高则出现在热带大洋或暖流海域。
海水的密度是指海水的等容体积内所包含的物质的重量。
海水的密度有很大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其中的溶解盐(如石盐、氯化物、氟化物等)的比例以及温度的大小。
一般来说,海水密度以4°C时达到最高,而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水密度就会降低。
海水密度的变化也是以纬度为基准的,温带以及北极地区的海洋密度比赤道地区要高,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要低。
汇总来看,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均会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北极地区的海水温度与其它地方相比比较低,而南极地区的海水密度比其它地区就要低;而根据深度的不同,海洋的温度均会随之升低。
通过把这些规律汇总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为研究海洋的变化以及开展海洋资源勘查等活动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海水密度盐度温度的关系海水密度、盐度和温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所含质量的大小,通常用公斤/立方米表示;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一般以盐度计来测量;温度则是指海水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表示。
海水密度、盐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热胀冷缩、盐度对密度的影响和温度对盐度的影响来解释。
热胀冷缩是指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水的密度会减小,而温度的降低则会使海水的密度增加。
这是因为在海水中,水分子的热运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分子间的距离会增大,从而使单位体积海水所含质量减小,导致密度减小。
相反,温度的降低会使水分子的热运动减弱,分子间的距离减小,从而使单位体积海水所含质量增加,导致密度增加。
盐度对密度的影响是海水密度和盐度之间的一种非线性关系。
一般来说,海水的盐度越高,其密度也越大。
这是因为盐分的溶解会增加海水的质量,从而使单位体积海水所含质量增加,导致密度增加。
但是盐度对密度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温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温度对盐度的影响也会间接地影响海水的密度。
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海水中的盐分溶解度增加,即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的盐分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分子的热运动,增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使盐分更容易溶解。
由此可见,温度对盐度的影响会进一步影响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密度受到盐度和温度的共同影响。
热胀冷缩、盐度对密度的影响以及温度对盐度的影响都会导致海水密度的变化。
因此,在研究海洋环境、气候变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了解海水密度、盐度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理解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预测和解释海洋现象,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一、海水的基本性质海水是指地球表面被覆盖的水体,通常来自海洋、海湾、海峡等大面积的水域。
海水是由淡水和盐水混合而成的,其主要成分包括水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还有少量的镁离子、钾离子、硫酸根离子等。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描述海水物理性质的三个重要参数,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海水的状态和特性。
1. 温度海水的温度是指海水中各点的温度值。
海水的温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变化、地理位置、海洋环流等。
通常情况下,海水的温度会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表现为昼夜温度差异大,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的特点。
海水的温度会影响海水的密度,影响海水的流动状况,还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2. 盐度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各点的盐度值。
海水的盐度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和海底地形的影响,是海水中溶解的各种盐类和矿物质的总和。
海水的盐度会受到降水、蒸发和河流径流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海水的盐度在全球各地都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盐度高的海水通常密度较大,而盐度低的海水密度较小,影响海水的流动和热交换。
3. 密度海水的密度是指海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通常以千克/立方米(kg/m³)为单位。
海水的密度受到温度和盐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海水的密度在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异。
密度较大的海水往往在深水区,而密度较小的海水则通常在浅水区。
海水的密度差异会影响海水的流动和环流过程,还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二、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分布规律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在不同地区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些规律主要受到海洋环流、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介绍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 温度分布规律海水的温度在不同地区和深度有着不同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季节变化:海水的温度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较低,造成昼夜温度差异大,影响海水的热交换和环流过程。
海⽔的温度和盐度考纲要求要求][考纲 海⽔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
[知识讲解]⼀、海⽔的温度和盐度1、地球上的海洋(1)地球的⽔库:平均深度3800千⽶,占地球总⽔量的96.53%;淡⽔中冰川⽔、地下淡⽔最多。
⼈类⽣活⽤⽔主要是河流⽔、淡⽔湖泊⽔、浅层地下⽔。
(2)⽔循环——⼤⽓中的⽔源和陆地⽔的来源海上内循环:占⽔循环⽔量的90%;海陆间循环:与⼈类关系最密切,以径流注⼊⼤海。
内陆循环:⽔汽主要为蒸发与蒸腾,注⼊内流河与内陆湖。
海陆间⽔循环,有三个要点需要注意:⼀是⽔循环的场所,即天空和地⾯、地上和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是⽔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流→输送→凝结→降⽔→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通过这些把三种形态的⽔体连接成为⼀个相互交换和转化的动态系统,其中蒸发与降⽔、⽔汽输送与径流输送作⽤更加明显;三是⽔循环的能源,即蒸发、⽔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作⽤的结果。
⽔循环的作⽤与意义:是维护了全球⽔量平衡(通过⽔循环的各个环节,把⼤⽓圈、⽔圈、⽣物圈、岩⽯圈有机地联系成为⼀个循环系⽔循环的作⽤与意义统,⽔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是使淡⽔资源不断更换。
⼆是在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三是影响全球的⽓候和⽣态,雕塑地表形态。
如:海洋→陆地的⽔汽输送量=陆地→海洋的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海洋⽔数量不变:海洋上降⽔量=海洋上的蒸发量+来⾃陆地的径流量;陆地⽔数量不变:陆地上的降不量=陆地上的蒸发量+陆地上的径流量。
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淡⽔资源是有限的,其循环更新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运⽤⽔资源时要做到:合理运⽤,不能超过⽔的更新数量;保护⽔质,免受污染。
(3)海洋是⼤⽓的主要热源:地球表⾯的71%是海洋陆地和海洋相互作⽤最强烈的地区,海⽔运动塑造海岸地形、引起海岸变迁,影响沿海沉积物的搬运和泥沙沉积,⼊海河流的泥沙沉积形成三⾓洲和冲积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