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
- 格式:pdf
- 大小:23.35 KB
- 文档页数:9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赏析《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顿,只带最少最必需的装备,诸如冰镐、登山鞋、毛线衣、夹克衫、短裤、衬衣、绒衣、护耳、围巾、毛巾、手套、袜子以及防寒帽、冰锥、雪锥、望远镜、油画笔、日记本、照相机等。
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样的装备显得异常简陋,但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登上顶峰!越向上攀登,山路越险峻,空气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
但是这四位登山队员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垂死欲睡的魔影。
他们喝着雪水,吃着黑黝黝的生米团,八天八夜还没有离开海拔8500米的登山出发点。
凶恶的夜风像狼嗥似的在珠穆朗玛峰顶附近呼啸不已。
黑暗中,无数荧荧繁星,像撒落在天幕上的颗颗明珠。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果断而毅然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登上地球之巅》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类挑战极限的赞美。
培养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学会欣赏和评价课文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并讲解重点词语。
4.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5.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6.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分析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4.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文欣赏欣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如何欣赏和评价课文。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欣赏的其他文学作品,交流欣赏心得。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体现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和谐共处。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初一下)doc初中语文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地球之巅〞,是地球的最高处,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登上地球之巅〞这一题目揭示了记叙的中心事件,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二〕、谋篇立意这篇通讯以四名登山队员克服重重困难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通过为线索,按时刻顺序,着意描写了登山队员在登山中所面临的三大困难:冰冷、黑夜和缺氧。
记叙了英勇的登山健儿在1960年5月成功的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登上顶峰的通过,表现了登山健儿们坚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颂扬了他们团结协作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二十三个自然段,按照时刻顺序能够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四名勇士在白天登上了〝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23自然段〕:晚上冲击珠峰的顶峰,最终登上顶峰。
能够分为三层。
第一层〔9—12自然段〕:四位勇士在躯体极度虚弱和严峻缺氧的情形下摸黑登山。
第二层〔13—16自然段〕:刘连满因体力不支献出氧气,舍弃登山。
第三层〔17—23自然段〕: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个人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围绕中心选材。
文章重点写了登山队员们用搭人梯的方式,成功的战胜了〝第二台阶〞之后,又在严峻缺水的条件下,克服严寒,摸黑走生路,冰冷、黑夜和缺氧这三大困难构成了对生命的威逼,这要比写在登山活动中遇到的其他困难更能反映登山队员经得起严肃考查,正是如此的考查,才充分表达了登山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重点写这一内容,专门好地表现了中心。
2、语言精当。
本文中的表达语言简练明白,描写语言清新优美,议论抒情相结合,专门好地深化了中心,表达了颂扬之情,讲明力求准确。
总之,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表达成效。
借鉴: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写作上是一个专门好的范例。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来衬托登山队员不怕艰巨、勇往直前的精神之外,还较多的用闲笔描写漂亮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设计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上这珠峰呢?如今中国人把这一幻想变成现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2.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社长。
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成《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书。
二、检查预习1.小组间互相交流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2.组内听写,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砭骨(biān)窒息(zhì)崔巍(cuī wēi)匍匐(pú fú)气喘(chuǎn)步履(lǚ)巅(diān)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
锐,锐气。
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抓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D.再次阅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本文结构脉络第一部分(1~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友。
阅读《登上地球之巅》(节选),完成4-6题。
(13分)(1)考虑到刘连满的身体,同时为了争取时间,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2)在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迎头夜幕继续向顶峰进发的同时,刘连满正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边休息。
严重缺氧使他的两耳嗡嗡发响,眼前白一阵黑一阵地迸散着“金星”,他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
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他拉过身旁的氧气筒,气压表上的红针表明还剩下最后几十个压力的氧气。
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
他知道他的战友们从顶峰胜利归来时,将比他更需要氧气的支援。
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
他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3)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昏睡中的刘连满感到四肢在严寒中愈来愈麻木,心脏在缺氧的状况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
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
然而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顶峰搏斗的战友比起他来更应当活下去,因为他们正肩负着一项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啊!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4)与此同时,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正在苍茫的夜色中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着。
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
他们翻过两座石岩以后,又登上了一座雪坡。
藏族队员贡布在前面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
于是,屈银华上前开路,他经过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但两腿一软,又滑回到原来的地方。
最后,王富洲走到前面,他坚持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5)a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重点语段训练23* 登上地球之巅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情景的描绘和作者内心的独白,表现了作者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于渴望。
文章写到“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这是因为不管后果怎么样,都不重要,还有一句:“我”一点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写出生命的可贵。
知道了水对是生活是多么重要,生命对人是多么重要,人的生活是如此的依赖于水,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
二、作者简介:圣埃克絮佩里,法国飞行员。
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
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
他曾经有志于报考海军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他还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
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
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
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
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类的大地》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
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
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有“蓝天白云的耕作者”之称。
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
在二战时期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战场,就此失踪,再也没有回来。
他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
1926年加入航空公司,开始邮航事业。
1939年,二战前夕返回法国,参加抗德战争。
1940年流亡美国,侨居纽约,埋头文学创作。
1943年参加盟军在北非的抗战。
1944年他二战期间在执行一次任务时失踪,一去不回。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人类的大地》,1935年,他的西茂恩号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利比亚边界的地方坠落,经过三天的漫长等待,他和他的同事被北非贝督因人救了出来。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1.【题目】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王富洲、屈银花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变得非常()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花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
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花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而()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1.文中空白处选词应是()。
A.外形高大大胆果断B.轮廓低矮果断大胆C.轮廓低矮大胆果断D.外形高大果断大胆2.选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析文中两段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显示攀登珠峰最艰难的障碍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障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表现出运动员怎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他们想了些什么?请写一段心理描写,模拟他们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答案】1.C 2.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转换。
3.反衬登山队员面临黑夜爬山的困难。
4.黑夜、寒冷、缺氧,突出攀登队员顽强的精神和意志。
5.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6.提示:只要写出他们经过思想斗争最后决定继续爬山前进就可以了。
【考点】阅读理解【难度】中档题【题型】阅读理解【来源】【批注】【视频】2.【题目】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何不去登山①许多平铺直叙的日子以后,一次偶然的远足,你突然发现,原来在生命盆地和平原的边缘,有山;在你生命的底蕴中,原本有山。
②世界充满了起伏变化,它以不同的高度铺展着各异的风景,又以大自然的平衡之手,着意营造了险峻处的美丽。
这一哲理也结晶在一句唐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知道你很忧郁,于是我说,何不去登山?在山上可以俯瞰朝霞落日,感受天广地阔的景深;还可以大喊一声你爱的人的名字,听听山谷旷远的回声。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那种空灵高峻之美,须得身经心历。
山与你互相等待,却很可能一生中失之交臂,让你一辈子都矮在平原。
④山峰入云也许尚不足于却步,最难的莫过于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
在一座千万年山岭、千百仞身高的大山面前,以苍天的眼望去,人便缩成了蚂蚁,仿佛动与不动都失去了大的意义;倘若以蚂蚁的眼望去,人又是顶天立地。
高度决定了层次,层次决定了视域,视域决定了心境,这心境则又是一层精神的仁山智水。
⑤这种高度,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从前人书里发现。
俯身字阶行梯,神游八方四级,你能看到大洋彼岸有个叫瓦特的人,正从姥姥的烧水壶里揣摩着蒸汽机;还能看到此山脚下百多年前,一群如花似玉的女子在大观园内,如何红楼一梦历尽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
⑥这种高度,我们还可以从人世文明、社会昌盛、科学进步中觅得。
这时候个人往往超越攀援的客体,也成为海拔的主体。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立身于人类公利的山峰,那是杜甫亘古千秋的境界。
沐底层风雨,则有“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的沉郁。
浴高处日月,又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奇。
⑦这种高度原来就坐落在你的内心,耸立在幼时的志向里,绵延在壮年的走向中。
许多先天低矮、其貌不扬的人,因这攀登而气韵高雅、卓然不群,举手投足间荟萃了海拔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风度。
⑧人在山中,才知道,白云也可以抓上一把,苍翠竟有清甜的味道;人在山中,才知道,高度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快乐则是附于跋涉过程的函数;人在山中,才知道,庄严是望远时的一种心境,高处才能指点江山。
⑨生命中,原本有山;高山上,必有昂扬的生命。
1.谈谈你对文中“登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引用的诗句中,有的蕴含了登高望远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俯视一切的气概,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登高望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俯视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登山”为话题,为何在第⑤段中举了瓦特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第⑧段三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在学习上也需要翻越很多山峰,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设计目的仍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答案】1.(主观题)文中的“登山”既指登临自然界的高峰,也指翻越人生的高峰(或翻越内心屏障,超越自我)。
2.(主观题)生活中有许多山峰等待你去攀登,如果你不去努力,就可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
(意思对即可)3.(客观题)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俯视一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主客观题)举瓦特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即是登山的开始,生活中的山峰就在你的身边(或答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
5.(主观题)排比句式,既增强了语言气势,又淋漓尽致地写出“登山”过程的美好感受。
6.略。
【考点】阅读理解【难度】中档题【题型】阅读理解【来源】【批注】【视频】3.【题目】课外类文阅读杨利伟:祖国期待你凯旋⑴今天,阒寂的天宫迎来了一位新的访客;⑵今夜,璀璨的星空中多了一颗明亮的星。
⑶从 A ,到 B ;从 C ,到 D ,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
今天,“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航天员开始遨游太空。
杨利伟,你作为第一名造访“天宫”的中国人,是否感觉到了亿万中华儿女在即将千年梦圆时那遏制不住的激奋!⑷为了这一天,中华民族已经等得太久太久。
因此,当新中国的太阳高高升起,共和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便夸父逐日般地投入了航天--这一充满梦想的事业。
航天城,航天港,火箭,飞船,还有那时刻与你保持联络的航天测控站……这些只有极少数发达国家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今天已奇迹般地出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而此时,有着科技城堡之称的4艘远洋测量船,也正从浩瀚的大洋上追踪着你的航迹,随时把你太空旅行的足迹,传递给千千万万关心着你、关心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人们。
⑸有人说,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⑹尽管,在太空中,你不是捷足先登者。
但是,你代表的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个最早萌发飞天梦想,一个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伟大民族。
她曾向世界贡献出包括火药在内的对人类文明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四大发明。
你的太空之行,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在航天技术已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时,全世界都会从你的太空旅行中清晰地发现,中国,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⑺这是一项科技的奇迹,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
而你,就处在了这个奇迹的顶点,就是这座丰碑的见证人。
⑻这是你的骄傲,更是祖国的骄傲。
⑼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人类的航天器已经访问了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并对大部分行星进行过反复的勘测。
建立月球基地和登陆火星也已进入具体研究阶段。
你的太空之行,标志着人类探索太空的队伍中,从此又多了一支新兴的力量。
⑽今天,人类已进入一个享受“太空文明”所带来的成果的时代。
但是,正像你所深知的一样,人类对于太空的认识和利用才刚刚开始。
浩瀚无际的太空,神秘辽远的宇宙,还有无穷的秘密等待着人类的探索和发现。
今夜,当我们仰望你所驰骋的星空,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与远古先民们一样的渴望与期待……⑾而你,就令人羡慕地站在太空探索的最前沿。
人类最古老最大胆的梦想,正在你和你的同行们的身上一点点地变成现实。
⑿从陆地到海洋,从天上到太空,人类探索脚步的每一次延伸,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
正是那些勇敢的先行者,不断引领人类探索的步伐。
杨利伟,作为人类造访太空的又一位使者,作为新中国飞天第一人,祖国期待着你凯旋!你挑战未知世界的勇气,无疑会给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而那些用智慧和创造把你和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高高擎举起来的人,同样也正在续写着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璀璨()()遨()游遏()制勘()测驰骋()擎举()2.联系上下文将下列语句恰当地填入文中空白处。
①远古“嫦娥奔月”的传说②明代幻想家万户乘坐绑在一起的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空中的尝试③战国时期诗人屈原面对长空发出的“天问”④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A: B: C: D:3.段⑷中的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4.段⑺中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答:5.段⑽中加点的“认识”和“利用”这两个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答:6.43年前,中国登山健儿历尽艰辛最终完成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创举,43年后的今天,杨利伟作为第一名造访“天宫”的中国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请结合选文和课文《登上地球之巅》,谈谈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
答:【解析】该题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全文的深入理解。
【答案】1、cuǐ càn;áo;è;kān;chěng;qíng2、A:① B:④ C:③ D:②3、反复。
突出了对飞天梦想的期待时间之长。
4、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5、不能。
因为先“认识”,才能加以“利用”,这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合乎逻辑。
6、略。
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阅读理解【难度】中档题【题型】阅读理解【来源】【批注】【视频】4、【题目】阅读全文,理解关键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