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霉菌的形态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观察常见几种霉菌的菌丝形态2、观察霉菌个体形态及各种无性孢子的形态二、实验原理霉菌是由许多较之在一起的菌丝体构成。
在超市的条件下,霉菌可以生长出丝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
单个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管状,有的霉菌其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分割为多细胞,成为有隔菌丝。
有点霉菌,其菌丝没有横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的直径比一般细菌和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菌落形态较大,质地较疏松,其疏松程度不等,颜色各异。
菌丝体经制片后可用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观察。
在观察时,要注意菌丝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横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时形成的孢子种类及着生方式。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1)菌种: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2)仪器:显微镜、擦镜纸等。
四、实验步骤根据需要可以取出各种霉菌载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时换高倍镜,绘制霉菌的形态,记录各种霉菌的形态特征。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表格:四种霉菌的形态特征六、实验心得1•观察根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无横隔、假根、孢子囊柄、孢子囊、囊轴、囊托、孢子囊孢子及厚垣孢子。
2•观察毛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无横隔、孢子囊柄、囊轴、孢子囊孢子及后垣孢子。
3•观察曲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足细胞、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形状、层数及着生情况)、分生孢子。
4•观察青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帚状枝(小梗的轮数及对称性)、分生孢子七、实验考核表2实验成绩自评及组评成绩表八、实验纪实青霉4*10 青霉10*10青霉40*10 毛霉4*10毛霉10*10 毛霉40*10曲霉4*10 曲霉10*10曲霉40*10 根霉4*10根霉10*10 根霉40*10。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霉菌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将霉菌培养基均匀涂抹在培养皿上,接种霉菌,放置在25摄氏度下培养一周。
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经过一周的培养,我们观察到霉菌在培养皿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首先,我们发现霉菌的生长呈现出不规则的菌丝状,有的呈现出圆形,有的呈现出分枝状,有的呈现出丝状。
其次,霉菌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出白色,有的呈现出绿色,有的呈现出黑色。
最后,我们还观察到霉菌在培养基上形成了孢子,孢子的形态也各异,有的呈现出囊状,有的呈现出杆状,有的呈现出球状。
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霉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霉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这些形态特征与霉菌的生长环境、营养条件、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霉菌的形态特征对其生长繁殖、传播途径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研究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霉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霉菌的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这为我们研究霉菌的分类、鉴定和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霉菌的生长环境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这对我们预防和控制霉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霉菌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增加了我们对霉菌的认识,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霉菌,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三、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霉菌的群落特征
(2)观察霉菌个体形态及各种无性孢子的形态
(3)掌握霉菌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原理:
霉菌是由许多较之在一起的菌丝体构成。
在超市的条件下,霉菌可以生长出丝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
单个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管状,有的霉菌其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分割为多细胞,成为有隔菌丝。
有点霉菌,其菌丝没有横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的直径比一般细菌和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菌落形态较大,质地较疏松,其疏松程度不等,颜色各异。
菌丝体经制片后可用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观察。
在观察时,要注意菌丝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横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时形成的孢子种类及着生方式。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大,而且孢子容易飞散,如将菌丝体制与水中易变形,故观察时用浸片法将其置于乳酸石碳酸棉溶液中、菌丝和孢子染成蓝色,保持菌丝体圆形,使细胞不易干燥,并有杀菌作用。
三、实验材料:
(1)菌种:产黄青霉、黄曲霉、黑根霉
(2)时间和溶液:乳酸石炭酸棉溶液
(3)仪器和其他物品:显微镜、接种环、载片、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
产黄青霉:顶囊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有横隔膜黄曲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有横隔膜
黑根霉:假根匍匐枝孢子顶囊孢子囊舟孢子囊孢子囊孢子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1)霉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孢子各有几种?
无性繁殖——无形孢子: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芽孢子掷孢子
有性繁殖——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测微与计数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
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
总结并掌握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鉴别方法.二、实验原理1。
霉菌定义及用途⏹霉菌不是真菌分类中的名词,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的关系密切,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的一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的酱和酱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霉菌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3。
霉菌的菌落⏹松: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较长,菌丝体疏松,因而形成的菌落也比较疏松,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大: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时会长满整个培养皿;⏹干:外观干燥,不透明;⏹挑: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颜色:由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颜色不同,不同的霉菌菌落表面呈现不同的颜色,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
但同一种霉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和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特征相对稳定。
菌落特征是霉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霉菌的菌丝形态⏹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的宽度一般为3-10μm,比放线菌菌丝宽很多倍,其菌可伸长并产生分枝。
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一部分菌丝存在于培养基质中吸收营养,称为基内菌线或营养菌丝。
实验五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二、基本原理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
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
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1.一般观察法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2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实验五放线菌、霉菌的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1、观察和掌握放线菌、霉菌的形态结构及其特征.■ 2. 了解几类常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以链« 属为例:细胞呈丝状分枝・菌丝直径很细(VWm,与细菌相似)• 在营养生长阶段,《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单细胞状念-当其抱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井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substrate mycelium,又称基质菌丝、营养菌丝或一级菌丝)>同时在其上又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这就是气生繭丝(aerial mycelium, 或称二级菌丝)。
不久,大部分气生菌丝成熟,分化成他子丝(spore-bearing mycelium),并通过股割分裂方式,产生成車的分生施子(conidia, spore)•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抱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钩状、各种《旋形或轮生。
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抱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氫要依据.鱼丿放线菌的观察放线霉菌可产生复杂分枝的》丝体,分为营养菌丝体和代生菌丝体, 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砲子•重要轮刈套形常是特化的营养菌丝:吸取养料:附着:休眠:延伸:捕食线虫:假根.吸器附着胞、附着枝菌核、菌索匍匐枝菌环、菌网的几、子形。
m)0青霉三、器材-1>上周菌落制片; ■ 2、显微镜G)O© O抱子 无隔s 銘抱子a抱ft 见子-绘图并说明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砲子丝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 2、绘图并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霉菌的形态特征。
⑴ 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的菌落颜色及特征。
(2)绘制曲霉.青霉、根霉和毛霉的个体形态图,并注明各部位名称。
实验三、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观察霉菌的群落特征(2)观察霉菌个体形态及各种无性孢子的形态(3)掌握霉菌的制片方法二、实验原理:霉菌是由许多较之在一起的菌丝体构成。
在超市的条件下,霉菌可以生长出丝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
单个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管状,有的霉菌其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分割为多细胞,成为有隔菌丝。
有点霉菌,其菌丝没有横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的直径比一般细菌和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菌落形态较大,质地较疏松,其疏松程度不等,颜色各异。
菌丝体经制片后可用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观察。
在观察时,要注意菌丝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横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时形成的孢子种类及着生方式。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大,而且孢子容易飞散,如将菌丝体制与水中易变形,故观察时用浸片法将其置于乳酸石碳酸棉溶液中、菌丝和孢子染成蓝色,保持菌丝体圆形,使细胞不易干燥,并有杀菌作用。
三、实验材料:(1)菌种:产黄青霉、黄曲霉、黑根霉(2)时间和溶液:乳酸石炭酸棉溶液(3)仪器和其他物品:显微镜、接种环、载片、擦镜纸等四、实验内容:产黄青霉:顶囊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有横隔膜黄曲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有横隔膜黑根霉:假根匍匐枝孢子顶囊孢子囊舟孢子囊孢子囊孢子五、实验结果:六、讨论(1)霉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孢子各有几种?无性繁殖——无形孢子: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芽孢子掷孢子有性繁殖——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2)细菌、放线菌、霉菌菌落特征如何识别?。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目的:1. 观察不同霉菌的形态特征,了解霉菌的分类及特点。
2. 掌握霉菌的常规培养方法,培养出真菌菌株。
实验材料:1. 感染性霉菌(如:麦角菌、白色念珠菌、鼠李糠霉等)。
2. 培养基(如: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配制糖酵母汤等)。
3. 恒温培养箱(28℃)。
4. 显微镜。
5. 盖玻片、载玻片、恒温水浴槽、升级滴管等。
实验步骤:1. 每个菌种需要分别制取接种物,用无菌棉签在菌落上插取的接种物涂于琼脂平板上。
2. 放到恒温箱中,在28℃的环境下孵育。
3. 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形态、菌落颜色及其他特征,如球状、点状、菌丝状等。
4. 取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使用无菌镊子将菌落切取一小块放置在载玻片上。
5. 在玻片上滴入少量的100%甘油,用盖玻片覆盖住,观察微镜下菌落的形态,如直链菌丝、弯曲链菌丝、无菌膜等。
6. 将制做好的预备液取出一滴,放置于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液体涂片法需要先将菌落取出来悬浮在液体中,然后将悬浮液放在载玻片上。
在玻片上先滴上液体悬浮物,再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7. 通过对霉菌形态学的观察,结合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明确不同霉菌菌株的分类。
实验结果:霉菌是一类微生物,主要生长在植物、动物有机物上,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对不同菌株的观察,发现它们各具特色,有些是球状的,有些是菌丝状的,有些则是点状的。
当我们加入甘油后,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细致的形态特征。
观察下来发现,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人们通过对霉菌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对霉菌进行了分类,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不同菌株的形态特征,结合生长情况,对不同霉菌菌株进行了初步分类。
同时本实验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霉菌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环境,形态变化等,如今霉菌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如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生物技术等行业,为我们所知的现代科技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霉菌的形态观察,了解其生长特点和形态结构。
实验采用了显微镜观察和培养基培养的方法,观察了不同种类的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霉菌具有多样的形态结构,不同种类的霉菌在生长环境和培养基的差异下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1. 引言霉菌是一类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
它们以分解有机物质为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通过对霉菌的形态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和形态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提供基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霉菌样本:本实验选取了常见的青霉、黑曲霉和白色霉菌作为观察对象。
- 培养基:使用琼脂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的营养物质。
- 显微镜: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2.2 实验方法- 准备培养基:根据不同的霉菌种类,制备适宜的培养基。
- 培养霉菌:将霉菌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上,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 观察形态: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培养皿,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3. 实验结果3.1 青霉的形态观察青霉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其形态特征为菌丝状,表面呈现出绿色。
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青霉,可以观察到其菌丝的生长情况。
菌丝呈现出分枝状,形成一个个菌丝网,菌丝网上有许多小颗粒状的孢子。
孢子的颜色较浅,呈现出白色或浅绿色。
3.2 黑曲霉的形态观察黑曲霉是一种产生黑色素的霉菌,其形态特征为菌丝状,表面呈现出黑色。
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黑曲霉,可以观察到其菌丝的生长情况。
菌丝呈现出分枝状,形成一个个菌丝网,菌丝网上有许多黑色的孢子。
孢子较大,呈现出黑色。
3.3 白色霉菌的形态观察白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其形态特征为菌丝状,表面呈现出白色。
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白色霉菌,可以观察到其菌丝的生长情况。
菌丝呈现出分枝状,形成一个个菌丝网,菌丝网上有许多小颗粒状的孢子。
孢子的颜色较浅,呈现出白色。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红曲霉、白地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
1.菌种: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曲霉(Aspergill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红曲霉(Monascus sp.)的平板培养物,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摇瓶培养液。
2.培养基:土豆琼脂培养基(PDA)或察氏培养基。
3.溶液或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4.其他: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显微镜等。
三、实验原理
霉菌菌丝比较粗大(菌丝和孢子的直径达到3~10μm),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而可用低倍、高倍镜观察。
霉菌菌丝细胞容易收缩变形,孢子容易飞扬,在制备霉菌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溶液作为介质,具有不使细胞变形,可杀菌防腐,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等优点。
若加入棉蓝,又具有一定的染色效果。
霉菌的有些结构在制片过程中易被破坏,影响观察,可采用载片培养法。
此法便于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尤其适用于根霉的假根、曲霉的足细胞及分生孢子链等结构的着生和生长情况的观察。
并且还可以在同一标本上观察到微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的形态。
四、操作步骤
(一)一般观察法:
1.点种培养:用接种针沾取斜面少许孢子在无菌的察氏培养基中央穿刺接种(倒置培养皿
穿刺接种),30℃下培养7~10天,形成巨大菌落培养物。
2.直接制片: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于洁净,打开霉菌平板培养物,
用解剖针从菌落的边缘挑取少量带有孢子的菌丝,放入载玻片的染液中,细心地把菌丝挑散开,加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呈兰色,颜色的深度随菌龄的增加而减弱。
观察根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无横隔、假根、孢子囊柄、孢子囊、囊轴、囊托、孢子囊孢子及厚垣孢子。
观察毛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无横隔、孢子囊柄、囊轴、孢子囊孢子及后垣孢子。
观察曲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足细胞、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形状、层数及着生情况)、分生孢子。
观察青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帚状枝(小梗的轮数及对称性)、分生孢子。
观察红曲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着生情况、闭囊壳、子囊孢子。
(二)载玻片湿室培养观察法
也称载片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载片培养法制备的标本片可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培养观察方法保持了霉菌的自然生长状态,尤其适用于根霉的假根、匍匐菌丝,曲霉的足细胞的观察,并且还可在同一标本片上观察霉菌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
载玻片湿室培养观察法具体操作:
1.准备湿室:在培养皿底部铺一张圆形滤纸片,滤纸片上依次放上“U”形载玻片搁
架、载玻片、盖玻片(两片),盖上皿盖,外用纸包扎,高压灭菌(9.8×104Pa)
20分钟后,60℃烘箱干燥,备用。
2.取菌接种:用接种环挑取少量待观察的霉菌孢子,置于湿室的载玻片上,每张载玻
片可接同一菌种的孢子两处。
接种时只要将带菌的接种环在载玻片上轻轻碰几下即
可。
(接种量要少,以免培养后菌丝过于稠密而影响观察)
3.加培养基:用无菌细口滴管吸取少许融化并冷却至45℃的培养基,滴加到载玻片
的接种处,培养基应滴得圆而薄,直径约为0.5cm(滴加量一般以1/2小滴为宜),
注意无菌操作。
4.加盖玻片:在培养基未彻底凝固前,用无菌镊子将皿内的盖玻片盖在琼脂薄层上,
用镊子轻压盖玻片,使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的距离相当接近,但不能压扁。
(盖玻片不能紧贴载玻片,要彼此留有小缝隙,一是为了通气,二是使各部分结构平行排列,易于观察。
)
5.倒保湿剂:每皿倒入约3mL 20%的无菌甘油,使皿内滤纸完全湿润,以保持皿内
湿度,盖上皿盖。
制成载玻片湿室,28℃培养。
6.观察:将培养好的载玻片取出,置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五、实验报告
1.直接观察根霉、毛霉、曲霉、青霉和红曲霉菌落形态
2.制片观察根霉、毛霉、曲霉、青霉和红曲霉的形态构造
3.对根霉、曲霉、青霉和红曲霉作载片培养,观察其形态构造(示教)。
六、实验报告
1)绘出所观察到的各种霉菌的形态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2)列表比较根霉、毛霉、曲霉、青霉和红曲霉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及繁殖方式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