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格式:doc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2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芙蓉楼送辛渐》来源: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诗作者: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参考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中间书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北京爱维龙媒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
段俊平先生的书法秉承家学,从小遍临传统名帖,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天赋,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自成一家。
书法作品品位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意境清雅和畅、禅定写心;神韵筋脉相连、古朴飘逸,深受国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众群体喜爱,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香港中华艺术馆、日本国立博物馆及众多艺术机构收藏,所写书法论文被《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中国美术》刊物刊登,并成为书法教学的教材,2012年被多家媒体评为最有天赋和最具升值潜力的书法家。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江南逢李龟年》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白话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整体赏析:该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
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段俊平段俊平字国镛,别号儒道方家,逍遥斋斋主、吾观峰居士。
我国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北京市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国学著作连续两年荣登畅销书前三甲,国学文章及书法作品被数百种国内外媒体报刊杂志登载,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
著名国学专家、书法家段俊平书法欣赏《回乡偶书》
段俊平书法作品《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白话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段俊平
段俊平字国镛,别号儒道方家,逍遥斋斋主、吾观峰居士。
我国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北京市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国学著作连续两年荣登畅销书前三甲,国学文章及书法作品被数百种国内外媒体报刊杂志登载,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
2014年8月获泰国皇室授予“人类
文化杰出贡献奖”和“中泰友好终身形象大使”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获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大展“德艺双馨奖”和“艺术成就奖”等国际奖项。
段俊平先生的书法秉承家学,从小遍临名帖,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天赋,在传承的基础上自成一家,书法作品品味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意境清雅高远,运笔神韵飘逸,笔法俊美古朴,深受中外收藏机构和个人追捧,并成为文化书法的典范。
所写书法论文被众多刊物登载,2012年被多家媒体评为最有天赋和升值潜力的书法家。
观字如人,洗尽俗尘返天真——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书法艺术赏析作者:醉梅近来颇爱段俊平先生的草书,盖因品鉴书法作品格外能触及书法家的品格与天性,而草书尤甚。
清朝著名的理论家刘熙载在他所著的《艺概》中道:“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
”这与庄子“醉之以酒,而观其侧”的出发点异曲同工,大约人在极放纵极投入极忘形的时候,是很难虚伪矫饰其真性情的。
醉酒时如此,纵情书写时也是如此。
观看段俊平先生的书法作品,最大的感触是赏心悦目。
每幅书帖中运笔圆转如轮,起落浑然一体、笔意连绵不断,作品不流于形式、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流畅,大有“道法自然”之旨。
笔画间的天真之意,并非不解世事,实则是出入红尘已无碍这种完满后无所畏惧也无所遮掩的天真淳朴,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之所以段先生能达到如此境界,大概还是与平生的经历脱不开关系。
段俊平先生除了是蜚声远近的书法大家,还是著名的国学专家,他幼承祖父言传身教,埋首书斋,潜心文墨,对执笔的种种技法堪称烂熟于心,所以已经从追求“术”上升到了追逐“道”,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求道之途与中国传统文化合而为一,难以分割。
而段先生熟读国学经典,深谙释道精髓,这才能破除藩篱,返还天真。
观其字,知其人。
段先生的书法作品已经跳出了炫技的怪圈,以技法为表,以神韵为里,以字写情,以字述志,以字舒胸臆,却又不留一点刻意的痕迹。
例如他的大字书作《天地五行》,用墨饱满,行笔流畅如意,沉稳如千年古刹,大气如远望沧海,意态浑厚中不失飞扬之态,尤其以最后一个“行”字最为俊逸超脱,酣畅潇洒。
全幅作品毫不夸张弄险,却屡见笔锋间奇崛之态,正可谓“大成若拙,大巧不工,然锥处囊中,其锋自见”。
《天地五行》作者:段俊平2014年纸本拜读段先生的书法理论可以看出,他品鉴名家书作,更重视作品的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书法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情、文化修养,乃至格局。
如苏东坡所言,书法讲究的是“神、气、骨、肉、血”,犹如一个完整的生命,缺少任何一个关键因素,都不能称得上是一幅佳作。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是道法自然的心画艺术文: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书法是道法自然的心画艺术,以文化为底蕴写照本心”。
日前,著名书法家、著名国学专家、知名管理学者,爱维龙媒中国化管理商学院院长段俊平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精道解析,令人脑洞大开。
书法的“自然之美”汉字的起源是祖先对自然与人的本质的心灵观照的自然产物,是源于自然的象形文字。
段俊平先生认为,自然美是书法美的根本特征。
其书法作品比较追求自然、和谐之美,并非现代化书法风格,用道家说法,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所以他不刻意强求技法,以书法写照本心,做到本真。
莫言对段俊平先生的书法作品非常欣赏,并赞叹其书法作品有“自然之美”。
自然美,来自于书法作品的真率,它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
因此,庚肩吾的《书品》提出书法作品要符合“天然”之美,也就是这个道理。
段俊平先生指出,自然之美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书法是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一定是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思想的,一幅能打动人心、有收藏价值的书法作品,是因为字里行间蕴含着充沛的感情,喜怒哀乐都非常鲜明。
所以人们欣赏名家书作,纵使相隔千年、万水千山,依然能隔着时空的距离,遥想创作者挥笔时的情景,产生心灵共鸣。
书写者和欣赏者通过客观作品主体,实现情感的共通和思想上的共鸣,也就是”书,心画也“的真正涵义,这也是“自然之美”的另一层面。
用毛笔书写的书法只有遵循“道法自然”,才能体现书法艺术中的中国文化哲学精神。
书法艺术来源于自然,也必须依赖于自然的客观存在和要求才能体现美学精神。
所以段俊平先生称自己的书法之“道”就是海纳百川、返璞归真,通过书法艺术描摹无与伦比的自然,展示它的力量和美感。
大道至简,无需多言。
文化底蕴对书法家创作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的书法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艺术,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离不开深厚的东方文化土壤,在东方文化体系中自成一体,所以它的母体——也就是中国文化,对它有非常关键的影响。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相思》文: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相思》诗作者: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参考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此诗别名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
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
诗文赏析这是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
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
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
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
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
“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
”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
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
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
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
著名国学专家、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书法作品
作品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段俊平
段俊平字国镛,别号儒道方家,逍遥斋斋主、吾观峰居士。
我国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北京市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国学著作连续两年荣登畅销书前三甲,国学文章及书法作品被数百种国内外媒体报刊杂志登载,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
2014年8月获泰国皇室授予“人类文化杰出贡献奖”和“中泰友好终身形象大使”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获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大展“德艺双馨奖”和“艺术成就奖”等国际奖项。
段俊平先生的书法秉承家学,从小遍临名帖,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天赋,在传承的基础上自成一家,书法作品品味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意境清雅高远,运笔神韵飘逸,笔法俊美古朴,深受中外收藏机构和个人追捧,并成为文化书法的典范。
所写书法论文被众多刊物登载,2012年被多家媒体评为最有天赋和升值潜力的书法家。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鹿柴》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白话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创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整体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
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
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段俊平著名书法家、著名国学专家、知名管理学者,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国学管理及书法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京麓书院院长、2014年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家”。
2015年被众多媒体及网上投票评为当代十大书法家之一。
段俊平先生从小受家学熏陶而习字,几十年如一日,在继承传统书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终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著名书法家国学专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渭城曲》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白话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创作背景这首《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
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据《资治通鉴》756年(至德元年)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
”757年(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兵力大量外调,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当王维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也考虑到了战争将对他们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段俊平段俊平字国镛,别号儒道方家,逍遥斋斋主、吾观峰居士。
我国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北京市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国学著作连续两年荣登畅销书前三甲,国学文章及书法作品被数百种国内外媒体报刊杂志登载,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
2014年8月获泰国皇室授予“人类文化杰出贡献奖”和“中泰友好终身形象大使”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获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大展“德艺双馨奖”和“艺术成就奖”等国际奖项。
段俊平先生的书法秉承家学,从小遍临名帖,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天赋,在传承的基础上自成一家,书法作品品味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意境清雅高远,运笔神韵飘逸,笔法俊美古朴,深受中外收藏机构和个人追捧,并成为文化书法的典范。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作者: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白话译文: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创作背景: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
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
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
此时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
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
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
此诗是杜审言为唱和而作。
文学赏析:这是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
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
《黄鹤楼》古诗书法作品欣赏
《黄鹤楼》古诗书法作品是一件非常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其中蕴
含了浓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对该作品进行欣赏。
第一步,审视整幅作品。
作品的纸面大小为十二开,整幅作品以
楷书为主,对联正中为魏晋文学名篇《黄鹤楼》全文,左下角为“幼
安翁”、“東胡”、“仲尼之弟子子路同年墨妙默仲庸”等签名。
第二步,欣赏书法创作。
整幅作品以楷书为主,并采用小楷和隶
书书写,字体端庄秀丽,行、章、句、井、点自然汇聚,在艺术上达
到完美的效果。
行间距离和字的大小精准,字笔轻重协调,结体清晰,纵横有序。
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和平衡度都非常好。
第三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黄鹤楼》是一篇唐宋时期的传世
佳作,由唐代著名文学家崔颢所作。
诗中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江山景象,表现了诗人在世事变幻中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而杜甫、白居易、苏轼
等人也都留下了关于黄鹤楼的诗篇。
第四步,欣赏整幅画的构图。
整幅画的布局精巧,字体大小、布局、表现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作品的整体风格深受传统风格的影响,
通过创意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这四步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黄鹤楼》古
诗书法作品,更好地欣赏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同时,作品也
展示了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
术珍品。
著名国学专家、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春晓》唐诗《春晓》唐诗欣赏《春晓》(配书法作品图)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白话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整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段俊平段俊平字国镛,别号儒道方家,逍遥斋斋主、吾观峰居士。
我国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北京市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国学著作连续两年荣登畅销书前三甲,国学文章及书法作品被数百种国内外媒体报刊杂志登载,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
2014年8月获泰国皇室授予“人类文化杰出贡献奖”和“中泰友好终身形象大使”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获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大展“德艺双馨奖”和“艺术成就奖”等国际奖项。
段俊平先生的书法秉承家学,从小遍临名帖,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天赋,在传承的基础上自成一家,书法作品品味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意境清雅高远,运笔神韵飘逸,笔法俊美古朴,深受中外收藏机构和个人追捧,并成为文化书法的典范。
所写书法论文被众多刊物登载,2012年被多家媒体评为最有天赋和升值潜力的书法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书法作品(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书法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书法作品引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全诗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更是书法爱好者的最爱之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硬笔书法楷书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之畔,是一座古老而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
而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才华和文学造诣备受称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硬笔书法楷书”的题目传达了将孟浩然的书法送到广陵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黄鹤楼、孟浩然以及广陵三个方面,论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黄鹤楼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景点,也是一座代表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宏伟之作。
其建于东晋时期的321年,坐落在长江南岸,与江城相映成趣。
黄鹤楼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建筑结构而闻名于世。
楼内陈列着大量的文献和展品,让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黄鹤楼还以其与孟浩然之间的联系而著名,孟浩然曾在黄鹤楼挥毫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行世之名士”。
他以清新明快的风格和细腻的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风景和表达思乡之情为主题,富有温情和诗意。
孟浩然的才华使他成为了唐代文人中备受推崇的人物。
他的诗作被广泛传播,至今仍对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广陵,古代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城市,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
广陵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氛围而闻名。
广陵的硬笔书法楷书流派独树一帜,受到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的青睐。
硬笔书法楷书以其结构严谨、笔触流畅、书写整齐的特点而广受好评。
孟浩然的书法作品通过这一流派的技巧和风格,将他独特的诗意表达也转化到了书写之中。
从黄鹤楼,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建筑,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艺术追求。
黄鹤楼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象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而孟浩然的诗歌作品则传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他的才华和人格也在诗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广陵的硬笔书法楷书则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它以孟浩然的诗意为基础,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和形式。
总之,黄鹤楼、孟浩然和广陵硬笔书法楷书紧密相连,它们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名家点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名家点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名家点评: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诗正声》: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
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
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
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
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
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
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
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来源: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话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文学赏析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中间书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北京爱维龙媒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
段俊平先生的书法秉承家学,从小遍临传统名帖,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天赋,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自成一家。
书法作品品位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意境清雅和畅、禅定写心;神韵筋脉相连、古朴飘逸,深受国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众群体喜爱,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香港中华艺术馆、日本国立博物馆及众多艺术机构收藏,所写书法论文被《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中国美术》刊物刊登,并成为书法教学的教材,2012年被多家媒体评为最有天赋和最具升值潜力的书法家。
2014年8月被泰国皇室授予“人类文化杰出贡献奖”及“中泰友好形象大使”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获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大展“艺术成就奖”和“德艺双馨大奖”等国际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