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硕士研究生英语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商科研究生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实践及思考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商科研究生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商科研究生教育中,全英语教学已经成为普遍的趋势和模式。
对于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的实践,我有一些思考和经验分享。
一、实践1.培养英文思维:在商科研究生教育中,英语是一种主要的交流语言。
全英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获得英文思维的训练,仅凭几个词语的翻译是无法建立起该领域的完整思想模型的。
2.提高课堂效率:全英语教学课堂时间不长,教学内容也很丰富,学生也会更加集中精力,更快地掌握知识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拓宽学科视野:除了基本的课程内容以外,全英语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4.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等。
二、思考1.英语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实际:商科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学科和领域,英语水平不同。
英语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
2.教师也需要提高英语水平:全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也需要教师具备深刻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模式。
3.教学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商科研究生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商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4.注意孟买卫生问题:全英语教学需要一定的空间条件和教学设施,特别是针对商科研究生的教室要求舒适、安静、宽敞,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学习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优化。
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全英语教学方案,打造高质量的商科研究生教育。
我院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作者:马立军姜天元袁建光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5期文/马立军姜天元袁建光【摘要】本文以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实问题为背景,讨论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结合本院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对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考核模式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对未来研究生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分级教学【作者简介】马立军,姜天元,袁建光,陆军装甲兵学院。
新时期国际间外语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地扩大,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英语在与对外的交往中被广泛地使用。
我院的研究生熟练地掌握英语对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何使我院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真正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需要认真研究。
一、我院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我院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有了不小的改进,如专业硕士开设了研究生专业英语,工程硕士也有部分专业英语课程,但硕士的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英语课程的学习没有显著提高研究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通常来说,研究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特长和科研能力。
为了进行学术研究,他们需要查阅、翻译大量的英文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等,因此研究生对英语教学的实用性需求更为强烈。
2.英语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待改进与网络化。
目前我院的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都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授课,这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较是一大进步。
但在教学组织上却存在着课上讲授多,课下自学少;听说、阅读训练多,翻译写作训练少;老师讲授多,同学讨论少等诸多问题,不利于研究生的教学,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尚需调动起来。
3.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基本上还是以一份考卷的课堂笔试来下定论,或者是在这份笔试的基础上综合平时的作业分,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语言的实际掌握情况,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对我院统招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效果,有必要对现行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英语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在英语教学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与实践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英语教学的现状当前,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语法、单词和句型的学习,缺乏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然而,研究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英语交流能力,能够进行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英语教学以听、说、读、写为主,注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忽略了语言功能的培养。
而研究生需要掌握学术交流、阅读、写作等实际应用技能,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 教学资源不足。
研究生是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对象,需要更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但目前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资源不足。
二、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以上问题的产生主要与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弊端有关。
传统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训练,而忽略了语言功能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一是学习效率低下。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记忆和机械化训练,学习效率较低。
二是应用能力不足。
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语言功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交流困难的问题。
三是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语法、单词和句型的学习,缺乏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因此,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需求。
三、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为适应现代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需求,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1. 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培养研究生的实际交流能力,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情境教学、交际教学等。
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实践和交流;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语言交流和应用;交际教学注重学生的交际技能,让学生在交际中逐步提高交际能力。
商科研究生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实践及思考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商科研究生教育要求更高,需要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因此全英语教学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探讨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商科研究生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实践已经在我国的一些大学得到了应用。
教师团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胜任全英语教学的任务。
课程教材需要进行选定和翻译,确保适合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和专业需求。
教学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需要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如配备英语写作课程、提供英语辅导和培训等。
全英语教学对于商科研究生的意义重大。
全英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他们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促进他们在国际商务领域的竞争力。
全英语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他们接触到最新的国际商务理论和实践,了解全球商业动态,提高他们的国际化思维和全球战略眼光。
全英语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语言障碍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不足。
大学应该提供英语辅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
全英语教学可能导致学生在表达和沟通方面遇到困难,特别是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学生。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只是依赖教材和课堂讲解。
在商科研究生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可以采用TED演讲模式,鼓励学生分享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演讲和辩论能力。
可以引入案例研究和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还应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提供交流和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国际商务环境中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
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反思和探索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外语教育的重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其发展更加迅速。
随着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反思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现状,并进行探究。
首先,要认真反思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教师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时间节奏还不够清晰,使得课程编制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质量有待提高,这可能是由于教师们对课程内容不够了解以及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制定课程的原因。
同时,教师的专业程度也是影响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专业的教师,则很难把课程建设成功地实施。
其次,要从更全面的视角探究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
在认真分析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应当充分考虑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更广阔的意义上对课程进行定位。
首先,在课程设计阶段,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编写课程,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在掌握专门用途英语的同时能够得到最大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范畴中取得足够的收获。
另外,要结合现实,根据课程的实际对象,对课程的功能和效果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认识,以满足特定群体学习特定语言的要求。
此外,打造更好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还需要教学管理的支持。
在课程推行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并积极做好课程的指导、监督、管理等工作;另外,要注重学生的及时反馈,做到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以更好地推动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
最后,在努力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更好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提升,帮助教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以充分发挥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效果。
为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提高,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范畴中取得最大的收获。
综上所述,要推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发展,不仅要充分考虑课程实施的细节,更要注重长远的发展,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探究、反思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有效性,以此使其更好的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课程建设的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攻读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程。
目前我国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
本文旨在探讨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紧密贴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适应国际化背景下工作的能力。
目前很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目标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学习环境。
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科学合理。
目前,一些研究生课程的课程设置较为混乱,重理论轻实践,或者过于注重学术研究,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专业化、实用化和实践化的原则,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背景下工作的能力。
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需要具备优秀英语能力的人才。
研究生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实际需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用性和时效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团队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提高教学效果。
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商科研究生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实践及思考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商科研究生课程普遍采用中英文混合教学的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商科研究生院校开始尝试全英语教学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全英语教学的实践及其相关思考。
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要以英文为主,包括教科书、课堂讲解、课程文稿等。
学生需要进行英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的练习,例如写作论文、做演讲等。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英文表达能力,能够用英文流利地讲解课程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
全英语教学的实践有以下几个优势。
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全英语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文商科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全英语教学环境中,学生需要自己研读英文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可以提供国际化的学习氛围和交流平台。
全英语教学可以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国际化视野和胜任全球商务环境的能力。
全英语教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学生的英语水平可能不够。
由于中国大多数学生的母语并非英语,他们可能面临语言障碍和沟通困难。
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可能不足。
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以英文进行教学可能会比较困难,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全英语教学还可能会对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影响。
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课程难度太大,理解和吸收能力有限,导致学习成果不佳。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学校可以在入学前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对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英语培训和指导。
学校可以招聘具有良好英语授课能力的教师,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可以在课程中增加一些英语教学辅助措施,如提供英文字幕、安排专门的英语辅导课程等。
全英语教学在商科研究生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通过全英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摘要: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给其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思考并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全日制专业硕士英语教学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英语教学;建议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与培养结构之间的矛盾越益突出。
一方面,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规模庞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主要仍延续传统的学术型模式,结构比较单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急需一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国决定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推动硕士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其中的一大举措就是增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
2009年教育部计划招收5万名全日制专业硕士(实际入学3.8万名);到2011年将有38类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其中19类专业学位为首次招生。
这是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同时也给各培养单位带来了新的挑战。
英语是我国各类研究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对全日制专业硕士也不例外。
我国目前已有在读全日制专业硕士数万名,但对于他们的英语教学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对此应有新的思考和探索。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对于英语教学而言,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结合各自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
因此,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英语教学不等同于学术型硕士,也不能照搬在职专业硕士的模式。
面对这一情况,当务之急便是探索符合其培养目标的英语教学模式,这既是对各培养单位的挑战,也是他们的应担之责。
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近年来,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际交流日益增强,英语已成为我国英语通用语言,也是中国留学人员在留学期间必备的技能。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是英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本文主要聚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重点从四个方面分析该话题的有关问题:英语教学的定位,教学设计,学习环境的创建以及教学成果的评价。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定位。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的定位,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英语专业人员的重要依据。
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能够从事英语专业工作的优秀人才,使研究生能够用英语习得科学新知识、理解新概念、掌握有关术语,以及能够在普遍知识和专业能力之间取得平衡,并能够真正做到系统性地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英语知识。
教学设计。
将针对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实践性教学设计,使学习知识融入实践中,并能把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尊重权,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注重学习的质量而不是质量,更多地通过实践环节达到教学和学习的双赢效果。
学习环境的创建。
在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实现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特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要加强师生的沟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最后,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成果的评价。
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评价应以研究生的英语专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包括综合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文化热情等。
在评价中,重要考虑研究生英语课程学习的效果和现实应用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研究生英语能力进行检测,体现学生在专业方向知识及相关研究方法、科学思维和文化素养运用方面的水平及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需要从定位、教学设计、学习环境的创建以及教学成果的评价等四个方面都做有力的工作,以确保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和高效运行。
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IntroductionHigher education has evolv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last decade. New methods and strategies are being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with the goal of producing graduates who are knowledgeable and competent in their chosen field. One such strategy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master’s degree program, specifically an English Masters program. This program was designed to train individuals to higher levels of proficien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enabling them to practice their skills in their current or future occup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English Masters program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raduates with the desired knowledge and abilities.Background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ought-after degrees for students who wish to increase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While language instruction has been traditionally conducted in classroom settings, more and more emphasis has been placed on providing additional educational support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through a master’s degree program. This type of program is geared towards individuals who want to build upon their ESL knowledge base while developing a strong command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goal of the English Masters program is to provide graduates with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ExplorationIn order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 Mastersprogram and its ability to produce competent graduate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content and benefits of the program.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f current and former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program, asking questions about their academic experiences and outcomes. Additionally,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faculty members and administrator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program. Through this research, information about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used, as well as the expected outcomes on a student-level, was gathered.FindingsThe survey and interview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nglish Masters program. The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indicated that they met or exceeded their expectations in terms of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reported feeling well-equipped to face challenges in their fields. Furthermore,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felt that the program enabled them to: (1) demonstrate maste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 achieve greater fluency through practice; (3) develop the ability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and collaborate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and (4) gain the confidence and skills necessary to pursue professional careers. 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the English Masters program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to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 program is capable of producing graduates who possess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necessary to pursue a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ir chosen field. The program’s success is largelyattributed to its rigorous curriculum, multiple delivery methods and emphasis on practical learning. This type of curriculum is reflective of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higher education, where m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delivering quality instruction and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the necessary tools to succeed in the workplace.。
商科研究生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实践及思考近年来,我国商科研究生教育逐渐引入全英语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级商务人才。
这一变革既是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商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
全英语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惑。
本文将围绕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考。
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三个方面。
课程设置是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的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结合国际化背景和培养目标,设计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性的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商科知识。
选修课程则根据各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设置,包括创新管理、国际商务、金融市场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学方法是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方法上,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项目实践等。
通过这些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评估方式是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评估方式上,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如论文写作、小组报告、口头答辩等。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评估方式,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情况。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质。
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存在一些挑战和困惑,需要进行深入思考。
语言水平是商科研究生全英语教学的首要问题。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英语并不是母语,因此在语言表达和听力理解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以适应全英语教学的需求呢?这需要加强英语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充分的语言支持,通过课程设置、教师辅助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和掌握全英语学习环境。
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胡浩【摘要】应用型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结合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各个学校不同的特色,提出不同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文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教学过程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条件的改善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is a systemic project. We should combine the training goal of each pro—fessional course and features of each school to put forward different reform projects and measures. Aiming at the appli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the teaching process reform,course content reform,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ˊteam,the impr ovement of conditions such as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have been put forward.【期刊名称】《新余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应用型课程;教学过程;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条件【作者】胡浩【作者单位】新余学院,江西新余 338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应用型大学是为适应知识信息化、时代科技化、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而诞生的,应用型课程的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应用型大学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的重点。
为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挑战,提高地方性高校特别是新升本院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新余学院自2014 年起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工作,加快建设应用型大学步伐,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
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反思和探索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对语言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成为教师们讨论的焦点。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专业性比较强、在特定领域中有具体应用的英语,不但需要学生掌握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备能够正确理解、掌握特定领域所用英语的能力。
因此,教师们必须适应新形势及新任务,完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与课程建设。
首先,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们应该紧密结合课堂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此外,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善于运用网络技术,为课堂设计活泼有趣的网络活动。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基本功外,还要灵活运用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专门用途英语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也要在不同的学科设置中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此外,教师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跨文化交往不断增多,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成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资源,鼓励学生参与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讨论和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教师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设计具有引导性的连续任务,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以上是关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的反思和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与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论析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已经从最初学术学位的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并存。
21世纪初,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两年间,我国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地位和招生方式发生了巨变,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也相应的进行了调整。
英语是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也要顺应这种新的变化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
1 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背景第一,随着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完善,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巨变。
根据《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到2015年,要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类别要增加一倍左右。
同时,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
这说明,未来硕士研究生的构成将发生质的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成为硕士研究生的主体构成;并且专业学位的学习者也不再有职业背景的要求,而是以应届毕业生为主。
这些变化是现阶段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诱因和推动力。
第二,现阶段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亟待改革。
笔者在2010年4月至5月间,对辽宁省两所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为沈阳师范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
问卷显示,两所高校的研究生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之后,认为自己的水平没有变化甚至退步的分别占到68%和49%。
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即使自己语言知识增多了,但是语言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没有提高。
如表1所示。
这说明,研究生对英语教学的现状极为不满,现阶段英语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了。
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迫在眉睫。
第三,现阶段,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存在诸多弊端,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存在错位。
首先,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单一。
关于硕士研究生英语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摘要】对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提出应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从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两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英语应用型课程建设进行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英语课程建设调查思考一、研究背景外语教育政策在世界各国都是作为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政策来制订的。
发达国家每隔几年就会对本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和采取的措施进行反思,适时作出调整,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做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发达国家有关外语教育政策和外语教育方法的研究比较成熟,相关理论层出不穷,各级各类的外语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也比较完善。
我国有关教育部门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意识到了外语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国家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工作规划中明确指出:“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深入进行外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外语教育存在5个不适应,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
在这5个不适应中,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结构三个方面,主要是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前苏联教育模式而形成的外语教育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精英”型的专门语言人才。
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培养大批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适应市场机制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已经刻不容缓。
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反思。
二、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课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一般来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硕士学位培养的不仅是专业研究员、大学教师,而且有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不仅仅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
而且,今天即便是学术型学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也是从事实际工作。
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当今社会需要更多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
以广西艺术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及研究方向为例:102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以相关专业理论为研究方向,即学术型仅占15%,而应用型或“学术+应用”型的学生人数为87人,比例高达85%。
应用型或“学术+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总数的比例较高,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一直以来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主。
作为本科公共英语课程的延伸,硕士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大词汇量、增加阅读量、巩固语法等。
虽然这些内容基本满足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对英语课程的需求,但是并不能满足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对英语课程的新要求,如淡化语法知识而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淡化英语“通用知识”而加强“专业知识”,淡化共性而关注个性等。
由于综合英语课程侧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因而只有开设应用型课程才能满足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并进一步培养和强化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适合硕士研究生需求的应用型课程通常包括口语与演讲、视听说、文献阅读与翻译、论文写作与发表、中西文化异同等具体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尤其重要,一方面是授课内容应该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结合,尽可能做到融英语于专业,将英语具体应用在专业上;另一方面是课堂活动应该把笼统的综合英语教学分解成目的明确、实用性强的专项训练,如上面所列举的口语与演讲、视听说、文献阅读与翻译、论文写作与发表等课程,从而把英语学习灵活转变成交流和探讨专业的工具。
也就是说,不仅在学习内容上,而且要在学习形式上体现应用型课程的特点,达到应用型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又因为英语应用型课程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联系紧密,所以有些院校也把英语应用型课程统称为专业英语课程。
广西艺术学院已经在2006级硕士研究生的英语课程中引入了专业英语课,其主旨是增强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促进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本文拟以广西艺术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的情况为例,就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这两个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进行细致调查和认真研究。
三、调查内容和结果分析通过调查表的形式,收集到广西艺术学院87位2006级已经参加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该课程授课内容和课堂活动的反馈数据和信息。
(一)授课内容方面从表1可以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两种偏应用型的授课内容认为“好,宜多采用”的达到60%以上,对偏学术型的两种授课内容认为“好,宜多采用”的均未达到60%,而对于偏学术型的两种授课内容,选择与专业接近的“艺术历史、理论知识”“好,宜多采用”的达到56%,比纯粹的“讲解英语语法、词组”高出13%。
这些数据说明与专业结合,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偏应用型授课内容得到大部分硕士研究生的认可;同时,偏学术型、偏书本型的授课内容也仍然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重视。
(二)课堂活动方面1.以教师为中心的心态和方式占主导,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也慢慢凸显。
从表2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认为受控度较高和受控度中等的两类课堂活动“好,宜多采用”的超过50%,而认为受控度较低的课堂活动“好,宜多采用”的不到50%。
这些体现了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较大,主动性较小,参与度不高,因循以老师为中心的比较传统的学习方式。
同时,接近50%的硕士研究生认可受控度较低、自由发挥度较高的课堂活动说明确实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已经接受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2.课堂活动的折中主义。
众所周知,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不同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一般来说,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对受控度较低的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较高;反之,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则对受控度较低的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较低,而对受控度较高的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较高。
这也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时遇到的矛盾。
例如,组织课堂讨论等受控度较低的课堂活动,即使是硕士研究生自己的专业内容,由于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的不同,他们对这种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就不同,往往是基础好、水平高的学生侃侃而谈,基础差、水平低的学生几乎无言以对。
然而教师又不能因此而放弃课堂讨论这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课堂活动,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折中的做法,即采用受控度、自由发挥度均中等的第二类课堂活动。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以视频文件、音频文件或课件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关的背景资料,以背景资料为基础或抛开背景资料,开展口述、讨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学生重视学习内容,忽视学习形式;重结果,轻过程。
虽然表2中的各项数据有一定不同,但差距不大。
这说明硕士研究生对三种不同课堂活动都有相应的认可度,同时也体现了硕士研究生对课堂活动“不太在意”的心态,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而在表1中硕士研究生对授课内容的态度则很清楚、很明确。
对比两份表的数据可以发现,硕士研究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内容比较重视,而比较忽视课堂活动,也就是重视学习内容,忽视或不够重视学习形式。
在较深层次上看也就是重结果,轻过程。
内容与形式应该是高度统一,不可割裂的。
应用型课程的授课内容本身就决定了其课堂活动形式,无论是口语与演讲、视听说、文献阅读与翻译、论文写作与发表、中西文化异同,都应该是学生参与度、自由发挥度中等或较高的。
而表2却反映了硕士研究生对形式的忽视,他们对课堂活动的重视度低于对授课内容的重视度,也就是说,他们重视所获得的结果,忽视其收获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对他们要获得的结果有着决定性影响。
四、讨论与展望综上所述,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应随之建设相应的应用型课程,英语应用型课程的重要特征是实用性、应用性与专业结合,这些特征需要通过改革和优化授课内容和课堂活动来实现,具体措施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调整、优化课型结构并更新教材,突出专业性。
据悉,广西艺术学院将从2007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将综合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结合起来组织教学,这是朝着应用型课程迈出的重要一步。
如果编写出与硕士研究生专业相关联的英语应用型课程相关教材,将会突破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多年的瓶颈,打开新的局面。
其二,组织课堂活动灵活多样,强调实用性、应用性。
以采用受控度、自由发挥度均中等的课堂活动为主,以采用受控度、自由发挥度较高和较低的课堂活动为辅,按照外松内紧、深入浅出的原则组织,降低学生课堂焦虑感,同时提高不同水平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增强过程意识,改变重内容不重形式、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观念和态度。
其三,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硕士研究生已经普遍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建立学科网站、在线答疑、在线考试系统等,把大量学术型、书本型的知识放在网站上,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自我测评的网络平台,同时也把课堂教学从单一的传授知识中部分地解脱出来,把课堂转变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舞台。
其四,改革测试模式,加大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比例。
考试总是指挥棒,如果硕士研究生英语应用型课程的考试方式不作改革,仍沿用以往的出题思维、考试内容和题型,将造成师生的困惑,误认为学和考之间关系断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无所适从。
加大应用能力测力比例是课程建设改革后的又一条必由之路。
其五,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由单一走向复合。
由于硕士研究生应用型课程或专业英语课程与其所学专业联系紧密,对授课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精通英语,具备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还需要对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了解,以便与学生就其所学专业作适当的交流。
总之,社会在发展,需求在变化,时代对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建设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和研究,能够对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建设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英语学习探索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1]戴炜栋.第二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划[J].外语界,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