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备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专业)期末复习指导2014.11一、考试情况介绍(一)考试方式: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
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1.单项选择题(8题,每题1分,共8分)2.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3.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5分,共25分)4.简答题(4题,每题8分,共32分)5.应用分析题(2题,每题10分,20分)二、复习范围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本次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答题注意事项各位同学:以下给出的部分复习题的答案请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争取理解。
大家要注意:我们考试的题不可能和辅导的完全一样,而是会有一些变化,包括题干和选项的变化等等,请大家认真看好题干和选项,再做回答。
应用分析题要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答出要点。
第一章绪论填空题: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两种形式。
3.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4. 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一般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
5. 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简答题: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P9-10参考答案: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心理学》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 D。
再社会化2.罗森塔尔等(Rosenthal&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
A。
皮克马利翁效应 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 D。
光环效应3.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C.能力 D.努力4.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 D.宽大效应5.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
A. 功能理论 B.三阶段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 D.学习理论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6.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希金斯( 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9.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和。
10.根据服从的对象,服从一般可分为:对的服从和对的服从。
1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12.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和。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3.归因14.刻板印象15.自我实现的预言16.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17.从众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8.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19.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20.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五、应用分析题(20分)21.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官员唯唯诺诺,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一、考试情况介绍(一)考试方式: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
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二、复习范围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第一章绪论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见教材)P9-10答:第二章社会化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
P27-30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3.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
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关建字摘要:个体,攻击行为,评价,社会,群体,服从,认知,人们,改变,小题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本文为收集整理修正,共5页,请先行预览,如有帮助感谢下载支持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本)》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295)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1.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良好评价时,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这种泛化倾向被称为()oA.宽大效应B.名片效应C.首因效应D.晕轮效应2o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而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A.整体性B.选择性C.双向性D.易出偏差性3.凯利提出了(),用以推断行为的原因。
A.成就归因模型B.三度归因理论Co对应推论理论D.归因偏差4.()也叫小群体意识,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而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解决办法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的现象。
A.群体压力B.群体决策Co群体极化D.群体思维5.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现象的存在。
A.模仿B.从众C.暗示D.服从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6.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和外显的反应。
7.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8.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10.解释攻击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1.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由他人在场时个人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
3.社会心理学真正的建立是在1908年,麦独孤(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奥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是谁心理学上的第三本教科书《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1.两种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
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主动的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去适应环境。
区别见表:2.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含义及优缺点(1)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优点在于有一些问题,如水在等一些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只能采取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
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数据资料。
最大的不足是他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一过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优点: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
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研究必须满足的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
(一)填空题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实验室)与(现场)。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范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0.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11.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二是(社会学习)。
14.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2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21.斯腾伯格认为:爱情体验具有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
22.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23.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4.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
25.他人在场对个体活动效率的影响分两种:(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26.服从根据服从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对(他人)的服从和对(规范)的服从。
27.勒温等人把群体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
(二)单项选择题1.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D.再社会化)。
2.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A.海德)。
3.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D.相似性)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B.服从)。
5.“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种(D.社会惰化)现象。
6.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C.晕轮效应)。
7.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C.整体性)。
8.认知失调理论是由(A.费斯廷格)提出的。
9.“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暗示是(A.直接暗示)。
10.米尔格拉姆(1963)的电击实验证明了(D.服从)的存在。
1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C.外交官)。
1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B.朋友)。
13.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A.凯利)提出来的。
1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D.活动参与法)。
15.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多拉德)和米勒(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16.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C.从众)现象的存在。
17.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A.初级社会化)。
18.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 Jacobson, 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A.皮克马利翁效应)。
19.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D.努力)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20.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B.首因效应)。
21.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A.功能理论)。
22.下列属于非正式群体的是(B.集邮爱好者协会)。
23.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D.8)种类型。
(三)名词解释1.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4.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5.社会认知: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6.刻板印象: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7.自我实现的预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8.社会比较: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9.社会态度: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10.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1.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应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12.责任扩散: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3.攻击行为: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14.社会影响: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5.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16.去个性化: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7.群体极化: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18.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19.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20.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21.领导:被看做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
22、角色扮演:即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23、自我设障: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四)简答题1.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答:琼斯与戴维斯(Jones & Davis)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
2.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答: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服从。
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变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
服从行为并非出于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
(2)认同。
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是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
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的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3.如何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答: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产生着各种各样消极的后果。
但是,偏见并非是不可消除的。
(1)消除刻板印象。
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
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印象相异的行为来,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除。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只有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才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对方独特的能力、性格、爱好、抱负等,避免陷入为主的判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目的。
(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为不同群体设定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奖励的给予视全体人员是否共同合作而定)的任务,而非互斥性的竞争任务,是消解群体间的敌对情绪和偏见的重要途径。
4、什么叫宽大效应?这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答: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消息,但是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这种现象叫宽大效应。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人们之所以对他人的评价如此宽容,原因可能有:(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汇更常见;(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