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病例分析示例
- 格式:ppt
- 大小:14.06 MB
- 文档页数:70
神经内科病例分析与讨论(正文开始)病例描述:患者,男性,54岁,主诉头痛和肢体无力已有三个月。
患者平时体检无异常,无过敏史。
经过详细询问,患者描述头痛为持续性钝痛,伴随恶心和视觉模糊。
肢体无力主要表现在双下肢,行走时感到困难,并且有时容易摔倒。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双边下肢肌力为3/5,肌张力正常,双边下肢肌肉有轻度萎缩。
双下肢腱反射和感觉正常,膝反射活跃。
其他体系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脑干和脊髓下部存在不对称的信号略高的病灶。
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未找到异常细胞。
诊断和讨论:根据病例描述和辅助检查结果,可以疑似该患者患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
SCA是一组遗传性疾病,主要累及小脑和脊髓神经元。
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肢体无力和共济失调,以及辅助检查的MRI结果都与SCA相符。
SCA是由一系列的基因突变引起的,不同基因突变会导致不同类型的SCA。
在该患者中,需要进一步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来确定具体的基因突变类型。
这有助于确认诊断和指导患者的管理和治疗。
目前,对于SCA的治疗还没有根本性的方法,主要是针对症状的支持性治疗。
对于头痛,可以考虑使用某些药物来缓解疼痛。
对于肢体无力和共济失调,物理治疗如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肌力和协调性。
需要注意的是,SC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病程可能会加重导致更严重的症状和残疾。
因此,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测,以及积极参与康复治疗,以维持其生活质量和功能独立性。
结论:通过神经内科病例分析,该患者的头痛和肢体无力可能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有关。
进一步的遗传学检测将有助于确定具体的基因突变类型,从而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针对症状的支持性治疗和康复训练是目前SCA的主要治疗手段。
定期随访和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则对于患者的长期康复至关重要。
(正文结束)。
神经系统病史采集评分
神经系统病史采集评分是指通过系统地询问患者的病史,以评估其神经系统功能的一种方法。
这项评分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症状表现以及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位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的病史采集评分的例子:
1. 主诉
患者是一位65岁的女性,主诉头痛和眩晕已有两个星期。
她描述头痛为搏动性,位于头的左侧,伴有恶心和呕吐。
眩晕发作时她感到房间在旋转。
2. 病史
患者回忆起在两个月前开始出现头痛和眩晕的症状。
最初症状较轻,但逐渐加重。
她没有任何外伤史,也没有接受过头部X射线检查。
3. 现病史
患者表示头痛和眩晕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
头痛的性质没有改变,但眩晕的持续时间变长。
她还注意到最近的头痛发作伴有失明和言语困难的症状。
4. 系统回顾
患者没有其他主要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嗅觉或视力改变。
她注意到最近失去了一些味觉。
5. 既往病史
患者没有过去的头痛或眩晕史。
她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并正在服用相应的药物控制。
6. 家族史
患者的父亲在70岁时被诊断为帕金森病。
她没有其他家族成员患有神经系统疾病。
7. 社会史
患者是一名退休的教师,目前没有任何工作压力。
她没有吸烟或饮酒的习惯。
根据患者的病史,她的头痛和眩晕可能与某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进一步的神经系统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可能需要进行,以确定具体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这个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神经系统病史采集评分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疾病评估和诊断。
神经疾病病例分析报告
神经疾病病例分析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李某
性别:男
年龄:60岁
主诉:头晕、肢体无力、步态不稳
就诊时间:2022年1月10日
病史:
患者李某于5年前开始出现头晕、肢体无力和步态不稳的症状,当时未引起太多重视。
然而,这些症状逐渐加重,并伴随着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和失眠等症状。
李某去过多家医院就诊,也试过一些治疗方法,但症状并未改善。
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李某存在行走不稳(步态异常)、肢体无力(肌力下降)和颈部僵硬等症状。
辅助检查:
1. 神经影像学检查:颅脑CT和MRI检查显示大脑皮层萎缩
和脑室扩大等异常表现。
2. 血液检查:李某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诊断:
综合上述病史患者,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慢性进行性脑病(CJD)。
治疗:
由于慢性进行性脑病的原因并不明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针对症状的治疗可采取药物治疗或辅助治疗等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随访:
对于慢性进行性脑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随访频率和检查项目,例如进行定期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认知评估和症状评估等。
结语:
慢性进行性脑病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神经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结果来判断,以便提供更恰当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的随访和症状管理也非常关键,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可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
病例分析1男,62岁,2天前早餐时出现头昏,半小时后不能讲话,继之右上肢无力,并逐渐加重,来院急诊。
检查、神志清楚,说不出话,也听不懂别人讲话,口角歪向左侧,伸舌偏右,右上肢肌力0°肌张力增高、反射活跃,右下肢4°。
双侧痛觉存在,右下肢巴彬氏征阳性,颈软。
急诊当天CT未见异常。
入院后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肝脾正常,神经体征同前。
请讨论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定位诊断:左额叶后部①运动性失语,说不出话感觉性失语,听不懂话;②右侧偏瘫:伸舌偏右,右上肢肌力0度,口角歪左,右肢病理征。
定性诊断:脑梗塞①早晨安静发病,且比较急;②一侧代体征;③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无,颈软,即无高颅压表现;④发病当天CT正常可排除出血;⑤2天未恢复可排除TIA。
病例分析2男40岁,因左肋缘疼痛6月余,左下肢无力1月入院。
查体:左肋缘区痛觉减退,右脐以下痛觉减退,左趾部位觉减退,左下肢肌力Ⅱ°,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抗进,左侧Babinski's 征(+)。
请讨论定位诊断及进一步检查的方法。
定位在左侧胸8脊髓节段的脊髓半横贯损害,硬膜下髓外的可能性较大。
根据①左肋缘疼痛;②左肋缘区痛觉减退;③右胳以下痛觉减退,定位在左胸8有Broun-Sequard综合征表现。
左下肢中枢性瘫痪,左下肢深感觉减退,右下肢感觉减退,故为髓外。
进一步检查方法,①脊柱以胸5、6为中心照片,了解骨质改变;②腰穿并作Queckenstedt 试验了解有无椎管梗阻,脑脊液有无蛋白增加;③椎管造影或MR,了解病变的准确部位和可能的性质。
病员,男性60岁,中午做饭时突然感头痛,跌倒,继之呕吐多次,不能说话,左侧肢体不能动,立即送来急诊。
既往有高血压史多年。
查体:BP22/14KPa,呼吸急促24次/1',心率100次/',体温39℃,意识不清,浅昏迷,左瞳0.2cm,右上下肢0°肌力,右侧反射活跃,右巴彬斯基氏征(+),右半身痛觉↓,请讨论定位及定性诊断以及处理原则。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例分析】患者男性,68岁,主诉反复右上肢无力伴右侧面部麻木4天入院。
2009年3月10日晨起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无力,拿物不稳,活动不灵,同时伴有右侧面部麻木。
左侧肢体及右下肢正常,症状持续约15分钟后完全缓解,3月17日及18日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均于半小时内恢复正常。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服用降压药物。
查体:血压160/80mmHg,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坐室高电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提示左侧血管痉挛。
实验室检查: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8,mmol/L,空腹血糖9.8mmol/L。
诊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左侧颈内动脉系统),高血压,糖尿病2型。
诊断依据:老年男性,突发起病,主要症状为右上肢无力及右侧面部麻木反复发作,症状30分钟之内自行缓解。
既往高血压病史,入院后诊断2型糖尿病。
辅助检查:头颅CT 未见明显异常,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提示左侧血管痉挛,提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成立,定位于左侧颈内动脉系统。
治疗:1.病因治疗:降低血压、血脂,控制血糖。
2,抗血小板聚集: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3.可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作用的中药制剂,如川芎、丹参、红花等。
4.手术治疗。
【病例分析】女,64岁,主诉:左侧肢体无力14小时现病史:入院前14小时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表现为左手持物失落,左下肢行走拖曳,自行休息后无缓解,并在入院前1小时以上症状进行性加重。
病程中患者无明显头晕,头痛,无意识丧失,无恶心,呕吐,无明显言语障碍,无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l80/lOOmmHg,间断断服用“珍菊降压片”。
有糖尿病病史3年,近期服用“瑞易宁”,血糖控制情况不详。
既往1年前有过1次短暂发作性左侧肢体活动障碍病史(当时外院考虑为颈内动脉系统TIA)。
否认吸烟,饮酒史。
病例分析题1、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诊断①高度提示SAH: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颈强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性神经体征②临床确诊SAH:CT证实脑池&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象;腰穿压力明显增高&血性CSF;眼底玻璃体下片块状出血。
二、治疗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再出血,降低颅内压,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寻找出血原因、治疗原发病和预防复发。
①内科治疗:(1)一般处理:住院监护, 绝对安静卧床4~6w;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情绪激动引起A瘤再破裂;高血压患者审慎降压至160/100mmHg;头痛可用止痛药, 保持便通用缓泻剂;保证正常血容量&足够脑灌注;低钠血症常见, 口服NaCl或3%生理盐水i.v滴注;心电监护防止心律失常;注意营养支持, 防止并发症。
(2)颅内压升高:20%甘露醇、速尿、白蛋白等,若脑疝形成,可考虑行颞下减压术、脑室引流。
(3)预防再出血:抗纤溶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形成:6-氨基己酸(EACA)4~6g + 0.9%NaCl 100mli.v滴注, 15~30min滴完, 再以1g/h剂量静滴12~24h, 之后24g/d, 持续3~7d, 逐渐减量至8g/d, 维持2~3周;止血剂应用有争论;高血压伴癫痫发作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预防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300 mg/d(4)预防性应用钙通道拮抗剂(5)放脑脊液疗法:缓慢放出血性CSF, 每次10~20m1, 2次/w;减少迟发性血管痉挛、正常颅压脑积水发生。
②手术治疗:是根除病因、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
(1)动脉瘤:动脉瘤的消除是防治动脉瘤性SAH再出血的最佳办法,手术治疗常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切除术和动脉瘤栓塞术(2)动静脉畸形:可采用AVM整块切除术、供血动脉结扎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或γ刀治疗。
2、低钾型周期性瘫痪一、辅助检查血清钾检查:发作期血钾<3.5mmol/L,间歇期正常。
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学考博专业课神经系统病例分析人体解剖学课程学习中, 神经解剖学部分是一个难点, 但同时又是一个重点。
我们必须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才能解释其疾病出现的最简单现象。
以下通过对一些神经系统实病例的讨论,从症状来了解其可能损伤的细胞核团及纤维束等结构, 反过来解释实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将会使我们加深对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认识, 从而掌握神经解剖学的基本知识。
【病例1】女孩,5岁,2个月前突然高热39.5℃,3天后发现左下肢不能活动,经治疗后体温虽降至正常,但左下肢的运动并未恢复,且肢体逐渐变细,需持杖行走。
检查发现:头、颈、两上肢及右腿无运动障碍;左下肢完全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膝和跟腱)消失,足肌、小腿肌及大腿后面肌松弛,肌肉明显萎缩,无病理反射和其他任何感觉障碍。
试分析病变发生的部位。
【病例2】青年女子,25岁,主诉近数月来,自觉两上肢内侧感觉异常,曾两次吸烟时烟头烫伤手指,而无痛觉。
检查发现患者两上肢(包括臂、前臂和手)前、后面内侧半的皮肤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双手肌肉明显萎缩,手指不能作收、展运动及拇指的内收、对掌运动;前臂肌有些萎缩,双侧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乏力。
患者双眼上脸下垂,瞳孔缩小。
【病例3】男,60岁,主诉近一年来行走困难,走路不知深浅,在黑暗处更严重,甚至不敢行走。
检查发现:患者步态不稳,两足过度叉开站立。
令其双足并拢直立,睁眼时尚可,如闭眼则立即摇晃倾倒(Romberg征阳性)。
两下肢的肌力正常,髌腱和跟腱反射消失。
脐平面以下双侧深感觉和两点辨别觉均消失,但触觉仅减弱。
【病例4】患者男性,46岁,背部被人戳了一刀,1年后,脊髓损伤所致的左下肢完全瘫痪依然存在。
检查发现:左下肢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肌无明显萎缩,Babinski征阳性。
右侧躯干肋弓以下和右下肢的痛、温度觉丧失,但本体觉和触觉基本正常;左侧躯干剑突平面下和左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位置觉)消失,左半身自乳头以下精细触觉(两点辨别觉)消失,触觉减弱。
神经系统疾病病例分析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中风、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成为关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位中风患者的病例,来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70岁,在早晨起床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和言语不清的症状。
患者之前无明显的身体不适,没有饮食和排尿问题。
临床检查:1. 神经系统检查:右上肢和右下肢无力,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出现轻微的肢体抖动。
面部表情不对称,右侧口角略向下。
2. 神经影像学检查:颅脑CT检查显示左侧脑梗塞病灶,占据左侧颞叶区域。
病例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可以初步诊断为中风。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表情不对称等。
而神经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认了病变的位置,左侧脑梗塞病灶说明脑部发生了血液循环障碍。
治疗方案:对于中风患者的治疗,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首先应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等基本生理指标。
对于脑梗塞,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
此外,神经保护剂、血管扩张剂和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也可以辅助治疗。
康复与预后:中风后的康复非常重要,对患者恢复正常功能具有关键作用。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
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恢复肢体功能和言语表达能力。
结语: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对一例中风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中风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治疗和康复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专业的医疗团队的治疗与康复,患者能够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神经系统疾病病例分析病例一:陈××,男,1岁,因发热16天,抽搐1次入院。
患儿于16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9.C左右,伴有咳嗽、头痛,出现呕吐4-5次/日, 为胃内容物, 呈喷射性, 入院当日突然四肢抽搐,双目凝视, 牙关紧闭, 持续2~3分钟, 抽搐停止后入睡,大小便正常。
既往体健, 无传染病接触史, 无耳流脓史, 出生后接种过卡介苗。
PE:T39℃,P120次/分,R40次/分,BP84/58mmHg, 发育营养可,神志模糊,烦躁不安,前囟1.5×1.5cm,稍隆起, 张力高, 口唇轻度发绀,咽稍红, 颈抵抗(十),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心无异常,腹软, 布氏征(十),双侧克氏征(十),巴氏征(十),双侧踝阵挛(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4.4×109/L,N0.85,L0.15。
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混浊,无薄膜,潘氏试脸(十),细胞总数550×106/L 白细胞数400×l06/L,多核0.20,单核0.80 糖l.09mmol/L,氯化物98.7mmol/L,蛋白质2.25g/L。
胸片:右心膈区有小片状阴影,右肺肺门影增大。
请问:⑴该患儿的诊断及诊断依据?⑵需进一步做哪些检查?⑶如何治疗?答案要点:1、原发综合征;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依据(略)2、PPD实验;头颅CT3、一般治疗;抗结核治疗(强化\巩固治疗);降颅压治疗;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降温\抗惊厥\水电解质紊乱处理)病例二:7个月男婴,发热、咳嗽5天,近2天呕吐,今突然抽搐,曾用过青霉素肌注3天,生后已接种BCG。
体查:嗜睡,前囟饱满,颈无抵抗感,双肺少许细湿罗音,巴氏征(+),克、布氏征(-).血常规WBC 17×109/L,N0.66,L 0.34,脑脊液外观微混浊,WBC 800×106/L,N0.7,L0.3,蛋白质2000mg/L,糖2.3mmol/L,氯化物105mmol/L.提问:⑴患儿最可能诊断及其依据;⑵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近3天又发热,抽搐,体温39.5℃,请问可能出现何种并发症,如何确诊?⑶治疗原则。
神经内科临床典型病例分析一、病例摘要患者,男,65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入院。
患者3小时前在家休息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站立和行走,伴言语不利,无意识丧失、抽搐、头痛、恶心、呕吐等。
家属发现后立即呼叫急救车送至我院。
发病后患者神志清楚,情绪稳定,对答切题。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180/100mmHg,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否认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二、病例分析1. 病史特点:患者为老年男性,急性起病,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无意识丧失、抽搐、头痛、恶心、呕吐等。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治疗。
根据病史,初步考虑为脑血管疾病。
2. 体格检查: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神志清楚,对答切题。
双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
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口角不偏。
右侧肢体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
右侧巴氏征阳性,左侧巴氏征阴性。
颈软,无抵抗。
3. 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10ml。
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4. 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患者诊断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三、治疗与预后1. 治疗: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预防感染等治疗。
同时,针对患者的高血压病史,调整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
2. 预后:经过积极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右侧肢体无力逐渐好转,言语不利症状减轻。
住院治疗2周后,患者好转出院。
出院后继续服用降压药物,定期复查血压,并进行康复治疗。
四、讨论1.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
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本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但仍然发生了脑出血。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病例分析神经系统疾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出现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引起各种症状,如头痛、痉挛、脑部功能障碍等。
下面将通过一个病例来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病例分析。
病例信息:患者为一名35岁女性,主要症状为持续头痛和肢体无力,且伴有说话困难和呕吐。
患者描述头痛为持续性、搏动性,程度逐渐加重。
肢体无力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感,行走时腿部无力。
说话困难主要表现为说话不清晰、咀嚼困难。
患者还提到最近几天有频繁呕吐的情况。
患者过去健康状况良好,无其他明显症状。
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患有脑部疾病,需要进一步定位和诊断。
首先,考虑到患者的头痛是持续性和搏动性的,并伴随着肢体无力、说话困难和呕吐,这些症状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颅内压增高可能由于颅内肿瘤、脑出血、脑膜炎等引起。
需要进一步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或CT扫描,来排除颅内肿瘤或其他结构性病变。
其次,患者的肢体无力可能与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有关。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是指影响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传导的疾病,可能导致肢体无力。
进行进一步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EMG)或神经传导速度检测(NCS),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最后,考虑患者的说话困难和呕吐,这些症状可能与脑干的功能异常有关。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部分,控制呼吸、消化、说话等基本功能。
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脑干功能检查,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或脑干运动诱发电位(BAEP),来评估脑干的功能状态。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上述检查结果,可以帮助确定患者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
例如,如果脑部影像学检查显示存在颅内肿瘤,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肿瘤生物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性质。
如果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存在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血液检查或遗传检测。
如果脑干功能检查异常,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脑干造影或脑干活检。
神经系统疾病病案分析神经系统疾病病案分析【病例一】患者男,79岁。
于入院前6小时休息时,突觉左手乏力,不能握紧手中杯子,行走不稳,向左侧偏斜,伴口齿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不清,无四肢抽搐,我院急诊以脑梗塞收治入院。
身体评估:BP160/90mmHg,神清,口齿欠清,双眼球活动度好,左侧视野缺损,左侧鼻唇沟略浅,伸舌左偏,颈软,左侧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左侧巴氏症(+),左侧偏身感觉减退。
辅助检查:头颅CT示:颅内未见明显高或低密度影。
既往史:患者有高血压史十余年,最高时达180/120mmHg,平日血压控制不详,否认有糖尿病史,否认冠心病、房颤等病史。
问题1:请列举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问题2: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参考答案1:(1)躯体活动障碍(2)吞咽障碍(3)感觉紊乱(4)焦虑(5)知识缺乏参考答案2:(1)卧床休息,取平卧位;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头部禁用冷敷;鼓励病人自行进食,防止误吸发生。
(2)定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有无脑缺血加重征象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3)协助病人每1-2h变换体位一次,保持病人肢体功能位,适当使用气圈、气垫等;每日用温水擦洗全身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褥疮发生;指导病人学会利用辅助设施(如床栏和扶手等)自主移动躯体;给予肢体按摩,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活动锻炼,防止肢体萎缩。
(4)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
(5)严格执行治疗计划,遵医嘱使用溶栓、抗凝、脱水剂等药物,密切观察使用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病例二】女性,65岁,退休工人,因与家人生气时突然昏迷4小时来诊。
患者于4个多小时前因家庭琐事与家人争吵,正生气时突然剧烈头痛,继之很快昏迷不省人事,曾吐过一次,呈喷射性,吐出食物,无大小便失禁、抽搐和咬破舌头等。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l0余年,未进行系统治疗,既往无类似病史,无心、脑、肝和肾疾病及糖尿病史,无药物过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