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辨治咳嗽方法探要
- 格式:ppt
- 大小:597.52 KB
- 文档页数:68
孩子感冒,父母难受!张仲景的药方,清热、化痰、止咳全搞
定
有很多孩子都会有感冒咳嗽的症状,虽然有的孩子两天之后就会好,但是无论是血管还是身体的其他器官都会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下次遇到一点病菌就很有可能复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方子,可以治疗孩子的感冒咳嗽。
这个方子是由这些药物组成:麻黄、苦杏仁(炒)、莱菔子、葶苈子、紫苏子、黄芩、桑白皮、石膏、大青叶、鱼腥草、甘草。
适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轻症,主要功能就是清热止咳,对于孩子的咳嗽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如果服用时间长却没有效果,还是应该去正规医院就医。
其实仔细研究这张方子,就是麻杏石甘汤,这是张仲景的一张方子,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其中有两味药物换了,所以就对清热止咳有很大的效果。
这张方子上面的麻黄是非常重要的药物,虽然效果非常温和,但是还是必要的,因为麻黄可以发汗,能够很好的治疗肺热邪气,还有其他的药物对于止咳化痰都有很好的功效,但是效果是很温和的,大家不用担心副作用,可以给孩子服用。
综上所述,要是孩子有咳嗽肺热的症状,就可以服用这个方子,对于清热平喘有很好的功效,但是如果服用时间较长,但没有太大效果的话,还是应该及早就医。
咳嗽的辨证施治咳嗽的辨证无非是辨表里、寒热、虚实。
《诊断学》书中条分缕析详细得很,我只简单说说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1辨表里:有一部分很好辨,患者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脉浮、舌苔不多等,即为表证,否则多为里证。
但很多时候表证、里证都有,不好辨,特别是要辨出有几分表证几分里证,更难。
有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但是单治里证,效果不好,而治疗时转向治表,或加几味表药,疗效反而上去了,这是通过疗效来辅助辨证。
还有就是通过时间及病程的长短来判定也是很重要的。
如刚起病,我们在辨为里证时免不了加几味表药,临床上发现这样做也挺好,加比不加强。
2辨寒热:对于急性咳嗽来说最好辨,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等等,很容易就辨出热了。
如果见到的症状与这些相反,就是寒了。
难在寒热都有,临床上辨证不清时,往往是寒热并见的情况,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寒热并用。
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辨寒热没那么简单,一般说白痰属寒,黄痰属热,这适用于急性咳嗽,对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
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
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黄”和“白”对辨寒热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慢性咳嗽患者,为什么病变处会形成一个长期病灶呢?肯定与他自身的正气虚馁有关系,这种虚馁多是阳气不足,而局部邪气长期滞留,又很容易化热,从而形成整体虚寒,局部实热的格局。
3辨虚实:急性咳嗽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性咳嗽往往虚实并见。
尽管教科书上有很多关于辨虚实的方法,但要直接移植到临床上,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来体悟的。
临床需要我们辨虚有多少,实有多少,这直接影响到用药。
还有,就是对虚证的定位,肺、脾、肾,阴、阳,究竟虚在哪里。
对邪实的辨别,寒、热、痰、湿、饮、瘀,究竟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分别占多大比例。
书中说见到舌质暗、有瘀斑、脉涩为有瘀,但临床上一定要等到有这些典型表现才去辨出瘀,我们会发现我们能辨出的机会很少。
何况有很多人舌质原本就是暗的,难道舌质暗就应该考虑瘀?有人说久病入络,时间长了就有瘀,但也不一定。
伤寒论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
其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伤寒论的第四篇中。
下面将从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因伤寒论中提到,咳嗽是因为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肺脏所致。
风寒邪气入肺,可导致肺气失宣,而引发咳嗽症状。
风热邪气入肺,则可引起肺火上炎,导致咳嗽发生。
二、病机1. 风寒邪气入肺的病机:风寒邪气侵袭肺脏,使肺气失宣,导致咳嗽声低而干燥,咳嗽时声音较轻。
同时,风寒还可引起肺气郁结,导致胸痹不舒,咳嗽时疼痛感加重。
2. 风热邪气入肺的病机:风热邪气侵袭肺脏,使肺火上炎,导致咳嗽声音高而嘶哑,咳嗽时声音较重。
同时,风热还可引起痰液郁结,导致胸闷不舒,咳嗽时疼痛感明显。
三、症状1. 风寒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症状包括:咳嗽声低而干燥,咳嗽时声音较轻;胸痹不舒,咳嗽时疼痛感加重;咳嗽时痰液较少,痰液清稀。
2. 风热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症状包括:咳嗽声音高而嘶哑,咳嗽时声音较重;胸闷不舒,咳嗽时疼痛感明显;咳嗽时痰液较多,痰液黄稠。
四、治疗方法1. 风寒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治疗方法包括:宜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可使用温散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以祛除寒邪;同时使用宣肺止咳的药物,如杏仁、贝母等,以缓解咳嗽症状。
2. 风热邪气入肺引起的咳嗽治疗方法包括: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可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连翘、银花等,以祛除热邪;同时使用宣肺止咳的药物,如葶苈子、桔梗等,以缓解咳嗽症状。
伤寒论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主要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根据病因可知,咳嗽是由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肺脏所致。
根据病机可知,风寒邪气入肺导致肺气失宣,而风热邪气入肺导致肺火上炎。
根据症状可知,风寒引起的咳嗽声音低而干燥,而风热引起的咳嗽声音高而嘶哑。
根据治疗方法可知,对于风寒引起的咳嗽,宜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对于风热引起的咳嗽,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伤寒论》中六经辨治咳嗽浅析宋卫华;王斌;任建坤【摘要】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仲景《伤寒论》以六经为纲,结合脏腑、八纲辨证,对咳嗽的治疗做了详细阐释,笔者特将所涉及的条文进行归纳、罗列,明确咳嗽发展过程中的病位、病性、病机,使之更具有条理性,便于临床选方用药。
%Cough wa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meridian, combined with the viscera and eight principle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 treatment of cough in detail .Zhang Zhong-jing'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expounded the treatment of cough in detail .Organizing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 cough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osition , character and course which could be treated by select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2页(P1144-1145)【关键词】咳嗽;《伤寒论》;六经辨证【作者】宋卫华;王斌;任建坤【作者单位】山东五莲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五莲 262300;山东五莲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五莲 262300;河南鹤壁市中医院鹤壁 458000【正文语种】中文咳嗽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也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症状[1]。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有其脏证。
2.辨证:外感虚实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为真,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虚、津液咳嗽则属于虚,或虚中带实。
另外,咳嗽声大的更真实,咳嗽声小的更虚拟;强脉为真,弱脉为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对于咳嗽的治疗,除了直接治疗肺之外,还要注意把脾、肝、肾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
外感咳嗽一般避免涩涩、邪气滞留,故应因势利导,肺气清则咳止;内伤咳嗽要防散伤,注意调理脏腑,保护正气。
咳嗽是人体排除邪气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一定不能简单的见咳止咳,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重浊,气短,喉痒,咯痰薄白,常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四肢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麻黄、荆芥祛风散寒,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调肺化痰;桔梗和甘草缓解喉咙痛和咳嗽。
咳嗽较重者,加矮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瘙痒重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辛夷、苍耳子加重鼻塞。
痰湿、咳嗽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若表证严重,加防风、紫苏叶解表;若表寒未解,胃热郁结,热则寒,咳嗽声大,气短如喘,痰粘,口渴心烦,或有体热者,加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咽干咽痛,常伴有恶风、体热、头痛、四肢酸痛、鼻黄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或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舌心疼痛3天<属心脾湿阻火郁>----藿香,防风,黄芩,黄连,竹叶,生甘草(泻黄散合导赤散加减)喉源性咳嗽:麻烦杏仁荆芥桔梗蝉衣浙贝母地龙甘草。
湿热咳嗽,常用甘露消毒丹方而不加任何止咳药,效果很好心法四:三仁汤宜与小柴胡汤合用(去方中之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引申:三仁汤也确有开上、畅中、渗下之功。
“轻开上焦肺气”。
“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湿热治肺,千古不易”这句后世名言的含义《伤寒论》小青龙汤条文:“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认为,麻黄确有平喘之功效,然小青龙汤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本已鼓动肾中真气温化在肺之寒饮,若再以麻黄妄动肾气,恐怕喘息愈加难平。
-----患者每于凌晨四点半到五点左右咳喘加重,此时正是阳升阴降的时候。
清阳不能升,浊阴不能降,故咳喘加重。
吴茱萸降浊阴最速。
-用小青龙汤治疗哮病时,常加射干,疗效不错。
射干麻黄汤中还有紫菀、款冬花,这两味药有敛肺的作用,临床应用注意敛邪,并且在哮病发作时平喘的作用不大,止咳还可以。
用苍麻丸加味治疗慢性咽炎而见舌苔腻者,尚觉应手。
银翘、玄地多为增湿之品。
咳嗽遗尿方:金水六君煎、增液汤、芍药甘草汤合方。
8.过敏性咳嗽---而这种类似于过敏的体质,偏寒的较多一些-----------桂附地黄丸辅助长期调体。
7.痰粘不利非小青龙汤证表现-----风邪、沉寒郁津化痰化热------用僵蚕、蝉衣、射干、浙贝母等-------而我应该会用小青龙加石膏最纯正哈哈,热不单靠清,温散也厉害```6.清代医家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有“本病无一定之方,然水饮二字,为咳嗽之根。
”金匮以小青龙汤加减五方,大有意义。
小柴胡汤自云:‘咳嗽。
去人参加干姜、五味子’。
人多顺口读过,于此悟透全书之旨,而得治咳嗽之秘钥”。
27.经常凌晨4、5点左右咳嗽的厉害,可以辅助加一位吴茱萸,来降阴浊```国医大师朱良春也说过吴茱萸最擅长降泡沫痰。
《伤寒论》治咳嗽条文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与咳漱有关的条文共10条。
现分述如下:1、因表寒里饮而咳嗽的有2条: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2、因阳虚水泛,饮邪犯肺而咳嗽的2条: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第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3、因阴虚有热,水热互结而咳嗽的2条: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第284条告诫曰:“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
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4、因少阳不利,水寒射肺而咳嗽的1条: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5、因邪热犯肺而咳嗽的1条: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苦不咳者,咽不痛。
”6、因气机逆乱而咳嗽的1条:318条所论述的“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导致咳嗽的因素很多,但其主因是水饮。
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里面说:“本病无一定之方,然水饮二字,为咳嗽之根。
”,这两条都提到了“心下有水气”,何为“水气”?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里说“水气,谓饮也。
”张隐庵在《伤寒论集注》里说:“'经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水气即寒水之气而无形者也”。
“水气”即寒饮,寒饮使肺失宣降,胃气上逆而咳,吐出的痰是清水样。
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里说:“夫饮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中医咳嗽的六经辨证导语咳嗽为临床常见病,按传统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当前临床治疗常用脏腑辨证,而六经辨证治疗咳嗽也有特色。
本文论述了六经辨证在论治咳嗽的应用,阐释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以及厥阴病六经病咳嗽的临床症状特点、与他经合病规律以及依据六经辨证指导下经方在治疗咳嗽中的应用,并附病案举例。
关键词:咳嗽;六经辨证;临床运用咳嗽是临床常见病,按传统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目前临床治疗咳嗽以脏腑辨证为多。
六经辨证在论治咳嗽一病时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以下笔者仅就六经辨证治疗咳嗽谈谈自己的浅见。
太阳病太阳病为表阳证,太阳病咳嗽,多伴咽痒,遇风冷加重,可伴见太阳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太阳表实证,而临证咳嗽患者以伴见汗出恶风之太阳表虚证更为多见,治疗时笔者根据张仲景所论“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
亦有汗出不著,唯遇风则咳,可选三拗汤或清代程钟龄的止嗽散。
也有患者表有湿邪,症见咳嗽,一身尽痛,日晡所发热,舌苔腻,可选择麻杏苡甘汤。
案1患者某,男,18岁,2010年10月20日母亲陪同来诊,感冒后咳嗽3月余,服用消炎药及川贝杷膏等未好转,就诊症见:咳嗽,气道作痒,流清涕,汗出,恶风,便溏,口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西医诊断:感染后咳嗽。
中医诊断:咳嗽(太阳表虚证)。
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0g,炙甘草6g,厚朴10g,杏仁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
10月27日复诊,诉服药后流涕止,气道痒已,咳嗽减轻渐至咳嗽停止。
前方再进5剂巩固疗效。
阳明病阳明病为里阳证,阳明咳嗽一般咳声高亢,除咳嗽外,常伴有面赤额痛,或口渴喜饮,或大便干燥之阳明见证,治疗选择白虎汤或承气类。
若见阳明湿热证,可选择葛根芩连汤。
咳嗽单纯阳明见证较少,多与太阳或少阳或太阴合病。
太阳阳明合病之咳嗽,临床可见葛根汤证或者麻杏石甘汤证。
案2患者某,女,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