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 格式:docx
- 大小:17.32 KB
- 文档页数:2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沈从文简介与生平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苗族,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30年代知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文体家。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散文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小说写得平静、哀怨,美丽中透着悠长的感伤。
他写湘西的乡下人,钟情于未被都市污染的人们,但又对现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厌倦的情感。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晚年醉心于文物研究,对服饰、瓷器、锦缎丝绸、旧版经文,多有心得。
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
沈从文生平14~15岁时,他投身行伍,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随军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一带,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2年他到北京,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同年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3年1月4日-1988年5月27日),字舫舟,江苏镇江人。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如1982年度布克奖。
下面是沈从文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沈从文于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文学爱好者。
沈从文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2. 学生时代:1916年,沈从文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学校里的“才子”。
3. 大学教育:1920年,沈从文考入北平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
大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成为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诗人,在学校的文艺社团里积极参与活动,他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文学创作:1923年,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牛》,此后,他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边城》、《红楼梦外传》、《春蚕》、《湘行散记》等。
5. 改革时期:1949年,沈从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文艺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沈从文因被批判为“叛徒”,遭受了不少痛苦。
但是,他在这个时期继续创作文学,并使《边城》被重新提上一线。
7. 晚年岁月:1988年5月27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都坚持着文学创作的精神,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语文备课大师沈从文生平与创作概况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曾用过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笔名。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1902年12月28日生。
1918年从家乡小学毕业后,即随当地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曾在湖南地方军队任职。
1918年,在芷江县任屠宰收税员时,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和林纾以文言文译述的一些西方文学作品。
他最初接受过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家的思想影响,后受五四运动启发,对新文学发生兴趣。
1923年到北京。
因生活困难未能升学,遂靠自学从事文学写作。
1926年沈从文在香山图书馆工作。
那年起,他陆续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在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并继续写作。
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先后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在《新月》上发表作品,当时已有“多产作家”之称。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主编北平《大公报》副刊《文艺》,次年主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益世报·副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小说习作课程,抗战胜利后又在北京大学任教。
曾先后与主编过商务印书馆《文学杂志》的朱光潜合作,以《大公报》副刊《文艺》和《文学杂志》等期刊为阵地,集合当时北平的一些文人从事文学活动,他们有比较接近的艺术倾向,因而有“京派作家”之称。
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与后期创作虽风格迥异,但在思想、艺术的发展上一直保持着他个人一贯的特色。
他的早期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驳杂,起初主要受鲁迅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启发,创作以乡土文学为主;后来受废名(冯文炳)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影响,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体小说(或称诗体小说)这一形式。
他从自己的故乡不断开掘题材源泉,对当地土著部队兵士的生活,湘西边地少数民族和沅水流域船夫、水手的命运,作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描写,提供了当时别的作家还没有写过的湘西地方风土人情的风俗画。
沈从文生平年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12月28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厅一个军人家庭,原名沈岳焕,排行第四,在男孩中排行第二。
曾祖父沈歧山,因贫困1850年携家眷从贵州铜仁迁到凤凰黄罗寨(今林峰乡)中寨村。
另据沈家长辈传述,曾祖父原是浙江嘉兴人,因战乱做小生意逃难到湘西,娶了贵州苗家姑娘为妻,生有宏富、宏芳二子。
因曾祖父、母早亡,两个孩子由他们的苗族舅舅抚养。
祖父沈宏富(据《清史稿》为沈宏富,《从文自传》为沈洪富),16岁从军,因作战勇敢获得提升,为清代湘军青年将领之一,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
因早逝无子,祖母作主,替中寨乡下的叔祖父沈宏芳娶了苗族女子张氏,所生次子过继给祖母,这位过继儿子即沈岳焕的父亲沈宗嗣。
沈宗嗣曾是大沽提督罗荣光的裨将,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罗荣光殉国,沈宗嗣于北京失陷后回到家乡。
母亲黄素英为本地贡生黄河清之女,土家族。
1912年 10岁九妹沈岳萌出生。
1922年 20岁1月中旬从水路上行,2月中旬到保靖,无业,后在湘西巡防军统领部谋到司书职。
在书记办公处目睹48盏鸦片烟灯日夜不熄,为不甘随波逐流,抵御腐烂环境,他在工作余暇继续学作旧诗,去河街码头观察各业平民,或造访赋闲的姨父聂仁德(字简堂)借阅各种新旧书籍。
初夏,随陈渠珍派遣的张云龙(子青)部移防川东,行军中在茶峒住宿两天,“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
”这点印象后来在创作《边城》时,影响到他把故事安排在茶峒。
驻四川龙潭近半年,任收发。
冬,回到保靖,在统领官陈渠珍身边任书记。
1932年 30岁寒假到北平,暂住胡适家。
曾倾听胡适长谈共同的友人种种。
“一·二八”事变中,他在商务印书馆待印的三本书稿毁于战火。
暑假中,7月末到上海,曾会见丁玲。
在沪初识巴金,两人间真挚友谊始终不渝。
8月初,去苏州看望大学刚毕业的张兆和,第一次被邀到家中和她姐弟相见,曾向其13岁的小五弟张寰和许诺,要为他写一组取自佛经的故事,这便是后来创作的《月下小景》。
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个人经历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
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
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3]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
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
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德鸿,字湘南,号柯亭,湖南湘潭人。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湘潭县的一位知县。
他自小受到优良的教育影响,培养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沈从文的创作特点1. 独特的写作风格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他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 对乡土题材的追求沈从文在创作中常常选择乡土题材,通过描绘农民生活、山水田园等场景展现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美好与真实。
他对土地、自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 对人性的关注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注是他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人物塑造来展现人性中的善良、美好以及复杂多变的一面。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类存在的困惑与挣扎。
三、沈从文代表作品赏析1. 《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西南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女主角荷花成长经历和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传统乡村社会中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艰难历程。
小说以细腻入微、真实动人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与家族压迫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
2. 《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湖南省进行考察和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南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色和乡村生活。
通过对湖南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沈从文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湘潭。
四、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推动乡土题材的发展沈从文以其对乡土题材的追求和创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题材创作的发展。
沈从文边城简介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之一,被誉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沈从文及其代表作《边城》进行简要介绍。
一、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家境富裕,家族世代从事经商。
他自幼聪慧,爱读书,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
1920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学习,后转入中文系。
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广交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1923年,沈从文毕业后回到湖南省,先后在长沙、株洲、岳阳等地任教。
他积极参加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并开始了他的“新月派”文学活动。
1931年,他前往北平,担任《大公报》文艺部主任,积极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工作。
1949年后,他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边城》的创作背景《边城》是沈从文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描写了湖南省西部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的生活和人情世故。
小说以村庄中的两个家族为主线,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人性的复杂性,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1934年,沈从文前往湖南省西部边境的一个小村庄进行采风,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活和人情。
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女孩,她的故事和性格深深地打动了沈从文,成为了小说的主要创作素材。
小说的创作历时三年,沈从文反复推敲、修改,最终于1937年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
三、《边城》的艺术特色《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叙事风格《边城》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回忆、联想、想象等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小说的结构也非常巧妙,设置了多个情节线索,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2.深刻的思想内涵《边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生平:祖父沈宏富为汉族,生身祖母刘氏为苗族,母亲黄素英为土家族[1],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为家庭利益选择了苗族。
[2][3][4]1917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当地土著部队办理杂事,后任书记。
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
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
西南联大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刘文典一直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一次,在西南联大的教务会议上,他提出质疑:“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
沈从文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美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则对“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评点沈的《静》时他说,“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
”在中国公学教书时,沈从文爱上他的女学生张兆和,写了不少的情书追求她,并引发校长胡适的同情,施以援手。
最后,据说因沈从文的情书“写得太好了”,张兆和终于同意嫁给沈从文。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
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
同年底,沈从文在上海与胡也频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终因资金不足而停刊。
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苗族,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30年代知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文体家。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散文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小说写得平静、哀怨,美丽中透着悠长的感伤。
他写湘西的乡下人,钟情于未被都市污染的人们,但又对现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厌倦的情感。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晚年醉心于文物研究,对服饰、瓷器、锦缎丝绸、旧版经文,多有心得。
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
沈从文生平
14~15岁时,他投身行伍,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随军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一带,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2年他到北京,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同年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1929年时,任教于中国公学,这时沈从文的作品已颇有名气了。
20年代末到抗战爆发的七八年间,出版了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老实人》《月下小景》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小说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生命的高峰期。
那时他已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不久,苏雪林、刘西渭等都撰文肯定了他的创作,可谓声名鹊起,一时气撼文坛。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1949年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57年被动放弃了文学生涯。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
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
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