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变本质及其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13.12 KB
- 文档页数:1
物理高考知识点衰变物理高考知识点:衰变衰变是物质放射性崩溃的过程,它在物理学和核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衰变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涉及原子核的变化和能量的释放。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衰变相关的物理高考知识点。
一、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会释放出放射性粒子或电磁辐射。
放射性衰变通常分为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1. α衰变α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α粒子的过程。
在α衰变中,原子核会损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其原子序数减2,质量数减4。
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与氦原子核相同。
2. β衰变β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β粒子的过程。
在β衰变中,原子核中的中子会转变为质子或质子转变为中子,从而改变原子核的组成。
β衰变有两种类型:β-衰变和β+衰变。
- β-衰变:在β-衰变中,中子会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原子序数增1,质量数不变。
- β+衰变:在β+衰变中,质子会转变为中子,同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原子序数减1,质量数不变。
3. γ衰变γ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的过程。
在其他类型的衰变中,原子核转变为更稳定的状态时会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传播,形成γ射线。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波,它对物质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二、衰变速率衰变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衰变物质的数量变化。
它可以用衰变常数(λ)来表示。
衰变常数与半衰期(t1/2)有关。
半衰期是指在衰变过程中,衰变物质数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衰变速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N(t) = N0 * e^(-λt)其中,N(t)是时间t后剩余的衰变物质量,N0是初始衰变物质的质量。
e是常数2.71828。
三、放射性测定和应用放射性测定是利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放射性粒子或辐射来确定样品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放射性测定广泛应用于地质学、考古学、环境科学、医学等领域。
1. 放射性测定方法- 计数法:通过测量放射性衰变物质发出的辐射粒子或电磁辐射的数量来确定放射性物质的含量。
贝塔衰变(beta decay)是放射性原子核放射电子(β粒子)和中微子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又称为'β衰变。
Beta-minus (β-) 衰变。
放出正电子的称为“正β衰变”,放出电子的称为“负β衰变”。
在正β衰变中,核内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中子,同时释放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在负β衰变中,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此外电子俘获也是β衰变的一种,称为电子俘获β衰变。
因为β粒子就是电子,而电子的质量比起核的质量来要小很多,所以一个原子核放出一个β粒子后,它的质量只略为减少。
β衰变的规律是:新核的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增加1,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要向后移一位。
β衰变中放出的电子能量是连续分布的,但对每一种衰变方式有一个最大的限度,可达几兆电子伏特以上,这部分能量由中微子带走。
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电子e-、正电子e+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e-而发生的核转变的统称。
这三种过程分别称为β-衰变、β+衰变或电子俘获。
它们可以用公式表示
β-衰变:Z A X→Z+1A Y+-10e+
β+衰变:Z A X→Z-1A Y++10e+v
电子俘获:Z A X+-10e→Z-1A Y+v
式中X、Y分别表示母核和子核,v、分别表示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在β衰变中,母核和子核都是相邻的同量异位素。
β衰变本质上是核内中子和质子间的相互转变。
放射性元素衰变类型、本质及其规律
定义:
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衰变类型:
放射性元素放射出a、β、γ三种射线,放出a射线的衰变称为a衰变,放出β
射线的称为β衰变。
衰变规律:
a衰变:新核的质量数比原来的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因此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要向前移两位。
β衰变:β射线为β粒子,即为电子,电子的质量远小于新核的质量,可以认为电子质量为零,所以发生β衰变后,质量数不变,质子数加1,新核是周;
期表中向右移一格的那个元素的原子。
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为一种光子,其电荷量和质量均可以看做为零,所以原子放出γ射线后,不会变成其他核。
衰变本质:
原子核内的两个质子和中子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比较紧密,有时候会作为一个整体从原子核内抛射出来,形成a射线,即a衰变;核内的中子可以转化为质子和电子,释放出电子形成β射线,即是β衰变。
放射性元素发生a、β衰变时,产生的新核往往处于激发状态,这时它要向低能量状态跃迁,辐射出光子,产生γ射线。
αβγ衰变的规律总结α、β和γ衰变是放射性核衰变的三种常见形式。
它们都是放射性核素自发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以达到稳定态的过程。
下面对它们的规律进行总结:一、α衰变:α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放出一个α粒子,即一个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2的氦离子。
α衰变的规律如下:1.α衰变是对重元素而言的:α衰变一般发生在重元素中,如铀(U)系列放射性核素。
这是因为重元素的核子数较多,核内的相互作用导致核力相对较弱,不足以克服库伦斥力,因而核强力作用下核子数较多的重元素倾向于α衰变来达到稳定态。
2.生成新的原子核并释放能量:在α衰变时,原子核会变成另一个具有较小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新原子核。
同时,放出的α粒子携带正电荷和动能。
这个过程中,核质量减少,因此释放的能量与质量差相关。
3.放射性核素半衰期长:α衰变的半衰期较长,一般在数千年至几十亿年之间,例如铀-238的半衰期为44.5亿年。
这是由于其放出的α粒子相对较大,具有较高的能量状态,进一步衰变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
二、β衰变:β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中的一个中子衰变为质子,并释放出一个带负电荷的β粒子(可以是电子e-或正电子e+)。
β衰变的规律如下:1.β-衰变与β+衰变:β-衰变是指中子转化为质子,并释放出一个电子,例如钴-60放射性核素。
β+衰变是指质子转化为中子,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例如氯-37放射性核素。
2.生成新的原子核并释放能量:在β衰变时,核子的数量发生改变,进一步生成具有不同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新原子核。
放出的β粒子带有电荷和动能。
同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能会产生伽马光子和可能的其他衰变产物。
3.半衰期较短:β衰变的半衰期通常较短,从几分钟到几十年不等,例如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
这是由于β衰变涉及到较小的质量变化和粒子释放。
三、γ衰变:γ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核外电子在跃迁时释放出γ光子,即高能量的电磁辐射。
γ衰变的规律如下:1.不改变原子核的结构:γ衰变不涉及原子核内的粒子数量变化,该过程只涉及到放出高能量的γ光子。
α、β、γ衰变的规律总结万阳 2008011762工物 83α 衰变β 衰变γ 跃迁不稳定核自发地放原子核从激发态通核电荷 Z 发生改变,而核子过发射 γ 光子或其出 α 粒子,并转变定义数不变的自发衰变过程,称它过程跃迁到较低 成另一种原子核的 为 β 衰变;能态,称为 γ跃迁或现象,成为 α 衰变;γ 衰变;发射的粒 子的能量4~9Mev范围反应式ZAXA Z 42Y+ ;发生的条 M X (Z,A)>M Y (Z-2,A- 件(能量) 4)+M α(2,4)所采用的穿透库仑势垒;物理模型α,β或Aγ的能量 E 0与衰变能 TA 4 ;的关系最大能量在几十 kev~Mev Kev~Mev: Z A XZA1Ye,: Z A XZ A 1Ye ,ZAXZAX;EC : Z AX e iZ A1Y e ;β - :M X (Z,A)>M Y (Z+1,A)or(Z,A)>(Z+1,A)β +:M(Z,A)>M (Z-1,A)+2m or原子核处于激发态;XYe(Z,A)>(Z-1,A)+2m e c 2EC :XYi/c 2M(Z,A)>M (Z-1,A)+ εor(Z,A)> (Z-1,A)+ ε i ;费米理论单质子模型;γ 光子的动能近似T β =E βmax ≈ E 0等于衰变能:E γ =E 0-T R ≈ E 0衰变能,原子序数用费米积分表示衰变常数,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偶偶核:m 5e c 4 g 2 M if2λ 随着衰变能的增大而增大,影响衰变1/2常数大小 lnA BE 0的因素有(其中 A ,B 为常哪些?数,与原子序数有关)衰变能对一般而言,衰变能23 7f (Z , E 0 )表明 λ 与跃迁类型(轻子带走的角动量),以及衰变能,原子序数都有一定关系,其中λ ~E 05萨金特定律: β 衰变的半衰随着 γ 带走角动量的增加(即跃迁级次)而减小,电多级辐射, 磁电多级辐射对应的衰变常数也不同其他条件一定的情衰变的影越大, α 粒子穿透响库仑势垒概率越大,衰变常数越大,α 衰变越容易发生;α 衰变过程中角动 角动量对 量守恒,这影响后面的选择定则;同 衰变的影 时 α 粒子带走的角响是怎样 动量越小,衰变越 的?为什容易发生,因为 α么?粒子穿透势垒的离心势会变小。
物质的衰变
一切时间都在流逝,一切物质都在衰变。
物质的衰变是指物质在一段时间内,由完整、稳定到逐渐损耗,从而失去一些原有性质,或者失去一些用途的过程。
物质的衰变一般可以按时间、长度、质量等方面来划分,时间衰变是指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如食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质、服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破旧等;长度衰变时指物质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工程物的拆卸而导致的老化;质量衰变则是指物质的质量不断在减少,如药品的效果在持续使用中不断减弱。
物质的衰变也可以分为物理衰变和化学衰变。
物理衰变是物质出现的玻璃、玻璃或金属的破碎、开裂,受到温度、湿度、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变质。
化学衰变是物质受到酸度、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经历的化学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可以改变物质本身的性质。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物质,一旦进入衰变状态,就会消失或者变得更差,这就是物质衰变的本质。
虽然物质衰变是自然界中无法避免的规律,但是在现代社会物质的衰变也可以被很大程度的抑制和控制,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物质使用时间和可用性,也就是说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物质,从而获取更好的效益。
在今天,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和方法被用来减少物质衰变,如维护和保护、运用新材料、复合材料等技术手段,而所有这些都可以有效的防止物质的衰变,使物质的有效使用时间得以有效的延长,从而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总之,虽然物质的衰变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方法,有效的防止物质的衰变,保护物质,从而拥有更多的物质使用时间和更高的可用性,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放射性元素衰变类型、本质及其规律
定义:
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衰变类型:
放射性元素放射出a、β、γ三种射线,放出a射线的衰变称为a衰变,放出β
射线的称为β衰变。
衰变规律:
a衰变:新核的质量数比原来的质量数减少4,电荷数减少2,因此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要向前移两位。
β衰变:β射线为β粒子,即为电子,电子的质量远小于新核的质量,可以认为电子质量为零,所以发生β衰变后,质量数不变,质子数加1,新核是周;
期表中向右移一格的那个元素的原子。
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为一种光子,其电荷量和质量均可以看做为零,所以原子放出γ射线后,不会变成其他核。
衰变本质:
原子核内的两个质子和中子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比较紧密,有时候会作为一个整体从原子核内抛射出来,形成a射线,即a衰变;核内的中子可以转化为质子和电子,释放出电子形成β射线,即是β衰变。
放射性元素发生a、β衰变时,产生的新核往往处于激发状态,这时它要向低能量状态跃迁,辐射出光子,产生γ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