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的一般现象和衰变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421.96 KB
- 文档页数:4
放射性衰变原理: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或粒子的过程引言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或粒子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且其速率是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
放射性衰变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是现代核物理研究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衰变的基本原理、衰变类型以及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应用。
第一章放射性衰变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同位素在一定时间后自发地变为其他同位素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由于原子核中的粒子重新排列所导致的。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核力,而核力的作用范围仅限于原子核的范围内。
然而,核力无法克服质子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因此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要保持相对平衡。
当一个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核力无法维持核的稳定,于是核会经历衰变。
放射性衰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在α衰变中,原子核会放出一个α粒子,即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离子。
在β衰变中,质子会转化为中子或中子会转化为质子,同时放出一个β粒子,即高速运动的电子或正电子。
γ衰变是指原子核通过放出γ射线来释放能量。
第二章放射性衰变的衰变类型α衰变是放射性同位素最常见的衰变类型之一。
许多重元素的同位素会经历α衰变来变得更稳定。
α衰变的过程中,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这种衰变过程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因为α粒子具有很高的动能。
α粒子的质量很大,因此其穿透能力较弱,很容易被阻挡。
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或中子转化为另一种粒子的过程。
在β衰变的过程中,质子转化为中子时会放出一个正电子,而中子转化为质子时会放出一个电子。
这种衰变过程是由于弱相互作用所导致的,释放的能量相对较小。
β粒子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较小的质量,因此其穿透能力比α粒子要强。
γ衰变是放射性同位素中最常见的衰变类型。
在γ衰变中,原子核并不改变其质子和中子的数量,而是通过释放γ射线来释放能量。
一、放射性1、放射性核衰变核衰变:有些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改变核结构,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放射性:在核衰变过程中总是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即α、β、γ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天然不稳定核素能自发放出射线的特性;人工放射性:通过核反应由人工制造出来的核素的放射性。
2、放射性衰变的类型①α衰变: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数大于82)自发放出4He核(α粒子)的过程;α粒子的质量大,速度小,照射物质时易使其原子、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但穿透能力小,只能穿过皮肤的角质层②β衰变: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即快速电子)的过程,它是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结果;负β衰变(β-衰变):核素中的中子转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β-粒子和中微子的过程。
β-粒子实际上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电子。
β射线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时可使其原子电离,也能灼伤皮肤;正β衰变(β+衰变):核素中质子转变为中子并发射出正电子和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不稳定的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使核中的质子转变成中子并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因靠近原子核的K层电子被俘获的几率大于其他壳层电子,故这种衰变又称为K 电子俘获;③γ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所发射的电磁辐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约为0.007~0.1nm),穿透能力极强,它与物质作用时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效应等;3、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①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A—放射性活度(s-1),活度单位贝可(Bq),其中1Bq=1s-1,1贝可表示1s内发生1次衰变;N—某时刻的核素数;t—时间(s);λ—衰变常数,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几率;②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时间;4、核反应: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给出新核(核产物)和另一粒子的过程称为核反应;方法:用快速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吸收慢中子的核反应;用带电粒子轰击发生核反应;用高能光子照射发生核反应;二、照射量和剂量1、照射量dQ——γ或x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起质量为dm的某一体积元的空气电离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正或负)的总电量值(C,库仑);x——照射量,国际单位制单位:库仑/kg,即C/kg伦琴(R),1R=2.58×10-4C/kg伦琴单位定义:凡1伦琴γ或x射线照射1cm3标准状况下(0℃,101.325kPa)空气,能引起空气电离而产生1静电单位正电荷和1静电单位负电荷的带电粒子;2、吸收剂量: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的大小;D——吸收剂量;——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物质的平均能量;吸收剂量D的国际单位为J/kg,专门名称为戈瑞,简称戈,用符号Gy表示:1Gy=1J/kg拉德(rad) 1rad=10-2Gy吸收剂量率(P):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单位为Gy/s或rad/s3、剂量当量(H):在生物机体组织内所考虑的一个体积单元上吸收剂量、品质因数和所有修正因素的乘积,H=DQND——吸收剂量(Gy);Q——品质因数,其值决定于导致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种类及照射类型;N——所有其他修正因素的乘积,通常取为1;剂量当量(H)的国际单位J/kg,希沃特(Sv),1Sv=1J/kg雷姆(rem),1rem=10-2Sv剂量当量率:单位时间内的剂量当量,Sv/s或rem/s;4、第二节环境中的放射性本节要求:了解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放射性核素在土壤、水、大气等环境中的分布,了解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内照射概念。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学现象,它对于我们了解原子核结构和核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过程是指它们通过自发放射粒子或电磁辐射从不稳定转变为稳定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元素,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或中子数与稳定核的比例不匹配。
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原子核脱离平衡态并试图通过衰变来恢复稳定。
放射性元素有三种衰变方式: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在α衰变中,放射性元素释放出一个α粒子,即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离子。
通过释放α粒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质量减少4个单位,原子序数减少2个单位。
α衰变是一种常见的衰变方式,例如铀238衰变为钍234。
β衰变是指放射性元素释放出一个β粒子,即一个电子或一个正电子。
当核子数目较多时,中子可能转变成质子释放出电子,并转变成一个新的元素。
当质子数目较多时,质子可以转变为一个中子并释放出正电子。
β衰变可以改变原子核内部的中子和质子比例,使放射性元素转变为一个新元素。
例如,碳14经过β衰变转变为氮14。
γ衰变是通过从原子核中释放出高能γ射线来实现的。
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能量非常高,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通过释放γ射线,放射性元素的核能量得到释放,并且没有核变化。
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每种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率是按照指数函数衰减的。
衰变速率可以用半衰期来描述。
半衰期是指衰变掉一半的时间,具有固定的数值。
对于放射性元素,它们的半衰期可以从几微秒到数十亿年不等。
放射性元素衰变可以通过放射性衰变方程来描述。
该方程可以用于确定放射性元素在特定时间内的剩余量。
放射性衰变方程可以表示为:N(t) = N(0) * (1/2)^(t/T) 其中N(t)是时间为t时剩余的放射性元素数量,N(0)是初始放射性元素的数量,T是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在核能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核能的产生和控制都涉及到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过程。
αβγ衰变的规律总结α、β和γ衰变是放射性核衰变的三种常见形式。
它们都是放射性核素自发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以达到稳定态的过程。
下面对它们的规律进行总结:一、α衰变:α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放出一个α粒子,即一个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2的氦离子。
α衰变的规律如下:1.α衰变是对重元素而言的:α衰变一般发生在重元素中,如铀(U)系列放射性核素。
这是因为重元素的核子数较多,核内的相互作用导致核力相对较弱,不足以克服库伦斥力,因而核强力作用下核子数较多的重元素倾向于α衰变来达到稳定态。
2.生成新的原子核并释放能量:在α衰变时,原子核会变成另一个具有较小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新原子核。
同时,放出的α粒子携带正电荷和动能。
这个过程中,核质量减少,因此释放的能量与质量差相关。
3.放射性核素半衰期长:α衰变的半衰期较长,一般在数千年至几十亿年之间,例如铀-238的半衰期为44.5亿年。
这是由于其放出的α粒子相对较大,具有较高的能量状态,进一步衰变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
二、β衰变:β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中的一个中子衰变为质子,并释放出一个带负电荷的β粒子(可以是电子e-或正电子e+)。
β衰变的规律如下:1.β-衰变与β+衰变:β-衰变是指中子转化为质子,并释放出一个电子,例如钴-60放射性核素。
β+衰变是指质子转化为中子,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例如氯-37放射性核素。
2.生成新的原子核并释放能量:在β衰变时,核子的数量发生改变,进一步生成具有不同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新原子核。
放出的β粒子带有电荷和动能。
同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能会产生伽马光子和可能的其他衰变产物。
3.半衰期较短:β衰变的半衰期通常较短,从几分钟到几十年不等,例如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
这是由于β衰变涉及到较小的质量变化和粒子释放。
三、γ衰变:γ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核外电子在跃迁时释放出γ光子,即高能量的电磁辐射。
γ衰变的规律如下:1.不改变原子核的结构:γ衰变不涉及原子核内的粒子数量变化,该过程只涉及到放出高能量的γ光子。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放射性核素在时间上逐渐减少自身的不稳定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放射性衰变的规律,并解释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
一、放射性衰变的概念及特点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发生自发性的衰变现象,通过释放射线和/或粒子来达到更稳定的状态。
放射性衰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随机性:放射性衰变是完全随机的,不受任何外界影响。
2. 自发性:放射性核素在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情况下自行发生衰变。
3. 不可逆性:放射性核素一旦发生衰变,就无法逆转。
二、放射性衰变类型及衰变规律放射性衰变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下面将逐一对三种衰变类型进行阐述。
1. α衰变α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通过释放氦离子(α粒子)来衰变。
α粒子包括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其电荷为+2。
α衰变的衰变规律符合指数衰减定律,即放射性核素的数量随时间按指数函数减少。
衰变速率与放射性核素的数量成正比,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α衰变的放射性核素数量N:N = N0e^(-λt)其中,N是某一时刻的放射性核素数量,N0是初始放射性核素数量,λ是衰变常数,t是经过的时间。
2. β衰变β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通过释放电子(β粒子)或正电子(β+粒子)来衰变。
β衰变可以进一步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的衰变规律与α衰变相似,也符合指数衰减定律。
β+衰变则是通过正电子与电子的相遇并湮灭,释放出γ光子。
3. γ衰变γ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通过释放γ光子来衰变。
γ光子是高能量电磁波,具有较强穿透力。
γ衰变的衰变规律较为特殊,不依赖于时间或数量的指数函数。
放射性核素的γ衰变是连续的,直到衰变成一个稳定的核素。
三、半衰期和衰变常数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衰变至原始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独特的半衰期。
半衰期与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常数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t(1/2) = ln2 / λ其中,t(1/2)是半衰期,λ是衰变常数,而ln2是自然对数的2为底的对数。
衰变规律的特点衰变是指原子核在放射性衰变过程中转变成其他原子核的现象。
衰变规律是指放射性核素衰变的特点和规律。
下面将从放射性衰变的概念、类型、速率和半衰期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并按照标题要求进行扩展描述。
一、放射性衰变的概念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自发地发射出粒子或电磁波,从而转变成其他核素的过程。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是一个随机的过程,无法准确预测某个核素何时会发生衰变,但可以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描述大量核素的衰变行为。
二、放射性衰变的类型放射性衰变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三种类型。
1. α衰变:α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放出一个α粒子,即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氦核。
在α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核素的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2. β衰变:β衰变包括β+衰变和β-衰变两种形式。
β+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原子序数减少1。
β-衰变则是放射性核素转变成一个高一阶的核素,放出一个负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原子序数增加1。
3. γ衰变:γ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经历α衰变或β衰变后,通过放出一束高能γ射线来释放剩余的能量。
γ射线是电磁波的一种,不改变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三、放射性衰变的速率放射性衰变的速率可以用半衰期来描述,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的一半原子核衰变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是每种放射性核素的固有特性,不受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遵循指数衰减规律,即以时间为自变量,以剩余核素数或活度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与剩余核素数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逐渐减小。
四、放射性衰变的半衰期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的重要参数。
半衰期越短,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越快,反之则越慢。
在放射性衰变过程中,原子核的衰变是一个随机的过程,无法准确预测某个核素何时会发生衰变。
但通过大量核素的统计,可以得到一个平均的衰变速率,从而计算出平均的半衰期。
半衰期越短的放射性核素,其辐射强度下降得越快,对人体的辐射危害也越小。
放射性衰变规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存在着许多神奇而又神秘的现象,放射性衰变就是其中之一。
它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医疗、能源等领域息息相关。
那么,什么是放射性衰变?它又遵循着怎样的规律呢?要理解放射性衰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放射性。
放射性是指某些元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被称为放射性元素。
这些射线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自发地发生变化,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并同时放出射线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随机的,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比如温度、压力、化学状态等。
放射性衰变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就是指数衰变规律。
假设我们有一定量的某种放射性物质,其原子核的数量在初始时刻为 N₀。
经过时间 t 后,剩余的原子核数量 N 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N = N₀ × e^(λt) 。
这里的λ被称为衰变常数,它是每种放射性物质的特征值,反映了该物质衰变的快慢程度。
衰变常数λ与半衰期 T₁/₂有着密切的关系。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数量衰变到初始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 T₁/₂= ln2 /λ 来表示。
通过半衰期,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一种放射性物质的衰变速度。
半衰期短的放射性物质衰变速度快,而半衰期长的放射性物质衰变速度慢。
不同的放射性物质具有不同的半衰期。
比如,铀-238 的半衰期约为45 亿年,而碘-131 的半衰期只有8 天左右。
这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内,碘-131 会比铀-238 衰变掉更多的原子核。
放射性衰变的另一个重要规律是放射性活度的变化。
放射性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量。
它的单位是贝克勒尔(Bq)。
放射性活度也遵循指数衰变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
放射性衰变的规律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考古学中,通过测量碳-14 的衰变程度,可以推算出古代文物的年代。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放射性衰变是指一种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这种自发的转变伴随着放射性粒子的发射,如α粒子、β粒子或γ射线。
而半衰期则是用来描述放射性元素衰变速率的物理量。
一、放射性衰变的基本概念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并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具有不稳定性,因而会经历自发的衰变过程。
在放射性衰变中,一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会转变为不同的元素的原子核,并伴随着放射性粒子的释放。
二、放射性衰变的分类放射性衰变可以分为三类: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衰变。
在α衰变中,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会释放出α粒子,即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
β衰变则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释放出β粒子,β粒子由电子或正电子组成。
而γ射线衰变是指放射性元素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的过程。
三、半衰期的含义和应用半衰期是指某种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需要衰变到原有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一个稳定的物理量,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半衰期可以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强度的衰减规律。
在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半衰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四、放射性衰变与核能产生放射性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被称为核能。
核能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可以被用于核能发电、核武器等方面。
通过控制放射性衰变的速率,人们可以利用核能进行各种应用。
五、放射性衰变的安全性问题尽管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高剂量的辐射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在处理和利用放射性物质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措施,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结论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它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并开发出更多的应用。
然而,在利用放射性物质时,安全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和谨慎处理的。
只有在合理的控制和利用下,才能真正发挥放射性衰变的潜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益处。
放射性衰变规律知识点总结放射性衰变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的是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这一过程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理解这些规律对于研究原子核结构、核能利用以及辐射防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放射性衰变的类型放射性衰变主要有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从而使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 4,原子序数减少 2。
例如,铀 238 经过α衰变变成钍 234 。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并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β⁺衰变则是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β衰变会导致原子核的原子序数发生变化,而质量数不变。
γ衰变通常伴随着α衰变或β衰变发生。
在原子核处于激发态时,会向低能态跃迁并放出γ射线(高能光子),这个过程不改变原子核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只是释放出多余的能量。
二、放射性衰变的规律1、指数衰变规律大多数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都遵循指数衰变规律。
假设在初始时刻(t = 0 ),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为 N₀,经过时间 t 后,剩余的原子核数目为 N ,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N = N₀e^(λt) ,其中λ为衰变常数。
衰变常数λ表示单位时间内一个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概率,它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核的种类。
λ越大,原子核衰变越快;反之,衰变越慢。
2、半衰期半衰期(T₁/₂)是指放射性原子核数目衰变到初始值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与衰变常数λ的关系为:T₁/₂= 0693 /λ 。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有的短至几秒甚至更短,有的则长达数十亿年。
例如,碘 131 的半衰期约为 8 天,而铀 238 的半衰期约为 45 亿年。
3、平均寿命平均寿命(τ)是指每个原子核衰变前存在的平均时间。
它与半衰期和衰变常数的关系为:τ = 1 /λ ,且τ = 144 T₁/₂。
三、放射性衰变的影响因素放射性衰变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不受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化学状态等)的影响。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它也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
下面我们来学习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一,什么是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元素(如铀,钚,钴等)的核子在变成新的元素时会发射出能量,释放出微粒子,这种能量和微粒子的结合就叫做放射性衰变。
它按照规律衰变,即物质的稳定性会逐渐减少,因此会产生放射性衰变,而这种衰变导致的放射性微粒子也叫放射性衰变产物。
二,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类型有哪些?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类型有放射性α衰落、β衰变和γ衰变等三种。
1、放射性α衰落放射性α衰落是放射性元素原子的核素衰变的一种,其特点是它会失去α粒子(包含2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原子核),并伴有少量的放射性能量释放出来;它在生物系统中属于敏感性放射性,并能在很短的距离内进入生物体,受到损伤。
2、放射性β衰变放射性β衰变是放射性元素原子核衰变的一种,它会释放β粒子,并伴有少量的放射性能量释放出来;同α衰变一样,它也具有比较高的放射性能量,并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生物体内。
3、放射性γ衰变放射性γ衰变是放射性元素原子核衰变的一种,它会伴有较多的放射性能量释放出来,但不同的是这种能量是以电磁波形式发出的。
本质上它就是一种高能量的电磁波,用于抗拒辐射或者在放射治疗中有其特殊作用。
三,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等离子体还原放射性元素衰变可以利用等离子体还原技术使之恢复到非放射性元素。
这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新技术,它可以把稳定元素从放射性材料中分离出来,并通过核反应将其转化为稳定元素。
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潜在社会价值的革新性技术,可以使相关经济活动的成本大大降低。
四,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应用放射性衰变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但它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社会应用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其中,它最常用来探测放射性材料,侦查盗尉犯等企业和机构中;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关键行业,例如核能水电站,放射性治疗,能源和医疗领域等,其他方面也以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放射性衰变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放射性衰变并不常见,但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医学中的癌症治疗到地质年代的测定,从核能的利用到宇宙的探索。
那么,什么是放射性衰变?它又遵循着怎样的规律呢?要理解放射性衰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放射性。
简单来说,放射性是指某些元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
而这些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在放出射线的过程中,会转变成其他的原子核,这个过程就被称为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主要有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从而导致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少 4,原子序数减少 2。
β衰变则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β⁺衰变则是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γ衰变一般不改变原子核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只是原子核从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态时放出γ射线(一种高能电磁波)。
放射性衰变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数衰变规律。
假设我们有一定数量的某种放射性原子核,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原子核会发生衰变,数量减少。
而减少的数量与当前存在的原子核数量成正比。
如果我们用 N 表示在某个时刻 t 尚未衰变的原子核数量,用 N₀表示初始时刻(t = 0 )的原子核数量,用λ表示衰变常数,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 N = N₀e^(λt) 来表示。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放射性原子核的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指数形式减少。
衰变常数λ决定了衰变的快慢,λ越大,衰变就越快;反之,λ越小,衰变越慢。
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衰变常数,这也就意味着它们的衰变速度各不相同。
放射性衰变的半衰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原子核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
通过上述的指数衰变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半衰期 T₁/₂与衰变常数λ的关系:T₁/₂= ln2 /λ 。
半衰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征值,它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只取决于原子核本身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