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上第三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9
苏教版九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设计:北实验中学徐亚玲、屈丽娟、陈小卫、裴子云、殷春霞审稿:某某市西林实验学校蒋健单元课时安排:(共11课时)《成功》2课时《创造学思想录》2课时《学问和智慧》2课时《论美》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课时九成功某某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徐亚玲学习要求:1、了解作者的观点,以及写作本文的目的。
2、积累一些成功的名言及例子,结合自身经验对成功有自己的看法。
学习过程:话说“成功”今天我们请来众多专家进行主题为“成功”的讨论,请同学们踊跃跟帖,参与讨论:博客:季羡林1、据本文,作者对成功的看法是什么?2、对于构成成功的几个条件作者又是怎么理解的?(1)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提示的两个问题,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季老的精辟见解,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季老的看法你如有同感或不同意见,请跟帖。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客:王国维1、王国维的经典论段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2、和本文观点有何异同,作者引用王国维这段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面两个问题以王国维的语气写一段话。
第三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议论文阅读一般方法,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不同表现风格。
2、通过阅读感悟生活,探究事物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感悟探究中领悟生活,理解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乐观、自信的生活信念和拼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议论文阅读一般方法,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不同表现风格。
2、通过阅读感悟生活,探究事物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二、百读经典感悟常新1、回忆本单元四篇经典作品,回味作者不同的表现风格。
2、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位作者的表现风格,为什么?三、探究事物关系,培养思维能力本单元中,谈到了天资、机遇与勤奋的关系,创造与生存的关系,美貌与美德的关系等。
我们学习中还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问题,请作简要分析,最好有明确的观点。
示例一:人们常说“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佛经上也说“失就是得,得就是失。
”这都是说“得”与“失”是相互联系着的,所以我们不必太在乎得失。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会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
才能有整体之得。
失去了春天的葱绿,去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了青春岁月,它使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
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推行的同时也在获得。
示例二:苦与乐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苦中有乐,乐中有苦,没有苦也就无所谓乐,没有乐也就无所谓苦,苦与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苦可转化为乐,乐也可转化为苦。
人们经常讲的“苦尽甘来”“乐极生悲”等都是说苦与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所以为了乐,就不要怕吃苦。
示例三:没有自信就有成功。
一个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人,首先是因为他自信。
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一天你会连原来的那一半也丧失。
自信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目标,自卑的人则只有凭借侥幸。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含作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究明白本单元几个表达上的问题。
(练习三)2.探究明白本单元四篇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一)3.探究明白本单元四篇课文作者的情感活动。
(练习二)4.对本单元的一些问题开展争鸣活动。
(练习四)5.学习本文学过的一、两种写作手法,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练习五)教学重点:1.探究明白本单元几个表达上的问题。
(练习三)2.探究明白本单元四篇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一)3.探究明白本单元四篇课文作者的情感活动。
(练习二)4.学习本文学过的一、两种写作手法,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练习五)教学难点:1.对本单元的一些问题开展争鸣活动。
(练习四)2.学习本文学过的一、两种写作手法,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练习五)教学计划:3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明白本单元几个表达上的问题。
(练习三)2.探究明白本单元四篇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一)3.探究明白本单元四篇课文作者的情感活动。
(练习二)4.对本单元的一些问题开展争鸣活动。
(练习四)教学重点:1.探究明白本单元几个表达上的问题。
(练习三)2.探究明白本单元四篇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一)3.探究明白本单元四篇课文作者的情感活动。
(练习二)教学难点:对本单元的一些问题开展争鸣活动。
(练习四)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自主思考练习一、三、四题,将思考结论用铅笔写在书上。
课堂学习:一.探究明白本单元有关表达上的问题。
(练习三)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交流自主做的练习。
交流。
抛锚式教学2 对有分歧的地方组织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3 请对讨论、交流表现进行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二.探究明白本单元四篇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一)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交流自主做的练习。
交流。
抛锚式教学2 对有分歧的地方组织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3 请对讨论、交流表现进行效果评价。
苏教版九上第三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目标1、通过学习文本,认识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并能有所启示。
2、熟读精思,学会对充满智慧的作品熟读精思,含英咀华,反刍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并能说出这些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并能说说这些语句的含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活动重点能够掌握“精读”和“范读”的读书方法,尤其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品味,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
活动难点学习对生活中的人事发表自己全面完整的看法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探究《综合学习与探究》1、2、3教学过程第一题——采撷一束灵感温馨提示:本题是引导同学们阅读要在反复诵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选文中几位文学大师的风格不同,各有千秋,同学们在探讨是应注意这点。
1、学生小组交流对四篇经典作品的感受。
2、老师提醒注意比较语言和风格。
3、点拨内容:“学学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读书要讲求智慧,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
[精神导引]我是一个好思考问题的人,从小就爱沉思默想。
在几十年的治学过程中,我笃信《论语》上的两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以为两者中,学是基础,基础不固,所思必空。
黑格尔就说过:哲学是深思之学,于是许多人似乎以为搞哲学就可以不需要多读书、多学知识,单凭聪明就可以对什么问题说东道西,发一通议论,这只能导致一种“模糊空疏”的学风和文风。
黑格尔的这番警示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治学之人的注意。
苟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子的话和黑格尔的话,一中一西,实可交相辉映。
他们都告诉我们,治学之道,首先在“学”。
“思而不学则殆”,殆者,危也,危在于空疏。
说“学”是治学的基础,按我个人的体会,似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打好最基本的人文功底,二是掌握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基本资料。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 学会对充满聪慧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含英咀华,反刍体味。
2. 阅读文本,了解先辈学者念书治学的体会,把握他们的思想精髓。
3.熟读精思,体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进展制造性思维,能发觉隽永聪慧的语句,明白得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学习不同的论述方式(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仿照必然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聪慧的语句。
5.学习在与他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观点。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成功》 2课时《制造学思想录》1课时《学问与聪慧》2课时《论美》1课时《朗诵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单元测试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阅读教学本单元的主题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咱们把握“深读精思”的念书方式,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反复体味,“反刍”式咀嚼,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因此本单元选编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内容尽管都与治学相关,可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
宜让学生反复阅读,认真体味。
专门要鼓舞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觉,并能就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得出自己新的感悟。
要注意“反刍”式的念书方式并非是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简单的重复与叠加,而应当是随着念书遍数的增加,对作品明白得和试探的慢慢加深。
第一遍的读,能够以读通、明白得作品为目的;第二遍的读则应当体味作者的结构与语言;第三遍还能够进一步的对作品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试探;第四遍则能够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类型的文章探讨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
总之,你完全能够依照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分时期的制定自己的念书目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每读一遍,你都可能会有全新的感受。
听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巴金就一遍遍的“反刍”,共达十四遍。
四、教学进程第1课时确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一:了解单元内容特点:快速跳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学习内容,试探本单元课文和以前课文有何不同。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
2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
2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
2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
2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
2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
2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
2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课前准备及预习要求
1
2
实验初中课时设计活页纸。
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上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泛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尤其是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品味,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
本单元的 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其内容都是论述与读书治学修身相关的道理,但论述的角度和论述的方法却不一样,语言风格也不相同。
因此,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
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得出自己新的感悟。
“反刍〞式的读书方法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根底上,因此,与课文的阅读教学同步,要指导学生利用好课外的阅读训练,以加深稳固对课文的理解和品味,如某一种说理的方式,或某一位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
最后,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开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的能力,要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二、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认识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并能有所启示。
2.熟读精思,学会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含英咀华,反刍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并能说出这些语句的含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开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三、单元课时安排:(11课时)第1课时单元导读第2课时九?成功?第3课时十?创造学思想录?第4课时十一?学问和智慧?〔一〕第5课时十一?学问和智慧?〔二〕第6课时十一?论美?第7课时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8课时写作训练第9课时写作训练第10课时写作训练第11课时单元学习评价-1-金坛市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分析·九上第1课时单元导读参考教学案例个性化备课学习目标:1.能够清楚的知道本单元学习内容。
2.能够知道学习本单元所要运用的读书方法。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6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简案花园中学朱光琪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选文都侧重描摹自然风光,赞颂了自然山水的秀美和神奇,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里有交响乐一般的鼎湖山泉水声,有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的林中小溪,有飞红滴翠的黄山,还有如画似绣的桂林山水,只要你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发现大自然是如此奇妙,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鼎湖山听泉》2课时《林中小溪》1课时《飞红摘翠记黄山》2课时《画山绣水》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自由阅读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2课时四、各课教学简案鼎湖山听泉(一)学习目标:1、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3、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二)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你知道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听,思考,回答。
指的是什么地方吗?你能说说这颗“绿色明珠”美在何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文名篇《鼎湖山听泉》,欣赏鼎湖山美丽的风韵。
2、整体感知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勾画作者游山踪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苏教版九上第三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学习目标1.比较本单元的四篇经典作品的语言特点,体悟并学习经典作品的语言风格。
2.学习对生活中的人事发表自己全面完整的看法3.能够写出有理有据的论说文。
4.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努力追求自己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目标2、3是重点,4是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探究《综合学习与探究》1、2、3教学过程第一题——采撷一束灵感温馨提示:本题是引导同学们阅读要在反复诵读,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选文中几位文学大师的风格不同,各有千秋,同学们在探讨是应注意这点。
1、学生小组交流对四篇经典作品的感受.2、老师提醒注意比较语言和风格。
3、点拨内容:“学学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读书要讲求智慧,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
[精神导引]我是一个好思考问题的人,从小就爱沉思默想。
在几十年的治学过程中,我笃信《论语》上的两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以为两者中,学是基础,基础不固,所思必空。
黑格尔就说过:哲学是深思之学,于是许多人似乎以为搞哲学就可以不需要多读书、多学知识,单凭聪明就可以对什么问题说东道西,发一通议论,这只能导致一种“模糊空疏”的学风和文风。
黑格尔的这番警示很值得我们今天的治学之人的注意。
苟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子的话和黑格尔的话,一中一西,实可交相辉映。
他们都告诉我们,治学之道,首先在“学”。
“思而不学则殆”,殆者,危也,危在于空疏。
说“学”是治学的基础,按我个人的体会,似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打好最基本的人文功底,二是掌握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基本资料。
前者是指对文史知识的学习,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和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以至外文方面的训练。
这些最基本的功底,主要是靠青少年时期所下的工夫来奠定的。
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同样的亲身体验:中小学期间背诵的古典诗文,特别能铭记在心,终身难忘,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以后的研究和写作。
第二个层次的治学基础主要是指,学术研究中的创见必须以充实的资料为依据。
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即第二手资料。
一本学术专著或一篇学术论文,其水平如何,除了看它是否有创见外,还一定要看它引用的资料是否准确扎实,是否充分。
古人说:“竭泽而渔”,用到治学上来就是,研究一个问题,一定要把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资料全面地加以掌握。
为了让学术研究的成果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了让我们掌握的相关资料尽可能全面些,我深感从事学术研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
研究一个问题,当然需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做一些临时搜集资料的工作,但如果平日不注意知识积累,知识面不广,那就既难于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知道搜集资料该从何下手。
一项学术研究的成果,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都不可能把平日所积累的知识和掌握的资料全部塞进其中,但这些知识和资料是一本学术专著或一篇论文的“后盾”。
我以为治学为文一定要重视“后盾”是否强固,没有“后盾”的学术研究不过是空中楼阁。
(节选自《治学心得》学生交流:这篇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在治学上的一点体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上,都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都要有严谨治学的精神。
结合本单元的文章,不知你是否又有新的感悟?链接(一)读书贵有疑读书贵有疑。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疑能打破迷信。
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的一忌。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
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
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疑能增进兴趣。
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
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这句话颇为深刻。
大胆怀疑必然引出科学释疑。
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能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果,正是由于他对书本上现成的公式、定理和结论,能够大胆见疑、科学释疑。
他攀登数学高峰的第一步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
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
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于疑。
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取的治学态度。
第二题———带上一把钥匙1.本单元中谈到了天资、机遇与勤奋的关系,创造与生存的关系,智慧与学问的关系,美貌与品德的关系,作者通过思考判断,做出了准确的选择。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问题。
请你想出几组来。
2.选择一组进行思考比较和分析,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概括出明确的观点。
师生交流评价。
第三题各抒己见结合课文内容,仔细品味下面的句子,展开推理或想象,设法给每句话加点背景,作一些阐述。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交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第二课时写作写作目标:1.能够写出有理有据的论说文。
2.初步形成有风格的作文语言。
教学过程:(一)学习提炼观点。
(二)作文练习。
1.从众多观点中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一点,到生活中或书本中寻找能为你提供说服力的材料。
2.列写作提纲,理清表达的脉络。
[教材原题]1.一些学校给学生写评语像例行公事,语言干瘪无味,如“该生爱党爱国,爱校如家。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纪。
学习刻苦认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等。
你认为怎样的评语才是有价值的?你期待怎样的评语?你能为班上的某位同学写一份有价值也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评语吗?[提示]要注意突出人的个性,如“他对语言有很强的感悟能力”,“他总是能倾听同学的谈话”等等;要学会用形象化的语言去写评语,可以具体一些,比如“他思虑周密,曾指出教材上的疏漏”,每次晚自习结束,都是他关好教室的每一扇门窗“,虽然他的体育成绩没有明显提高,但是他的脸上始终有自信的笑容”,“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愿意与他坐在一起”等等。
2.苏联有位短跑冠军,曾在10多年时间里保持男子百米全国纪录。
有记者问他保持常胜的诀窍,他说:“我没有跑过100米,我跑的是5个20米。
在每个20米距离内都争取跑第一,这对我来说比较容易做到。
”他的这番话说出的其实是一种生活道理。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你读过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意思?如果有,拟一份讲话提纲,在班会或语文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提示]这个故事说的是要善于“分解”,如果把一个大的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心理容易承受,也比较容易完成。
如许多同学读过的《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歌唱家夏里亚宾邀请朋友去六十条横街口以外的自己家做客,可是他却告诉他的朋友“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一路走一路玩,结果很快就到了,因为实现小目标可以提高人的信心。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会用“分解任务”的方法。
3.德国有所大学准备在学校中心地带建造一座能容纳万名学生的大食堂。
校长把设计任务交给了建筑系教授。
一星期后,教授告诉校长完成了设计,那就是不造大食堂,把建造大食堂的经费通过银行贷给周边社区愿意经营小餐厅的居民。
校长采纳了教授的“设计”,实践证明这是最合理的设计。
那么,教授的“设计”有哪些好处呢?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打开思路,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看法,小组归纳并做好记录。
[提示]寸土如金的地皮得以用来建造新的教学设施;学校节约了一大笔建造食堂的经费;消除了因施工给校园带来的混乱;节省了雇用食堂管理人员的开支;学生分散就餐,节约了时间;食堂形成了竞争,注意特色,质量提高,价格走向合理;增加了社会就业的机会……[指点迷津]1.第一步:了解同学,积累素材。
可以从性格、为人、治学等方面去了解同学,素材越多越好,特别要发现该同学与众不同的优点。
第二步,归纳素材,考虑写法。
给同学写评语有一条原则,那就是爱护和中肯。
这就要求撰写者从爱护出发,肯定对方的长处,艺术地婉转地指出缺点;中肯很重要,评语要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不可粉饰,要对同学的成长负责。
可以从性格、为人、治学等方面将了解来的素材进行分类,还要进行筛选,选取那些典型有代表意义的事例,表现该同学的特点。
至于写法,是多种多样的,多用口语、短句,把概念性的套话转变为叙述具体的事例,改第三人称为第二人称,改刻板的评价为热情的赞美,改指出缺点为提出建议等,这些方法都是可以的。
2.第一步,搜集论据,提炼论点。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你读过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道理?”这两个问题,一个要你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的故事,一个要你思考所读文章中类似的道理。
第二步,确定文体,考虑写法。
“如果有,把你的看法写出来,在班会或语文课上与同学交流”,这句话告诉你文体是演讲稿,读者是班主任、语文老师和本班同学。
演讲稿最大的特点是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以情感人。
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演讲稿的特征。
3.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移动视线从不同角度观察山姿,那么进入视野中的庐山形象也就有了差异。
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故事,也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西方评论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见,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章,关键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自己的的观点来,并就这一观点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