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34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开始。
(4).【余】我(5).【挐(ná)】撑(船)。
(6).【拥】穿着(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一白,全白。
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说课,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展开。
一、说课标1.课标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学段目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基于以上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单元目标。
3.单元目标①了解古代写景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
②诵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③把握课文的主旨,研讨重点难点问题。
④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二、说教材1.教材编写的特点(1)文体统一三篇文言文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游记散文,依次安排了宋范仲淹、欧阳修、明末清初张岱的作品。
古诗词依次为唐李白、刘禹锡、宋苏轼的作品。
集中学习它们,便于学生全面体会游记散文、古诗词的特点。
(2)风格迥异。
各篇所记景色、写作心境不同,叙事、写景、抒情的手法各不相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使学生在比较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多彩魅力。
(3)关注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编排体例及意图:本单元教材由单元导读、课文、写作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部分组成。
(1)单元导读概括介绍了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情感内容、特点;明确了学习本单元的方法和目标。
勾画出知识框架的大致轮廓,明确学习的重点,具有重要引领、指导作用,可作为自主学习时的重要依据和提纲。
(2)课文,一般由课文预习、课文正文、文下注释、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四部分组成。
①课文预习从不同角度建立与课文的联系,内容涉及写作背景、内容简介、阅读要点提示、文体特点等,为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激发兴趣,也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助手。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分类内容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为文言诗文单元,包括三篇文言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以及包含李白《行路难》、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诗词三首》。
四篇诗文,既有亭台楼阁、湖光山色的美景描绘,又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家国情怀,以及拳拳亲情,在使人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同时,也感受到自然之美。
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和忧乐情怀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时所要关注到的。
人文主题寄情山水语文要素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忧乐情怀。
单元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体会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
3.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4. 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古人的伟大境界。
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课型课时内容教学重点单元导读课1课时赏一方胜境,感一段人生把握双线、初读感知单元梳理课3课时知人世晓文意,汇文言读美感字词、文常、梳理文意主题阅读课3课时心系苍生感疾苦,忧乐天下诉衷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课时佳景芳留千古,真情盛传万代(《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1课时荆棘处乐观长啸(《行路难》《将进酒》)1课时寓情于景写法,加过情怀理解叙事、写景、抒情的作用体会作者情感群文阅读课5课时观岳阳一楼,品人生百味(《岳阳楼记》《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岳阳楼》《登岳阳楼》)痴狂总一人(《湖心亭看雪》《金山夜戏》)豪放豁达品苏轼,旷世奇才写人生(《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豪气抒真情,傲岸度一生(《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再游玄都观绝句》《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意人生(《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各1课时】体会不同情感精神境界朗读、体会、情感、背诵作者的情感、经历作者情感、诗歌内容以读促写课1课时言之有据,论之有理(《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说疑》)论点新颖,论据可靠、典型、新鲜第三单元山水清晖赏一方胜境,感一段人生课型:单元导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内容:《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把握单元双线,确定单元学习基调与目标;2.勾画重点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排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及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舒缓自如的风格。
《商山早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请解释“凫”和“回塘”的意思。
(2分)
凫:
回塘:
(2)请从下列三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3分)
①“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答案:思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③“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仅供参考。
第三单元为现代诗歌,这个单元选的是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艾青和余光中的诗歌。
三位作者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的诗歌主题和风格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以诗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其中《乡愁》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精读课文,《我爱这土地》和《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并注意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版书籍,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组讨论赏析西湖雪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字细细品味语言,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写作与朗读结合的方式,爱上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赏析雪后奇景。
教学难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课时:共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去年,浙江的冬天有如神助,下了好几场大雪,请问你们有没有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在南方,下一场好大好大的雪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三百多年前,有位古人在冬天的夜晚独自一个人前往西湖看雪,他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今天,我要带你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整体感知。
检查课前预习作业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文意。
②、结合课本注释,借助词语手册,以及根据平常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疏通文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同学们喜欢朗读吗?我读书的时候,上语文课最害怕我的语文老师叫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时的我觉得在这么多人面前情感流露是一件特别难为情,特别不好意思的事儿。
现在,我开始欣赏那些会朗读的人,觉得那是一件能够展现自我的事儿。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朗读者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这是央视名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中的一段朗读,让我们学习她的朗读技巧,从她的朗读中受到启发,爱上朗读,学会朗读。
(播放视频)2、让学生自由发言,从董卿的朗读中受到什么启发,得到什么借鉴,并结合具体内容讲解如何才能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品文的味道。
指导朗读的时候,可以学生个人示范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模仿好的学生朗读等方式进行。
环节一:发挥学生的模仿精神,点出朗读者的必备条件,例如:①、把握语气(视频中的董卿是缓缓道来,朗读文字仿佛在诉说一个绝美的故事。
)②、仪态(视频中的董卿仪态大方,表情得体)③、放出声音,精神饱满(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不能展其雄伟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