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耕走向游牧420
- 格式:wps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农耕⽂化与游牧⽂化的特点及历史进程中的作⽤农耕⽂化与游牧⽂化是中国⽂化历史上的两⼤主体经济⽂化类型,对古中国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有着不可⽐拟的作⽤。
总体上,中国⽂化,特别是古中国⽂化,是⼀种⽐较典型的农耕⽂化。
⽽在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存着各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存和发展的游牧⽂化对中原中国的农耕⽂化各元素的注⼊与发展,对民族的融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正是因为农耕⽂化和游牧⽂化的碰撞和融合,造就了中国⽂化,并屹⽴于世界⽂明之林。
农耕⽂化,是指农民依托于耕地,与耕地相连,由农民在长期农业⽣产中形成的⼀种适应农业⽣产、⽣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化教育等的⽂化集合。
中国农耕⽂化集合了道家⽂化、儒家⽂化,及各类宗教⽂化为⼀体,形成了⾃⼰独特⽂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际交往理念以及语⾔,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泛的⽂化集成。
农耕⽂化其⾃⾝的特点,其核⼼是平和的、⾃⾜的。
农耕可以⾃给、⽆事外求,因此⽽为静定的、和平的、相对保守的、不争强好胜的。
农耕⽂化所产⽣的是“天⼈相应”、“物我⼀体”,“顺”、“和”、“安分”、“守⼰”等观念,都表现出“和平的”⽂化特征。
农耕民族,因其⼟地的属性,产物存储,环境的影响,虽并⾮⼀致风调⾬顺,物产也能⽣⽣不息,源源不断,所以能在⾃给⾃⾜的基础上,有所富余,因此⽽能产⽣相对应的加⼯业、⼿⼯业,不断发展边缘的产业。
也因物产丰富,使得⼈⼝也能得到发展,因此能形成村庄、城郭,进⽽发展形成国家形态,成为⼀个团结的整体。
游牧⽂化,是指分布在蒙古⾼原,因地理条件所限,不宜从事农耕,只能依赖游牧、狩猎等⽣产⽅式⽣存繁衍,并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化特点上的⼼理素质,融合为⼀个共同体——游牧民族,以游牧⽣活为主,兼以养殖业和畜牧业,经过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彩的语⾔、饮⾷、服饰、建筑、礼仪、祭祀、宗教等等⼀系列⽂化集合。
游牧⽂化的特点在于动。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游牧与农耕的转变蒙古人是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他们长期以来依靠牧场经济和游牧文化维持生计。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蒙古人也曾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本文将详细探讨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及其影响。
一、蒙古游牧社会的特点蒙古游牧社会是一个以牧畜为经济支柱的社会形态。
蒙古人依靠广袤的草场和饲养牲畜来维持生活。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居住在蒙古包中,遵循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人善于骑马,他们通过驯养马匹来进行牧畜、狩猎和战斗,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
二、游牧与农耕的转变原因1. 气候和环境变化:蒙古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多变,时常面临干旱和草原退化等问题。
这导致了游牧民族的牲畜数量减少,游牧生活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蒙古人开始思考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2. 社会经济发展:贸易与交流的发展为蒙古人提供了更多了解其他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机会。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改变生活方式的可能。
三、农耕文化的引入与接受1. 与邻国的接触:蒙古人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接触,逐渐认识到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他们借鉴并吸收了邻国的农业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环境的农耕技术。
2. 政策引导:为了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来鼓励蒙古人从事农业生产。
政府提供了种子、耕牛等资源支持,为蒙古人的农耕转变提供了保障。
四、转变对蒙古人生活方式的影响1. 经济变化:农耕的引入为蒙古人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缓解了过度依赖牧场经济所带来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提升了生活质量。
2. 社会结构调整:农耕社会注重土地的利用和分配,这促使蒙古人开始形成以村落为单位的居住组织,加强了社会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3. 文化互动:农耕文化的引入促使蒙古人与其他文明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一、引言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
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差异、相互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二、游牧民族的特点1. 迁徙与生活方式游牧民族以牧畜为生,根据季节迁徙寻找适宜的草场和水源。
他们通常生活在帐篷或者移动式的结构中,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具有独立、敏捷和适应力强的特点。
2. 骑兵与战争由于长期以来对马的驯养和运用,游牧民族发展出了出色的骑兵战术。
他们的战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中国古代农耕民族的安全。
同时,游牧民族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争夺资源和领土。
三、农耕民族的特点1. 农业与定居农耕民族以耕种作物为生,选择适宜的土地定居,建立村落和城市。
农耕民族通常拥有稳定的居住和生产基地,可以发展农业技术和经济活动。
他们对土地有更深厚的感情,并传承了丰富的耕作经验。
2. 社会发展与稳定由于稳定的居住环境,农耕民族更容易建立起组织良好的社会结构。
他们进行粮食的种植、储存和交换,形成了初步的贸易体系。
农耕民族在经济和社会上的稳定为其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四、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相互关系1. 交流与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并非完全隔绝,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技术传授和文化交流,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与经验。
2. 冲突与磨合然而,考虑到两者生活方式和利益冲突的不可避免性,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也爆发过许多战争与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促进了双方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变革,也带来了一些并不友好的后果。
五、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1. 社会制度与政治游牧民族的兴起和农耕民族的发展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演变。
游牧民族的入侵促使农耕民族加强国家统一和军事防御,同时促进了农业技术和国家治理的改进。
河西走廊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历史意义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概述河西走廊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文化交汇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区。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陈辉(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游牧者与定居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定居者将游生活方式或文明模式——农耕与游牧。
在近代工业文明牧者视为野蛮人。
而游牧者认为定居者软弱、怯懦,是很以前。
整个世界的历史便是由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者好的掠夺对象。
吴于廑先生认为,从古代一直到13、14世之阎相互交往的过程所组成的.其交往过程主要为游牧世纪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
这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浪潮。
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一、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关键词: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交往历史作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游牧者最初生活在里海和黑海周围,于公元前20世纪初叶开始向欧亚大陆南部的人类刚刚出现时,以猎取动物为生,他们跟随动物游农耕地区入侵。
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欧动。
仅有的财产便是随身携带的东西。
到了后来,人类开亚大陆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开始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进始有意识地种植粮食和储存食物,开始驯养所猎得的野行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兽。
他们放牧被半驯化的牲畜,希望在播过种的地方收获在西面,色雷斯人、希腊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斯拉食物。
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在一些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的夫人和波罗的海人到了欧洲东部和波罗的海南岸。
日耳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人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进入了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们已经不再游动.而是建造自己的房屋,开始了定居生卢、西班牙腹地。
在南面,米地人和波斯人人侵西亚和美活。
农业文明也随之出现。
农耕世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米地王国和波斯帝国;而另一支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以农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冲入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人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之长期混杂。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自古以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恩怨情仇就从未断绝,不仅东方存在着胡汉之争,西方的文明也有农牧之间的纠葛。
毕竟没有哪一个文明能够独立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不断交流、冲突这样循环往复的关系转变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着,给我们留下了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部历史。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而游牧文明,是指以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生产生活的文明。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从先秦时期的匈奴到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从隋唐时期的突厥到两宋时期的辽夏金,从入主中原的蒙元政权到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执掌江山,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来都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一齐谱写的协奏曲。
著名作家高建群曾写道:站在长城线外向中原瞭望,你会发觉史家们所津津乐道二十四史观点在这里轰然倒地,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以另外一个形态存在着的,这就是每当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走到十字街口难以为继时,游牧民族的嗒嗒马蹄便越过长城线呼啸而来,从而给停滞的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
春秋至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
草原游牧时代草原游牧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人类从定居农耕到游牧牧畜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代,人们依靠牧畜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本文将探讨草原游牧时代的特点、影响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草原游牧时代的特点在草原游牧时代,人们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而是随着牲畜的迁徙而转移。
他们建立了移动的牧民帐篷,采取游牧的方式寻找富饶的草场。
这种游牧生活方式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草原资源,拥有广袤的放牧面积,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水源,以维持生活的需要。
在草原游牧时代,人们主要以牧畜为生。
他们饲养牛、羊、马等动物,依靠这些动物提供的肉食、乳制品和毛皮来维生。
草原资源的充分利用使人类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食物供应,提高了生活水平。
此外,草原游牧时代还以部落为单位组织生活。
部落是由几个家族或氏族组成的群体,共同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维系和团结的社会结构。
人们在部落中相互依存、互相帮助,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社会关系。
二、草原游牧时代的影响草原游牧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草原游牧时代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在草原上,人们不仅仅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他们开发了各种适应草原环境的工具和技术。
他们制作了牧民帐篷、皮革制品、马匹装备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和文化传统。
其次,草原游牧时代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游牧民族文化。
各个游牧民族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和信仰等。
这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此外,草原游牧时代对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互相学习、借鉴,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和农业技术的传播。
草原游牧民族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流,逐步接受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农耕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草原游牧时代的重要意义草原游牧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始社会的解体从游牧狩猎到定居农耕的转变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其特征是人们生活在野外,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人类逐渐开始实行定居农耕,原始社会的解体也逐渐展开。
本文将就这一过程展开讨论,探索游牧狩猎到定居农耕的转变对原始社会的解体所产生的影响。
一、环境因素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原始森林、草原和河流等自然环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气候的变迁,这些环境逐渐发生着变化。
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使得原始社会的游牧狩猎人们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和资源来维持生活。
这种环境因素的变化成为了人们转向定居农耕的重要诱因之一。
二、人类的文化进步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尝试培育植物、驯养动物,以获取更可靠的食物来源。
这一文化进步推动了从游牧狩猎到定居农耕的转变。
人们逐渐发现,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可以更有效地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三、定居带来的利益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注重移动和独立,但也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
相比之下,定居农耕的生活方式更加稳定和便利。
人们可以选择适宜的地点来居住和耕作,建立永久的住所和社区,形成集体劳动和合作关系,共同面对外部环境压力。
定居农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这样的利益也是推动原始社会解体的重要因素。
四、定居农耕的挑战和影响虽然定居农耕带来了许多利益,但这一转变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影响。
首先,人们需要对土地进行开发和管理,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和工具的使用,这对原始社会人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其次,定居农耕的生活方式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人们需要进行连续性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活动,以确保自己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资源。
此外,定居农耕也意味着人类对土地和资源的长期占有,可能导致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而引发了更广泛的社会转变。
结论游牧狩猎到定居农耕的转变是原始社会解体的重要过程。
浅议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摘要】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
两种文明在融合中相互促进,相互认同,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交流影响一,两种文明的特点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主要特点是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缺少商品交换、向内的凝聚力和向外的排斥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劳朴实有韧性。
而游牧文明是在人类早期原始狩猎文明和原始采集文明之后,与农耕文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就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言,比农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
“逐水草而居”形象地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游牧文明更加接近自然,也就更加尊重自然,同时形成了游牧民族豪爽的性格。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限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在向北移,现在定下来的是400m m等降水量线,以北是游牧文明,以南是农耕文明。
二,两种文明的交流和影响经济方面农耕文明发展较游牧文明更发达,因此经济上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影响更大。
如水利技术、制瓷工艺、纺织、酿造、冶炼、印刷、造纸、砖瓦、采盐制盐等技术先后传入游牧民族地区,为游牧民族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当然游牧民族中也有许多影响农耕文明的。
汉初由于国力的不足,休养生息六七十年,积蓄了足够的国力,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
为了获得精锐的战马,汉武帝曾经发动对大宛的远征,所得大宛马大大改善了中原马匹的质量;同时张骞通西域带回了饲养马匹的饲料——苜蓿,以及养马的先进方法。
知识文库 第02期24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转化共存及历史影响李子昂1 两种文明形成的差异性农耕文明,指的是在农民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而出现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起源的基础是儒家思想,同时集合了各类宗教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和文化内容。
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民歌、戏剧和各类风俗等都是其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是现存涵盖内容最广泛的文化集合体。
农耕文明具备其独有的特征,“平和”和“自足”是其核心内容所在。
在农耕文明中,无事外求、自给自足、静定保守是其主要特征体现。
从农耕文明中所产生的“物我一体”、“天人相应”、“安分守己”等观念无一不表现其“平和自足”的文化特点。
游牧文明,起源于“内部不足”,“内部不足”的出现是由于自然环境逼迫所诱使的,通过对立不断进行扩展和进取是其主要核心所在。
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不断刺激,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征服欲”和“战胜欲”。
“动”是游牧文明所有特征的根本,正是由于其变动性大的特征,因而不利于产生手写文字,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积累主要依靠“口耳”,无法形成与农耕文明同样意识形态的制度组织和文化组织,在话语权上远远滞后于农耕文明,所以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落后的并且需要改造的。
2 两种文明形成后的共融性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和平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时期的文明冲突交流两种形式。
在和平时期,对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其主要体现为农耕世界中较为先进的农产品和生产技术不断向游牧世界进行输送,与此同时,产生于农耕文明中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也会随之输送,尽管对于游牧世界来讲,接受如此庞大的相异于自身原本意识形态的文化和制度非常困难,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来自于先进文明的社会事务,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推进了整个游牧世界文明的进步。
当然,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游牧世界的皮革、牲畜、战马及乳制品等也依然不断向农耕文明输送,不但提升了农耕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快速发展。
从农耕走向游牧
毕业前,我一直生活在关中农村,从乡村小学到县城高中,大学读书在古都咸阳。
毕业后,到过宁夏,四川,浙江、重庆、新疆。
一晃工作20多年了。
这半辈子约一半时间在农耕生活的生存模式里,一半在流动的游牧状态里生存。
并且将注定还要在游牧状态里生活好多年。
人类的进化大约是从原始的采集、狩猎的流动迁徙奔走状态到种植驯养的稳定生活的农业生存模式演进。
而我和我的伙伴们差不多是逆势而行,一步步由农耕或城市走向游牧和荒凉。
我们走过的地方,也大都由荒凉、闭塞和贫穷落后走向繁华、通畅和富裕文明。
我们在由农耕和城市走向游牧状态的流动艰苦分居生存模式里延展生命的轨迹,扩展眼界,丰富了人生阅历,留给身后的是新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当地的人们很快走向稳定、通达、富裕和文明。
常常有朋友说,你们常年在外奔波,挺辛苦的。
我总是轻描淡写地回答习惯了。
习惯真是个有巨大惯性和魔力的行为模式。
最近我经常在想。
也许是在工作和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了游牧状态的生活,心理也慢慢发生变化,一直向往远方和未知的世界,总想把自己放逐到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险和开拓里,向往远方和诗。
游牧状态意味着流动、迁徙,艰苦,跋涉途中的风雨
雪霜,酷暑严寒,户外的风沙尘灰,连续工作的黑白昼夜。
在这种状态里生存久了,心里偶尔也会渴望稳定安居乐业的规律生活。
但每每在城市里生活些时日,又会像农业状态或水泥森林里居久的人总有一些不甘像一棵树或者一株庄稼一直生长生活在一个地方面对亘古不变的一切,过一眼可以望到头的生活,渴望走出去。
世界那么大,总想去看看。
这种渴望和冲动在血液里激荡,在灵魂力呐喊。
尤其是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开过亘古不变的环境和圈子,并且目睹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各种新奇,总想体味并理解别样的生活。
在奔走的历程中,每一次出发或者回归都饱含激情和梦想。
哪怕面对多大的艰难和辛苦,面对多少未知和不确定,一旦下定决心,就会一往无前,不管不顾。
游牧生活是一种冒险和探索的生活状态。
转场和搬迁,有时是被时势和生存环境所逼迫,远走他乡或回归故里,无论将面对风雨雪霜还是烈日风尘,一旦上路,将日夜兼程。
自己想方设法克服遇到的一切突然状况。
游牧生活状态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折腾。
无休止的折腾。
其实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有其两面性。
大多数人都是看到别人生活中好的一面,因没有体验体味不到,也想象不到不好的一面。
例如当人们羡慕老师重的不扛,日头不晒,一年两个长假,工资也不低的时候,也有个别老师说,整天就在四面围墙里。
服刑的囚犯还有个期限,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我们可是一辈子。
个中心酸滋味,只有亲历才能体味。
半辈子的历程,从农耕生存状态走向游牧方式,我无怨无悔。
多年的历练,甚至爱上了这种游牧状态的生活。
要是一直待在城市里,还有些不习惯了!
只有妻不满我的游牧状态,“我就盼你老。
你老了,退休了,就能在家陪我和孩子了!”有时她会笑着说。
我只笑不语,总觉欠她们太多。
虽然我更喜欢折腾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