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闭关锁国教案华东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5
第16课闭关锁国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2.“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学情分析1.本课开始之前,教师可提问: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给出答案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用生动的史实强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
2.“明清经济的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四方面内容,教师可以分列四个细目分别讲授。
应讲出农业、手工业、商业较前代的突出进步,以体现“发展”的含义。
资本主义萌芽部分也应区别出明清两朝的差异和变化,使知识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3.关于农作物引入和推广的知识,首先,应清楚交待引入和推广的过程。
例如,原产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
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4.关于手工业,教材选取了棉纺织业、丝织业和制瓷业以反映这一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这一时期棉纺织业最突出的进步是从南方推向了北方。
学习这一知识,教师可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提供相关史料,由学生研究史料,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化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是明清社会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由学生回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情况,以便对比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前代的空前发展。
“闭关锁国”【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一、学习目标1. 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2. 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 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3. 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
二、学习要点1.重点:“闭关锁国”政策。
2.难点:分析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三、导学过程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笔记:闭关锁国限制通商明朝: 年间实行“ ”洪武以后,海禁松弛。
时,厉行禁海;平息倭患后,允许 。
清朝:清初实施 。
台湾统一后,设四个 通商贸易。
1775年清廷传谕外商,以 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而且加以种种限制。
闭关锁国原因:清统治者对外界懵然无知。
对西方殖民者深怀 和 。
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导致中国 ,2.问题探究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有哪些?造成的影响怎样?3.感悟历史对比郑和下西洋与闭关政策的不同后果。
谈谈自己的想法。
(1 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 2 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3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四、本课小结: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却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致使中国近代与世隔绝、迅速落伍。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五、闯关比赛一、选择题1.“海禁”开始于 ( )A.洪武年间B.嘉靖年间C. 康熙年间D.乾隆年间2.清前期,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是 ( )A.上海B.宁波C.青岛D.广州3.小明对.清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不理解,请帮他选择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D.增设关税,加强管理4.一次枪答比赛中有一道题难到了很多同学,请帮助他们:符合下列一组的关键词是( )①禁海政策 ②统一经营 ③海外贸易的城市是A. 扬州B.广州C.南京D.北京二、材料说明题5.阅读下列材料: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谒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16课闭
关锁国
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是快乐的,下文是由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范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第16课《闭关锁国》是华师版历史七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课介绍了我国明清时期,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出此下策的施实了闭关锁国政策。
此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离,致使近代中国落后和挨打。
本内容为学生学习八年级的中国近代史做了铺垫,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明白“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对外开放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标:1.理清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过程。
2.了解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及其导致的危机来临。
3.认识“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分析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现在是不是感觉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总结的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范文很有用呢?感谢大家的阅读。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16课闭关锁国】。
【16闭关锁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2、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学习重难点:重点:“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对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学法指导:读图感知、勾画重点内容、列表比较、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
★知识链接:自汉至明初,中国一直处于文化的前列,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统治者开放的胸襟和气魄使中国保持了长久的生机和活力。
但到了明后期以来,随着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对外指导思想逐渐由开放转向隔绝排外。
到了清朝,国门终于完全关闭。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1、认真看课本(阅读第92页至第 96页课本)2、自主完成:一、限制通商1、明朝海禁的基本情况:海禁:明朝年间,法令严格禁止人民与“外洋番人贸易”。
松弛:洪武以后,海禁逐渐松弛,时达到高潮。
再次海禁:时,因为倭寇之患,明朝下令封锁沿海港口,销毁出海船只,又历行海禁。
开禁:倭患平息后,明朝廷始开海禁,允许人民从事。
2、清朝从“海禁”到“闭关”海禁:清初实施严厉的,以隔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并将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内迁。
设关:台湾统一后,始设通商贸易。
闭关:1757年,清廷传谕外国商人,以为唯一的通商口岸,而且加以种种限制。
二、自大与封闭1、实行封闭的原因:的反应:。
的产物:。
是根源。
2、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三、危机来临1、原因:18世纪后半期英国开始了。
清帝国日益衰落: 好大喜功,官吏贪得无厌,贿赂公行。
时,不少地方发生大规模暴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2、影响古老的中国危机深重,面临前所未有的的考验。
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历史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七年级历史:第18课闭关锁国(教学方案)History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moral beliefs.七年级历史:第18课闭关锁国(教学方案)第16课闭关锁国内容标准: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⑴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⑵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⑴比较明海禁与清海禁的差别。
⑵整理出清代自顺治到嘉庆“闭关锁国”的大致轨迹。
⑶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的社会根源。
⑷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闭关锁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自大封闭心理的体现,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⑵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⑶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
二、教学要点1、重点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长达2XX年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完全落伍了,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由此,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从而更能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
闭关锁国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最后一课,重点是讲清末的社会危机。
标题为闭关锁国,教材从闭关的产生过程、清政府的自大与封闭心理和闭关锁国产生的重重危机三方面来讲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闭关锁国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把闭关锁国的影响当作重点来讲述。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已有认知水平对清政府的贪污腐败、愚昧无知应该有所了解,那么也不难理解清中期以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乃至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从感情上讲学生是爱国的,他们都希望祖国永远强大,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却落后挨打的原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闭关锁国的原因、影响。
了解明清“海禁”的过程。
古代中国有过辉煌的外交历程,近代中国却将大门紧闭,明清政府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闭关锁国是中学生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能力培养:正确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梳理出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分析清王朝统治者的自大封闭心理对历史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大封闭下形成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一种落后的政策。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繁荣昌盛。
教学重点:
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影响是本课重点。
因为古代的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近代却落后于西方国家。
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学生应该了解的。
教学难点:
客观评价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及其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探究法列表法,探究法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列表法比较直观清晰。
教学手段:课件
设计思路:
由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产生过程——产生原因——影响逐步深入。
导入新课:
从唐代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中国对外开放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航海规模、航海技术、造船水平均居世界前列,为什么后来被西方超越?
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又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所要探讨问题。
一、什么叫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是指严格限制人民对外贸易,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只准在“公行”中进行。
学生讨论:严格限制的准确解释
老师: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
中国的官方贸易始终存在,中国瓷器、丝绸等享誉世界,都是通过官方实现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直到清末只有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
由于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中国古代私人的商业活动始终受到限制。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学生根据课本自主探究或相互讨论填写下表
教师辅助总结完成下表
三、闭关锁国的原因
学生探讨:清朝统治者的自大与封闭表现思考闭关锁国的原因。
(课本84页材料)
教师利用多媒体说明其原因:
防范自卫的产物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间接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自大心理的反应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稳定发展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妄自尊大。
图:乾隆帝接见英国使者马嘎尔尼
分析材料: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
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
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
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乾隆帝为何如此傲慢?乾隆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答:以天朝皇帝身份接待外来贡使所以高高在上拒绝对外贸易闭关锁国
封建专制制度的顶峰
社会根源:学生看87页图:军机处
学生复习七年级下第12课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的表现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正确。
观看下表思考: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
明清时期的中西方对比
学生根据课本(85页材料)讨论回答问题:君臣安享太平、奢侈无度,发生内乱农民暴动。
西方列强虎势眈眈不断对外侵略。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利:一定程度上防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维护国家安全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它推行了近200年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弊: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1)中国与世界隔绝,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2)中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
(3)未能阻止西方侵略活动,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造成中国闭塞、倒退,内忧外患。
结论:弊大于利
引导学生比较闭关锁国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行设问。
问题: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本课小结:闭关锁国政策是当时统治者为维护自身安全、防止外敌入侵而实行的退避政策。
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廷的统治但也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闭关锁国的含义
严格限制≠绝对禁止
二、闭关锁国的过程
三、闭关锁国的原因
1、防范自卫的产物(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2、自大心理的反映(根本原因)
3、封建专制制度(社会原因)
四、闭关锁国的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练习设计:
1、明朝海禁政策开始于()
A、洪武年间
B、永乐年间
C、嘉靖年间
D、万历年间
2、1757年,清政府规定的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是()
A、福州
B、泉州
C、广州
D、宁波
3、清朝开始设立四海关进行通商贸易是在()
A、台湾统一后
B、确立驻藏大使制度后
C、入主中原后
D、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后
4、小辩论(课本86页)
康熙帝的心态:维护传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传教士必须完全遵守中国传统礼仪,罗马教皇的指令有损“天朝”权威。
5、阅读与思考(课本86页)
两份礼单的比较中看出中国与英国的差距:
英国进入工业国,在天文学、光学、航海技术、武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生产力进步。
中国仍是农业国,传统手工业为主,生产力水平低,已经落后于西方。
教学反思:同学们要客观地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它是历史的产物。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