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6课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重点:《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科技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嘉峪关和山海关图片。
教师导入:甘肃的嘉峪关和河北的山海关遥相对应,雄峙于明长城的东西两边,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在两山之间,地势极为险要。
那么,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的?除了长城还修建了什么伟大的工程?明朝还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围绕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探究新知 (一)科技名著1.多媒体出示明代科技著作的表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2.教师提问: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提示: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等。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多媒体展示《明长城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明长城修筑的目的、起止点、特点及地位。
2.学生合作探究:列表比较明长城和秦长城的异同。
提示:3.多媒体展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出北京城的建筑特点以及地位。
(三)小说和艺术1.教师提问: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剧等有了突出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用表格概括明朝最著名的三部小说的基本情况。
(学生自行归纳,分小组相互展示、交流) 提示:2.教师提问:讲讲你所知道的这三部小说中最有意思的故事,并分析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区别。
提示:历史著作: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小说: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造,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
3.展示材料:材料一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周先慎《明清小说》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创办特务机构锦衣卫,对帝国臣民实行秘密侦查,甚至望文生义……将文臣官僚和知识分子置身于摇手触禁的繁密法网之中。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篇一:七年级_历史_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设计姓名:吴曼玲工作单位:陆丰市河西中学参训班级:陆丰电大序号:作业三:教学设计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并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
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司马光的了解,明白成功伴随着艰苦的努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依旧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节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图、启迪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难点:元曲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在史学、艺术等领域也是成果辉煌,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也因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二司马”。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风格多样、取材广泛、思想丰富,优秀词人和作品层出不穷,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元朝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
宋元文化高度发达,对中国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喜欢听讲故事,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
初中历史下册第十六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抗日战争中重大战役的特点和意义。
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下册》第十六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 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重大战役的特点和意义。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教师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复述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抗日战争时间轴,梳理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
2. 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抗日战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是历年各类考试中考查的重要知识点。
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将重要知识点落实到位,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多下功夫,力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讲述了明太祖与明成祖两帝加强了巩固政治统治的君权,隐性地交代了建立强盛发达的国家经济的基础。
本课则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这种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
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
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的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
其次,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但是,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时间和人物的认识容易单一和片面。
【设计思想】为了能充分贯彻体现35X课堂教学策略的精神核心:即以科学发展观构建“优质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我认真分析了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较易、有趣、生活中常听常见)的要求,也分析了学情,之后确定了本课采用的教法大致如下: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图表展示法、多媒体CAI 课件辅助教学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科学有效,灵活多变有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内容标准】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依据教学设计理念和“课标”要求,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海洋开拓与海疆危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海洋开拓与海疆危机》是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人类对海洋的开拓以及海疆危机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海洋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海疆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海洋开拓的原因和过程: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开拓是由于人口增长、资源需求和科技进步等因素推动的。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欧洲航海家的探险等事例,让学生了解到海洋开拓的历史过程。
2.海疆危机的产生:随着海洋开拓的推进,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也日益激烈。
教材介绍了我国在海疆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如列强的侵略、海域划界争端等。
3.海疆危机的影响:海疆危机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
教材分析了海疆危机对我国的发展所造成的制约和挑战。
4.应对海疆危机的措施:我国为应对海疆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海防、进行海洋科学研究、签署国际公约等。
教材介绍了这些措施及其效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于海洋开拓和海疆危机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海洋开拓的原因、过程以及海疆危机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海洋开拓与海疆危机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海洋开拓的原因、过程以及海疆危机的产生、影响和应对措施。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海洋对于我国的重要性,增强海洋意识,提高关爱海洋、保护海洋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洋开拓的原因、过程;海疆危机的产生、影响和应对措施。
2.教学难点:海疆危机对我国的发展所造成的制约和挑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这一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等;明朝的建筑成就,如北京城、明长城等;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书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展示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6课)》教学研究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思想教育】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教学方法比较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教学准备历史资料图片教学过程(一)预学篇【预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2、了解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预习方法】阅读感悟问题探究【预习内容】1、阅读P93正文,了解郑和下西洋。
说一说哪位皇帝派郑和下西洋的?其目的怎样?2、阅读P95正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说一说郑和哪一年下西洋的?最远到达什么地方?3、阅读P96正文,了解戚继光抗倭。
什么人被称为倭寇?戚家军在哪里打败倭寇?4、阅读P97正文,了解澳门主权的丧失。
澳门的主权在哪个朝代丧失的?哪个国家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二)导学篇【导入新课】回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实施一系列措施,使明朝君权空前的强化。
但是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后,也强化了君权,并派郑和下西洋。
【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程目标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招架入侵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大体史实,把握明代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活动预备培育学生多方面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整合学习资源和相互协作的机遇。
通过试探题培育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一、采纳新闻公布会形式,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郑和、戚继光、外交大臣等,其他同窗和教师扮演记者,通过答记者问和反提问学习新课。
二、学生角色分工,分头预备:搜集资料,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料。
排演小故事、“鸳鸯阵”战术,预习课文,试探要提的问题。
教师提供帮忙。
3、召开记者会,培育自学和应变能力,协作精神得以增强,培育主动学习主动试探的适应。
4、奖励方法激发竞争意识,提高学习踊跃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表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活着界的先进地位,和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觉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忙学生形成正确的人一辈子观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熟悉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庞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是重点之一,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关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意义深远,阻碍重大,需重点把握。
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然会战胜邪恶的道理。
专门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博得后世的尊重,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阻碍。
在我国历史上,每当蒙受外敌入侵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鼓励人民斗志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