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鲁琼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大题增分练训练9必修部分非选择题
- 格式:docx
- 大小:19.61 KB
- 文档页数:3
训练1 时空类选择题1.(2019·泸州一模,24)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
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答案 D解析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强大(经济、政治、文化等)才是不修建城墙的原因,故选D项;A 项错在“皇权至上”,皇权至上是秦帝国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排除A项;B、C不符合基本的逻辑,排除B和C项。
2.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
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
这表明(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答案 C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A项错误;题干中“湖田、渚田、山田”等都带有很强的季节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可知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人地矛盾问题,故D项错误。
3.当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
当时罗马法被“发现”()A.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B.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C.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答案 C解析材料的主旨是经济发展与法律的关系,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尚未提出建立近代民主政体的主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律规范的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故D项错误。
第25讲两次工业革命[课程内容]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背景(1)政治前提:18世纪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经济条件资本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市场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动力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3)直接动力:市场的需求急剧扩大,推动生产技术革命。
2.成就(1)技术革新①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发明手摇纺纱机(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
②冶金业和采矿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
(2)动力革命:瓦特改进“万能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交通运输业革命①铁路运输: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19世纪中期,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②海上交通:汽轮问世,加强了洲际联系。
3.完成: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4.影响(1)经济上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生产组织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2)社会上(3)思想意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5.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条件市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交通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表现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影响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面貌二、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2.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
3.成就(1)电的广泛使用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②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发展令人瞩目。
(新课标)2020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仿真模拟试题1(共100 分,用时60 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 分,共48 分)24. (2019 •齐鲁名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
贵族文化的下移()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 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可知贵族文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项正确。
25. (2019 •荷泽质检)秦汉时期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 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 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 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答案:C解析: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会出现有些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巩固和强化,C 项正确。
26.贞观元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了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
这表明()A. 中央机构职能的转变B. 唐初皇帝慎刑的理念C. 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D 唐朝司法没有独立性答案:B解析:从“九卿议刑”到“录囚”制度都是为了防止官吏断狱武断而造成冤狱局面的出现,体现了谨慎用刑的理念,选B。
中书、门下的官员参与议刑属于参与政事,并不代表原来的草拟、审核政令职能的废止,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德治,C项错误;中国古代包括唐朝司法始终受到行政权的制约,没有独立性,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一、 考前必纠的十大易错易混点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深刻的认识,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同学们积极思考.采用比较的方法应对易错问题,有较好的纠错效果,且有利于快速提分,其原因是高考考题一般以中等难度的题为主,题目中会出现较多的“熟面孔”,但出于“惯性思维”,一些同学越熟越易错.所以在平常的复习中采用比较的方法辨“同中之异”,识“异中之同”,不仅可以提高理解能力,还可以加强思辨能力.易错点1 刹车减速与往返减速【典例1】 一辆汽车以40 m/s 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突然前方有一只小狗穿过马路,司机立即刹车,汽车以大小为8 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那么刹车后第2 s 内与刹车后6 s 内汽车通过的位移大小之比为( )A .7∶25B .16∶25C .7∶24D .2∶3[解析] 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已知初速度v 0=40 m/s ,加速度a =-8 m/s 2.则汽车从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t 0=0-v 0a=5 s .t 1=2 s<t 0,根据v =v 0+at 得刹车后1 s 末汽车的速度为v 1=32 m/s ,刹车后第2 s 内汽车的位移x 1=v 1t ′+12at ′2=28 m .t 2=6 s>t 0,说明6 s 内汽车的位移x 2等于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的位移,x 2=0-v 202a=100 m ,所以x 1∶x 2=7∶25,故A 正确.[答案] A【典例2】 (多选)在塔顶将一物体竖直向上抛出,抛出点为A ,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6 m ,不计空气阻力,设塔足够高,则物体的位移大小为x =3 m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可能为( )A .3 mB .6 mC .9 mD .15 m[解析] 物体在塔顶的A 点抛出,满足位移大小为3 m 的位移终点有两处,如图所示,一处在A 点之上,另一处在A 点之下.位移终点在A 点之上、位移大小为3 m 的运动对应着上升和下降两种过程,上升过程,物体通过的路程s 1=x =3 m ,下降过程,物体通过的路程s 2=2h -x =9 m .位移终点在A 点之下、位移大小为3 m 时,物体通过的路程s 3=2h +x =15 m .故A 、C 、D 项正确,B 项错误.[答案] ACD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的两类易混问题(1)典型的刹车问题: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速度为0,此后汽车静止不动,运动的时间为t =|v 0a|.要注意题目中是紧急刹车还是有反应时间的刹车.有反应时间的刹车是多过程问题,解答时可以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分析.(2)往返运动问题,如物体冲上光滑斜面、物体竖直上抛等,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后,因为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所以以原来的加速度反向运动(要与刹车问题区别),因此对应某一位移,速度、时间等可能有两解,对应某一到出发点的距离,时间可能有三解.易错点2 “活结”与“死结”、“定杆”与“动杆”【典例3】 如图(a)所示,轻绳AD 跨过固定在水平轻杆BC 右端的定滑轮(重力不计)挂住一个质量为M 1的物体,∠ACB =30°;如图(b)所示,轻杆HG 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 通过轻绳EG 拉住,EG 与水平方向也成30°角,一轻绳GI 悬挂在轻杆的G 端并拉住一个质量为M 2的物体,重力加速度为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a)中BC 杆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为M 1g 2B .图(b)中HG 杆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为M 2gC .轻绳AC 段的张力T AC 与轻绳EG 段的张力T EG 的大小之比为M 1∶M 2D .轻绳AC 段的张力T AC 与轻绳EG 段的张力T EG 的大小之比为M 1∶2M 2[解析] 图(a)中AC 、CD 两段绳的张力大小都是M 1g ,且两绳互成120°角,以C 点为研究对象,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知,BC 杆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也是M 1g (与竖直方向成60°角斜向右上方),A 项错误;由题意知,图(b)中HG 轻杆对G 点的作用力方向一定沿杆HG 的方向,以G 点为研究对象,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知,HG 杆对G 点的作用力大小F =T EG cos 30°,T EG sin 30°=M 2g ,故F =3M 2g ,再结合牛顿第三定律可知,B 项错误;图(a)中轻绳AC 段的张力T AC =M 1g ,图(b)中轻绳EG 段的张力T EG =M 2g sin 30°=2M 2g ,故T AC ∶T EG =M 1∶2M 2,C 项错误,D 项正确.[答案] D(1)像滑轮这样的“活结”,结点两侧绳的拉力相等.(2)像图(b)中的“死结”,结点两侧绳的拉力一般不同,各自的大小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或矢量三角形法求出.(3)图(a)中水平直杆左端固定于竖直墙上,是“定杆”,杆对结点弹力的方向可以不沿杆的方向.(4)图(b)中轻杆左端用铰链固定,是“动杆”,轻杆在缓慢转动的过程中,弹力方向始终沿杆的方向.易错点3 “绳模型”与“杆模型”【典例4】 (多选)如图甲,小球用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后绕固定点O 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经过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 ,此时绳子的拉力大小为F T ,拉力F T 与速度的平方v 2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图象中a 、b 为已知量,重力加速度g 已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 与小球的质量无关B .b 与小球的质量无关C .b a 只与小球的质量有关,与圆周轨道半径无关D .利用a 、b 和g 能够求出小球的质量和圆周轨道半径 [解析] 当v 2=a 时,绳子的拉力为零,小球的重力提供向心力,则mg =m v 2r,解得v 2=gr ,故a =gr ,a 与小球的质量无关,A 正确;当v 2=2a 时,对小球受力分析,有mg +b =m v 2r ,联立解得b =mg ,b 与小球的质量有关,B 错误;b a =m r ,b a不只与小球的质量有关,还与圆周轨道半径有关,C 错误;由a =gr ,b =mg ,解得r =a g ,m =b g,D 正确. [答案] AD【典例5】 小球在如图甲所示的竖直放置的光滑圆形管道内做圆周运动.当小球运动到圆形管道的最高点时,管道对小球的弹力与小球此时的速度平方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MN 为通过圆心的一条水平线.不计小球半径、管道内径,重力加速度为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管道所在圆的半径为b 2gB .小球的质量为a gC .小球在MN 以下的管道中运动时,内侧管壁对小球可能有作用力D .小球在MN 以上的管道中运动时,外侧管壁对小球一定有作用力[解析] 由图可知,当v 2=b 时,F N =0,此时mg =m v 2R ,解得管道所在圆的半径R =b g ,故A 错误;当v 2=0时,F N =-mg =-a ,所以m =a g,故B 正确;小球在水平线MN 以下的管道中运动时,由于向心力的方向要指向圆心,则管壁必然要提供指向圆心的支持力,只有外壁才可以提供这个力,所以内侧管壁对小球没有作用力,故C 错误;小球在水平线MN 以上的管道中运动时,重力沿径向的分量必然参与提供向心力,故可能是外侧管壁对小球有作用力,也可能是内侧管壁对小球有作用力,还可能内、外侧管壁对小球均无作用力,故D 错误. [答案] B轻绳、轻杆系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做完整圆周运动的条件)的差别,源于绳、杆弹力的差别.(1)绳模型:在最高点绳子只能产生沿绳收缩方向的拉力,拉力最小值为零,此时小球的重力提供向心力.小球在竖直放置的光滑圆环内侧做圆周运动符合此模型.(2)杆模型:在最高点,杆对小球可以产生向下的拉力,也可以产生向上的支持力,故小球在最高点时受到的合力的最小值为零.小球在竖直放置的光滑细管中做圆周运动符合此模型.易错点4 “定轨”与“变轨”【典例6】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随后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四号”从环月圆轨道Ⅰ上的P 点实施变轨,进入环月椭圆轨道Ⅱ,在近月点Q 实施软着陆,如图所示.关于“嫦娥四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沿轨道Ⅰ运行至P 点时,需加速才能进入轨道ⅡB .沿轨道Ⅱ运行的周期大于沿轨道Ⅰ运行的周期C .沿轨道Ⅱ运行经P 点时的加速度等于沿轨道Ⅰ运行经P 点时的加速度D .沿轨道Ⅱ从P 点运行到Q 点的过程中,月球对“嫦娥四号”的万有引力做的功为零[解析] “嫦娥四号”沿轨道Ⅰ运行至P 点时,应该制动减速使万有引力大于其在轨道Ⅰ上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而做近心运动,变轨到轨道Ⅱ上,故A 错误;轨道Ⅱ的半长轴小于轨道Ⅰ的半径,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嫦娥四号”沿轨道Ⅱ运行的周期小于沿轨道Ⅰ运行的周期,故B 错误;在同一点万有引力相同,加速度相同,故C 正确;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在轨道Ⅱ上由P 点运行到Q 点的过程中,“嫦娥四号”的速度逐渐增大,万有引力做正功,故D 错误.[答案] C通常卫星变轨过程涉及三个“定轨”、两处“变轨”(1)三个“定轨”:三个轨道均属环绕模型,轨道固定.如图所示,卫星运行的低轨道1和高轨道3是圆轨道,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此可判断各物理量的变化.卫星在椭圆轨道2上运行时,在近地点A 的速度大于在远地点B 的速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2)两处“变轨”:椭圆轨道的近地点A 和远地点B ,也是椭圆轨道与两个圆轨道的相切点即发生变轨的位置.在两切点处,卫星在不同轨道上运行时所受万有引力相同,加速度相同,速度符合“内小外大”.易错点5 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地球赤道上的物体【典例7】 人造卫星d 的圆形轨道离地面的高度为h ,地球同步卫星b 离地面的高度为H ,h <H .两卫星共面且运行方向相同,某时刻卫星d 恰好出现在赤道上某建筑物c 的正上方,设地球赤道半径为R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 ) A .d 、b 线速度大小的比值为R +h R +H B .d 、c 角速度的比值为 (R +H )3(R +h )3C .b 、c 向心加速度大小的比值为R 3(R +H )3 D .d 下一次通过c 正上方所需时间为 t =2πgR 3(R +h )3-(R +H )3[解析]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 Mm r 2=m v 2r=mω2r ,则v =GM r ,ω=GM r 3,所以d 、b 的线速度大小的比值为v d v b =R +H R +h;因b 、c 的角速度相同,所以d 、c 的角速度的比值等于d 、b 的角速度的比值,则ωd ωc=(R +H )3(R +h )3,则A 错误,B 正确.因为b 、c 的角速度相同,由a =rω2可知a b a c =R +H R,则C 错误.设经过时间t 卫星d 再次通过建筑物c 正上方,根据几何关系有(ωd -ωc )t =2π,又GM =gR 2,再结合上述分析可得t =2πgR 2(R +h )3-gR 2(R +H )3,则D 错误. [答案] B近地卫星 同步卫星 地球赤道 上的物体向心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力轨道半径r近<r同r同>r物=r近角速度由GMmr2=mrω2得ω=GMr3,故ω近>ω同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故ω同=ω物ω近>ω同=ω物线速度由GMmr2=m v2r得v=GMr,故v近>v同由v=rω得v同>v物v近>v同>v物向心加速度由GMmr2=ma得a=GMr2,故a近>a同由a=rω2得a同>a物a近>a同>a物易错点6电场线与轨迹结合和等势线与轨迹结合【典例8】下列选项中实线表示电场线,虚线表示带电粒子运动的轨迹,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运动过程中电势能一直减少,关于粒子运动到b处时的速度方向与受力方向,下列选项表示的可能正确的是()[解析]因粒子所受电场力的方向指向粒子运动轨迹的凹侧,所以可判断出粒子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向右,由于运动过程中粒子的电势能一直减少,所以电场力一直做正功,则电场力方向与粒子速度方向的夹角一定为锐角,故选C.[答案] C【典例9】如图所示,虚线a、b、c是电场中的三条等势线,相邻等势线间的电势差相等,即U ab=U bc,实线为一个带负电的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P、Q是轨迹上的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个等势线中,等势线a的电势最低B.带负电的粒子通过Q点时的电势能比通过P点时的电势能小C.带负电的粒子通过Q点时的加速度比通过P点时的加速度大D.带负电的粒子通过P点时的加速度的方向沿着等势线c在P点处的切线方向[解析]由曲线运动的轨迹与电场力的关系可知,该粒子所受的电场力方向指向运动轨迹的凹侧,即大致向下,由于粒子带负电,因此电场强度方向大致指向上方,则电场线方向大致指向上方,由于电场线与等势线处处垂直,且由高电势指向低电势,故等势线a的电势最高,A错误;假设粒子从Q点运动到P点,从Q到P电场力对粒子做负功,故粒子电势能增加,故B正确;因等差等势线越密,电场强度越大,所以Q点处的电场强度较小,故粒子在Q点所受的电场力较小,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粒子在该点的加速度较小,故C错误;由于电场线与等势线处处垂直,故粒子通过P点时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即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等势线c 在P 点处的切线垂直,故D 错误.[答案] B(1)共同点:此类问题情境都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曲线运动.带电粒子所受电场力指向轨迹凹侧是解题的切入点,合理利用功能关系是解题的重要手段.(2)易错点:带点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夹在速度与电场力之间,向受力一侧弯曲,注意不要把电场线和等势线当成运动轨迹.分析带电粒子所受电场力时,在轨迹和电场线交点位置,电场力与电场线在该点的切线平行;在轨迹和等势线交点位置,电场力与等势线在该点的切线垂直.易错点7 动态电路中的U I 与ΔU ΔI【典例10】 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内阻分别为E 、r ,两个定值电阻的阻值相等,均为R ,电表均为理想电表.初始状态,开关S 1、S 2均闭合,现断开S 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电流表A 1的示数变为原来的12B .电流表A 2的示数变为原来的2倍C .电压表V 的示数与电流表A 1的示数的比值变为原来的2倍D .电压表V 示数变化量与电流表A 1示数变化量的比值变为原来的2倍[解析] S 2断开后,外电路电阻变为原来的2倍,故电压表V 的示数与电流表A 1的示数的比值变为原来的2倍,I 1=E R 外+r,因为电源内阻的存在,所以电流表A 1的示数不会变为原来的12,A 错误,C 正确;S 1、S 2均闭合时,电流表A 2的示数是电流表A 1的示数的12,S 2断开后,电流表A 2的示数与电流表A 1的示数相同,但A 1的示数相较原来已发生变化,故电流表A 2的示数不会变为原来的2倍,B 错误;题图所示电路中,电压表V 示数变化量与电流表A 1示数变化量的比值表示电源内阻r ,D 错误.[答案] C(1)R =U I 是电阻的定义式,U I表示某一状态下导体(金属或电解质溶液)的电阻. (2)对于ΔU ΔI,物理情境不同,表示的物理意义不同.对于定值电阻,R =U I =ΔU ΔI ;像本题中所示情境,|ΔU ΔI|=r ,其中ΔI 应为电流表A 1示数的变化量,当干路上接有定值电阻时,可把定值电阻等效成电源内阻.易错点8 “电偏转”与“磁偏转”【典例11】 (多选)如图所示,有一矩形区域abcd ,水平边长为s = 3 m ,竖直边长为h =1 m ,当该区域内只存在大小为E =10 N/C 、方向由a 指向d 的匀强电场时,一比荷为q m =0.1 C/kg 的正粒子由a 点沿ab 方向以速率v 0进入该区域,粒子运动轨迹恰好通过该区域的几何中心.当该区域内只存在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时,另一个电荷量、质量均与正粒子相同的负粒子由c 点沿cd 方向以同样的速率v 0进入该区域,粒子运动轨迹也恰好通过该区域的几何中心.不计粒子的重力,则( )A .正、负粒子离开矩形区域时的速率之比为11∶ 3B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32T 、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C .正、负粒子通过矩形区域所用时间的比值为6π D .正、负粒子离开矩形区域时的动能相等[解析] 当区域内只有电场时,正粒子恰好通过该区域的几何中心,则水平方向有s 2=v 0t ,竖直方向有h 2=12×Eq m ×t 2,联立解得v 0=32m/s ,分析可知该粒子离开矩形区域时从cd 边射出,此时速率为v =v 20+2Eq m h =112 m/s ;而负粒子从矩形区域射出时速率为v 0=32m/s ,故正、负粒子离开矩形区域时的速率之比为11∶3,动能之比为11∶3,A 正确,D 错误.当负粒子由c 点沿cd 方向射入时,负粒子恰好通过该区域的几何中心,可知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由几何关系和题意可知负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半径r =h =1 m ,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得B =m v 0qr =320.1×1T =5 3 T ,B 错误.当正粒子从cd 边射出时,h =12×Eq m×t ′2,代入数据解得t ′= 2 s ,分析可知,负粒子在磁场中偏转90°后从ab 边射出,时间t ″=14T =14×2πm qB =33π s ,所以t ′t ″=6π,C 正确. [答案] AC电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施加作用力,均可以改变其运动方向,由于电场和磁场对电荷的作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而这两种偏转在动力学分析和物理规律选取上存在着差异.(1)电偏转: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所受电场力必为恒力,带电粒子垂直于电场线进入匀强电场后做类平抛运动,其轨迹是抛物线,可以由运动的分解来分析求解.(2)磁偏转: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所受洛伦兹力是变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迹是圆周或一段圆弧,运动的规律可以从动力学关系、轨道半径和运动的周期等方面来描述.易错点9 电磁感应中的“电势差”与“电动势”【典例12】 (多选)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第二、四象限的环形区域内存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 .将一个由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折成的闭合金属线框abcd垂直磁感线放入磁场中,使线框绕O点沿着环形区域边界以角速度ω顺时针匀速转动.已知Oa=ab=r,在t=0时刻,线框与磁场边界恰好重合,设逆时针方向为电流正方向.则下列关于线框中的电流i和a、b两点间的电压u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象,可能正确的是()[解析]线框在磁场内运动过程中磁通量变化率的大小不变,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不变,因而线框中感应电流大小不变,根据楞次定律和右手螺旋定则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流先沿逆时针方向,然后沿顺时针方向,做周期性变化,A正确,B错误;当ab边切割磁感线时,ab边为电源,u ab为路端电压,由右手定则可知,电流从a端流出,a端为电源正极,有u ab>0,当cd边切割磁感线时,cd边为电源,u′ab为电路中ab段两端的电压,由右手定则可知,电流方向为顺时针,从a流向b,有u′ab>0,u ab与u′ab的大小关系为u ab>u′,C错误,D正确.ab[答案]AD本题中在不同时刻,电动势、路端电压、部分电阻两端电压容易混淆,混淆的根源在于电路分析不到位.(1)当ab边切割磁感线时,ab可视为电源,其两端的电压为路端电压,既不是电动势也不是内电压.(2)当cd边切割磁感线时,ab可视为外电路中的部分电阻.在线框构成的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跟电阻成正比.易错点10“发电”棒与“电动”棒【典例13】(多选)如图,MN、PQ为相同材料制成的、粗细均匀的平行金属导轨(水平放置且光滑),MN、PQ长度均为d=9 m,其单位长度电阻为r=0.5 Ω/m,导轨间距L=0.5 m,∠PMN=90°,导轨左端连接一阻值为R=4 Ω的电阻(M、P间导线电阻不计),一质量为m=0.5 kg、电阻可忽略不计的金属棒置于导轨最左端,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2.0 T、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现对金属棒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使金属棒从静止开始以a=2 m/s2的加速度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金属棒从MP运动到NQ的过程中,通过电阻R的电荷量为0.6 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属棒向右运动过程中,R 中的电流沿MP 方向B .整个过程中,拉力F 的最大值为1.5 NC .整个过程中,拉力F 的平均值为1.2 ND .整个过程中,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为2.8 J[解析] 根据右手定则可得金属棒向右运动的过程中,R 中的电流沿PM 方向,故A 错误;金属棒从静止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金属棒的速度大小为v =at ,位移为x =12at 2,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E =BL v =BLat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感应电流的大小为I =BLat R +2xr ,金属棒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F 安=BIL =B 2L 2at R +art 2,拉力F 的大小为F =B 2L 2at R +art 2+ma ,运动时间为t 总=2d a,代入数据并结合数学知识可知,当t =2 s 时拉力F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F max =1.5 N ,故B 正确;整个过程中,通过电阻R 的电荷量为0.6 C ,通过电阻R的平均电流为I =q t 总=0.2 A ,拉力F 的平均值为F =BIL +ma =1.2 N ,故C 正确;金属棒运动到NQ 时速度为v NQ =at 总=6 m/s ,整个过程中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电路中产生的焦耳热为Q =Fd -12m v 2=1.8 J ,故D 错误. [答案] BC【典例14】 (多选) “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力对弹体加速的新型武器.如图所示是“电磁炮”的原理示意图.光滑水平导轨电阻不计,宽为L 在导轨间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电磁炮”弹体总质量为m ,弹体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 .可控电源的内阻为r ,电源的电压能自行调节,以保证“电磁炮”匀加速发射.在某次试验发射时,流过弹体的电流是I ,不计空气阻力,则( )A .弹体所受安培力大小为BILB .弹体从静止加速到v ,导轨长度至少为2m v 2BILC .弹体从静止加速到v 的过程中,电源提供的总能量为m v BL ⎝⎛⎭⎫IR +Ir +BL v 2 D .只有可控电源的电压随时间均匀增加,才能保证“电磁炮”匀加速发射[解析] 流过弹体的电流为I ,所以弹体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F =ILB ,故A 正确;由动能定理得Fx =12m v 2,结合F =BIL 可得x =m v 22BIL,故B 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a ,弹体速度v =at 1,发射过程中电路中产生的热量Q =I 2(R +r )t 1,弹体的动能E k =12m v 2,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电源提供的总能量为E =E k +Q ,联立解得E =m v BL ⎝⎛⎭⎫IR +Ir +Bl v 2,故C 正确;t 时刻,弹体的速度v d =at ,弹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 1=BL v 1,欲使流过弹体的电流不变,使弹体能匀加速发射,可控电源的电压应为U =U 0+E 1=U 0+Blat ,式中U 0为电源的初始电压,故D 正确.[答案] ACD“发电”棒和“电动”棒(如“电磁炮”)所在电路的结构基本相似,但二者本质不同.“发电”棒是通过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这个过程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棒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而运动,这个过程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训练5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1.(2019·泸州一模,28)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集权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
注意御史纠弹的对象是百官,谏官的谏诤对象是皇帝,材料说的是强化了对百官的纠弹,弱化了对皇帝的谏诤,故选A项。
2.(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4)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
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世界各地各民族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农业生产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长期高度繁荣和领先世界都要归功于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经营模式,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前期的江东地区,时间大约为公元7世纪中期,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古代中国最早使用焦炭冶铁出现于南宋末年,故D项错误。
3.(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17)在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
这一规定,力图( )A.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B.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C.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发生D.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在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可知,审判员的人数是与案件重要性密切相关,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司法判决的公正性,故A项正确。
训练9 全国卷选考题类型1.(2017·安徽宣城二模,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初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
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借助民间和市场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
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在汉朝开国时的62个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15个郡,盛产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吴楚两大藩国铜山盛布,中央政府铜料缺乏,也大量铸造耗用铜材量少的轻钱,更使货币市场混乱不堪。
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
汉武帝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所有旧币,销毁各郡国铸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新的“三官五铢”钱。
通过这次彻底的货币改革,汉朝的币值稳定下来。
——摘编自张金一《最美的中国文化:汉半两到五铢钱的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作用。
答案(1)原因:汉初政府允许民间私铸铜钱,没有统一形制,信用度差;钱币粗制滥造,通货膨胀严重,货币市场混乱不堪;对外战争引发财政危机,国家经济陷入困境。
(2)作用:有助于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打击了富商大贾和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五铢钱的币制和币值长期保持稳定,沿用了七百余年,影响深远。
2.(2017·湖南长沙二模·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鲁尔危机平息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日趋下降。
1927年4月,法国外长白里安借美国老兵参加欧战10周年纪念之际,提议同美国缔结“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永恒友好”条约。
美国认为此类条约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确保美国投资的安全,遂表示原则上接受法国的建议。
(京津鲁琼专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题型归类练大题增分练训练9必修部分非选择题1.(2019·济宁一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
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
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
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
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
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代指古代文化典籍)”。
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三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
”……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
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
——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10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10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训练2 材料信息类选择题1.(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5)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
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
”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可知,政事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而非强化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原有决策程序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推断,政事堂的出现所提升的是门下省而非中书省的法定地位,故C项错误。
2.(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9月联考,2)《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 ) 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答案 A解析由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可见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全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统一六国的趋势,故D项错误。
3.(2019·南充一模,28)林则徐在主张对外贸易的奏章中说:“利之所在,谁不争趋?……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以为内地人民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
”材料反映出( )A.国家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B.林则徐主张全面对外贸易C.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松动D.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答案 A解析据材料“利之所在,谁不争趋?……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以为内地人民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得出国家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故选A项;林则徐在材料里只提到了国家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没有提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清政府对对外贸易政策的态度,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训练6 本质实质认识类选择题1.(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力,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
这说明在西周( )A.以分封为纽带形成政治架构B.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C.政治统治依赖于周王的权威D.异姓诸侯政治地位较低答案 A解析“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可以得出分封是西周的主要纽带,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西周时期,无“中央集权”这个概念,故B项错误;“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力,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可以得出更多的是血缘纽带的作用,故C项错误;“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无法判断异姓贵族的地位,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27)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徒”“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答案 B解析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不是由盛转衰,故A项错误;材料中出现“矿徒”“山贼”的反抗和踹匠罢工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原来的重农抑商政策,从而遭到政府的镇压,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工人仍是封建社会下的手工业者,不是无产阶级,故D项错误。
3.(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32)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参加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这些现象都是雅典( )A.社会稳定的反映B.文化繁荣的表现C.政治制度的产物D.自然环境的折射答案 C解析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为了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参加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社会稳定的反映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文化繁荣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政治制度的产物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自然环境的折射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小题提速练(九)(分值:48分,建议用时:20分钟)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7全国百所名校高三冲刺)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A.弱化神权的影响B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 .宗族观念的强化D [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是强化神权,故A项错误;秦朝时期建立起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可知,这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 (2017衡阳高三联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
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 .儒家思想正统化B .小农经济的发展C.专制制度的加强D .科举制度的僵化C [材料没有提到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士”与小农经济的关系,故B项错误;从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至“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可以看出其变化与皇权的逐渐加强相关,故C项正确;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才产生并发展,故D项错误。
]3. (2017常德高三模拟)“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经典。
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 .印刷成本的降低D [商品经济发展造成宋代印刷品增多的说法,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宋代印刷品大多与市民生活相关,这与以儒学为内容的文化教育无关,故B项错误;重文轻武的政策与宋代印刷品内容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官方印刷的儒、佛、道德经典,而宋代印刷内容大多与市民生活相关,这说明私家书坊增多,而私家书坊增多得益于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成本降低,故D项正确。
训练9 必修部分非选择题
1.(2019·济宁一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
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
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
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
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
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代指古代文化典籍)”。
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
”……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
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
——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5分)
答案(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抗拒);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
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2)渠道:由西方人传入中国;中国主动翻译西方书籍,学习西方。
影响: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士大夫“天朝上国”的心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变革。
(3)特点: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连续性;注重把外来文化中国化,具有本土性。
2.(2019·德州期末,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大批农民涌入工业地区,他们及其子女迫切需要获得教育,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当时英国与其他国家竞争激烈,美国、德国都很重视初等教育。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拨款补助教育,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
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
除传统课程外,中等学校还开设了数学、力学、测量、航海等课程。
在剑桥大学,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麦克斯韦创建了卡文迪什物理实验室,展开教学和多项科学研究。
1868年,英国规定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70年代以后,大学也开始向女子开放。
——摘编自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材料二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创建了一大批专门学堂,学习西文及算学、化学、物理、医学、铁路、船炮等课程。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整个学制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1906—1907年间,学部向各省咨行《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各省、府州县、村必须设立蒙学。
从1903年至1909年,新式学堂由769所发展到59117所,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由31428人增加到1639921人。
中国人自办学堂女生人数则从1907年的1853人增加到1909年的12164人。
——摘编自张昭君、孙燕京主编《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教育发展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中英两国教育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17分)
答案(1)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英、美、德等国激烈的国际竞争。
(2)相似之处:政府起主导作用;都形成了完整的学制;都注重儿童教育;课程上都注重自然科学的学习;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教育对象上趋于男女平等。
影响:突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培养了新式的知识群体,有助于近代的思想启蒙;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冲击传统观念,促进男女平等。
3.(2019·潍坊三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
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
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由于秦国的国情与众不同;君主与贵族争权斗争激烈,及本土人才缺乏……秦国在春秋时期引进人才主要是为了战胜西戎,战国时期则招纳能够使秦国强大进而向东扩张的人才。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等
材料二苏联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亦大量引进西方技术人员和专家。
第一个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