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现代教育制
- 格式:pptx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37
第二节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由于我国近现代的学制一直以西方为模版,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
总的来说,古代西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动了人类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
当前,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
一、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一)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①0-7 岁接受家庭教育。
②7-12(13)岁上音乐学校。
③12(13) -15(16)岁上体育(体操)学校。
④15(16) -18 岁上体育馆学习:学习投标枪、驾御战车、角力等在当时十分重要的知识,为学生成为一名军人做准备。
⑤18 岁以后上埃夫比学校学习。
雅典民主教育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民主的公民,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发达的智力,健康的体魄,多方面的兴趣,身心和谐发展等。
女子在家里接受教育。
以私立学校为主,学生上学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只有部分有钱家庭的子女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①0 岁以前就开始进行胎教:斯巴达非常重视胎教②0-7 岁接受学前(家庭)教育。
③7-18 岁上国家设置的寄宿学校④18 -30岁接受长期的军事训练。
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的特征:教育由国家办理,禁止私人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骁勇善战的军人,与雅典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很大差别;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对以后女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的西方教育制度1、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主要由教会学校进行传授,学习神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并向群众宣传教义。
2、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公元十一世纪,一些大的主教学校和修道院发展成为大学,是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
比较著名的有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
在学校组织上,中世纪大学分为两段(预备阶段和正式阶段)、四科。
预备阶段学习“七艺”,括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然后才能报考神学、医学和法学等科目,在入学年龄和学习年限上没有严格的规定,每科学习时间一般为5-7 年。
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是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为基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间不同,各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同样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变迁,教育受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制约。
关于近代教育起始年代的划分,教育界的争论很多。
我们一般认为,欧洲近代教育肇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成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而我国的近代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1904年“葵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
”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兵舰和鸦片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列强的人侵,一方面使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中国强行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的狂潮。
以“儒礼”为内容的传统教育主题已不再呈现独占局面,旧的教育主题开始受到冲击,产生腐败。
与此同时,新的、外来的——开始是裹着大炮的声威,新的教育主题开始萌芽、发展和壮大起来。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
其特征有: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科学教育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办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类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性”课程,开设“格物”、“天文”、“舆地”、“算术”、“化学”等。
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曾国藩是倡导者,他们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产生的,随后逐步酝酿成“实业救国”思想。
容闳、何启、胡礼垣在《新政论议》中指出:学校科目中应包括机器工务、轮船建法、电气制用、开矿理法、农务树畜等科,以期“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富国裕民之本”。
32.“广开学校”,创建新式学堂,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出于对传统教育的质疑,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并派“志趣1杨文花,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是近代教育的开端.科教文汇,2008(2),第204页.2《卡尔·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教育的发言记录》(1869年8月10日和17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16卷,第654页.3元青,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初探.天津:天津师大学报,1986(2)第30—32页.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的聪颖子弟去欧美留学,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还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科技人才。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
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
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
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
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9--1933年间的德国。
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
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又称纳粹德国。
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
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
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本文着眼的是第二帝国时期至第三帝国时期。
二、法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1、天主教会的教育1682年成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曾开办免费的初等学校,实行班级教学。
1684年开办了欧洲最早的师范学校——教师讲习所,训练初等学校的教师。
此后,教师讲习所还附设“练习学校”。
兄弟会学校在办学宗旨上虽是为了灌输宗教思想,但它对普及平民初等教育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中等教育方面,天主教会较多地保留了耶稣会的传统,不太注重与新教教派的争夺。
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天主教会则态度强硬,1638年大学停止向新教徒颁发学位,后来还禁止学习笛卡儿的著作。
巴黎大学神学院还把卢梭的《爱弥儿》列为禁书。
2、新教教派的教育他们反对天主教耶稣会的学校教育,反对对儿童横加压制和滥用惩罚,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
他们还反对单纯地以拉丁语教学,主张学习本民族语言和近代语,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和判断力,反对死记硬背,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等。
1611年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就是一个从事教育活动为主的教派团体,该会成员接受了笛卡儿的思想,尊重人的理性,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注重本族语和现代语的学习,反对体罚,主张用表扬与威胁的教育方法。
“圣乐会”所办的中学对法国中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变迁对法国的教育有着巨大影响。
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早已公开写进了大革命中各执政党的教育法案中,其中著名的有康多塞和雷佩尔提方案等。
康多塞方案要求国家承担全体男女公民免费的普及教育,设计出一种包括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中等学校和专科学校(大学)在内的统一的相互衔接的学校教育体系,实行统一的学校管理体制等。
针对康多塞方案中没有涉及实际操作问题,雷佩尔提在他的方案中主张建立“国民教育之家”(寄宿学校),通过向富人征税,给儿童免费提供衣食,保障教育的实施。
该方案很重视儿童的体育、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健壮、爱劳动、守纪律、富有知识的公民,成为真诚的爱国主义者。
教育对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的作用•要发展,和平是少了的,二战后虽然冷战几十年,全世界小战不断但没有再起大战,相对和平,战后的世界经济开始迅速恢复其实德日在二战后的经济和科技都迅速崛起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日在战前都在教育上投入大量国民资金虽然工业没了、城市没了但高素质的人材还在正是一大批接受过高级教育人才,让德日战后迅速崛起可以说,外部环境和内部的人才,都缺一不可看一下东德和西德的对比就能看出来共产主义下的东德一片死水再看一下韩国和朝鲜的对比所以说就算有再多的高素质的人材德国是当今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
在百余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来,德国曾三次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但它几经沉浮,无论所受到的阻力和困难有多大,都能迅速东山再起, 跃居世界经济的顶面。
德国经济发展原因,就是德国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形成了极具生命力的完整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以教育带动科技经济腾飞的发展模式,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德国首开德国经济硕士论文科教兴国的先河,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对现今的后发型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很值得国人研究和效范。
因此,德国试图对教育对德国经济腾飞的推动作用进行探讨。
德国近现代科技经济成就的回顾掀开世界工业发展史,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德国经济依靠教育推动科技和经济飞速向前发展的历史宏图。
这是德国经济有别于其他工业大国的特色。
正如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特拉所指出的:“正是德国人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1]。
对此,我们不妨采用德国经济硕士论文史实加以佐证。
当大英帝国登上世界经济的巅峰时,英国的社会生产值占到了世界生产总值的39%, 商船吨位几乎为当时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其强大的舰队也游弋在全球海洋的洋面上,其殖民地的范围几乎遍及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
而此时的德国经济还是一个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封建容克德国经济在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家,属于典型的后发型国家,其经济在英法等西方先进国家挤压的夹缝中艰难地发展。
近现代史中的教育与知识普及近现代史是一个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为主线的时期,其中教育与知识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近现代史中教育的发展和知识普及的过程,探讨其在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教育改革成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1. 提高普教水平:近现代各国普及基础教育的力度空前,严格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个公民接受平等的基础教育。
2. 培养人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教学改革: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引入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知识普及的重要意义1. 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和知识普及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科学文化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
2. 扩大社会公平:教育和知识普及的推进使得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缩小教育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 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提高了人们的技能和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创新和进步。
四、近现代教育与知识普及的案例分析1. 中国教育改革:近代中国通过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为近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 美国高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健全,其开放和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吸引了全球学生前来学习和研究,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 德国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职业选择和培训机会,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和高效。
五、教育与知识普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近现代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的经验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教育和知识普及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一、17—18世纪德国职业技术萌芽17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家。
同时在教育史上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以普鲁士教育为主。
(一)泛爱学校受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泛爱学校”。
其创始人是巴西多(J.B. Basedow1724—1790)。
泛爱学校的学习内容包括有实用知识、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
(二)哈勒学园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
在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是1695年弗兰克(A.H. Francke1663—1727)在哈勒开办的一所国民学校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施教并对贫家子弟免费提供教材此后又设立科学学校其中配备各种实验室、各类仪器、诊所、印刷厂、师范学校以及文科中学。
1708年哈勒学园的副主教席姆勒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
此后肄业于哈勒学园的赫克又于1747年建立了类似的学校所开设的实科课程更为广泛又附设工艺学习班、师训班影响更大。
二、19世纪—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一)19世纪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9世纪德国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令欧洲各国瞩目。
1806年普法战争和欧洲革命给德国教育发展带来了两次重大的冲击。
其实在18世纪德国就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
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得到政府的承认。
且于1859年颁布《实科中学课程编制》规定高级实科中学修业年限为九年。
然而此时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直到1870年才获得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在19世纪还建立了与大学功能不同的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从而奠定了德国现代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德意志帝国时期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外国教育史》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维多里诺2. 《巴尔福法案》3. 五项竞技4. 产婆术5. 恩物6. 赠地学院7. 骑士教育8. 毛雷尔法案9. 兰学10. 文雅教育11. 公学12. 《民主主义与教育》13、苏格拉底14“从做中学”15导生制16《理想国》17庆应义塾18“七艺”二、填空题1. 中世纪教育中的“前三艺”是文法、__________ 、___________。
2. 世界目前公认最早的学校是__________年___________(国)的宫廷学校。
3. 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他创办的教育机构叫____________。
4. 中世纪教育的两大系统是和。
5. 阿拉伯帝国的初等学校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是。
7. 文明古国的主要学校类型有宫廷学校、____________、文士学校和__________。
8. 中世纪教育中的“后四艺”包括算术、几何、________ 、_____________。
9. 罗马教育家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着。
10. 拜占廷帝国教育除重视“七艺”外,学生还需学习罗马的_________和________。
11. 法国社会学家______________主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2. 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的著名教育著作是___________,其主人公是 _________。
13. 法国费里教育法案中明确规定了免费原则、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
14. 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主要类型有主教学校、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
15. 斯巴达单纯注重_____________教育,以___________为培养目标。
16. 雅典教育注重体育训练,其项目有跑步、跳跃、_________、_________和角力。
德国初等学校的管理制度1. 教育背景德国的初等教育分为小学和续学中学。
小学通常为四年,学生入学年龄通常为六岁。
在小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需要通过一次考试,然后可以继续升入续学中学。
2. 学校管理团队德国的小学通常有一个校长和一支管理团队来管理学校的日常运作。
校长通常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领导,同时他们也与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协调。
此外,还有一些主管教务或学生事务的助理校长。
管理团队也包括一支辅导教师团队,他们负责学校的学术指导。
3. 教师管理小学的教师通常由学校的管理团队招聘,他们需要具有相关的教育背景和专业资质。
在教师团队中,通常也有一些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 学生管理小学通常有一名专门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他们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辅导工作。
学校也通常设立了学生管理委员会,由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来共同管理学生事务,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
5. 家长管理学校也通常设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学校管理团队和家长代表组成,来共同协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学校活动。
学校也定期举办家长会议,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6. 课程管理小学的课程通常由学校的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共同制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
学校通常也会选定一些核心课程,来确保学生们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7. 教学管理小学的教学通常由学校的教师团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并通过一些教学评估和反馈来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教师们也定期参加一些教学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8. 学校活动管理小学通常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这些活动通常由学校的管理团队和学生管理委员会共同策划和组织,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9. 班级管理小学的班级通常由专门负责班级管理的班主任老师来管理。
班主任负责每天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辅导,同时也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班主任也需要对班级的学习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评估。
第九章近现代学前教育实践学前教育发展的背景1840年至1688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始。
英、法、俄、德、美、日等国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近代资本主义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产生近代幼儿公共教育。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英国近代的学前教育背景:18世纪60年代,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妇女参加工作,儿童无人照料,近代英国学前教育以欧文幼儿学校为起点,形成规模浩大的幼儿学校运动,一度波及欧美各国。
一、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幼儿教育的发展(一)欧文幼儿学校的产生1、产生原因2、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1)教育内容:智育方面:提倡发展“推理能力”;提倡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实物教学;游戏场是重要设施道德教育:养成幼儿守纪律习惯,培养与小伙伴友好相处。
舞蹈、音乐和军事活动(2)教育方法:人道主义态度,反对责骂和体罚儿童;集体合作游戏;实物教学等3、评价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为近代学前教育开了先河,但将发展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具有局限性。
欧文幼儿学校: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欧文创办了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招收1—6岁工人子女。
重视幼儿智育和道德教育,提倡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采取开放教学形式,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孩子,反对责骂惩罚儿童。
这是英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为近代学前教育发展开了先河。
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1、创办目的:为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2、教育内容和方法:智育内容:国语、算数、自然、社会、音乐、宗教等。
方法:“开发教育方法”(5个方面)教具:“游戏场”“阶梯教室”“旋转秋千”“教学柱”“置换架”德育任务:预防贫儿道德堕落、消除不道德行为、培养德性方法:“爱”和“赏”3、对教师的要求:风采、气质、关于人性的知识、研究幼儿心理4、评价:过于注重智育内容,忽略儿童的理解能力,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