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七章___近代世界各国教育_ppt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88
第7章国民教育的滥觞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史上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路德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发起者是马丁·路德。
按照路德派教义,个人的信仰源于个体对《圣经》的独立的理解。
人人都应读《圣经》。
这种平等的观念反映到教育上则意味着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他认为应使每一个儿童,不分男女贫富都受到教育,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普及。
与普及教育的主张相联系,路德进而提出义务教育的主张。
他认为,对父母而言,使子女受教育是一种对于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对行政当局而言,使儿童受教育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应强迫父母把子女送入学校受教育。
对不承担义务的父母,国家应予以惩罚。
2.罗耀拉领导的(),是一种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
A.教区学校B.主教学校C.修道院学校D.耶稣会学校【答案】D【解析】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其首创者是西班牙人罗耀拉。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的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
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统称为学院,其中初级部5~6年,相当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学习内容以文学科为主,耶稣会学校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3.有关耶稣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完备的组织管理B.高水平的师资C.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D.顺应宗教改革潮流【答案】D【解析】耶稣会学校的教育富有成效,主要取决于:完备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师资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耶稣会教育有其致命的弱点,即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
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与民族国家的兴起相对立的。
必然因之而遭到各民族国家的拒斥,富有成效的手段服务于一个背时的目的,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结果必然为历史所淘汰。
4.下列选项中的学校与其他类型不同的是()。
A.免费学校B.贫儿学校C.流动学校D.文法学校【答案】D【解析】D项,文法学校是西方一种历史悠久的普通学校类型,英国近现代主要中等教育机构,收取学费,招收对象多为贵族阶层子弟。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7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交织在一起,相互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当时及其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复兴的内容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学科。
实质上,复兴古代文化只是口号,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复兴,而且是新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古典文化成为表达新文化的媒介。
(2)人文主义的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主要体现为以下特征: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①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
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学校建立起来了,教师为世俗人士,教授的也是世俗的人文学科,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
教育中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格里诺等人。
外国教育史课件一、古代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1. 巴比伦的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宫廷学校(培养高级官僚)、神庙学校(僧侣、寺庙接班人)、书吏学校(低级人才,如书函写作)。
2. 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高等教育,除此之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 古代埃及的学校(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书吏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 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普通文化课程,即读写、计算,尤重书写;(2)专门职业课程,即书函、律令等;(3)高级科学知识,如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力学、医学等。
教学方法:以机械教学为主。
灌输和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 婆罗门教育核心任务: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
“古儒学校”(12年)。
《吠陀经》(梵文学习内容)。
体罚。
教育对象:婆罗门、刹帝利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梵文《吠陀经》为主。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
2. 佛教教育教育主张: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性平等”。
主要场所:寺院。
教育目的: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地方语言。
教学方法: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高级阶段,争辩和议论。
简评:优: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对印度乃至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中国书院、思辨哲学等);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
劣:悲观厌世。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首先,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教育;其次,教育具有阶级性及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德、智、体及宗教教育;既有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有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及其一般特征。
(1)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强调尊重儿童,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思想。
其主要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二者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a、前期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维多里诺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于培养学生道德贫宗旨的重要性。
伊拉斯谟则主张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强调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
b、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
如拉伯雷提倡一种新的个人的教育自由观;主张身心并行发展;要求认识所有事物等。
蒙田提倡教育要培养一种具有渊博和实用知识的、有良好判断力和道德品质的、有良好体魄的新人。
②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路德新教强调国家应兴办学校,教育权应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
加尔文也提出了普及教育、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学习基督教教义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加尔文还亲自领导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
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这体现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目的的双重性,首先为了促进宗教信仰,其次才是为了世俗利益。
(2)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尽管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毕竟有共通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