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39
第七章德国教育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对德国教育历史演变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德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特点,深刻领会德国教育改革趋势。
考核内容第一节德育教育的演变(一)帝国时期以前的教育1.义务教育的实施2.教育机构收归国家3.双轨制的形式(二)帝国时期的教育1.福禄倍尔的幼儿园2.凯兴斯泰纳创立职业学校3.形成三类中学(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魏玛宪法》2.《基础学校法》(四)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教育目标及其后果(五)战后重建传统教育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2.《杜塞尔多夫协定》(六)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1.《汉堡协定》2.《教育结构计划》3.《教育总计划》4.东部地区的教育改造第二节德国现行教育制度(一)教育行政1.联邦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责2.协调机构及其职能3.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责(二)学制结构及其特点1.学制结构图2.义务教育3.德国学制的特点(三)各级各类教育1.学前教育(1)机构(2)性质(3)宗旨2.初等教育(1)机构(2)学制(3)目的(4)教学实施3.中等教育(1)机构(2)任务(3)教学实施4.职业技术教育(1)机构与任务(2)教学实施(3)双元制5.高等教育(1)德育高等教育的传统(2)机构(3)宗旨(4)学位(5)德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6.师范教育(1)机构(2)两个阶段训练制度第三节德育教育改革动向(一)初等教育改革主要措施(二)建立州一级统一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主要措施(三)改革高等教育1.改革大学的学习2.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一3.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地位(四)改革职业教育1.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措施2. 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措施六、德国《教育结构计划》的主要内容。
七、文化联邦主义的涵义。
八、高等学校总纲法的主要内容。
九、德育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以及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含义。
十、德国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含义。
十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的实质。
17-18世纪的德国高等教育从整体上看,17、18世纪德国的大学同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学一样,处于持续的衰退之中,传统大学形式甚至面临被废除的危险。
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近代大学的端倪开始初现。
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获得政府的资助,尊重自由的学术风气,引入现代科学和哲学,注重研究和教授的价值,形成了诸多现代大学的特征。
18世纪后半期,在启蒙运动及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当然,也受到哈勒和哥廷根两校成功改革的影响,德国天主教各邦普遍实施了大学改革运动,为19世纪德国大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图为1735年的哥廷根大学一大学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1德国早期大学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创办于1349年的布拉格大学(Prague),它也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第一所大学。
稍后又有了维也纳大学(1365年)、海德堡大学(1385年)、科隆大学(1388年)、爱尔福特大学(1392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罗斯托克大学(1419年)。
由于布拉格和维也纳已不在德国境内,人们习惯于把海德堡大学看作是德意志境内第一所古老学府。
上述大学受南欧和西欧影响颇深,是德意志本土诞生的第一批大学。
从1456~1506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又有第二批9所大学出现,它们是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1456年)、弗赖堡大学(1457年)、巴塞尔大学(1459年)、因戈尔施塔特大学(1472年)、特里尔大学(1473年)、美因茨大学(1477年)、蒂宾根大学(1477年)、维滕贝格大学(1504年)、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1506年)等。
虽然较之意大利、法国、英格兰和西班牙等国大学,德国大学是相当年轻的,但德国大学后来居上,对中世纪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统计,到16世纪初期,德国共有在校大学生4200人,与14世纪通常的1200人相比,增长数相当可观。
这种大量的增长被16世纪20年代爆发的社会和宗教纷争所阻止。
1526~1530年间,大学生总数降至650人,许多大学发现其接纳的学生降至以前的三分之一。
德国教育促进工业化的进展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 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其次,中等教育规模扩大,实现教育平民化。
德国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初等教育程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
而且,由于正处于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为各大学和技术高校培养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的中等学校①成为当时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和新兴经济资产阶级子弟们的热门学习去处。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德国教育体系中早分流制度的利弊。
早分流,即在学生年龄较小的时候就进行职业和学术的分流,是德国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
本文首先将对德国早分流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历史背景、实施方式以及现状。
随后,将详细分析早分流制度的优点,如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
也将深入探讨其存在的弊端,如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限制学生未来发展、加剧社会阶层固化等。
本文将对早分流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能够为德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arly diversion system in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Early separation, which refers to the separation of professions and academia among students at a young age, is a major feature of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Germany's early diversion system, including its historicalbackgrou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current situation. Subsequently, a detailed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early separation system, such as improving educational efficiency, promoting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meeting society's demand for talent. We will also delve into its drawbacks, such as potential educational inequality, limitations on student future development, and exacerbat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separ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education reform in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二、德国早分流教育的背景The Background of Early Diversion Education in Germany德国早分流教育,亦被称为“双轨制”教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论19世纪初德国洪堡教育改革作者:庞霄骁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3期“国家要富强,教育需先行”的发展理念在如今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然而,它最早是在德意志的现代化道路上得以印证的。
众所周之,如今的德国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而在历史上它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封建专制的不利状态中。
但是,德国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家统一,更在20世纪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探究德意志民族复兴的“秘诀”,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教育改革的影子,因为当时发达的教育为德国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智力的保障。
而德国教育之所以能在19世纪取得较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19世纪初的洪堡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奠定了19世纪德国教育繁荣的基础,是德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1808年12月,洪堡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任命为内政部文化与公共教育司司长,次年2月赴任。
威廉·洪堡是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依据新人文主义的教育主张,并吸收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等人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初等学校、文科中学和大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建立起一整套新的教育制度。
1初等教育近代以前,德国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教会神职人员和贵族等少数特权阶层。
但16世纪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影响到教育领域,德国普及教育的理念由此萌芽。
当时的新教教会为了使广大低层民众能直接阅读经文,进而对其灌输新教教义,迅速发展了包括德语学校等在内的许多初等学校。
17世纪时,许多公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
德意志早期统治者如此重视国民义务教育,主要是想借由教育训练忠顺的臣民和士兵,为自己侵略扩张、巩固政权的野心服务。
然而,由于国力困乏、经费不足、师资奇缺,义务教育并未有效实。
直到这次改革时,洪堡采取“教育服务于国民”的政策,才进一步推动了德国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在强迫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洪堡对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外国教育史——德国教育的发展第一节二战前(17C~20C)背景:17C德国封建格局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欧洲国家。
普鲁士经济恢复较快,势力最强,成为德意志各邦的表率和欧美各国的榜样。
一、17C~18C(以普鲁士教育为主)目的:巩固王朝统治特点:由国家兴办,由世俗政权掌握教育事业(一)初等教育(学前)学校类型:泛爱学校教学方式:适应自然,注重直观、寓教育于游戏,注重实用性与儿童兴趣教学内容:读、写、算、与宗教教育(4R)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重要地位,外语、体育、音乐、舞蹈等代表作品:《初级读本》(巴西多),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二)中等教育1、文科中学(前身是分级式拉丁学校)特点:尤重古典任务:升学预备教育、培养上层职业者2、科学学校、文科中学教育内容:实科内容教育对象:贫家子弟教学方法:直观3、骑士学院教育对象:上层贵族子弟教育目的:培养文武高官、巩固统治学校类型:文科中学、科学学校教学方法:直观(三)、高等教育1、哈勒大学教学内容: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占首要地位,不学拉丁文、希腊文教学方式:教自由、学自由2、哥廷根大学教学方式:讨论、实验观察二、19C(世界性的影响)(一)学前1840年,福禄培尔将自己创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二)初等教育特点:政府控制、速度加快学校类型:初等学校教学内容:4R,数学、自然、几何、等(三)师范教育特点:政府控制教学方法:理性主义教学内容:4R、宗教(四)中等教育1、文科中学一系列改革:首先,将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并规定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有进入大学学习或充任国家官吏的资格。
其次,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教资格,牧师不能进入中学任教。
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文科中学希望实行一种全面教育。
2、实科中学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标志着实科中学受到政府认可。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姓名:杨兰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学·世界史指导教师:赵士国20030401中文摘要r663942本文拟从德国教育改革入手,揭示出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之闻的关系。
文章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德国统一之前的教育改革。
16世纪开始的教育和宗教的逐步分离是德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直接引发了德国的现代化改革,洪堡的教育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洪堡的改革从基础教育人手,涵盖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了具有德意志特点的教育体制。
1815之后,德国的教育现代化道路遇到了挫折,但依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德国统一之后的教育改革。
这一阶段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一时期,德国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系,德国教育的发展使得德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德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德国教育改革的最主要经验是政府的作用、社会力量办学、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注重大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先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改革早期现代化良性互动Abstract,111ispaperintendstobeginwiththeeducationalreformofGermanyandtoreveal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ducationalreforrtlofGermanyandtheearlymodernization,whicharetobediscussedinthefollowingthreeparts.1hefirstpartmainlyconcentratesontheeducationalreformbeforetheremfificationofGermany.negradualseparationofeducationfromreligionwhichbeganinthe16thcenturyiStIlebasisofGerman’Smodernizationofeducation.The1807”theTreatyofTil8it,'direcdvstartedoffthemodem.izationreforminGermany,oneimportantpartofwhichWasHumbold’Sed—ucationalreform.Thi8educationalreformstartedwithelementaryeduca—bo山intermediateandhishereducation,andestablishedalltion,coverededucationalsystemwithtypicalGermancharacteristics.After1815,despitemanyfrustrations,extraordinaryachievementsweremadeinGermanyontheroadtothemodeiafizationofeducatiOn.11lesecondpartmainlyanalysestheeducationalreformafterthereuni・ficationofGermany.Brilliantachievementsweremadeinthereformofele-intermediateeducationatthisstage,especiallyinthefieldsofmentaryandintermediatevocationaleducationandhishereducation.Duringthisperiod,theeducationwascloselyrelatedtothemodernizationdrive.,111edevelop—mentofeducationwasconducivetotherapidgrowthoftheeconomicstrengthandcomprehensivenationalpower.吼ethirdpartmainlydiscussesthesuccessfulexperienceintheeduca—tionalreformofGermany,themortimportantouesofwhicharetheroleofgovernment,thesocialforcesnmningschools,deepconcernsaboutthestudyofnaturalscienceandgreatattentionstotheguidingroleofuniversi.tiesiSthecourseofmodernization.KeyWord:theeducationalreformtheearlymodemizafionpositivemutual—cooperationH引言课题的理论和现实意见德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之一,它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早期现代化进程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典型。
历史上的德国曾长期四分五裂,落后保守,虽然直到19世纪才迅速崛起,但在短短几。
卜年里实现了国家统一,完成了工业革命,较快地赶上了英法等国,并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
德国现代化之所以后起而迅速.上i成效卓著,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现代化开始之初,德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在国家不统一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现代化这种“一次性的进程”,并在此进程中实现国家的统一。
可以说,教育改革与德国的统一和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德国从统治集团到普通群众都十分重视教育,历届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促进了思想意识现代化,进而促进了政治、经济现代化,为德国的统一、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探讨研究德国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对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德国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一直贯穿于整个19世纪,以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为终结点。
本文将主要考察这一历史阶段德国教育的改革状况,并将它与德国现代化这一过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德国的统一和现代化都是以普鲁土为主线的,德国的现代化模式一般也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普鲁士出于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加之欧洲新思想、新科学的流行,统治者和民间团体在教育上都有所作为,成为德意志各邦的表率,甚至成了欧美各国的榜样。
为了方便起见,叙述这一个时期的德国教育发展状况将以普鲁士为主线。
这个历史阶段德国的教育以1871年德国统一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l课题研究动态对于德国教育的研究,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出现了许多专著和论文。
许多学者对德国的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朱文章的《德国基础教育述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对德国的基础教育进行的了概括性研究。
李盛兵《德国博士生教育高水平的原因》(《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汤长兴《德国的高等教育》(《教育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洪堡的教育改革理论与德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年第3期)则重点研究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兴起。
关于中等教育的文章有石欧的《试论德国“双元制”中等教育及其现实功能》(《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周谊《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和赵耀辉《德国的职业教育》(《农业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姚大学的《近代德、美、日三国教育改革与现代化》(《华中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和谷贤林的《德、美高等教育互动研究》(《首都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则对德国与其它发达国家的教育的互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专著方面,有Carl..Lankowsl的《Breakdown,Breakup,Breakthrou曲一Germany’sDiffi—cultPassagetoModernity)>(NewYork・Oxford,1999)和德国弗・鲍尔生的《德国教育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郭少棠的《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但是目前国内对德国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德国教育与德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论述较少,周小粒、姜德昌的《近代德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正是在以上基础上,本文拟对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在对德国教育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揭示其与德国现代化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德国统一前的教育改革(1807—1870)(一)初期教育改革:教育和宗教的逐步分离德国最初的教育改革和宗教改革密不可分,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
中世纪的教育是一种私立、宗教、愚昧、贵族的,与现实生活远远隔离的教育。
从中世纪神学教育向公立、世俗、科学、普及型的现代教育转变,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实现的。
对于德国来说,幸运的是当时的宗教改革派,从路德派刭虔诚派,都把教育看作是向广大普通人民灌输教义的有力工具,先后创办了初等学校——德意志学校的前身(包括女子学校)、拉丁学校和文法中学——文科学校的前身。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说:“即使没有灵魂、天国、地狱,只有世俗事务需要考虑,也必须有良好的学校,培养善于治国的男子和理家的女子。
”这种重视教育的思路使得德意志的教育现代化在神学的挤压下有了发展的基础。
各个邦国受路德思想的影响,从巩固自己小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从J6世纪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规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上学。
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则要求开列6—12岁儿童的名单,以保证适龄儿童入学。
早在1713年,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一世就接连发布多项教育改革法令,详细规定了政府开设学校、强迫进行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学校课程、教师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到了18世纪中期,仅在普鲁士王国就已经开办学校2千多所,同时率先在全世界实现了强制义务教育。
1763年菲特烈的继承人、以标榜“开明君主制”闻名的弗里德里希(1740~1786)颁布“普鲁士乡村学校法”,它被称为普鲁士学校的一个总法令,明文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入校学习,否则对父母课以罚金。
当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
1794年,弗里德里希大帝3颁布了《公民法》,从教会手中正式夺取了教育领导权,这表明18世纪末德国的学校教育向世俗化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