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20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与特点一、自然环境✶广义的自然环境,泛指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科学的涵义,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气、水、土地、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环境要素,这些自然物质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自然环境。
✶它有别于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建造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工矿区、农村、社会等环境。
二、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都称为自然资源,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
土地、森林、草场、矿物、太阳能等。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根底。
自然资源的分类无限资源有限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无限资源:泛指取之不竭的资源,故又称非耗竭性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许多气候资源就属于这一类。
它们随着地球形成及其运动而存在,根本上是持续稳定产生的。
但人类的某些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它们。
例如到达地球边面的太阳能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大气污染状况和污染程度。
有限资源:也称耗竭性资源,次生性的资源。
这种自然资源的特点是在地球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形成的,质和量是有限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
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指通过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或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水和土地资源等。
✶特别指出,土地属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土地肥力可通过人类措施和自然过程而不断更新。
但土地又有不可更新的一面,因为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能使土地丧失其固有的生产力特征〔肥力〕,恢复更新要很长时间。
✶各种资源的更新、恢复的速度是不同的。
据研究,自然形成1cm厚的土壤腐殖质需要300-400年。
次生林恢复要数十年或上百年,取决于受破坏的程度。
假设形成或更新的速度极慢就成为不可更新资源。
自然环境教案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在内的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
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的责任,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自然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建议课时:1小时)自然环境是什么?自然环境是指包括地球表面的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
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生物圈的平衡。
自然环境的重要性:1. 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如水、食物、能源等。
2.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
3. 影响气候和天气,保持地球的温度适宜。
4. 增强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5. 为各类生物提供合适的栖息地。
第二节:自然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建议课时:2小时)1. 减少污染:a. 减少废物和污水的排放。
b. 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c. 促进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
2. 保护物种多样性:a. 禁止非法狩猎和捕捞。
b. 创造合适的栖息环境。
c.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3. 节约资源:a. 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浪费。
b. 降低能源消耗,采用节能设备。
4. 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和工业:a. 使用无毒农药和有机肥料。
b.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
第三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建议课时:2小时)1. 利用互动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美好和脆弱。
2. 组织环保相关的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媒体报道的环保新闻,增加他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和理解力。
4. 在课堂上播放自然保护的相关视频和纪录片,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针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实际行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第一节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1. 大气环境对人类的影响1.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组成的,不同层次的大气对地球上的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1.2 大气层的温度变化及原因地球大气层温度随高度不同而变化,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特性。
1.3 大气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大气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包括气温、湿度、行星辐射等都对人类有很大影响。
2. 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2.1 水资源的构成及分布地球表面水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对不同地区的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地球运动与时间3.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一天的起始和结束,对人类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3.2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交替和昼夜变化,影响着农业和人类的生活习惯。
第二节我国的自然环境1. 我国的大气环境1.1 我国的大气环境特点我国的大气环境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
1.2 大气污染和防治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不可忽视。
2. 我国的水资源2.1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我国水资源不均衡分布,南水北调工程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对我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重要意义。
2.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我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面临着日益加大的压力,有效保护水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 我国的气候3.1 我国的气候分布我国的气候分布多样,从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
3.2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工业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1 工业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工业活动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
1.2 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各种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对减少工业大气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渗透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四大循环及地理过程。
(2)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选择性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拓展与延伸,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几章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讲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宏观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第二节差异性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安徽省马鞍ft市高二学生,对安徽省本土自然环境较为熟悉,之前已经学习“大气、水、地貌”以及生物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解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奠定基础。
同时,在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时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但之前的学习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对具体的区域地理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欠佳,加之本节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
因此,需要使用案例及相关熟悉的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掌握和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区域综合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产生的整体功能。
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处理材料信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结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
(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综合思维)4.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目标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__________、水、土壤、________、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____________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三大类循环简图(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______________,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类型和特征生物对水文条件具有反作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生物入侵可能影响地下水位,如桉树被称为活体抽水机,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与生物土壤影响生物分布我国南方低山丘陵贫瘠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生长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生产者和分解者相互作用形成土壤,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读“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对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2.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文B.地貌C.植被D.气候(2023·山东青岛期中)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由珊瑚、贝壳砂构成,质地疏松。
各岛屿面积小,鸟类多,有200余种植物。
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
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
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
并能够说出每一个山脉的走向。
(三)动手活动教师课前准备好我国轮廓空白图,上课的时候分发给每个小组二人一张。
教师要求:现在拿出你们的我国轮廓空白图,同桌二人合作,在空白图上可以用彩色笔画、可以用橡皮泥捏、也可以用事先准备的其他材料标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的位置和名称,十分钟后展示在你们小组的课桌上,让其他小组长评出优秀作品。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观察,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十分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让其他组的组长选出优秀作品,然后教师再选出三份班级内的优秀作品,并且粘贴在前黑板上,然后教师点评优秀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四)读图析图教师要求:仔细读教材p.23图2.2,注意观察颜色的变化,注意比较图中各个地形区的面积大小、位置和边界。
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最高的高原是,最平坦的高原是,纬度最高的盆地是,面积最大的盆地是,海拔最高的盆地是,长江流经的盆地是。
教师补充性点拨:土质疏松,沟壑纵横的高原是黄土高原,崎岖不平,多梯田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2.仔细读教材p.23图2.2及相关内容,完成教材p.25~26的活动3。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类型是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3.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24图2.3“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让学生找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所占的比例。
教师过渡语:一般我们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看图说出我国山区的面积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山区面积广大。
4.仔细读教材p.23图2.2,注意不同地形区位置的变化,说出我国地形分布的特征。
(五)合作探究山区地势崎岖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是可以发展旅游业、畜牧业、采矿业等产业。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怎样因地制宜发挥山区的优势,让山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教师先组织学生思考一分钟,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点名,班级内展示交流,进而对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进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