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八下《5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课件_1
- 格式:pptx
- 大小:15.85 MB
- 文档页数:48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5章认识大洲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
所以,不同的教材版本,出现不同的学习区域。
中图版地理教材在“认识大洲”这部分的内容中,只选取了“亚洲”一个区域来学习。
虽然各种版本的教材选学不同的大洲,但是,它们都涵盖了认识“大洲”的所有课标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具体的“大洲”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是要通过深入学习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在学习亚洲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
这样,学生通过“区域要素”的学习之后,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例如,学生以“亚洲的地理位置”为案例,达到“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一课程目标后,当学生以后独立学习非洲或其他大洲的地理位置时,会知道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别说明它的位置特征,并且知道可以“运用地图”来获取相关信息。
在这里“亚洲”的具体的区域知识是学生用来说明、理解、掌握某个地理原理、规律或关系的“实例”。
所以,在“亚洲”的教学设计中,学习方式以案例方式为主,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区域的方法,并会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亚洲的位置、世界第一大洲。
2.要求学生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知道中国位于东亚区。
3.要求学生掌握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青藏高原和主要河流。
4.要求学生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的特点。
5.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利用气候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6.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形分布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和水旱灾害的形成。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亚洲气候分布图、亚洲地形填充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大洲和大洋、世界的气候这两部分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亚洲在世界上的位置?亚洲的位置出示亚洲地形图。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指图讲述)生: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北临北冰洋、东面、东南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面是欧洲和非洲。
(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世界最大、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有长江、黄河、世界人口最多)师(指挂图):哪个洲最大?生:亚洲。
一、世界上最大的洲(板书)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亚、欧、非三大洲分界线吗?请一名同学在挂图上依次指出来。
生(指图回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尔其海峡和苏伊世运河。
师:刚才同学回答说亚洲最大,现在请同学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师:请同学从亚洲跨越的纬度方面去查阅地图,同时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生:亚洲北到北极圈以北,南到赤道以南,跨越纬度80度左右,东西距离10000多千米。
师总结:亚洲是跨越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的大洲,面积最大的一洲。
师:讲述亚洲的六大分区,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方位,属于哪一个分区?生:在亚洲的东部,属于东亚。
师:列举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个国家。
过度:我们知道了亚洲的位置、大小这些基本知识后我们来认识亚洲的——二、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板书)1.地势特征(板书)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亚洲中部的青臧高原、它在亚洲的位置并根据其颜色判别其大致海拔。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关心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难点:亚洲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课件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总结提升:教师总结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亚洲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特点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