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 格式:pptx
- 大小:17.04 MB
- 文档页数:10
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1、亚洲的地理位置:P2图6.2亚洲的范围,地处东半球、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亚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
它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2、亚洲地形P4图6。
5,能在图中找出下列主要地形区及河流: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大山脉)、珠穆朗玛峰(最高峰,8844.43米)、青藏高原(最高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最大平原)、里海(最大的湖)、贝加尔湖(最深蓄水量最大湖泊)、死海(世界陆地最低点)、阿拉伯半岛(最大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马来群岛(最大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亚洲地形的特点:1)地面起伏大2)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3、P7图6.9,亚洲气候的特点:1)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共计9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分布范围,如分布最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夏季温和湿润,冬季严寒而干燥。
)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4、P9图6.12,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由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由赤道向北向南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和热带沙漠,地中海气候。
南北对称的原因是(1)以赤道为中心,南北纬度对称(2)地形分布差异较小。
第二节人文环境1、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共计6个。
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印度尼西亚.2、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3、P12图6.16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印度河流域(古印度);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巴比伦),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
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第1篇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1、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半球位置);周边的海洋:东—太平洋、北—北冰洋、南—印度洋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一是面积最大(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二是跨纬度最广(大致位于10°S——80°N之间),三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大洲分界线(结合图):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又名黑海海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4、亚洲6个分区:看课本P3图“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着重了解不同分区的一些主要国家。
5、亚洲的地形特点——⑴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⑵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P4图亚洲的地形要结合图重点记)6、气候: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记住P7 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各个气候的特点: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气候特点解析: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
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
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单元主题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单元主题复习教学设计,主要涉及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资源等。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亚洲地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课,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但部分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如亚洲气候的特点、亚洲的地形特征等。
此外,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不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2.难点:亚洲气候的特点、亚洲的地形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全面的认识。
2.分析法: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总结法: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涉及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亚洲各地的自然环境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展示和分析。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分组讨论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对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系统的讲解,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资源等,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全面的认识。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其中包括了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各个方面。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和地图。
2.准备相关的视频和实例。
3.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资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和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挑战和机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
(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书记员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
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
(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
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习目标。
教师归纳小结:地势的高低影响了河流的流向,使得亚洲的河流分布特点是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Asia is the largest continent in the world.2.亚洲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地形。
Asia has abundant resources and diverse landforms.3.亚洲有很多高山,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和乌拉尔山脉。
Asia has many high mountains, including the Himalayas and the Ural Mountains.4.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
The Himalayas are the highest mountain range in the world, and also the location of the world's highest peak, Mount Everest.5.亚洲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长江和黄河。
Asia has the world's longest rivers,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6.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rivers in China.7.亚洲还拥有许多美丽的湖泊,例如巴音布鲁克、贝加尔湖和死海。
Asia also has many beautiful lakes, such as Baikal, Lake Baikal and the Dead Sea.8.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
Lake Baikal is the deepest freshwater lake in the world.9.亚洲有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从热带雨林到寒冷的高山气候。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系别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年级14级地理科学学生姓名李彦霖学号2014030641013见习时间2016年11月24日指导教师郭翠恩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
本次说课主要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4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环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和部分亚洲国家的地理知识,对亚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还没有系统的认识,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让学生明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环境的特点。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特点。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视频。
2.准备PPT,展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3.准备学生活动材料,如地图、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亚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环境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观察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特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并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关心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2.难点:亚洲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课件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总结提升:教师总结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亚洲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特点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