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现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调整,由发达国家实施并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国际分工体系,正快速向经济全球化演变,市场经济作为配置生产要素的一种重要机制,正朝着世界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正改变着国际分工中的格局,使得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在国际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除对外贸易之外,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发达国家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手段。而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其在新的国际环境中的地位,并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改善目前处境的重要措施。而中小企业也以它灵活性强、及其相对技术、区位优势越来越活跃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舞台上。中国目前正进行着以符合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改革,趋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经济体系给中国改革和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政府适时提出“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发挥本国传统贸易的参与优势,另一方面,利用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有效流动,根据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具体特征,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余缺调整。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已有海外投资企业已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境外企业(中资类金融企业除外)7470家,协议投资总额150多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113.27亿美元。在7000多家的海外投资企业中,投资规模在3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占了将近60%的比重,它们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现。二、前沿发展情况1、现阶段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自然也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企业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为代表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市场控制理论、国际竞争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 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体系,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为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1)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①垄断优势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 , 1960) 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 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

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 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 , 1969 , 1975) 的补充发展, 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的情况下, 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 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 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②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on , 1976) 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Rugman , 1981) 在他们合著的《多过企业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两位教授把着眼点放在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交易成本上。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管理及销售技术等信息与知识产品) 价格难以确认,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跨国公司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市场不完善带来的供需交换不能保证进行的问题。这样才能减少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利润。内部化理论给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是,跨国公司要努力构建以跨国公司母体为核心的企业网络体系,并在这一网络体系内控制和使用中间产品,从而实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标。③边际产业转移理论。20 世纪70 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把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以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比较成本为基础,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果,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 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也是接受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依次进行。小岛理论虽然不能完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但我们可以从另外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初期的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以成熟技术和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生产要素开始国际化经营的,因此该理论也可以用以指导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社会实践。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④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内部化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决策问题,但尚无一理论能够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问题。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约翰·邓宁(John Dunning) 教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全面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投资方向三个主要问题。邓宁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资源禀赋学说等理论优点,从所有权优势(即垄断优势) 、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对对直接投资有着较为完整的解释力。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也证实了邓宁理论的正确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2)发展中国家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随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也日益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探讨,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 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威尔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 虽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但这却正是其特有的优势。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且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的市场需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同时具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的优势, 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争。同时,威尔斯指出“保护出口市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由该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 也能够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 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英国学者拉奥(Lall , 1983) 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 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 认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然表现为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 有自己的“特定优势”。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 而是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 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坎特威尔和

托兰惕诺(Cantwell & Tolentino,1990 ;Tolentino,1993) 针对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时候, 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该理论指出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且与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 并且进一步认为可以预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 显示出技术引进对本国产业转换和升级的推动作用。(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
中国学者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表现为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实证分析, 考察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优势、投资方式、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等。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方面, 中国学者也做了深入研究, 有些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孙建中(2000) 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 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该理论认为,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但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 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呈现出多极化和综合型; 同时与被投资的东道国相比又具有多层次、综合性的差别优势;而且对外直接投资的各个阶段并存、技术结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全方位性,这三个因素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动, 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 进而取得综合效益。研究FDI理论对于我国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各种观点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外直接投资有积极的指导意义。2、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热点与创新
从以上观点和模型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目前关注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优势、投资方式、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等。具体到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就是研究开展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以及如何进行等。同时,目前的研究还把目光投向寻找更合理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外直接投资,从而促进我国微观经济主体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