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16
2014 · 7(中)CHINA HEALTH CARE & NUTRITION 临床分析与探讨·4778·康状况,提供健康咨询,指导患者用药,提醒其及时复诊,让患者时刻感到医护人员对她的关怀,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4 加强沟通交流是搞好护理工作的通道。
人性化护理最重要的是人文关怀的服务。
人文关怀需要的是关怀以及双方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4.1要求护士在与产妇接触时要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还应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尤其注意不要对产妇使用床号称呼。
文明语言不仅体现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还让产妇切身感觉到被尊重,缓解产妇及家属的紧张心理状态,拉近医患间的距离。
4.2沟通交流要用心交流,杜绝背书形式宣教。
4.3交流时要注意交流环境的选择,交流语气温和交流语速适中,以及面部表情的自然甜美。
同时医护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同情心,要体现出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使产妇从内心中感到真诚与温暖,一个人的感情和个性的释放需要好的听众,尤其是产妇,她们在生育过程中有许多为什么?需要听众更需要交流,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多与产妇进行交流,多多聆听产妇的心声,让产妇对护理人员充满足够的信任和好感,在交流沟通中要耐心地对其疑问进行解答,这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还有助于促进产妇的尽快康复。
5 结语人性化护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让产妇在心理上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以配合治疗工作。
人性化的护理工作,就要从小事做起,转变服务理念,实现换位思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采取“一对一”的全程专业化护理服务,加强与产妇的交流与沟通,为产妇创设良好的住院环境,这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职业形象,增加产妇及家属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使产妇获得足够的愉悦感。
65例内科腹痛患者临床分析张成吉(大连金州中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6100)【摘 要】目的:探讨内科疾病导致腹痛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PICC置管送⼊困难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8例2019-08-14经外周穿刺中⼼静脉置管术(PICC)是⼀种⽅便、有效、创伤⼩、安全性⾼、并发症少的置管技术1,且置管保留时间长,可减轻病⼈痛苦,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便,⼴泛⽤于肿瘤化疗,成⼈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营养通路的建⽴。
2010年3⽉~2011年11⽉进⾏PICC穿刺术,置管过程中出现导管送⼊困难患者8例,本⽂对其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法本组患者8例,男2例,⼥6例,年龄35~67岁。
其中乳腺癌3例,直肠癌2例,⼄状结肠癌1例,卵巢癌1例,淋巴癌1例。
PICC置管穿刺部位:贵要静脉2例,头静脉4例,肘正中静脉2例。
⽅法:本⽂8例PICC导管均使⽤德国贝朗公司⽣产,导管型号257型,长度45cm,管径0.8mm×1.4mm/18G,流速10ml/分,单腔导管;均使⽤常规⽅法置管,导管送⼊时阻⼒⼤,并有回退现象。
结果本组导管送⼊困难8例,其中3例穿刺成功后经多次送导管均达到所需长度,5例经多次送管后均未能达到所需长度,保留⼀段在⾎管外,敷贴覆盖。
讨论原因分析:①操作者因素:PICC置管过程中,穿刺成功是送管顺利的先决条件,如护⼠在操作过程中对静脉缺乏信⼼、选择的⾎管弹性差、⾎管的静脉瓣多、静脉分叉、送管速度过快,导致送管不成功。
②患者情绪紧张:患者未接受过PICC,在进⾏PICC操作过程中出现紧张、肌⾁收缩、穿刺刺激引起的⾎管收缩或痉挛,导致送管不顺畅或送管困难。
本组中有3例患者送管时紧张,第1次送管时有阻⼒未成功。
予以暂停送管、热敷、轻揉上臂、转移注意⼒,再次送管成功。
③体位不当:PICC置⼊时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上臂外展90°⾓。
其中1例因送管时上臂未外展,出现导管送⼊时阻⼒⼤,并有回退现象,后经调整患者肢体位置,外展穿刺侧肢体约90°⾓后送管,顺利到达所需位置。
④⾎管因素:选择暴露少、弹性差、⾛⾏不清的⾎管,导管送⼊困难。
792019.07基础研究一例PICC 置管误入动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温雪华柳州市人民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6【摘 要】本文通过对本科室一例PICC 盲穿误入动脉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从解剖、病理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寻找原因,提出护理干预和对策,减少或避免 PICC 置管异位的发生,提高PICC 置管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PICC 置入术;动脉;护理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4岁,诊断:1.结肠癌并肝肺转移2.梗阻性黄疸。
患者2011年11月30日在外院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使用PVC 予行多程多方案化疗,病情持续进展。
2018年5月下旬开始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剧,于2018年6月17日在外院行胆汁体外引流,黄疸无改善。
2018年6月22日至我科继续治疗。
患者疾病终末期,精神、食欲、睡眠差,大便变白,小便变黄,量正常,体重进行性下降,为予患者行肠外营养治疗,经患者同意后,给予患者行PICC 置入术。
2018年6月25日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Fr 单腔PICC故均占15.13%;老年组中心血管疾病死亡占38.56%,为老年组死因首位,呼吸系统疾病(22.21%)和肿瘤(14.09%)分别排名第二、三位。
心血管疾病在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均为死因顺位前三,同时均为中年组和老年组的死因顺位第一。
不同年龄组间,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交通事故、肿瘤、其它原因疾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同性别的根本死因分类和死因顺位男性交通事故和意外的死亡率高于女性(P<0.05)。
男女性间,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其它原因疾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中讲到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PICC置管致淋巴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因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护理工作量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 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
穿刺点体液外渗即为其中之一, 尤其是多次穿刺造成皮下组织损伤, 组织液、淋巴液渗出, 长期不愈合, 给患者带来不便, 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困扰。
本科收治了1例PICC置管后淋巴液渗出的患者, 经对症护理后疗效较好。
一、病例介绍患者, 女, 52岁, 因“右侧副乳腺癌、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1年复发”收入院。
患者既往接受过8个周期的系统化疗, 血管破坏严重, 本次入院给予“紫杉醇+卡铂”解救方案化疗。
化疗前经患者左上肢贵要静脉行PICC穿刺置管术, 经3次穿刺后置管成功, 按压穿刺点30min, 穿刺处敷料无渗血渗液。
次日换药亦无明显渗血渗液。
5d后观察穿刺点周围及导管固定翼处透明贴膜松动, 似有液体渗出, 遂揭开透明贴膜, 发现固定翼下方有少量乳白色胶状物(经确诊为淋巴液) 渗出,10d后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湿疹及片状破溃。
经过对症处理、无菌换药40d后, 淋巴液停止渗出, PICC导管通畅, 破溃皮肤愈合良好, 置管肢体无肿胀。
不良事件分级分类:本案例II类事件E级损害程度不良事件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并需进行治疗或干预二、原因分析患者既往接受过多次化疗, 周身血管破坏严重, 质脆无弹性, 置管时反复多次地穿刺或送管, 破坏了细小的血管及淋巴管, 导致血液或淋巴液渗出。
渗出的体液积聚在不透气的透明贴膜下, 高温、潮湿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置管处流出的血性液体、分泌物等是致病菌良好的培养基, 易发生湿疹样皮肤反应, 致皮肤破溃。
深静脉置管形成了人体与外界的直接感染通道, 患者多次化疗后,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以上原因均可造成局部皮肤甚至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感染。
三、护理对策3.1 换药每日或隔日一次, 注意无菌操作。
193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月第19卷第2期·综述及个案报道·银屑病患者PICC 置管一例的护理案例分析张健1△ 董玲1 毕延敏21.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胸泌外科,山东新泰 2712192.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山东新泰 271219【摘要】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临床常用的技术,为患者建立安全的静脉输液通路,在患者带管过程中很多患者有局部皮疹发生,笔者遇到1例银屑病患者局部皮肤发作的病例,经过护理,顺利完成治疗周期拔管。
【关键词】PICC,皮疹,银屑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4-5249(2021)02-0193-02银屑病作为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1-2],特征为红色或棕褐色斑丘疹或斑块,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多半生于头皮及四肢伸面,极少数患者有脓疱性损害或关节炎症状,或是全身皮肤发红、脱屑而呈红皮症。
世界范围看,银屑病患者在自然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1%~3%。
据1984年我国大规模人群调查报道,我国的总患病率有0.12%,比欧美低得多。
我国银屑病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
银屑病的病因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最后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发生增殖。
银屑病具有遗传的倾向,患者也具有一定的易感性。
国内报道有家族史者为10%~23.8%,国外文献报道有家族史者大约占30%,本病有种族差异,黑种人少见,中国人银屑病易感基因和晚期角质化包膜(late cornified envelope,LCE)基因、5号染色体(IL-12B)、HLA-C等有关,也有感染因素,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多种。
免疫方面T细胞真皮浸润也是本病重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3-4],这表明免疫系统涉及本病的发生与发展,推测皮损中活化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IL-1、6、8和IFN-γ等)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生,促发并且维持银屑病的病程,朗格汉斯细胞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48例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摘要目的分析PICC导管发生异位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方法对48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8例导管异位病人中,误入颈内静脉24例,位于锁骨下静脉9例,反折至胸壁静脉4例,反折至腋静脉2例,进入右心房6例,至对侧锁骨下静脉3例。
经处理后39例置于上腔静脉,4例由于血管条件差调整失败置于锁骨下静脉,5例更换肢体重新穿刺成功。
结论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血管、正确的体位、准确的导管测量及有效的心理指导可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关键词PICC;导管异位;原因分析;防范措施近年来,经过外周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易于护理的深静脉置管途径[1]。
然而,PICC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6.63%~24.60%[2]。
导管异位可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PICC置管中,48例发生导管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8例导管异位患者,男37例,女11例,年龄41岁-82岁,平均年龄67岁。
肺癌22例,乳腺癌8例,脑梗死7例,矽肺6,食管癌3例,结肠癌2例。
75岁以上的患者32例,占66.67%。
穿刺静脉中,贵要静脉23例肘正中静脉11例头静脉14例。
1.2 材料选用美国BD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全型PICC导管(5Fr或4Fr)。
固定材料均用3M公司生产的10 cm×12 cm的无菌贴膜覆盖。
1.3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X线摄片定位是PICC 置管后头端定位的金标准。
T5-T7 为PICC置管适宜位置,T4相当于胸锁关节位置,T5相当于上腔静脉上段,T6-T-相当于上腔静脉中下段,T8以下为进入心房[3]。
于跃等[4]认为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应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
引言概述
在临床实践中,PICC (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是一种常见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
它通过经皮穿刺的方法将导管插入至上腔静脉或颈内静脉,以便提供药物静脉输注、液体输注和血液采集的途径。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PICC的应用、注意事项以及相关并发症,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实践指导。
正文内容
1.案例背景介绍
1.1患者基本信息
1.2就诊原因
1.3临床诊断
1.4需要置管的原因
1.5选取PICC的理由
2.PICC置管的操作步骤
2.1预置管准备工作
2.2术前皮肤准备
2.3置管操作过程
2.4确认置管位置
2.5固定和固定后的护理
3.PICC的临床应用和适应症
3.1肿瘤患者
3.2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3.3肾透析患者
3.4输血需求较大的患者
3.5重症监护病房患者
4.PICC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4.1血栓形成
4.2输液反应
4.3污染和感染
4.4导管脱出和堵塞
4.5血管损伤和气胸
5.PICC的护理和后期管理
5.1皮肤和导管口的清洁
5.2导管周围的固定和包扎
5.3导管的刷洗与冲洗
5.4导管的拔除和更换
5.5使用和维护导管
总结。
PICC置管的护理时间:2009年6月地点:妇二科护士站参加人员:妇二科全体护士病例介绍:患者宋美荣,女,66岁卵巢癌术后病情略微平稳为求进一步治疗,转来我科。
患者一般情况差,自带锁骨下静脉置管,入院后给于静脉输液,行抗炎营养支持治疗,输液过程中正压接头有破裂,大夫给予拔管。
于左臂给于PICC 置管,继续输液治疗。
其间严格按照护理程序护理。
一般情况好转后,给予静脉化疗,后好转出院。
【概述】化疗是肿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常承受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痛苦,而血管的破坏,往往会影响患者下一个周期的治疗。
因此,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而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化疗过程顺利地完成。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方法。
PICC在直观下进行操作,程序简单易掌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
另外,导管易固定,不易滑脱,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在床旁即可进行。
采用PICC可保护上肢血管网,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化疗对外周静脉的破坏。
【方法】1.用物准备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1个,无菌手套2副,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数支,根据穿刺包不同,可备止血带、碘伏、酒精、棉签、皮尺、20 ml注射器、3L粘贴伤口敷料、脱敏胶布。
2.患者准备平卧位,手臂外展呈90°3.选择静脉确定穿刺点首选贵要静脉,因其直、短且静脉瓣少,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左侧的静脉路径较长、较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故插管最好选择右侧。
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系统,且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4.置管测量出所需导管的长度(穿刺点至胸锁关节然后下行至第三肋间,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
PICC置管送入困难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8例PICC置管是一种常见的静脉导管置管方法,用于输注药物、输液和抽取血液等操作。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对PICC置管送入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供参考。
第一例:血浆胶体渗透压不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不稳定是PICC置管送入困难的原因之一。
血浆胶体渗透压不稳定会导致静脉管腔内压力增加,使得导管无法成功送入。
护理对策:1. 在置管术前测量胶体渗透压,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置管。
2. 在置管前通过输注高渗透胶体溶液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导管送入困难的情况。
3. 确保患者的水盐平衡,避免血浆渗透压的波动。
第二例:弯曲导管导管在送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弯曲,导致进展困难。
弯曲导管也可能会导致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
护理对策:1. 确保导管的选择和尺寸合适,避免导管太细或过长。
2. 在送入导管过程中,患者保持平卧位,避免不必要的运动。
3. 遇到导管阻力较大时,及时停止送入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医生可通过X线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弯曲导管并进行修复。
第三例:血管痉挛血管痉挛是导致PICC置管送入困难的原因之一。
血管痉挛会使得血管变窄,导致导管无法成功送入。
护理对策:1. 提前预热导管,使其达到与体温相近的温度。
2. 放松患者,减轻其焦虑情绪,有助于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
3. 应用血管扩张药物或热敷来缓解血管痉挛。
第四例:导管输送失败在输送导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导管无法顺利送入的情况,导致置管困难。
护理对策:1. 在送入导管前,应检查导管是否完好无损,有无堵塞或扭曲。
2. 确保导管与血管平行,并通过缓慢旋转导管来帮助送入。
3. 遇到导管进展困难时,可适当向导管内注射生理盐水,以减少摩擦力。
第五例:血管异常变异血管异常变异也是使得PICC置管送入困难的原因之一。
血管异常变异可能会导致导管无法正确放置。
护理对策:1. 在置管前进行彩超检查,判断患者的血管情况,确保置管的成功率。
56例PICC穿刺置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术。
具有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保护外周静脉等优点[1-2],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但其大部分并发症是在穿刺置管操作过程中引起,是临床操作过程存在的一大难点。
本文对我院化疗科56例PICC患者中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共对56例患者实施PICC置管。
2.方法。
患者均使用美国简牌生产的PICC导管,穿刺时由科室具有PICC资格认证的2名护士按PICC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患者穿刺侧肢体与躯干外展呈900,测量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加2-3cm的长度。
置管后常规摄x线胸片,导管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
3.结果。
PICC患者发生护理问题隋况见表1。
56例PICC患者发生护理问题20起。
表1PICC患者发生护理问题情况项目护理问题(起) 百分率(%)非一次穿刺成功 8 14.28穿刺处渗、血肿 2 3.57送管困难(管失败) 6 10.71穿刺侧手指肿胀 1 1.78机械性静脉炎 3 5.35原因分析1.非一次穿刺成功。
非一次穿刺成功指穿刺没有一针见血,也包括套管针外鞘未按要求置入血管内。
我科室是肿瘤专科的患者,PICC技术为化疗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部分乳腺癌患者只宜健侧穿刺使护士操作选择性减少,操作难度提高。
精神上的压力加上临床穿刺经验不足是非一次穿刺成功的主要原因。
其次对患者的血管评估不足,穿刺针外面的针鞘不能完全进入血管内导致穿刺失败。
另外,患者情绪高度紧张时,身体不能自然放松,患者过胖时,血管细不易穿刺,或者穿刺成功后难以送管;患者过瘦时,皮下脂肪少,血管滑不易固定也是导致穿刺不成功的因素之一。
2.穿刺处渗血、血肿。
本组中局部渗血2例,于置管后24 h出现穿刺点局部渗血、小血肿,可能与护士操作时局部反复穿刺、穿刺点局部压迫时间不够、患者穿刺部位过度活动有关。
临床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案例分享、案例反思及经验总结案例回顾患儿,男,生后O小时因“孕32+3周早产,皮肤紫绡伴呼吸困难15分钟”于3.6日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待定)、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低血糖症、早产儿脑损伤”入院。
3.7患儿体重小,进奶差,每次进奶l-2ml,综合评估后,给于PlCC置入,置入静脉为左侧大隐静脉,置入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置入长度为23cm,穿刺过程顺利,B超示PlCC头端位于膈上约1.4Cm处。
置入后给予规范冲封管、正确的维护。
每日给予肠外营养液持续泵入。
3.19患儿左下肢沿PleC置管静脉走向处肿胀、发硬,考虑静脉炎,给予喜辽妥涂抹,继续应用PICCo3.22PIeC置管侧肢体肿胀明显(见下图),测量穿刺点上方ICm处肢体周径为Ilcm,皮肤颜色出现青紫伴发花,床旁超声提示: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管腔内低回声,考虑左股静脉血栓形成,停用PICC导管,给予抬高患肢、避免挤压按摩患肢,并给予依诺肝素ql2h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动态监测血常规、凝血六项、下肢静脉彩超。
3.23患儿左下肢青紫、发花减轻。
3.25患儿左下肢无明显肿胀,凝血六项:凝血酶原时间:13.80S,凝血酶时间:21.30S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7.70St,纤维蛋白原:2.98g∕L,D-二聚体测定:0.49mg∕L,国际标准化比值:1.16;床旁超声: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走行规则,置管周围可见实性低回声,探头加压静脉管腔可少部分压瘪,CDFI:管腔内可见血流信号通过。
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管腔内低回声(考虑血栓形成)。
继续予依诺肝素抗凝治疗。
3.28床旁超声示:左侧大腿下段置管静脉管腔内低回声(较前变少)。
继续巩固防治血栓治疗。
3.30患儿左下肢无硬肿,皮肤无发红,进奶量可,无需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综合评估后在无菌操作下给予拔除PICC导管,过程顺利,观察患儿无明显不适,无明显烦躁及哭闹,生命体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