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知识体系表格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12
混淆1、明清时期主持全国审判的中央审判机构是刑部(唐宋为大理寺)2、北齐时期设置了大理寺(√)3、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三级三审制,第三审为“法律审”(清末为四级三审制)4、“管制”是解放战争时期创立的5、专门创立《盗贼重法》是在宋神宗时期6、廷行事是秦代司法机关判案的成例,可作为同类案件判决的依据(√)7、唐代国家各级行政组织活动的准则,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公文程式的法律规定——式8、《大清新刑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主义的专门刑法典9、汉朝的“鞠狱”是指审讯案件10、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元典章》11、汉中期学了限制诸候对封建国民反的过分役使,专门制定有事国人过律12、清朝的“三法司”是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而非“御史台”)13、(1)外国在华领书裁判权确定于《中共五口通商章程及规则》及《虎门条约》;(2)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又确立了观审制,干预中国司法审判制度,即使外国为被告14、(1)汉皇帝下诏,自今后可“亲亲得相首匿”;(2)汉武帝确立“德主刑辅”法制指导思想;(3)汉文帝废除残人肢体的肉刑之开始15、厂卫干预司法始于明宪章16、北洋政府审判机关分四级,中央设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17、《宋刑统》在内容上治袭《唐律疏议》,在体例上取法于唐末五代《大中刑统》和《大周刑统》18、明有权判处徒刑以下条件的地方司法机构是提刑按察司19、钱庄和票号已经作为金融机构而存在的是清朝20、《明大诰》朱元璋、洪武年间颁布,明初最为普及的法规,共有四篇21、明万历年间,将律例合编为一书,(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例附例》,从而开律例合编的法典编摹先例22、《宋刑统》体例,内容上沿袭“唐律疏仪”23、清末为制改革将刑部改法部,大理寺改大理院,实行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24、(1)元朝第一部成文法典《至元新格》;(2)体例上模仿唐、宋旧律的法律《大元通制》(元英宗,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朝法制的基本状况);(3)地方政府篡集的法今法规汇编《无罕章》。
中国法制史基础知识一览表【提示】本表所列知识均为司法考试辅导用书范围内中国法制史最为基本的知识点。
西周以德配天敬天、敬祖、保民 立法思想 明德慎罚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亲亲 要求在家庭的范围内,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
尊尊 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应当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应恪守名分。
五礼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与刑 礼刑关系 出礼入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质 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买卖契约 剂 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傅 把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
借贷契约 别 是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七出 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婚姻 三不去 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继承 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战国时期 铸刑书 郑国子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作竹刑 郑国邓析公布成文法 铸刑鼎 晋国赵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地位 魏国李悝,法经是中国历史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内容 法经共六篇,盗法财产、贼法人身、网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 特征 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贯彻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
法经的内容及特点充分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运用法律手法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用法律手法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
讼 审理民事案件为听讼。
狱 审理刑事案件为断狱五听 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诉讼制度 三刺 群臣讨论、交官吏们讨论、交所有国人讨论汉代文景帝废肉刑 以缇萦上书为契机,结束奴隶制肉刑制度,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重要基础。
汉律的儒家化 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春秋决狱 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之精神原则审案。
立法
概况
《禹刑》
王命誓
《汤刑》
誓:出兵前盟誓、军法
诰:君对臣、上对下的告诫
命:对具体事发布的命令
一、《周礼》:亲亲(父
为首)、尊尊(君为首)、
五礼:吉-祭祀凶
-丧葬军宾嘉-冠婚
礼刑关系:
①礼(积极、正面规范人
们应做、不应做之事);
刑(消极被动,违礼
皆处罚),二者相辅相
成;
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
大夫”;
③出礼则入刑
二、宗法制度
①嫡长子继承;②小
宗从大宗、诸弟从长
兄;③各成一级,共
事天子
三、《吕刑》(甫刑)
①贯彻明德慎罚;②
规定赎刑;③强调:
宽严适中,中正、中
罚、中道
四、《九刑》
1★郑国“铸
刑书”:第一
次公布成文
法(子产)
(叔向反对)
2邓析“竹
刑”(郑国)
3晋国“铸
刑鼎”:第二
次公布成文
法(赵鞅)
(孔子反对)
4宋国“刑
器”
5楚国“朴
区之法”、
“笷门之法”
意义:标志
着奴隶制法
律体系走向
瓦解,封建
制法律体系。
夏朝法律时代背景1..开启“家天下”的政治格局2.国家机构直接来源于部落联盟结构3.司法、军事、行政体制合一及职能不分立法法制思想1.夏朝制“礼”:“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服天命”、“受天命”、“行天之罚”3.“有夏服天命”——朴素的自然神崇拜性质主要立法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
2.“夏刑三千条”具体包括“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3.“誓”(军法命令)、“诰”(政治文告)、“训”(训示臣民)刑事法律刑罚刑名 1.大辟(死刑)、膑、宫、劓、墨2.流刑、鞭刑、扑刑罪名1.“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2.“弗用命”、“不从命”之罪:不执行君王命令的人予以处罚。
3.“不孝罪”(“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刑罚适用制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宁可违反法律或与以前的判决不相符合,也不得错杀无辜者。
司法制度 1.中央司法官称“大理”,地方司法官称“理”、“士”、“正”、“史”2.囚禁罪犯的监狱为“圜土”商朝法律时代背景1.内服与外服制度,司法、军事、行政体制合一及职能不分2.崇拜祖先,以祖先的名义实行现世统治3.集成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在“兄终弟及”和“父子相继”两种制度并存制度,“父子相继”成为主流。
立法法制思想1.“服天命”、“受天命”、“行天之罚”与借助占卜进行“神判”相结合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3.商朝的“礼”制思想主要立法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2.“以常旧服,正法度”:调整法律制度是有先王的常法和故事可循的。
3.“誓”(军法命令)、“诰”(政治文告)、“训”(训示臣民)。
刑事法律刑罚刑名1.大辟(死刑)、膑、宫、劓、墨2.醢(人死剁成肉酱)、脯、剔刳、剖心、炮烙、断手——临时制刑的显著特征罪名1.“弗用命”、“不从命”之罪:不执行君王命令的人予以处罚。
2.不吉(不善)不迪(不道)、颠越不恭(违礼犯上)、暂遇奸宄(欺诈奸邪)、乱政、疑众。
中国法制史
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这是战国时期封建法制发展过程中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法
5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3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
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刑罚体系,且刑罚极为残酷,一切都呈现出过
(五)唐律特点与中华法系 ╱ 礼法合一
1、唐律的特点 → 科条简要,宽简适中 ╲ 立法技术完善
2、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
3、唐律的域外影响 → 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
(四)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十一、元(1279-1368)
元代法律的主要特点之一即是以法律维护民族问的不平等。
举凡科举任官、定罪量刑上都体现着民族差别。
元初,依据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二)刑罚原则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2、诉讼制度
清在明代会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重案会审制度,形成了秋审、朝审、热审等会审体制。
一、法律思想
二、中国古代重要的民事立法
(二)宋代
三、中国古代重要法典的演变及其特色
四、中国古代重要的司法原则
童鞋注意:故杀和谋杀
1、故杀:西晋强调主观意图;唐之后为临时起意的故意杀人,与国外趋同
2、谋杀:西晋为必要共犯;唐、明也为共同犯罪,但承认一人可为本罪;清至今为有预谋杀人
3、区分:(唐以后)事先有无预谋——二人以上故杀必为谋杀
七、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制改革
八、中国近代法制
(一)清末
(二)民国
童鞋注意:继承——由“概括继承”到“限定继承”
十、英美法系
(二)美国
十一、大陆法系
(一)法国
(二)德国
●备注:1、本资料还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2、部分资料作者不明,请知情者或原作者看到后联系学术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