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十四单元课时提升作业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8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1 -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六)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其中的“两弹”应该是指( )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 D.原子能、原子弹
2.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2013·武汉模拟)“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B.中国航天人流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
C.中国每秒运算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
D.21世纪初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果令人备受鼓舞
4.(2013·龙岩模拟)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该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2 - 6.“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出现了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戏曲失去群众基础 B.样板戏适应百姓需求
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D.落实“双百”方针的要求
7.1980年,中断17年的大众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而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中,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主要反映出( )
A.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B.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C.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D.“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8.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1965年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
多时增长 1965年在
校学生 比旧中国最
多时增长
高等
学校 434所 1.1倍 67.4万人 3.3倍
中等
学校 80 993所 14.1倍 1 432万人 6.9倍
小学 1 681 000所 4.9倍 11 626.9
万人 3.9倍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9.(2013·湖州模拟)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说道:“如果我们把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国家的‘软实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打造国家“软实力”方面的举措有( )
①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3 - ②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10.(2012·惠州模拟)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11.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4 -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2·珠海二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希腊民主政治时期的时间基本相当。在这一时期,东西方都产生了一批关注人、关爱人、把眼光投向人与社会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龙益军《论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材料二 对于学术进步而言,自由平等地争鸣、质疑、批判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不同理论和学说的自由平等争鸣,可以导致学术上的“优胜劣汰”……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过程和原因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开放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
——钱兆华、申玉香
《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材料三 问:诺贝尔科学奖离中国科学家还有多远呢?
周勇(美国Loma Linda大学教授):从获得诺贝尔奖必须具备的一些必要条件来看,中国似乎都已经基本具备了。
丁桂芝(中华医学理事会理事,美国Loma Linda大学研究员):但诺贝尔科学奖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也决不是唾手可得的。中国自然科学奖已经连续3届首奖都是空缺的事实,固然反映出举办者宁缺毋滥的正气,但不也同样说明我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缺少原始创新,缺乏自主独立科学知识产权重大发现(明)的现状吗?
——2001年1月8日《北京青年报》
《新世纪诺贝尔科学奖,中国有缘无缘?》
(1)结合材料一,试举例当时具有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中外代表人物各两名。(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促进西方科学走向繁荣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21世纪的中国是如何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必要条件的。(6分)
(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4分)
14.(2013·广东六校模拟)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的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5 -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书院呈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3分)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8分)
材料四 下图分别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化事业出现全新的面貌做了哪些努力?(5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钱学森等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应选B。
2.【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所以选D。
3.【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和迁移分析能力。根据“银河”的命名和“神机妙算”的提示,可知赞扬的是中国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
4.【解析】选A。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春,因此符合条件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故选A。
5.【解题指南】依据时间信息了解现象出现的背景,可排除C、D;再结合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来理解,可排除B。
【解析】选A。本题考查“双百”方针。从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鼓励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故A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非艺术上的百花齐放,排除B;C、D与材料信息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