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缺氧环境中的脉诊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高寒缺氧的防治措施1. 引言高寒缺氧是指在高寒地区由于氧气含量较低而导致人体缺氧的现象。
在高原地区、山区和北极等高寒地区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长时间暴露在高寒缺氧环境下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来应对高寒缺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寒缺氧防治措施。
2. 身体适应当人体暴露在高寒环境中时,要尽量让身体适应高寒缺氧环境。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在高寒地区生活时,适度增加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身体对高寒缺氧的适应能力。
但是活动的强度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的剧烈运动对身体造成伤害。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在高寒地区饮食要尽量均衡,增加摄入高蛋白食物和含铁食物,提高身体的抗氧化能力和红血球生成能力。
•避免过度疲劳:长时间的疲劳会降低身体对高寒缺氧的适应能力,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3. 补充氧气为了提高在高寒环境中的氧气供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便携式氧气机:便携式氧气机是一种便于携带和使用的设备,可以帮助提供额外的氧气供应。
当感到呼吸困难时,可以通过使用便携式氧气机来补充氧气,缓解缺氧的症状。
•使用氧气袋:在高寒环境中,可以携带氧气袋作为备用氧气供应。
氧气袋包含压缩氧气,可以在缺氧紧急情况下提供紧急氧气供应。
4. 使用药物辅助在高寒缺氧环境中,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药物来辅助提高身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
•使用呼吸道扩张剂:呼吸道扩张剂可以帮助扩张气道,增加氧气的吸入量,提高身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
常见的呼吸道扩张剂有沙丁胺醇和氨茶碱等。
•使用山梨醇:山梨醇是一种可以增加血液黏稠度的药物,可以提高红血球的携氧能力。
在高寒缺氧环境中,使用适量的山梨醇可以帮助提高身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
5. 注意事项在高寒缺氧环境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保持适度温暖:在高寒环境中,保持适度的防寒措施非常重要。
穿着保暖的衣物和帽子,使用保暖器具,避免受寒冷影响加重缺氧症状。
浅谈部队官兵冻伤的防治摘要:部队年度训练中冬季训练是重要部分,作为北方和高原地区军官和士兵的防治训练冻伤,对于保证训练质量和效率,维持训练活动,提高训练水平,保障能力提高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官兵;冷损伤;预防措施如冬季气温低的北方官兵训练作业中饥饿,疲劳,长时间的野外不足御寒设备或不适鞋袜,干燥的空气等出现冻伤。
因为冻伤大规模的增加,非战斗人员数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本文总结了防治冻伤,冻伤的病理和检查,冻伤程度的准确评估,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提高救治冻伤效率,减少残疾和积累经验。
一、冻伤定义及诊断冻伤会损害身体的一部分或全身,在寒冷的影响下,血栓出现在四肢的末端,在露面部末梢小血管,局部组织的坏死。
损坏程度与寒冷,风速,湿度,受冻时间以及局部和全身物理条件直接相关。
根据损伤的类型,冻伤可以分为冻结性与非冻结性。
诊断冻伤从确定冻伤的严重程度开始,可以分为三个度。
Ⅰ度显示苍白和麻木的皮肤,其次是皮肤充血、水肿、发痒等。
Ⅱ度除了红肿外,还会产生不同大小的水疱。
水疱破裂后出现黄水流出,皮肤感到发热和痛苦。
Ⅲ度显示部分皮肤或四肢,血性水疱,皮肤呈棕色紫色,局部感觉消失,需要影像学来准确确定早期冻伤的程度。
它可以在早期阶段检测冻伤,如动脉,X射线或磁共振成像,软组织出血或使用常见的X射机进行早期诊断。
二、训练冻伤的类型寒冷是环境中最常见的自然原因之一,冷损伤引起的损害(CI)是长期寒冷引起的整个身体或部分组织,当寒冷热量损失和核心温度下降时,无论如何治疗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军事训练。
除了寒冷之外,霜冻的出现还与湿度,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和抗寒性降低有关。
通常有三种类型的冻疮、局部冻伤和冻僵。
1.冻疮。
它可以在低温下,在潮湿的环境中,它是3℃-5℃,因此在中国北方和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很常见。
冻疮通常无意识地发生,主要发生在耳朵,手臂和冻疮部。
局部出现红色或紫色,肿胀,发痒或刺痛,水泡可能会被糜烂或结痂。
脉搏血氧仪在高原地区检测外周血氧饱和度的准确性差异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款式的非医用脉搏血氧仪,与一款“金标准”医用脉搏血氧仪,在相同高原环境下,对受验人的外周血氧饱和度的实测数值的准确度进行比较,为将要进入高原工作或旅行的平原地区人士,选择精确安全的脉搏血氧仪提供实际说明与支持。
关键词:外周血氧饱和度;脉搏血氧仪;准确性;高原1绪论当一个在平原地区生活的人来到海拔2500以上高原环境时,将会面临气压下降[1]及氧分压的问题。
同时由于人体对于低压缺氧环境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当这个适应过程如果过短,人体就会因缺氧而产生不适状况,并可能导致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缺氧是引起人体一系列高原生理反应的主要诱因[2],而高原病正是因缺氧反应而形成的一个系列综合征!因此对代表人体缺氧程度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指标进行准确的实时监测,关系到每一位进入高原地区人士的生命安全!基于以上实际需要,可穿戴传感器以其方便快捷的特质,可为进入高原人士实时提供诸如:心率(HR)、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等实用性生理数据,而脉搏血压仪作为一种针对人体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可持续无创伤技术监测设备,通过对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的实时监测,为进入高原人士及高原病患者,提供在氧合及呼吸功能方面的客观准确评估[3]。
其中手指型脉搏血压仪,非常方便使用者随身佩戴,通过对使用者进入高原地区后的实时血氧饱和度(SpO2)指数,在高原地区的暴露生理反应、高原习服进程、及急性高原病趋势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可能性缺氧现象,从而尽早采取人为干预措施,避免因为缺氧而导致的,诸如:高原肺水肿、高原心脏病等急性高山反应疾病(AMS)的发生!本研究选取了3款脉搏血压仪,通过问卷调查选取了39位平原生活人士,对他们在同样使用环境下,使用3款脉搏血压仪所得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分别得知B/C款脉搏血压仪与A款“金标准”脉搏血压仪的差异!2材料与方法2.1 受试人选取通过问卷调查,同时排除患有心/肺疾病及可能引起低氧血症的呼吸道疾病患者,及手指和上肢行为障碍者(会影响SpO2采集)。
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研究高寒是一个地理学术语,属于气候特征,是由于海拔高或者纬度高而形成的特别寒冷的气候区。
在我国来讲,新疆、西藏等地,就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属于高原高寒环境,其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青藏高原。
高原高寒环境的特殊性,决定这些地区对于人体功能有较大影响,而如何预防这些影响的出现,是关系到人们在高原高寒环境下生活和工作的关键。
2高原高寒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高原高寒环境的特点是低压缺氧、寒冷干燥、日照长辐射强。
特殊的环境条件使得高原高寒环境对于人体各系统都有较大的影响,包括生理和心理。
很多研究表明,低温、低氧、强辐射等会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初次到高原接触高寒环境的人来说,更有可能出现不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2.1低压缺氧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低压缺氧主要是因为高原高寒环境下大气压较低,大气中的含氧量和氧分压降低,这使得人们在呼吸时进入体内的氧分也低,使得人体肺泡内氧分压降低,弥散血液循环中的氧也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饱和度随之降低。
当血氧饱和度降到一定水平时就可引起各器官组织供氧不足,从而产生功能或器质性变化,进而出现缺氧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失眠、记忆力下降等,其中脑功能损害是最早发生且后果最严重的损害,而且暴露时间越长损害越严重。
低压缺氧是各种高原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而且长时间缺氧有可能导致心肌损伤或坏死,特别是人体在低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时,氧气供需失衡严重,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
低压缺氧还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因为低氧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会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而且也会抑制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敏感性。
2.2寒冷干燥对人体功能的影响高原地区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
而且高原地区大部分空气稀薄,白天地面会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温度较高,但到了晚上,地面气温急剧下降,这使得昼夜温差很大。
摘要缺氧是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
中医认为,缺氧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本文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人缺氧的病因、病机,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六淫:如风、寒、湿、热、暑、燥等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缺氧。
(2)情志失调:忧思、愤怒、悲伤等情志因素影响气血运行,造成缺氧。
(3)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品,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引起缺氧。
(4)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损伤脏腑功能,引起缺氧。
2. 病机(1)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缺氧症状。
(2)脾胃虚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引起缺氧。
(3)肺气不足: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足,则氧气摄入不足,导致缺氧。
(4)心阳虚衰:心主血脉,心阳虚衰,血脉运行不畅,引起缺氧。
二、中医治疗方案1. 内治法(1)中药治疗根据病因病机,可选用以下方剂:1. 气滞血瘀型:桃红四物汤加减,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
2. 脾胃虚弱型:健脾养血汤加减,具有健脾益气、养血生津之功效。
3. 肺气不足型:补肺汤加减,具有补肺益气、止咳平喘之功效。
4. 心阳虚衰型:参附汤加减,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养心之功效。
(2)针灸治疗1. 气滞血瘀型:针刺肝、脾、肾、肺等穴位,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2. 脾胃虚弱型:针刺脾、胃、肾、肺等穴位,以健脾益气、养血生津。
3. 肺气不足型:针刺肺、心、肾、胃等穴位,以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4. 心阳虚衰型:针刺心、肾、肺、脾等穴位,以回阳救逆、益气养心。
2. 外治法(1)穴位贴敷选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如桃仁、红花等,制成药膏,贴于穴位,如肝俞、脾俞、肾俞等。
(2)按摩按摩足三里、肺俞、心俞等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3. 饮食调理(1)气滞血瘀型:宜食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食物,如山楂、红糖等。
张景岳把脉论虚实原则张景岳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理论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提出了“把脉论虚实”原则,这一原则对中医诊断和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把脉论虚实”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思想之一、张景岳认为,疾病的本质就是体内阴阳的失衡,而脉搏的变化是阴阳之气的反映。
通过把脉能够了解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状况,从而判断疾病的实质。
虚实即阴阳的不同状态。
张景岳将虚分为真虚和假虚两种情况。
真虚是指体内阴阳气血本身不足,阳气不足则形成阳虚,阴气不足则形成阴虚。
假虚则是指体内阴阳气血在运行过程中的失调,阻滞了气血的运行。
实则是指体内的阴阳气血过盛,引起体内的阻滞和滞积。
根据张景岳的理论,中医诊断虚实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通过把脉可以判断人体是否有阴阳失衡的情况。
脉搏的阴阳状况反映了体内气血的运行是否正常,阳脉代表阳气旺盛,阴脉代表阴气旺盛。
通过触诊脉搏的表现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状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
其次,通过把脉可以判断体内是否有气血运行的问题。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它们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通过触诊脉搏的表现可以判断体内的气血运行是否畅通,从而判断疾病的虚实情况。
最后,通过把脉还可以判断人体脏腑的功能情况。
脏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的功能状况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通过把脉可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是否健全,从而判断疾病的虚实情况。
总结起来,张景岳的“把脉论虚实”原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思想之一、通过触诊脉搏的表现,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状况、气血运行状况和脏腑功能情况,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这一原则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传统中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现代医学对中医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医的诊断方法过于主观,缺乏科学的依据。
尽管如此,中医理论在中国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研究和发扬中医理论,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中医调理大脑缺血缺氧的方法与实践探讨引言:大脑缺血缺氧是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缺氧导致大脑细胞功能失调甚至死亡的情况。
中医药学认为,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以及促进气血循环可以缓解大脑缺血缺氧症状,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调理大脑缺血缺氧的方法与实践。
一、中医理论中关于大脑缺血缺氧的认识中医药学倡导的整体观念使得其在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时有其独特的角度。
根据中医理论,大脑缺血缺氧与气血不足、痰浊阻塞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1. 气血不足导致的大脑缺血缺氧气血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关键元素,气的功能是推动血液运行,血的功能是给组织和器官供应养分、氧气等。
当气血不足时,其供应到大脑的数量减少,导致大脑缺血缺氧。
2. 痰浊阻塞导致的大脑缺血缺氧中医认为,痰浊是由于体内湿气、痰液等积聚引起的。
湿气和痰浊在脉络中阻塞,影响了气血流通,从而导致大脑缺血缺氧。
3. 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大脑缺血缺氧中医学将人体的生理功能归结为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大脑缺血缺氧。
二、中医调理大脑缺血缺氧的方法1. 药物调理中医药学中有许多药物对大脑缺血缺氧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枸杞子、当归、黄芪等药材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调理大脑缺血缺氧的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学中独特的治疗方式,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
对于大脑缺血缺氧的患者,针灸疗法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3. 中草药熏蒸中草药熏蒸是利用中草药的挥发物质通过吸入进入体内,通过调整气血循环和疏通经络来达到调理大脑缺血缺氧的效果。
例如,艾灸疗法和香薰疗法等都采用了中草药熏蒸的原理。
三、实践探讨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营养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血循环。
建议患者多食用补气养血的食物,如猪肝、鸭血、红枣等,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传承及验方的保护民族医药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医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大省,少数民族人口占云南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勤劳的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知识,创造了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医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民族医药目前的发展状况面临着人才、政策、知识产权、资金等诸多困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全国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十五”、“十一五”期间,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医药的著作,为民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无论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举措,还是关于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其目的都是为民族医药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保证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1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传承及验方保护的现状民族医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近几十年的发掘、整理、研究,逐步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和诊疗方法的民族医药学,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边疆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诊疗技术。
其中较有影响的藏医是在广泛吸收了中医学和古印度医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民族医药学精华的同时,充分结合藏区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不断总结、积累和发展而形成。
它以三因学说为核心理论,具有完整医学理论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
在诊断方法上除了问诊、脉诊之外,又独创了尿诊、试探诊断和耳诊法;遣方用药遵循六味(甘、酸、苦、辛、咸),八性(重、润、凉、钝、轻、糙、热、锐)三化味(甘、酸、苦)及十七效(柔、重、热、润、稳、寒、钝、凉、软、稀、干、温、轻、锐、糙、动、燥);治疗方法则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和外治等诸如药物治疗、械治法、放血疗法、灸疗法、拔火罐、冷热罨敷、药水浴、搽涂外敷疗法、饮食疗法等等。
高原缺氧调研报告高原缺氧是指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氧气含量减少而导致人体供氧不足的一种生理现象。
高原缺氧严重影响了高海拔地区的居民生活和工作,因此对高原缺氧的调研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本报告旨在对高原缺氧的原因、症状和应对措施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实用的建议。
一、高原缺氧的原因高原缺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引起:1. 背景含氧浓度低:高海拔地区大气压降低,空气稀薄,导致氧气含量减少,不足以满足人体正常运转所需的氧气供应。
2. 缺乏氧气运输途径:高原地区交通不便,缺乏氧气运输途径,使得高原地区获取氧气的渠道有限化。
3. 体质适应不足:人体在进入高海拔地区时,由于缺少前期适应训练,身体对于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从而引起高原缺氧。
二、高原缺氧的症状高原缺氧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困难:由于氧气供应不足,人体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是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
2. 心悸、头晕:高原缺氧造成血氧浓度降低,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出现心悸、头晕等不适感。
3. 疲劳、乏力:由于氧气供应不足,人体无法维持正常的能量代谢,引起疲劳感和乏力。
4. 睡眠障碍:由于高原环境的影响,人体进一步引起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多梦等症状。
5. 消化不良:由于高原缺氧导致身体消化系统功能减弱,从而引起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三、应对高原缺氧的措施针对高原缺氧,有以下几点应对措施:1. 适应训练:提前进行高海拔区域的适应训练,增强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高原缺氧的发生。
2. 补充氧气:在高海拔地区使用供氧设备,补充额外的氧气,增加人体的氧气供应。
3. 药物辅助:酌情使用抗高原反应的药物,如红景天、丹参等,缓解高原缺氧的症状。
4. 慢性运动:保持身体的适度运动,增加身体对高原缺氧的耐受性。
5. 饮食调理:在高海拔地区应注意合理搭配饮食,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增强身体免疫力。
四、结论和建议高原缺氧是高海拔地区居民生活和工作的普遍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还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投稿邮箱:sjzxyx88@(下转第287页)·调研分析·高原地区藏族居民脉氧饱和度及血红蛋白含量分析于玲(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西藏 拉萨)摘要: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藏族居民脉氧饱和度及血红蛋白含量。
方法 2017年02月至2018年02月期间选择高原地区藏族居民202名进行研究,记录所有居民的基本信息,并依据其健康体检结果对其脉氧饱和度及血红蛋白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 (1)男性脉氧饱和度(86.09±3.38)%与女性(86.02±4.63)%比,无较大区别,P>0.05。
男性血红蛋白含量(163.49±15.38)g/L 均高于女性(139.02±19.17)g/L ,组间差异明显,P<0.05;(2)不同年龄阶段相比脉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30岁与30~60岁、≤30岁与>60岁、30~60岁与>60岁均有较大差异,组间比较P<0.05;(3)吸烟<20包/年脉氧饱和度(86.91±4.38)%、血红蛋白含量(170.82±19.28)g/L 与吸烟≥20包/年脉氧饱和度(83.11±4.52)%、血红蛋白含量(170.82±19.28)g/L 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吸烟、年龄等因素均会对居民高原地区藏族居民的脉氧饱和度及血红蛋白含量有影响。
关键词:高原地区;藏族居民;脉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中图分类号:R331.1+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0.178本文引用格式:于玲. 高原地区藏族居民脉氧饱和度及血红蛋白含量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0):285,287.0 引言西藏是我国领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处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带,气压较低,与平原地区相比,藏族地区的人们摄入的氧气浓度较低,导致藏族地区居民的氧分压、动脉压分压等均有明显降低[1]。
高寒地区缺氧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尽管高寒地区的壮丽景色吸引着众多人们的目光,但这样的环境往往伴随着缺氧现象。
缺氧是指空气中含氧量不足以满足人体正常代谢需要的情况。
长期暴露在高寒地区的缺氧环境下,人体会遭受各种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静息状态下和体力活动时两个角度探讨高寒地区缺氧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缺氧对静息状态下身体健康的影响1.心血管系统在高寒地区,由于空气中含有较少的氧气,人体血液中的含氧量也会较低。
长期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下,心脏为了弥补机体需要更多的供应,在静息状态下加重工作负荷,导致心脏肌肉耗能增加、心肌细胞损伤等病理性改变发生。
2.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我们获取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的主要机构。
缺氧环境下,呼吸系统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来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
这导致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的疲劳、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在高寒地区较为常见。
3.免疫系统缺氧环境还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界侵袭和感染的重要防线,而长期暴露在高寒地区的缺氧环境下,机体内免疫细胞的功能可能受到抑制,从而使人更容易感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
二、缺氧对体力活动时身体健康的影响1.运动耐力在高海拔地区进行体力活动时,由于缺氧环境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并降低了肌肉组织对能量供应和乳酸代谢的通畅性。
因此,参与者会发觉自己相比于海拔较低地区明显减少了耐力,在较小强度运动中很容易疲劳。
2.认知功能缺氧环境对大脑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脑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项生理功能的中枢,但在高寒地区缺氧环境下,由于供氧不足,大脑神经细胞受到损伤,从而降低了人的认知能力、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3.运动表现体力活动需要肌肉组织进行积极参与。
然而,在缺氧环境下肌肉组织供氧不足,导致乳酸堆积和疲劳感增加。
B轮点(血乳酸浓度达到临界值)在相对较低的运动强度下出现,这会影响运动员在高寒地区进行高强度训练和比赛时的表现。
结论总之,长期暴露在高寒地区的缺氧环境下对身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医观察(78)冬天如何通过脉象判断人体肾系统健康状态
《黄帝内经-素问》第19篇玉机真脏论(四)冬天如何通过脉象判断人体肾系统健康状态
黄帝问:
冬天健康人的脉象为什么称为“营脉”?
岐伯回答:
冬天的脉象,反映的是人体肾系统的能量活动状态。
肾在五行中属北方水,具有万物闭藏的特点,所以其能量活动反映在脉搏跳动上,具有脉来沉而搏的特征,就像士兵团聚成营,又像水中沉石般濡滑,故称为“营脉”,又称为“石脉”,与此相反的则是病脉。
黄帝问:
与“营脉”相反的病脉是什么样的?
岐伯回答:
脉来时如弹石子一样,触感坚强,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这是由于肾系统能量太过活跃造成;
脉去时动止急促,叫做“不及”,主病在内,这是由于肾系统的能量不足造成。
黄帝问:
冬天脉象出现“太过”或“不及”的特征,具有的病症分别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
冬脉“太过”,会出现身体倦怠不舒,脊脉疼痛,气短不想说话等症状;
冬脉“不及”,会出现心悬而怯,如病中饥饿一样,季胁下近肾脏部位清冷,脊中疼痛,小腹胀满,小便失常等症状。
这是由于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络膀胱的缘故,因此,反映肾系统问题的冬脉,会通过脉搏跳动的变化体现相关部位的病变。
《内经》“四时五脏脉”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内经》“四时五脏脉”研究
研究背景:
《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有关脉诊的内容较为丰富。
在《内经》中,五脏脉与四季有密切关系。
根据《内经》所提到的“春脉、夏脉、长夏脉、秋脉、冬脉”,可以了解到五脏脉在不同季节中的表现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脉诊作为一种传统医学诊断手段,已得到一定的科学验证。
因此,对于《内经》中有关脉诊的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和探讨,既能对中医脉诊的科
学性进行深化和验证,又能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意义。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以《内经》中“春脉、夏脉、长夏脉、秋脉、冬脉”为依据,对五脏脉在四
季中的表现特点进行探讨,分析不同季节下脉象的变化规律和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五脏脉在不同季节中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同时,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病例进行分析,探讨五脏脉在不同季节下的诊断意义。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于《内经》中脉诊的理解,研究结果也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
到应用。
同时,本研究也将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
2.《素问》
3.马建生,杨珺.《四时脏脉表证特点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999-1001
4.王晓萍.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五脏脉四季动态变化分析》.广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4.。
正常青年人在缺氧应激下脉图心功能的变化
程张红;俞尧荣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
【年(卷),期】1998(003)005
【摘要】对静息或急性缺氧条件下的心功能评定,已有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心率、血压、心输出量和每搏量的分析.由于实验方法的限制,很少有文献论及急性缺氧时心肌收缩力的变化.八十年代末我国研制成功脉图心血管功能检诊仪,这是一种中西医结合利用体表桡动脉脉图检测心血管功能的现代新技术.本研究将脉图法应用到航天医学领域中,对不同程度缺氧条件下受试者心功能变化进行全面综合的定量分析,以阐明急性缺氧时心泵血功能及心肌收缩力变化特点,同时,也为探索一种新的航天医学判断方法提供实验依据和科学资料.
【总页数】4页(P358-361)
【作者】程张红;俞尧荣
【作者单位】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0.47
【相关文献】
1.脉图,心功能,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与气虚,阳虚辩证关系的研究 [J], 韩彬;李冰星
2.超声心动图用于移居缺氧环境心功能变化研究 [J], 安泉;安豫
3.45例正常青年人脉图的初步研究 [J], 郑进;王景明
4.正常足月妊娠心电图,心向量图及心功能变化特点 [J], 王巍冬;陈芳;韦联芬;周莉清
5.正常人脉图变化与年龄性别关系研究 [J], 谢梦洲;李冰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寒缺氧环境中的脉诊研究
目的探索人体在高寒缺氧环境中人体超负荷运动后,因脏腑功能损伤所造成的脉象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北方寒冷地区190名健康战士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针对高寒缺氧超强度运动所造成的肝、心、肺损伤,试验组服用参姜锁阳益气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进行服药前后脉象观察。
结果试验组服药后未出现肝、心、肺损伤脉象,而对照组脉形及降中峡幅改变则无明显差异。
结论参姜锁阳益气片是防治高寒缺氧环境心肺并发症的有效药物。
本研究为高寒缺氧环境超负荷工作人群疾病防治和预防高寒缺氧超负荷条件下心肺功能衰竭提供了有效的药物和检测手段。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ulse-phase regular pattern change of visceral function injury due to overtraining in high-cold and oxygen deficient environment. Methods With 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study,190 healthy soldiers in high-cold area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for observing the injury caused by high-cold,hypoxia and excessive training. The treatment group took Shenjiang Suoyang Yiqi tabl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took placebos for two weeks. The pulse of the two g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pulse of liver,heart,lung injury was not found,while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change. Conclusion Shenjiang Suoyang Yiqi tablets could be the effective drug for heart and lung injury of high-cold and oxygen deficient environment. The study provides effective drug and testing facility for prevention and and treatment of heart and lung failure of those overload people worked in high-cold and oxygen deficient environment.
Key words:pulse-phase;pulse-phase diagnostic study;high-cold and oxygen deficiency;Shenjiang Suoyang Yiqi tables
为了掌握在高寒缺氧环境中人体脉象的表现规律,我们于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对190名健康战士进行相关试验,通过观察中药治疗前后的脉象变化,探索高寒缺氧环境中人体超负荷、超强度运动后所产生的相关不良反应的救治方药。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观察对象
试验组140人,在驻黑河某边防部队随机抽样确定。
140人近期无感冒、发烧、咳嗽、咽痛,无失眠、过劳等情况,均为男性,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1.6±1.3)岁。
受试前取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进行系统健康体检,证实为机体处于非平衡稳态(健康状态)。
对照组50人,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9±1.8)岁,系从试验组同一部队以同等条件随机抽样选取,性别、年龄、身体状态、体检情况与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仪器
脉诊仪(2010型)采用香港理工大学研制的复合压力式传感器脉象仪。
人工造成缺氧状态,仪器采用防化部队常规装备型防化防毒面具,去掉供氧装置。
2.2 脉图描记
仪器探头有寸、关、尺三部脉象获取设备,在三部脉位显示清晰后,分别以20~250 g不同压力在左、右手寸、关、尺三部获得浮、中、沉不同压力下的脉图描记,从中选出能反映受检者真实状态的3幅最佳脉图,即基础平稳,波形、波幅最高升支陡峭无切迹,降支两峰起伏明显。
脉图基本结构见图1。
为了便于计算机进行特征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脉图的各项参数分析,见图2。
其中H1为主波峰幅值;H2为主波峡幅值;H3为重搏前波幅值;H4为降中峡幅值;H5为重搏波幅值;H32为重搏前波峰高;H54为重搏波峰高;W为主波峰80%处的脉图宽度;t1为脉搏波起点到主波峰点的时值;t4为脉搏波起点到降中峡间的时值;T为脉图起始点到终止点的时值。
注:1.主波;2.重搏前波;3.降中峡;4.重搏波
图1 脉图基本结构
图2 单周期脉象特征
2.3 试验方法
选择我国北方边陲黑河地区,季节在冬至(12月22日)以后,日气温低于零下25 ℃,场地为黑龙江岸边旷野,时间为清晨6-9时,风速为3~5级。
2.3.1 试验前准备试验前对试验组及对照组人员应用复合式压力传感器脉象仪进行室内温暖环境下的脉象检测,以编号次序记录在册。
提取脉象信号的特征方法:利用小波变换去除脉象信号的噪声;利用级联小波滤波器与3次样条差值去除脉象信号的基线漂移;对脉象信号进行归一化处理;划分脉象信号的周期,提取脉象信号的特征(见图3)。
选取2名健康医务人员和8名健康战士,配带无氧面罩在寒冷条件下进行试跑,在达到自觉呼吸困难、心跳急速、缺氧到无法坚持时,停下跑步,测定每人在寒冷缺氧超负荷运动情况下的跑步距离,结果10人平均为968 m。
注:hn.降中峡幅值;hd.重搏波幅值;hdn.重搏波峰高
图3 脉象特征定义
2.3.2 测试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按规定着装,嘴鼻扣带与外界无交通的缺氧面具,按备检序号,每10人一组,按预定路线长跑1 000 m。
跑完后立即进行脉象检测,分别记录结果。
服药前和服药后各跑1次。
2.3.3 服药方法第一次测试结束后,试验组开始服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课题组研发的参姜锁阳益气片,每次1 g (含原药材10 g),每日2次,空腹早6时、下午4时服用,连服14 d。
对照组服用安慰剂(酵母片),每次2片,每日2次,服用时间、方法与试验组相同。
3 结果
3.1 服药前后脉象检测结果
试验组服用参姜锁阳益气片前带无氧面罩长跑1000 m,脉象检测结果应用?(hdn)?(h?dn)、σ(hdn)σ(h?dn)、?(hdn)- ?(h?dn)、σ(hdn)-σ(h?dn)所获结果,利用级联小波滤器与3次样条差值去除脉象信号的基线漂移,对脉象信号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模糊神经网的脉象分类器按传统中医脉象确定标准,对所获脉象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平脉的认定依据文献[1]。
表1 2组受试对象服药前后脉象变化比较[例(%)]
组别时间例数平脉虚脉数脉大脉滑脉弦脉
试验组服药前140 8( 5.71)63(45.00)12(8.57)28(20.00)26(18.57)3(2.14)
服药后 140 111(79.28)9( 5.00)2( 1.42)6( 5.71)12(8.57)2(1.42)
对照组服药前50 2( 4.00)2( 4.00)6(12.00)10(20.00)10(20.00)1(2.00)
服药后50 7(14.00)19(38.00)4(8.00)9(18.00)9(18.00)2(4.00)
3.2 虚、数、大脉脉象图的脉图变化特点分析
服药前试验组140人中有虚脉63人,数脉12人,大脉28人,共计103人。
此103人脉图中除主波时间、主波幅高低,重博波时间不同而决定其不同脉象名称,其共同特点为:降中峡幅明显降低,呈深谷型。
对照组亦有同样规律表现特点。
见图4。
图4 服药前脉象
试验组服用参姜锁阳益气片再次长跑后,上述虚、数、大脉中有88人降中峡升高至平脉水平,而虚、数、大脉者85.43%恢复至平脉水准(见图5)。
对照组脉形及降中峡幅在服用安慰剂前后无明显差异。
图5 试验组服药后脉象
4 讨论
观察人体在高寒缺氧超强度运动后的脉象变化是应用中医四诊经验检测人体在特殊环境下非平衡稳态失衡的一种有效手段。
近几年,国内曾有人观察了在常规运动状态下脉象的变化情况[2],但有关高寒缺氧的特殊环境,在人体超强度运动状态下脉象及其变化规律尚未见报道。
(下转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