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及其性格
- 格式:docx
- 大小:15.14 KB
- 文档页数:1
苏轼的诗及性格特点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为人率真,生性乐观且豁达,且十分豪爽。
苏轼的诗作有很多,如《后赤壁赋》、《题西林壁》、《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赤壁赋》、《游金山寺》、《惠崇春江晚景》等。
苏轼的诗及性格特点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1苏轼的著名诗作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凤凰山上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性格对比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糜鹿性,谅非优辕姿。
”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
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一.序论1.本文中心论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二.本论1.苏轼生平事迹。
2.苏轼人格魅力分析,根据其人生经历。
3.苏轼文学成就分析,从文,诗,词入手。
三.结论1.我心中的苏轼及我对苏轼的评价。
摘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组合,形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文化体,其文学成就更是人类的一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个多才多艺,性格多面,刚直、真诚、忘我、爱民的文人。
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号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格魅力文学成就率真诗词巅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词学史上,有一位泰斗人物、风流人物是永远不会被大浪淘尽的,是不得不提的,不仅现在要提,将来永远也要提。
他就是中国词坛第一人: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不仅文学功底非凡,其画意也很高超,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也喜画枯木怪石。
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他是"苏、黄、米、蔡" 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去学习古人。
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黃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家事:祖父苏序,字仲先。
简评苏轼形象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
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
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
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
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
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
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
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
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
”①可谓一语中的。
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述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本文试详述之。
早在少年时代,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注意到了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的不同。
他在《名二子》一文里解释了给两个儿子取名的缘由:“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也矣!”曾枣庄先生对此言的解释很有见地:“轼是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是露在外面的,因此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轼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
结果一生屡遭贬斥,差点被杀头。
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它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所以在以后激烈的党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悠闲地度过了晚年。
”②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谪,越贬越远。
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真是沉痛之极。
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但苏轼并没有苟容取合。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阐释内容提要:苏轼作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性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到理学的发展过程。
他乐观进取、旷达超脱的性格,体现了儒释道精神的高度统一。
正因为如此,他在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中,才能进退自如、超然处世。
其诗词文的辉煌成就,便是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以道家作修身之术、以佛家作安身之法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文学;苏轼;性格特征;文化中国封建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大家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变得荆棘丛生。
从虽死犹生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藉,从超然脱俗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从忧国忧民的杜甫,到醉饮狂歌的李白,在他们身上显示了各异的人格特征;耿介而又世故,狂放而又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全性……而苏轼可以说是这些文人的一个曲型,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苏轼性格的形成,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一、苏轼性格特征的文化基础——儒学和理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坐标位置,我们出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研究苏轼也离不开他生活的文化氛围。
(一)儒家文化造就了苏轼匡扶天下的济世之志。
谈到任何一位古代文人,我们都应当首先注意到作为文人人生航标的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得以维系的坚强柱石,是所有的文人儒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儒家思想自春秋创立以来,经两汉、北宋两次改造,已日趋完备周密。
古代文人多以实现政治抱负为其生平第一追求。
以治人为基本内容的实用主义学说思想和以文人为基本形式的文人化官僚制度,决定了古代文人热衷于从政。
苏轼的性格特点众人眼中的苏轼,苏东坡,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
作为近千年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苏轼的性格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的性格特点首先,苏轼的旷达、好爽、乐观是来自于他性格最本身的直率,而且这个才是他的本质,是天生带有的,苏轼的一生官运坎坷,也就是他直率的原因,得罪了很多的权贵,而她的诗词也是与直率有很大的关系。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首先是自己的生活,再一个就是他的仕途,可以说是起伏不定的,从生到死,都是在起伏中度过的。
虽然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与他的性格是有很大的关系,他直率的性格也造就了他有一颗博爱和宽阔的心,慢慢的他的诗词里面也充满了豪放和轻松,更是有一种淡泊名利的气氛和一些看清事实的独特眼光,这些都在他的文学作品里体现了出来。
苏轼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一生,从大的方面讲,他成了北宋各个集团之间争抢的产物,而从他自身来讲是因为他看清了一切,加上性格原因他心里无所牵挂,自然而然的就豁然开明,自然一切事情对于他来说都无所适从了。
苏轼因为心中无牵挂,最终以豪迈的本色走完此生。
苏轼抗洪的故事苏轼是一个颇有政绩的官员,苏轼的为官之路可以说一波三折,曾经几次被发配到离京城很多的蛮荒之地,苏轼抗洪讲述的就是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带领士兵与群众抗击洪水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为官的恪尽职守。
史书记载,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遇到了洪水,洪水决堤了,要淹没曹村,由于洪水难以泄出,水汇集到了城下,城墙马上就要被冲垮了,于是富民们都想要逃出城去躲避水灾,苏轼下令说,富民们如果逃走了,就会动摇民心,那么我还领带谁来抗击洪水呢?只要有我在,我就不会让洪水冲垮家园。
于是让士兵将想要逃走的富民们赶回去,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来到了武卫营,将卒长找来,号召卒长带领士卒去抗击洪水,卒长看到苏轼还在坚守岗位,非常的感动,于是带领着士卒们穿着短衣,光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抗击洪水,筑成了一道长堤,长堤筑城后,洪水就不能进入城内了,这样民心才得以安定,然而雨还在日夜不停的下,为了守住城池,苏轼吃住在城上,即使是路过家门也不回家,并且让各级官吏也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最终保住了城池,百姓也得以安定。
摘要:碰不喜欢的人和事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耿介直率性格成就了苏轼的人格之“真〞,更是其富有永恒文化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也正是这种耿介直率的性格让苏轼在云波诡谲的复杂政坛,不仅不能适当的趋利避害、明哲保身,反而因树敌过多终招祸害。
本文在高度肯定、赞扬苏轼人格的前提下,对其耿介直率的性格进行相应的解读,试图阐释其性格与他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仕途异常艰难的内在关联。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是他在饱经半世沧桑苦患、辗转漂泊、忧愤惆怅、九死一生,归回到金山所作。
诗中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中可以看出苏子很强的自嘲意味,却也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贬谪的政治失意生活给苏轼一生带来的巨大创伤和深重苦难。
他一直在北宋剧烈的党争漩涡中挣扎,徘徊于无限风光和极度的无奈中,起起伏伏;游离于“隐〞与“仕〞的边缘,患得患失;最后在血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终难逃中国古代文人“道大难容、才高所累〞“腹背受敌、一生凡九迁〞的宿命。
究其原因,既有北宋王朝政治制度本身“先天营养缺乏、后天畸形开展〞,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制定“先本而后末,安内必先攘外〞的根本国策导致党派斗争异常剧烈和由党派斗争引起的“党同伐异〞“喜同恶异〞等诸多客观原因之外,还与苏轼因自身耿介直率的性格总是让自己置身于“众矢之的〞“不合时宜〞的危险境地有着密切的关联。
苏轼耿介直率的性格就是“不伪、不饰〞的真性情。
这种真性情让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苏轼无论是在人格修养、待人接物、诗文创作,乃至风波险恶的仕途都追求“真我〞的最高境界。
在苏轼身上,“真我〞的显著表达就是“说真言〞和由“说真言〞所致的“不慎言〞。
对此,他深有体会,很有自知之明,他在?密州■厅题名记?中说:“余生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腹脏,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之乃已。
〞又如其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说:“其于大,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处。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苏轼,北宋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世代都有文学才华。
从小就展露出卓越的文学天赋,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文学家,对他的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苏轼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多次遭遇官场的陷害与排挤,甚至被贬到地方任职。
然而,苏轼并没有被这些挫折击垮,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对于人生的态度却一直积极向上。
他以一颗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从不畏惧困难与挑战。
苏轼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名言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短暂,面对困境和挫折,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苏轼的乐观人生态度源于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学的热爱。
他相信文学的力量可以超越人生的苦难,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慰藉。
在他贬官期间,他甚至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对佛教的研究使他更加懂得人生的无常和世间的虚幻。
他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他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启发,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豪情壮志和坚持追求的精神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他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
他的乐观人生态度也给后人树立了榜样,鼓舞了无数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信心。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展现了一个文人的风采和追求。
他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诗词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和追求,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和榜样。
苏轼生平介绍800字《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籍河北绍兴(今属安徽绩溪),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苏东坡”、“东坡先生”。
苏轼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僚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他在考取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四川巡抚、吉州知州等职。
在任职期间,苏轼秉持道德风范,力行廉政,深得民心。
然而由于政见不合,他多次遭到贬谪,颇受折磨。
但苏轼一直保持豁达豪放的性格,以平常心对待得失,坚持他的理想信念,不为苦难所屈服。
苏轼一生除了在政坛上发挥余热外,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
在诗词、散文和绘画等方面,他均有非凡的成就。
苏轼的诗词创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北宋中期文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作多以豪放洒脱见长,对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有着深厚的感悟和抒情。
他的词则情感细腻,表达真挚,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为主。
而他的散文则更显得豁达隽永,语言流畅自然,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此外,苏轼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超,擅长行书和草书,影响深远。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辉煌的成就和风波变幻,可谓传奇一生。
在他晚年,尤其是在岳州、黄州、鄂州时期,他感慨颇多,著有《赤壁赋》、《水调歌头》等名作。
在这些作品中,苏轼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领悟,也对国家兴亡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他也留下了许多激励人心的警句和箴言,被后人传颂不衰。
总的来说,苏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文学和历史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如他所说,“人生知多少,惟有悲,悲三四。
”这句话既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后人的启迪。
苏轼的不朽意蕴将永远闪烁在中国文学史上。
苏轼的人格魅力1、艺术上才华横溢的苏――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从苏词中看苏轼的人格魅力,领略到的是他艺术上的才华横溢。
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
诗词散文皆有杰出成就,亦善书法绘画。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风貌;词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魅力首先来自他在文学上纵横驰骋的杰出表现。
他把人生的感悟、心灵的火花、深刻的见解都付诸笔端,思想敏锐、文笔优美,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气息,充溢着思想和审美的魅力。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发展了婉约词,风格多样;苏词开拓词的题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谈禅说理等各个方面。
苏词不协音律,内容丰富、境界阔大。
文学是支撑苏东坡生命的顶梁柱之一,他的智慧和魅力也更多地体现在这里。
2、政治上正直果敢的苏――体恤民情,政缋卓越从苏词中看苏轼的人格魅力,观赏到的是他那“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奔放洒脱,有为而作,正直果敢。
他的一生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在官场沉浮中,他执著于“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虽然政治上一再遭受挫折,但他在历任地方官吏时,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体恤民情。
典型著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作者写的第一首豪放词。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
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一、苏轼文化性格形成的多元性1.目前研究的主要观点认为,苏轼对人生价值的取向是多元化的。
20世纪60年代通常的看法是:苏轼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佛、道、儒三家的大杂烩。
……大致以“外儒内道”(《中国苏轼研究》第一辑)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
近来较为普通的看法是: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与大量的政治、史论和有为而作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到后期尽管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但已参入大量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
2.丰富的内涵,多元化的人生价值取向在苏轼文学创作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从苏诗中人生感悟足可见其思想是积极用世与消极遁世的矛盾体,作家主体认知能力与传播能力的构建,必然要在其作品中显现出来。
这是一个容易理解而又极不容易说透的问题。
虽然苏诗以透辟、爽利、明快见称,与唐诗蕴籍、含蓄、温润的风韵不同。
朱熹说苏轼:“一滚说尽无余意。
”(《朱子语类》)刘熙载说:“东坡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
但很多方面却表现出复杂和多样的思想”(《艺概》)。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前两联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抓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里用精妙的比喻,从大处入题,引出人生行迹的不定感。
刚步入官场,就产生了深刻的人生遐想。
《白步洪》“我生乘化月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倍荆棘埋铜驼。
……但应此心无所往,造物虽驶如吾何”。
写奇景,写感悟,写对人生的广漠无垠沉思。
阐述光阴似箭,人生匆促,时过境迁,宇宙变换无穷的哲理,引发人深思;不解其谜,只说要主观心灵不僵化,不以物迁而旷然自处,无所不适。
在咏唱友人刘敞收藏古器的诗中:“嗟此本何常,聚散实循环。
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
……但当对石饮,万事付等闲。
”(苏轼《次韵刘京北》)将庞大的人生体系,以行程入笔,展示有得有失,忧乐循环的道理。
在一首与友人酬唱的次韵诗中更显进一步拓宽,延深。
性格与苏轼的政治悲剧【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人物,他的性格特点和政治悲剧紧密相关。
本文从苏轼性格特点和政治悲剧的起因入手,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权力斗争中的性格缺陷、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以及性格因素导致的倒台。
结合历史反思,文章指出了苏轼政治悲剧的深层原因,并对个人性格与政治生涯的关系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预防政治悲剧的方案,为读者提供了启示和警示。
通过对苏轼的性格与政治悲剧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个人性格与政治命运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重蹈苏轼的覆辙。
【关键词】性格、苏轼、政治悲剧、权力斗争、缺陷、政治决策、倒台、历史反思、启示、深层原因、个人性格、预防、方案。
1. 引言1.1 苏轼的性格特点苏轼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坦率直言、宽容豁达、才华横溢以及独立个性等方面。
苏轼坦率直言,他在言谈之间不畏权势,敢于直言不讳,坚持自己的理念和原则。
苏轼宽容豁达,他能够包容不同意见和观点,对待朋友和敌人都表现出一种宽容和大度的态度。
苏轼才华横溢,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才华,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能力。
苏轼独立个性,他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不受外界影响。
这些性格特点共同构成了苏轼独特的个性魅力,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
1.2 政治悲剧的起因苏轼的政治悲剧起因于他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的交织影响。
苏轼性格上的执拗、直率和不善媚俗使他在政治斗争中常常得罪人,难以顺应朝廷政策和权力分布,因而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悲剧。
他对权力斗争的不擅长,导致在政治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容易被政敌利用和排挤,最终走向了失败和囚禁。
苏轼政治悲剧的起因也源于时代的变迁和政治制度的不完善。
宋代政治体制的特点使得思想家往往处于政治风云的漩涡之中,难以摆脱权力关系的束缚。
苏轼的政治悲剧既有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又与时代政治体制息息相关,这也是他一生多次遭遇政治打击和困境的深层原因。
苏轼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擅长文学、书法和绘画。
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猎,尤以其诗歌最为著名。
他的诗歌作品深受民间喜爱,被誉为“诗中之圣”。
苏轼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咏史抒怀的豪放,又有字字入诗的精细,以及抒发自身体验的真挚感受。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的洞察力,也展示了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绘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遵循了传统的笔录法,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创新。
他的书法雅丽圆润,行书和草书尤为突出。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意境,成为宋代绘画的代表之一。
苏轼的精神品质也是他受人敬仰的原因之一。
他痴迷于文学艺术,但从不局限于书斋中的墨室,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和民众的疾苦。
他无私奉献,曾多次辅助当时的政府官员,为百姓办理案件,为国家出谋划策。
他的正直和公正使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苏轼的豪放不羁和奔放个性也是他魅力的来源。
他在文学和创作中不受拘束,敢于开创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他的言行举止自由随心,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轻易妥协。
他在政治上常常因为主张不同而遭到贬谪和流放,但他从不屈服,保持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苏轼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不仅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的作品被后人广泛传承,并且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精神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后人,引导了他们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保持乐观和坚强的信念,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
总之,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他的才华和创造力让他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他的正直和勇敢让他成为了人们心中一面高悬的大旗。
虽然他已经离世千年,但他的声音和影响力依然鲜活而强大,指引着我们前行。
苏轼及其性格
苏轼作为一位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画家,在现代中国,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除了其著名的诗词,以及其极富文采的文章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便是其人本身。
正是其与众不同的性格,造就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著名的文学家。
家庭环境能造就一个人,相信这也是苏轼十分豁达洒脱的原因。
不论是在杭州,还是被贬至了黄州,其文章中的豁达、洒脱都是一以贯之的。
据说其在科举考试时所做《刑赏忠厚之至论》便因其洒脱的文风,颇受欧阳修喜爱;其被贬黄州后所作《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句,将众多情感融于一体,其核心依旧是其豁达。
看来苏轼的豁达洒脱早已根植在其骨子里了,不论外界的条件如何变化,其都保有着这份豁达洒脱。
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其有时也过分洒脱了。
其随性的性格,也常常会为其招致祸患。
其依性情创作的众多诗歌,日后都成为了乌台诗案中的“罪证”,当然因此这些诗歌也广为流传。
就算被贬黄州之后,其也依然“敢写”。
不仅嘲自己的生活,也嘲朝中的政事。
即使处在严格监视,作品被禁的环境下,其诗文依旧能广为流传。
其性格倒也不是从未发生过变化。
乌台诗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便对其性格造成了一些改变。
性格的改变往往会流露在文章中,原先其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全都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亲切宽和的诙谐,以及醇甜和成熟。
有人评价,到了黄州的苏轼,才真正“成熟”了。
其文章更加圆滑,道理更为深厚,也更为人们所接受,是为我们喜爱的苏轼。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性格应当是十分复杂的。
我们只得从其文字中一瞥其性格,而其未流露在文字中的性格,早已不得而知了。
也许正是苏轼这难以捉摸的性格,使其拥有了如此人格魅力,在近千年中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