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_以_春望_三个译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2
《春望》及英译本的主位分析韩礼德的主位结构系统已广泛的应用于翻译研究。
本文从主位结构的角度出发,对《春望》一诗的六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希望可以为翻译提供些许启示,进而检验该理论在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标签:主位结构;《春望》;对比分析1. 引言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浓厚的中国文化。
关于古诗翻译,国内已有很多的研究。
如何翻译中国古诗词,正确传达原作中的意境,做到许渊冲所提出来“意美”“音美”“形美”一直都存在争议。
本文就从韩礼德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语篇功能来分析对比《春望》原文与三个译文。
通过对译文进行语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古诗进行翻译,同时也可检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2. 主位结构语篇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组织要表达的信息,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整体。
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主述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结构。
主位-述位结构是话语展开的动态结构,是语篇翻译所关注的首要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述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语篇的文体风格,而文体风格的保存在诗歌翻译中十分重要。
主位是信息的起点,述位是说话人对主位的陈述。
主位又可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
单项主位是指句子的主位只表现一种功能,复项主位就是含有多种语义成分,表现着不同的元功能。
同时,主位又有无标记性和有标记性之分。
当充当小句的主位同样也是小句的主语时,这样的主位就是无标记主位;反之,当主语以外的成分充当主位时,就是标记主位。
3.古诗及英译文主位分析《春望》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的五言律诗,当时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
在战火连连的情况下,他很好的抒发了自己爱国、忧民、思家的思想感情。
春望有很多译文,本文就选取杨戴、许渊冲、吴钧陶这三篇英译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句一国(T1)破(R1)山河(T2)在(R2)城春草木(T3)深(R3)杨译:Our country has been completely crushed. And only rivers and hills lookthe same. The city is filled with tall trees and the high grass of spring.许译: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And mountains stand.In town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吴译:As ever are hills and rills While the kingdom crumbles.When springtime comes over the capital the grass scrambles.首聯作者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高度概括了战争给长安带来的破坏,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叛军的愤恨。
2010年7月第31卷第4期 外语教学Fore i gn Language E du cati onJ u l y.2010V o.l31No.4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探析以唐诗 春望 五种译文为例段奡卉(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河南洛阳471023)摘 要: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 推理过程。
说话人提供最大的关联信息,听话人则根据语境或认知环境对信息进行推理,选择关联性最大的假设,获取最佳关联,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诗词翻译也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
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必须正确地理解自然语言。
因此,关联理论可以作为指导诗词翻译的语用翻译理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诗词翻译这一交际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全面、科学地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关键词:汉诗英译;认知差异;推理过程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544(2010)04 0096 05Abstrac t:R elevance theory ho l ds t hat hu m an communicati on i s an o stensi ve i n ferenti a l cogn i tive process i nvo l v i ng i nfor m ative intention and co mmun ica ti ve i ntenti on.T he speaker prov i des the m ax i m al relevant i nforma ti on wh ile t he hearer is constantl y reason i ng acco rding to the context or cogn itive env iron m en t of i n f o r m ati on,selecti ng the bi gg est assu mp tion o f re levance to a ch i eve opti m a l relevance and fi na lly ach i ev i ng the purpose o f co mm un i ca tion.The translati on of po etry i s a ki nd o f i nfe renti a l cognitive process o f language.N 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 ng plays a v ita l ro le i n the process of ach i ev i ng pragma ti c equ i va lent effec t i n trans l ation.Therefore,re lev ance theo ry can be the prag m atic translation t heory i n poetry transl a ti on.W it h i n the fra m ework o f re l evance t heory,t h is paper m akes a st udy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oetry i n trans l ation.So the Ch i nese dis course can be comprehended t horoughly and ob j ec ti ve l y,and the hum an co mm un ica ti on w illw i n out fi nall y.K ey word s:Eng lish translation o f anc i ent Ch i nese poe try;cogn iti ve d ifferences;i nferen tia l process1.引言从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 m es L eague)的 诗经 英译本问世算起,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已经走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
目的论观照下《春望》两译本评析作者:邓良春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20期[摘要]目的论在翻译批评与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强调译文符合翻译行为目的,在文学文本中体现为某种功能对等。
本文拟从杜甫《春望》一诗的三个译本中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从不同角度寻找对等翻译的可能性。
[关键词]目的论;对等翻译;《春望》[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051-02目的论最早由赖斯于1971年提出,其最初提法是“对等”,以对等论为基础,创立了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标语篇功能的翻译批评模式,使翻译“目标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
随后提出“转换”概念,认为不同的翻译环境可以决定译文是否具有交际功能。
诺德对翻译目的论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根据目的准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
在此原则支配下,目的对于翻译过程要求更加灵活,它可以因目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类型的翻译。
按照目的理论,译文应当遵从篇内一致和篇际一致的原则和以文本为基础的互动模式。
目的可以分为源文作者交际目的、译者目的、译文交际目的、受众目的四类,因而文化传意功能亦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来体现。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内容忧国忧民,诗法多循雕章琢句之途,工于诗律,引经据典,以“诗圣”著称。
其诗《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期,诗人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押送长安,身陷贼营。
该五言诗句按托物起兴常例,句式整齐,抒情充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成为千古名句。
下文以《春望》的两译本为例,加以评析。
杨宪益、戴乃迭译为:Looking out on SpringOur country has been completely crushed ,And only rivers and hills look the same;The city is filled with tall treesAnd the high grass of spring.Even flowers seem to shed tearsFor the sadness of our time,The very birdsGrieve at the sight of peopleParting from their beloved.Now for these three monthsThe beacon fires have flaredUnceasinglyWhile a letter from homeIs as precious as gold .And ,when I scratch my head,I find my gray hair grown so sparseThe pin will no more hold it.杨、戴译诗,以短句译短句,观照中国诗体表达特点,讲究凝炼、含蓄之美,能够将中国诗歌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再现于译诗之中。
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杜甫《春望》的翻译为例摘要:中国古诗文化繁荣多彩,随着“一带一路”等经济文化纽带的牵引,世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正得到不断的拓展和延伸,为了促进文明文化鉴赏,使中国古诗走出国门,展现中国智慧,传递中国情怀,做好古诗翻译十分必要。
目前,在译者如何促使古诗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做好古诗翻译这一方面已经有了诸多的研究。
本文旨在创造性叛逆的背景下,探讨创造性叛逆中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确立的、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是如何体现的、创造性叛逆是否是对翻译“信、达、雅”原则的背离这三方面。
关键词:中国古诗翻译;创造性叛逆;译者主体性;“信、达、雅”原则1.导语众多学者以多种视角和学科对“创造性叛逆”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各类学科的学者从自身的领域出发,对其发表了见解。
但译界学者们对创造性叛逆持有不同看法,褒贬不一,谢天振教授指出关于其错误的认识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错误的解读:有学者(王向远,2014)把“主体的创造性叛逆”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翻译技巧,并将其作为翻译手段或翻译原则去翻译作品,经常陷入些不符合原意或是错误的说法之中。
[1]第二,对“创造性叛逆”观点的实质把握不清:由于对“创造性叛逆”实质的模糊认识,有学者未能对创造与叛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探讨。
但也另有一些学者充分肯定“创造性叛逆”的研究价值,认为“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2]目前,关于对“创造性叛逆”实质的研究最具有权威性的是谢天振教授在其著作《译介学》中主张创造性叛逆是翻译领域中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正确认识创造性叛逆对于翻译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内外研究来看,近年来对翻译领域中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创造性叛逆的研究趋势已经呈现了更深层和丰富的态势。
而古诗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学艺术体裁之一,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旨在创造性叛逆的背景下,探讨创造性叛逆中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确立的、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是如何体现的、创造性叛逆是否是对翻译“信、达、雅”原则的背离这三方面。
248评价意义对诗歌翻译的建构效果——以《春望》五个英译本为例包学芳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评价意义是运用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表达的个人的主观判断及情感,反映的是特定团体的价值观念。
评价系统一般认为在翻译中的态度意义不会改变,如果改变,会导致意识形态的扭曲,而古代典籍体裁特殊,言简义丰,且普遍一词多义,因此当原作中的评价意义出现较大诠释空间时,译者,尤其是跨地域跨文化的译者不可避免地会从自己所熟悉的社会文化环境出发,对原作评价意义做出新的判断和诠释。
本文运用Martin 的评价系统解析评价意义在杜甫《春望》五个译本中的表现,以期客观全面地把握评价意义对诗歌主题建构的效果。
关键词:评价系统;《春望》;评价意义;翻译一、引言《春望》,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歌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由远及近,它创造了一种深沉的思维境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很多学者都从文学角度进行了对比鉴赏及深入的评析,本文基于J.R.Martin 评价系统理论,用态度、级差两个次系统来分析《春望》及其五个英译本是否将原文的评价意义完整展现出来,以期客观全面地把握评价意义对诗歌主题建构的效果。
二、评价系统理论概述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Martin 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
”(Martin&Rose ,2003)评价系统包括三个次系统:介入(ENGAGEMENT)、态度(A TTITUDE)、级差(GRADUA TION)。
态度系统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分别是人的情感表达、人性格与行为的评价和对事物的价值评判。
级差系统跨越整个评价系统,可进一步分为语势和聚焦。
这里语势是根据强度和数量对语言进行分级,语势的强弱可通过加强词和量化词来实现,而这一实现对于文本主题的建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春望》及其三篇英译文
邹湘西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框架严密的理论体系.及物性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中三大元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试从及物性角度入手,对杜甫的<春望>一诗及其三种不同英译本进行分析.力求在及物性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不同译本的得失,并通过分析验证及物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总页数】3页(P283-284,286)
【作者】邹湘西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从及物性角度分析《乡愁》及其三种译文 [J], 刘斐;詹全旺
2.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宋词《浣溪沙》的英译文 [J], 梁雨晨;李天贤
3.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登鹳雀楼》及其英译文 [J], 李丹;
4.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登鹳雀楼》及其英译文 [J], 李丹
5.从及物性角度分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及其英译文 [J], 邢崇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8卷 第3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3 2019年3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r.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3-0106-04译者主体间性角度下的《春望》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 蔡 强 李源锋(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摘 要:译者主体间性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具体分析《春望》三种英译本中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探讨中国古诗英译的最佳选择。
本研究认为译者主体间性理论有助于诗歌内容与意蕴的顺利传达,帮助读者有效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是全方位评价古诗英译的重要方法,同时对诗歌翻译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译者主体间性,《春望》英译本,对比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Spring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of Inter-subjectivityCAI Qiang , LI Yuan-fe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Jiangxi 341000)Abstract: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views that authors, translators and reader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divisib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stressing an equal dialogue among them. Taking Spring View for example, we discuss the best English ver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ms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uthor, three translators and readers in detail. This study shows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contributes to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ontent and implication of the poem and helps readers understand the poet’s true feelings, which is a vital way to fully judg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poems and will guide us to translate poems better.Key words: inter-subjectivity; English versions of Spring 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8-11-10蔡强(1971—),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翻译。
杜甫诗歌英译的评价之态度系统分析——以《登高》和《春望》为例的开题报告【摘要】杜甫是中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然而,他的诗歌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却相对较少。
本文选取杜甫的两首代表作《登高》和《春望》,以文化视角为基础,采用态度系统分析方法,探讨其英译的评价及其透露出的态度体系。
【关键词】杜甫;诗歌英译;态度系统分析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化圈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力。
尽管如此,西方世界对于杜甫的研究和传播却显得相对较少。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学界对于中文诗歌的较少涉及,导致不少诗歌的英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而限制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同时,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良好的英译不仅体现了翻译者文化素养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其对原著的理解和传达的能力。
因此,对于杜甫诗歌英译的评价以及透露出的态度体系的分析,对于更好地推广、传播中华文化,丰富西方世界的诗歌文化,也具备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选取杜甫的两首代表作《登高》和《春望》,以文化视角为基础,采用态度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诗歌英译的评价及其透露出的态度体系。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杜甫诗歌的文化特点及英译对其文化内涵的传递2.态度系统理论的介绍和应用3.英译文中表达的诗人态度特点4.翻译者在表达英译中所展现的态度特点以及其对原著意象和意义的理解和传达本文采用语料库分析的方法,对比杜甫原诗和其英译文,从中找出表达态度的关键句,提取态度标签,分析翻译者在传达句意时所呈现的态度特点,进而揭示其翻译原则与态度体系。
三、研究目标及预期结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杜甫诗歌英译的态度体系,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翻译难题与解决办法,对于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预期结果如下:1. 揭示杜甫诗歌英译中所存在的翻译难点以及翻译者在此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原则。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以《春望》三个译本为例段奡卉(洛阳理工学院,洛阳471023)提要: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一个阐释源语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而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一方的意图被另一方识别。
然而,谈到格律诗翻译,则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可译性”,其表现形式———韵式、平仄、对仗格律在译语中如何体现,成了所有译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春望》的英语译文为例,针对格律诗的表现形式,通过比较译文来分析格律诗形式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同时借用关联翻译理论说明格律诗的形式并非不可译。
译作只要达到对原作信度和效度的趋同,翻译就算成功。
关键词:格律诗;英译;形式;趋同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3-0121-4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Poetic For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in View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Three Chinese Versions of Tang Poetry Spring ViewDuan Ao-hui(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China )According to Relevance Theory ,translation is an act of ostensive-inferential interpretation of source text ,is a kind of verbal communication.Translational success is relative to the degree of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relevant factors.But ,mentions of Chinese metrical verse ,the untranslatability is without any doubt an unavoidable Issue.Som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Tang poetry “Spring View ”are cited in the paper ,which is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intractability in translating classical Chinese metrical verse into English.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metrical verses ,the paper lays stress on the importance of poetic for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at if the translation is convergent to the original text.Key words :metrical verse ;English translation ;poetic forms ;convergence 中国诗词中的韵式、平仄、对仗格律在译语中难以体现。
原本优美的诗篇,译成外文却索然无味。
本文以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英语译文为例,通过比较译文来分析格律诗形式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同时借用关联翻译理论说明格律诗的形式并非不可译。
1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1986年,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 1986)。
他们把语言交际看成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
此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从说话人角度看,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展现出来;从听话人角度看,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格特(Gutt 1991)在其论文《关联与翻译:认知与语境》中对关联翻译理论给出全新解释: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112011年第3期总第160期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11,No.3Serial No.160*本文系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研究”(2010BYY005)和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学项目“汉语格律诗英译不可译性之补偿”(2009-GH-079)的阶段性成果。
系的推理过程,而推理依据关联性。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应为“一个对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赵彦春1999:280)。
这就抓住了翻译的本质。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达到翻译效度,即传达原作者的意图,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其次就是提高译文信度,使译语文本尽量向原语文本趋同(温育仙2008:77)。
从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ague )的《诗经》英译本问世算起,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已经走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
有关翻译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卢军羽2009:101)。
谈到格律诗翻译,“不可译性”问题必须面对。
究竟是否存在不可译性,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翻译的本质。
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可以将自己的意旨转达给另一方,不仅可以将意思而且可以将内容和方式传达出来。
翻译毕竟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而交际成功取决于一方的意图被另一方识别(赵彦春1999:280)。
按照这一观点,没有绝对不可译。
这样,格律诗的表现形式并不存在不可译性,只是翻译时须要突破原语形式的障碍,为达到交际效度须要付出一定努力。
2格律诗的表现形式及其翻译的必要性诗的格律就是诗的句数、各句的字数、诗的用韵、对仗、平仄等格式和规律。
1)句数:律诗规定每首8句。
只有4句的叫绝句或称律绝;超过8句的称为长律或排律。
2)字数:律诗规定各句字数相等。
一般只有两种句式:每句5个字的叫五言律诗,7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3)用韵:律诗用韵严格,一般只用平声韵(仄韵律诗极少),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外,偶数句(二、四、六、八句)必须入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4)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对仗(每两句形成对偶);首联和尾联也可对仗,但不作严格要求。
5)平仄:律诗要求平仄协调。
平仄就是声调,我国古代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
为使用方便,根据读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特点又把4声分为两组:平声为一组,仍叫平声;上、去、入3声为一组,称为仄声。
平仄在诗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诗人依照汉字的声调特点安排平仄声字,高低强弱交替,形成抑扬顿挫,音律和谐之美,就是所谓“声律”。
归纳起来,律诗的平仄有4个句型:1)(平平)仄仄仄平平;2)(平平)仄仄平平仄;3)(仄仄)平平仄仄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括号外的为五言律诗的平仄;加上括号内的为七言律诗的平仄。
4种平仄句型按押韵、粘对搭配成8句,就是律诗的声律。
诗歌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其形式包括3个密切相关的方面:音韵、外形、节奏。
诗歌翻译传达的不仅是字面意义而且是审美情趣。
诗的内容固然重要,但从诗歌审美意义看,诗的形式至关重要。
没有诗歌的形式,就没有诗歌的美,因为在格律诗中,是其独特的格式而不是其重要的内容使诗成为真正意义的诗。
朱光潜在《诗论》中就曾提到“形式可以说就是诗的灵魂”。
3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译者和翻译理论家根据各自对翻译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提出彼此迥异的译者忠实对象论。
关联翻译理论是关联理论和翻译实践结合形成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看成一个对源语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一种语言交际方式。
汉语格律诗的表现形式———美学特质即因其对仗工整、韵律优美、词简义丰、平淡中见险奇、极富韵外之致,令人百读不厌。
然而,翻译如何达到形式趋同是所有译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依据关联理论,“趋同”指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文在音、形、意方面尽可能与原文辩证趋同。
4《春望》及其三种译文4.1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2译文译文1:Spring-the Long View Even though a state is crushed /Its hills and streams re-main ;/Now inside the walls of Changan /Grasses rise high among unpruned trees ;/Seeing flowers come ,a flood /Of sadness overwhelms me ;cut off /As I am ,songs of birds stir /My heart ;third month and still /Beacon fires flare as they did /Last year ;to get news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a full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Trying to knot up my hair /I find it grey ,too thin /For my pin to hold it together.(RewiAlley )译文2:The Hope of SpringA nation ,though fallen ,the land yet remains./When spring fills the city ,its foliage is dense./In grief for the times ,a tear the flower stains./In woe for such parting ,the birds fly from thence./For three months unceasing the bale fires now flare./A letter from home costs a fortune to bring./These worries scratch off my last falling grey hair./My own foolish wishes my pen cannot wing.(W.J.B.Fletcher )译文3:Spring View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Xu Yuanchong )4.3《春望》表现形式的关联理论分析4.31对仗汉语诗歌的对仗即对偶,指两句中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语法结构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