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
- 格式:pdf
- 大小:106.07 KB
- 文档页数: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三社联建”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9.07•【字号】黔东南府办函〔2021〕31号•【施行日期】2021.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三社联建”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黔东南府办函〔2021〕31 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黔东南州“三社联建”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9月7日黔东南州“三社联建”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切实发挥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供销合作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1 号)、《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中农发﹝2019﹞18 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州委、州政府工作部署,决定在全州全面推行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供销合作社的“三社联建”合作模式,全力助推我州乡村振兴。
现结合我州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州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政策扶持、规范行业管理、强化指导服务、加强示范引领,以优示范、由点到面,在全州推广榕江县“社社联建”合作模式,为黔东南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1.加强党的领导。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01•【字号】黔东南府发〔2021〕2号•【施行日期】2021.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项资金管理正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黔东南府发〔2021〕2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意见》(国发〔2017〕5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9〕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我州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效益,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围绕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发展领域行业涉农专项转移支付和涉农基建投资的分类统筹整合。
2021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农业发展领域权责匹配、相互协调、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的涉农资金(涉农专项转移支付和涉农基建投资)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并根据农业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以及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适时调整完善。
二、基本原则(一)聚焦问题,创新机制。
主要针对涉农资金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交叉重复、分散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统筹协调,厘清边界。
坚持州级统筹、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将落实中央、省要求和体现实际有机结合,合理划分县(市)政府、各部门支农事权和支出责任,明晰职责关系,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职责明确、权责匹配的支出体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2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12.20•【字号】•【施行日期】2012.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2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关于加快推进2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12月20日关于加快推进2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为加快全州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100个城市综合体的工作部署,我州计划在2013 -2015年开工建设20个以上城市综合体,使城市综合体建设成为经营城市经济和促进城镇化的强大动力。
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城市综合体是指以现代服务为主导,由三种或三种以上城市功能(如居住、商业、办公、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交通、体育等)集合形成,与城市有机协同,功能业态间高度集聚和互为价值链的建筑、建筑集合体或建筑街区。
城市综合体分为商贸综合型、办公会展型、文化旅游型、主城联动型、交通物流型等。
城市综合体区别于一般的房地产项目开发,也区别于新城区建设。
城市综合体在有限空间内密集分布居住、商务、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通过各业态综合布局,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区域交通配套,提高城市聚集效应,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效益和品位,有利于解决目前城市建设融资难、土地政策瓶颈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城市综合体建设是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是由传统的经营土地转型为经营城市功能的转变,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加快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26卷第3期凯里学院学报V ol.26N o.3 2008年6月Journal o f Kaili U niversit y Jun.2008论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杨东升(凯里学院化学系,贵州凯里556000)摘要: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获得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水平低,质量差,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黔东南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其现状,找出其制约因素,才能提出加速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关键词: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329(2008)03-0117-030引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国土面积30337.1km2,下辖16个县(市)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有90个镇和116个乡.这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矿产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黔东南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全国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水平低,质量差,动力弱等方面,农村城镇化的滞后,严重制约了黔东南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农村城镇化及其动力机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出现了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城市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出现无疑丰富了城市化理论,对城市化的实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如果不对这些概念加以区分,不仅不利于城市化理论的研究,也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将影响到本课题研究的准确定位./城市化0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包括形式城市化和功能城市化两个方面),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观念和文化的转变).其实质是经济的转移与增长;其直接表现形式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其结果是人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农村城镇化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企业为依托,农业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职业转移和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转化的空间聚集过程.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观念发生改变.农村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直接向大、中城市转移的过程.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城市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转化为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同点在于农村城市化是农业人口直接向大、中城市转移,而农村城镇化则是农村人口向农村区域内小城镇的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相互服务、完全融合,城乡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农村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均属于城市化的范畴,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形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完成农村城镇化过程.城市化的动力是指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包括来自区域内部和区域外部.来自区域内部的原动力称内动力(内力);来自区域外部的原动力称外动力(外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则是指推动城市化原动力产生的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机理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城市化的动力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则是指推动农村城镇化动力的产生,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动力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要找出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就必须认清其现状,分析其制约因素,才能很好地提出解决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问题.2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现状2.1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低.表12000-2002年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率与全国比较项目2000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2001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2002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全国1267434590636.221276274806437.661284535021239.09黔东南州422.4969.1116.36427.3076.8317.98431.2979.8818.52注:表中各种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1]18-19,[2]26-27,并计算.从2000至2002年黔东南州和全国的农村城镇化率来看,2000年全国农村城镇化率为36122%,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率为16.36%,两者相差19.86个百分点.到2002年,全国农村城镇化率为39.09%,而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率仅为18152%,两者相差20.57个百分点.可见,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率与全国相比,不仅水平低,而且呈逐渐扩大的趋势.2.2农村城镇化质量差¹收稿日期:2008-02-27作者简介:杨东升(1962-),男,贵州凯里市人,凯里学院化学系副教授.7表22000年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质量与全国比较项目全国城镇家庭户黔东南州(镇)家庭户全国城镇家庭户与黔东南州(镇)家庭户庭户之差总户数/万户34049.1214.111734035.01平均每户住房间数/间 2.72 2.470.2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22.7718.86 3.91无厨房户比率/%12.722.22-9.52无洗澡设施户比率/%54.1180.51-26.4无厕所户比率/%25.4827.61-2.13燃气炊事户比率/%59.7724.7735.00饮用自来水户比率/%81.0961.9319.16注:表中各种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1]57,[3]26,并计算.由表2可知,黔东南州与全国农村城镇化平均水平相比,平均每户住房间数,黔东南州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25间/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91m2/人,无厨房户比全国平均水平多9.52%,无洗澡设施户比全国平均水平多2614%,无厕所户比全国平均水平多2.13%,燃气炊事户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5%,饮用自来水户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9.6%.由此可见,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农村城镇化动力不足由表3可知,黔东南州与全国相比,2002年:黔东南州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总生产总值比例为34. 27%,全国为15.38%;黔东南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49.45%,全国为29.09%,说明黔东南州仍以农业为主.黔东南州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总生产总值比例为27. 05%;全国为51.09%;黔东南州第二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82%,全国为12.45%,说明黔东南州工业较少.黔东南州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总生产总值比例为38. 68%;全国为33.53%;黔东南州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6.63%,全国为16.64%,说明黔东南州的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工业不仅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而且是农村城镇化直接推动力.黔东南州以农业为主,工业较少,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说明农村城镇化缺乏动力.表32002年黔东南州城镇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与全国比较项目全国黔东南州总生产总值/亿元104790.6113.0771总人口/万人126743.00422.49生产总值/亿元16117.338.7475一产业/亿元一产业占总生产总值比例/%15.3834.27从业人口/万人36870.00208.93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9.0949.45生产总值/亿元53540.730.5828二产业/亿元二产业占总生产总值比例/%51.0927.05从业人口/万人15780.0011.92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2.45 2.82生产总值/亿元35132.643.7468三产业/亿元三产业占总生产总值比例/%33.5338.68从业人口/万人21090.0028.02从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6.64 6.63注:表中各种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1]18-19,[2]124,并计算.3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制约因素根据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制约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及几个方面.3.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黔东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西高东低,沟壑纵横,交通十分闭塞.区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土地十分贫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0之说.多山贫瘠,交通闭塞的地理环境,一方面使区内生产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难以吸收区外资金开发本区的优势资源,影响区内农村城镇化的发展.3.2经济水平黔东南州经济水平低,无论是人均地区经济总量,或者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国或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基础水平均较低.表42002年黔东南州经济水平与全国其它地区比较项目黔东南州上海广东湖南广西地区生产总量/亿元99.35135408.7611769.734340.942455.36人均生产总量/(元/人)2314406461503165655099注:表中各种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1]18-19,[2]63-65,并计算.为了考察黔东南州经济水平,我们选择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上海、广东、湖南和广西与黔东南州作比较.由表4可知,黔东南州人均生产总量比上海少38150元,比广东少12717元,比湖南少4251元,比广西少2785元.可见,黔东南州经济水平较低.经济水平是农村城镇化的物质基础.黔东南州经济水平较低,农村很难积累起向城镇和和#118#凯里学院学报第26卷非农产业转移的起始资本,从而影响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快速发展.3.3劳动者文化素质低黔东南州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和文化等原因,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表5黔东南州2000年乡镇6岁及6岁以上受教育程度项目总计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乡镇6岁及6岁以上人口/人45734835694164314141655419824225920922370110占乡镇6岁及6岁以上人口比例/%100.007.8035.9330.979.189.24 4.570.810.0022注:表中各种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4]122-133,并计算.由表5可知,2005年黔东南州乡镇6岁及6岁以上人口,未上过学的为7.80%;上过小学和初中的高达66.9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为5156%,其中本科生不足1%,研究生仅为十万分之二.可见,黔东南州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受教育程度低,文盲率高,就意味着劳动者整体素质低.劳动者整体低,就意味着劳动者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根本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的需求,从而影响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快速发展.3.4乡镇企业少乡镇企业是指乡村举办的企业,部分社会联营企业,其他形式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化人口的收入,同时也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更多资金来源和物质准备.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然而,黔东南州由于区位、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乡镇企业水平低.表62005年黔东南州部分县(市)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县、市工业总产值/元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元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凯里市4004975210013.01施秉县704363698 5.25岑巩县50042583911.67镇远县9482793749.89台江县20186217510.77注:表中各种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1]173-174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多为乡镇企业.由表6可知,工业总产值较大的凯里市,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3.01%,而施秉县则更少,仅为5.25%.可见,黔东南州乡镇企业少,水平低.乡镇企业水平低,决定了黔东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本地非农职业转移,只能实行他地非农职业转移.其主要表现是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0,影响了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发展.4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根据对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加快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立足于黔东南州的实际,着重解决制约黔东南州的农村城镇化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加快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应该是:4.1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黔东南州由于地理环境、区位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城镇化水平低、质量差、动力不足.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这并等于说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无优势可言,丰富的矿产资源,秀丽的山川,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是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优势所在.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能给黔东南州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黔东南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能解决黔东南州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促进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开发利用黔东南州这些优势资源,需要资金和技术.然而黔东南州经济水平低,资金少,技术落后,自己开发有较大困难,因此,在立足于区内资金的情况下,应积极借助区外资金和技术,开发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从而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要吸引区外的资金和技术,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即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政策等.要改善投资环境,政府必须先期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市场机制扩大投资和融资渠道,制定良好的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把区外资金吸引过来,区内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通过黔东南州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发展.4.2加大教育投入,促进黔东南州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黔东南州劳动者素质低,是制约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城镇化的是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移,非农经济需要具有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来从事.劳动者素质低,就难以适应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化对劳动者的要求,因此,要加快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就必须提高黔东南州劳动者的素质.要提高黔东南州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抓好两方面的教育:一是基础教育.通过基础教育,使黔东南州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他们树立起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观念和生活观念,以便更好地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二是职业技术教育.黔东南州劳动者不仅文化水平低,更缺乏工业生产中的劳动素养.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黔东南州劳动者劳动技能低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黔东南州劳动者劳动素养的必由之路.只有多渠道,多层次对黔东南州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才能适应未来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化的要求,才能使黔东南州的经济和劳动力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平稳、快速转移.4.3加快黔东南州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推动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乡镇企业不仅可以使农村产业规模化,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收益,同时还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化人口的生活水平,帮助人们改变农村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活理念,摆脱自足自给的生活观念,建立起现代城镇文明的生活理念,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黔东南州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各具特色,但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布局分散,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在市场上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要改变产品结构单一,增加产品附加值,使产品在市场上形成比较优势,就必须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使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产品和其它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经济收益.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集聚和人员的集中,从而促进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经济水平、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原因,农村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全国及其它发达地区来说,存在着巨大差距.只有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发展教育,努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快速推进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进程.参考文献:[1]黔东南统计局:2005黔东南统计年鉴[M],2005.[2]国家统计局:2003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1[3]南文渊,卢守亭,冯书生.少数民族农村城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3).[4]黔东南州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G].2002,12.[责任编辑:孟立霞]#119#第3期杨东升:论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
贵州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摘要: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
但对于贵州省来说,城镇化速度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显得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城乡分割特征更为明显,成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亟待突破的现实瓶颈。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既需要内生力量的迸发,也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两股力量的有效整合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通过对规划引领机制、互联互动机制这两大动力机制的探讨,对于解决贵州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动力机制;城乡融合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8)18-0026-03引言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
但对于贵州省来说,城镇化速度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显得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城乡分割特征更为明显,成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亟待突破的现实瓶颈。
只有推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贵州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贵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迎头赶上。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既需要内生力量的迸发,又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
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在空间上向农村扩展,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农村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农村经济繁荣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农业现代化需要城市提供技术与信息支持,农民增收致富和公平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愿望需要通过城市提供就业岗位和城市既得利益流向农村来实现。
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内在需求催发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内生力量,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则构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外在力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11.02•【字号】•【施行日期】2012.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黔东南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11月2日黔东南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方案《贵州省城市规划全覆盖实施方案》(黔府办发〔2011〕77号)要求我州城镇体系规划要在2013年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州人民政府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安排,今年要开展我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为确保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要求,结合黔东南州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贯彻“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的发展战略,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乡环境质量,促进我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一)规划范围黔东南州行政区域范围。
(二)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30年。
三、规划任务(一)明确州域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
包括城镇化目标和战略,城镇化发展质量目标及相关指标,城镇化途径和相应的城镇协调发展政策和策略;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城乡结构变化趋势和规划策略;根据黔东南州区域差异提出分类指导的城镇化政策。
(二)明确资源利用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和措施。
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摘要:经济产业、信息技术、资源配置、人文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现代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且各种动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相互制约,在多重动力机制的作用下,有力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实现。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农村向城镇过渡的动态过程,其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人口流动,以及经济上的城市性转型。
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因素众多,如工业、第三产业、信息技术、农民利益、农村资源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农村城镇化进程。
1 非农业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非农业机制主要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代表的拉力机制,从城镇化进程的根本作用因素上来说,工业化起决定性作用,其不仅有助于其他动力因素,如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产业结构,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等,而且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具体来看,其一,工业化具有利益特征。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济南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在其作用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这就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了人力资源利用,在2012年,济南农村居民人均务工收入849元,其中长清区人均工资收入高达6000元,平阴县人均工资收入接近4500元,这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推动了农民利益的实现。
其二,工业化具有产业链接性。
工业化带动农业生产,在重工业的作用下,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刺激劳动力解放和经济发展,在其作用下,小商业、第三产业以及一些朝阳产业发展起来,如旅游业、小农家乐等。
其三,工业化具有循环作用性。
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循环积累效应,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农村的教育、文化、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就信息建设来说,平阴县单2012年就拉通农户宽带3000余条,120急救服务网络实现高水平全覆盖,每一个镇、村都建立工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基础服务,吸纳更多劳动力等,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动力机制城市化是指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是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得到提升。
本文将简述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人口转移、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多个方面。
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规模和数量的改变,还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管理、产业结构的变化等。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转移,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主要是为了寻求工作、教育、医疗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城市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即城市面貌的改变,包括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展是由多种动力机制推动的,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动力机制:经济发展的推动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经济活动。
城市发展的机会和资源比农村更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化政策的支持政府的城市化政策也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政府通过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民向城市转移,提供相应的就业、教育、医疗等保障,刺激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意愿。
政府还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的条件。
技术进步的促进技术进步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通信技术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进城通道,也方便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技术进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教育和文化的吸引城市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