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分离规律试验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40
高中生物教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内容:分离定律教学目标:1. 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分离定律的表述和适用条件;3. 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分离定律的概念和表述;2. 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分离定律的原理和意义;2. 掌握如何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概念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以及他提出的基本法则;2. 引入分离定律的概念,解释分离定律对孟德尔实验结果的解释。
二、分离定律的表述(10分钟)1. 介绍分离定律的基本表述:“在杂种后代中,每对纯合子基因组合的等位基因在生殖过程中分离,各自独立地进入配子,再结合形成新的基因型组合。
”2. 解释分离定律的含义和原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具体的遗传交配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离定律进行分析和解答;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自行解答几个与分离定律相关的遗传问题,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2. 提出一个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分离定律推断家族成员的基因型。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调分离定律在遗传学中的重要性;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弥补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熟练运用分离定律,帮助他们建立对遗传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巩固和拓展,使学生对分离定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生物的分离技术教案
教学内容: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离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几种常见的生物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分离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分离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2.几种常见的生物分离技术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分离技术原理;
2.掌握生物分离技术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如离心机、电泳仪等)、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分离技术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相关内容;
2.提出分离技术的应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介绍分离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2.详细讲解几种常见的生物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如离心法、凝胶电泳、柱层析等;
3.举例说明各种分离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老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各种分离技术的操作;
2.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体会分离技术的具体步骤和原理。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引导学生讨论分离技术的优缺点;
2.总结各种分离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分离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馈:
1.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分离技术的掌握程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室参观,了解更多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的应用;
2.开展生物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分离规律试验一、学习目标:⒈了解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⒉掌握如何解释分离现象,掌握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⒊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⒋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应用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基因型、纯合体、杂合体等基本概念,测交的意义和分离规律的实质。
2.难点:基本概念在实践生活中的例证分析,测交实验法在具体实例中的设计等。
3.考点与热点: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推断及有关概率的计算。
三、复习巩固1.下列各项所进行的细胞分裂,不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的有 ( )①雄蜂产生精子的过程 ②由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 ③将柳枝扦插,长成柳树 ④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淋巴细胞融合,得到的融合细胞大量繁殖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人的同源染色体有23对。
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精子细胞和异常精子细胞的比例,同时精巢中精原细胞增殖的方式是 ( )A .1∶1,有丝分裂B .1∶2,有丝分裂C .1∶3,减数分裂D .1∶1,减数分裂3.下图表示在不同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过程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 .b 过程细胞数目不变C .c 过程发生细胞融合D .d 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基础梳理一、杂交试验,发现问题1.过程步骤(1)第一步: ,人工授粉进行 。
第二步:得到F1 并种植,观察F1的性状。
第三步:F1 得到F2种子并种植,观察统计F2表现出来的性状和数量2.特点(1)F 1全部表现为(2)F 2 出现 现象,分离比为3.概念:显性性状:隐性性状:P (亲本): 紫花 × 白花↓ F 1↓○×F 2 性状: 紫花∶3 ∶ 1性状分离:二、提出假说,解释现象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1)遗传性状是由控制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一个来自,一个来自(3)在子一代中一个遗传因子(基因)能够另一个遗传因子的作用。
第一节分离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举例说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讲出分离定律中的相关概念〔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说出遗传规律中常用符号以及概念〔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实验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2.能力与方法〔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2〕通过本次学习,学生能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性模拟小游戏,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疑问探究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重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显性相对性5.[教学准备]塑料筒2个,四色小球各10个,多媒体课件6.[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是按科学史的发展线索来安排的,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论方法,能深刻体会到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某某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和推理,通过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通过讨论,明白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
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突破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
7.[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课题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一串的规律。
教师:同学们,谁知道这首小诗写的是我们生物史上的哪一位科学家?学生回答:孟德尔。
教师:对。
这首诗里所说的遗传规律大家也应该都知道了。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
高中生物教材分离教案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各种生物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1. 离心管2. 玻璃棒3. 手套4. 滤纸5. 手套6. 色谱纸7. 色素混合物三、实验步骤:1. 将色素混合物滴在色谱纸上,并用玻璃棒将其均匀涂抹。
2. 将色谱纸竖直放置在离心管中,加入适量溶剂。
3. 将离心管放置于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
4. 观察色素在色谱纸上的分离情况。
四、实验原理:色谱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分布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在色谱分析中,固定相起到分离作用的是色谱柱上的填料;溶剂称为流动相,流动相指进入固定相中承载需要分离的成分的液体。
不同成分对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会在固定相中呈现不同的停留时间。
通过观察分离效果可以了解各种色素的相对流动速度,从而进行进一步的鉴别和分析。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需戴手套,注意实验室安全。
2. 操作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避免溶剂的溅洒。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仪器和场地。
六、实验效果: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不同色素在色谱纸上的分离情况,了解色谱法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七、拓展延伸:1. 可以尝试利用其他分离技术,如凝胶电泳、纸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实验。
2. 可以讨论不同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领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深入了解生物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为将来的生物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第二节分离规律试验教案中图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第二节分离规律试验教案中图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二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一章基因的分离规律第二节分离规律试验教案中图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分离规律试验一、教学目的:1.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现过程2.概念的了解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三、板书设计:一、概念: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二、研究过程:1、发现问题2、设计假说,解释问题3、设计试验,验证假说4、得出结论四、教学过程: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比较一、基本概念: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二、区分概念:杂交、回交、正交、反交、自交、测交、父本、母本三、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自交;F1-杂种子一代;F2—杂种第二代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比较阅读课本关于豌豆杂交试验的有关内容,回答: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遗传学的奠基人是谁?2.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是什么?3.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是什么?为什么选用它?一、基因的分离规律1。
高中生物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验结果;
3. 了解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遗传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实验结果;
2. 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和结论。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2. 理解细胞分裂和生殖细胞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等教学软件;
2. 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验材料;
3. 实验室用品。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
2. 讲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实验结果,介绍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和结论。
3. 展示孟德尔实验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4. 教师以绘图、实验等形式,展示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遗传中的应用。
5. 练习和讨论:学生进行基因分离定律相关题目的练习,讨论解题方法和策略。
6. 总结与提高:总结基因分离定律的要点和应用,提高学生对生物遗传规律的理解。
六、作业
1. 完成基因分离定律相关题目的练习;
2.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历程和发展。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实验结果,掌握孟德尔的实验方法和结论,提高了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和综合训练,加深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培养其对生物遗传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3节伴性遗传一、知识点梳理(一)伴性遗传有些性状的遗传常常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就是伴性遗传。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随着性染色体的分离而遗传,既与性别相关,同时又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二)伴性遗传举例——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遗传原理: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Y染色体上无此基因,伴随X染色体向后代遗传。
遗传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7%,女性为0.5%。
遗传规律: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传来,以后只能传给他的女儿。
这种遗传称为:交叉遗传。
(三)伴性遗传的类型:(四)细胞内的染色体可总结如下同源染色体按形态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常染色体按与性别关系性染色体(五)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1.不同生物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XY型和ZW型两种形式。
如:人(♀XX,♂XY),鸟类(♀ZW,ZZ♂)。
2.有些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因而X b Y个体中的隐性基因b所控制的性状也能表现出来。
3.有些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X上无相应的的等位基因,只限于雄性个体之间遗传。
4.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①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时一定要将性状表现与性别联系一起描述。
②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同写出时,需先写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后写性染色体及其上面的基因,且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写在其右上角。
(六)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定方法1.先确定是否为伴性遗传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男性为患者,女性都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则为伴Y遗传。
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2.确定是否为母系遗传(细胞质遗传)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与母亲相同,则为母系遗传。
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
3.确定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
高中生物利用分离定律教案
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分离定律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分离定律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遗传学研究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分离定律?分离定律对于我们了解生物遗传的规律有着怎样的作用?
二、概念解释(10分钟)
1. 什么是分离定律?
2. 分离定律的两大法则是什么?
3. 分离定律是谁提出的?提出时是在什么背景下?
三、实例演练(15分钟)
1. 讲解芝麻种子的双色性遗传实验
2. 讲解豌豆种子的形状和颜色遗传实验
3.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分离比例
四、课堂讨论(10分钟)
1. 学生们观察实验数据,讨论分离定律的作用和应用
2. 如何利用分离定律来解释遗传问题?分离定律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五、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分离定律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认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请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分离定律的历史和应用
2. 准备下节课的相关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生物遗传学的基础原理。
以上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都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在生物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祝大家学习愉快!。
高中生物性状分离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性状是如何分离传递给后代的。
2. 熟悉遗传学中的基本术语,如基因、等位基因、表现型、基因型等。
3. 掌握遗传分离的概念和原理。
4. 能够通过遗传分离的交叉验证实验来验证遗传法则。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实验物资:果蝇标本、果蝇培养箱、交叉验证实验用品等
3. 教辅材料:遗传学教材、教案、实验报告模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父母会传给我们不同的性状?这些性状是如何遗传给我们的?
2. 引入性状分离的概念,简要介绍遗传学基本术语。
二、讲解性状分离的原理和实验验证(15分钟)
1. 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和法则。
2. 解释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基本遗传学术语。
3. 讲解生物性状是如何通过遗传分离传递给后代的。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分组进行交叉验证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果蝇的遗传分离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
四、讨论分析(10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遗传分离的实验结果。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遗传分离的实验与孟德尔的法则是否一致?
五、总结回顾(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遗传分离的原理和实验验证。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性状分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延伸:
1. 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遗传学中的其他概念,如基因组、基因突变等。
2. 鼓励学生开展更多关于遗传学和生物性状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