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 格式:doc
- 大小:380.50 KB
- 文档页数:6
生物学科导学案
1、自主学习打基础(训练检测题)
(1)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 )
A.地衣B.苔藓C.草本植物D.细菌
2、合作交流抓重点(训练检测题)
(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3)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
()
A.光照强度较弱 B.植物种类少
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
(4)群落的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A 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 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 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 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3、小组探究破难点(训练检测题)
(5)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
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乎销声匿迹。
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下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下列问题:
(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
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理由是____________。
(2)从表中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____________;②______。
(3)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演替。
在华南热带亚热
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__________________(群落)阶段。
第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群落的结构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5页[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2.种间关系(1)图A为群落的垂直结构①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③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图B为群落的水平结构①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②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①形成原因: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易错警示]形成群落空间结构应注意的问题(1)要有多个种群,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
(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所等。
[题型突破——练题型,夯基提能]题型1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关系的判断[方法技巧](1)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2)在竞争的营养关系图中,双方争夺的对象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
双方竞争可存在如下两种结果:①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不同,竞争的结果如图一所示。
②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相同,竞争的结果如图二所示。
③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发生变化,出现差异,逐渐减少竞争。
(3)两种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大,竞争越激烈。
(4)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
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也可推出b捕食a。
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
学案4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复习要求:1.进行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2.了解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3.明确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4.进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探究 基础自查一.群落的结构1.概念:2.物种组成(1)丰富度: (2)特点: (3)探究实验: 。
3.种间关系(1)捕食: 。
(2)竞争①概念: 。
②结果: 。
(3)寄生: 。
(4)互利共生: 。
想一想 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4.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 。
(2)水平结构: 。
二、群落的演替1.概念: 。
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 。
②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阶段(2)次生演替①概念: 。
②过程: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想一想弃耕农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能形成树林吗?课堂深化探究一.群落及其种间关系辨析1.(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
(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2.方法技巧对种间关系的相关曲线确定(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4)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09全国理综: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例09年江苏卷中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秆。
二.群落的结构及演替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4节群落的演替【知识梳理】 一、 比较种群和群落的概念1.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 _____ 的 ______ 牛-物的全部个体。
2. 群落的概念:同一 _____ 内聚集在一定 ______ 中的各种生物 ______ 的集合。
二、 群落的结构1. 群落的 ____________ 是区别于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屮 称为丰富度。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间关系包括 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等。
曲线—表示寄牛者的个 体数冃变化,曲线—表 示寄主的个体数目变化。
※补充:种内关系包括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 o(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直结构就是指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 ___________ 有关,岛类的分层现象主要与 ___________ 有关。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平结构主要由于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 ___________ 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若不同的种群,同_地 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 _____ 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1. 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 __________ 被另一个群落 _________ 的过程。
2. 演替的类型:(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生演替: __ 、 ___________ 、 上进行的演替: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上进行的演替。
第3、4节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高考目标定位】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考纲知识梳理】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②意义: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要点名师精解】一、种间关系的比较【例1】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1)判断A~D 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 ;B. ;C. ;D. 。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
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I )。
2.群落的演替(I )。
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 群落(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⑵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 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判一判]1. 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X )提示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
2. 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V )二、种间关系[连一连]I同种鱼—种内斗争T[解惑](1)大鱼吃小鱼一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不同种鱼—捕食”(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辨析]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过程(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灌木阶段J草本植物阶段2. 演替的类型(连一连)[判一判]1.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 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 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X)4. 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X)提示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5.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冋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V)考点一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易错警示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1) 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高三学生已经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熟记,但是对于一些概念的区分还存在误区,比如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和群落水平上分别研究哪些问题,种间关系数量变化曲线的区分,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区分等,而这些内容正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因此这节课就着力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问题。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群落的相关问题已经掌握熟练并能够灵活运用,对于易错的知识已经攻克,相信高考中再有此类问题学生们不会再轻易出错。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4节的内容,包括群落的基本含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内容。
生物必修模块三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专题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
根据这一特点,本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立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由于课时的限制,“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第4章第3—4节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复习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特征2.掌握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区别基础过关知识体系易错辨析(2分钟限时训练,每小题10分,满分100分)(1)微山湖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2)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 )(3)随机抽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 )(4)“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5)当农作物密度过大时,它们之间由于竞争而减产()(6)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7)森林群落中只存在垂直结构,而草原群落中只存在水平结构( )(8)群落的演替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因而结果往往是可预见的( )(9)初生演替都是从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复杂( )(10)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 ( )重点突破: 一、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典型例题:(2017•江苏卷.24改编)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种群间一定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都是寄生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梳理提升1.常见种间关系的特点和实例(连线),并找出不同种间关系所对应的能量流动方向写在左边的横线上(课本P73页)种间关系特点实例①捕食 a.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Ⅰ.蛔虫和人②竞争 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Ⅱ.根瘤菌和大豆③寄生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Ⅲ.鹰和鼠④互利共生 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Ⅳ.牛和羊画出捕食、竞争和互利共生的数量变化曲线(两种生物竞争能力不同)(两种生物竞争能力相同)2.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课本P74页)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2)b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迁移应用(2014海南)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重点突破: 二、群落的演替典型例题:(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演替。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2.物种组成探究示例1(2010·广东理综,是( )A.竞争B.共生C.寄生探究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完成下列填空:1.群落的垂直结构(1)植物的分层现象与________有关,弱,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2)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3)动物的分层与其________________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的生物种群。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探究示例2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听课记录: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学习任务一、1.种群 2.(1)物种 (2)丰富度3.(2)①资源和空间 (3)体表 (4)彼此有利想一想 不是捕食,捕食必须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个体之间,而雌雄螳螂属同一物种。
4.(1)分层 (2)镶嵌二、1.另一个群落 2.(1)①植物 植被 彻底消灭 ②森林 (2)①土壤 种子 繁殖体 3.速度 方向 想一想 不一定,还受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课堂训练1.D [纵坐标为甲、乙、丙三种鱼类的食物分布,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故构成竞争关系。
] 方法技巧 对种间关系的相关曲线确定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人教版)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群落的结构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的集合。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种间关系群落2.物种组成:(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_等。
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
想一想 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4.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__分布。
二、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______,但被_______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阶段(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弃耕农田→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想一想 弃耕农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能形成树林吗?探究点一 群落及其种间关系1.什么是群落?什么是丰富度?2.种间关系类型有哪几种?思维拓展1.竞争关系可致使劣势物种灭绝,以利于优势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2.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
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存。
探究示例1 (2010·广东理综,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探究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完成下列填空:1.群落的垂直结构(1)植物的分层现象与________有关,群落中的________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2)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________的制约。
(3)动物的分层与其________________等有关。
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________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________的生物种群。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________分布。
思维拓展1.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一般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
探究示例2 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Array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探究点三群落的演替1.在裸岩的演替过程中,首先进入群落的生物是地衣而不是其他生物,原因是地衣可以分泌有机酸,能够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速度。
2.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往往不同。
如地衣阶段优势种为地衣,但在苔藓阶段,由于地衣矮小,与苔藓争夺阳光方面处于竞争的劣势,所以在苔藓阶段优势种不再是地衣而是苔藓。
3.群落演替是一种群落代替另一种群落,而不是一个种群代替另一个种群。
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种群也并没有随着群落的演替而消失。
探究示例3 (2011·海南卷,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题组一 群落及种间关系1.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2.(2011·镇江质检)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3.(2011·安徽卷,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 .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 .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4.下表显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种群变化情况(无猎捕现象),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 A .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B .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 .驼鹿数量随狼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 .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5.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 .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B .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 .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 .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6.(2011·大纲全国卷,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 .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7.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B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自然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 .不论是成型的群落还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题组二 土壤动物丰富度研究8.(2009·江苏生物,24)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 ×50 cm ×30 cm)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9.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题组三综合题10.(2011·(1),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绘制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坐标曲线图。
(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学案41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解析课前准备区一、1.种群 2.(1)物种(2)丰富度3.(2)①资源和空间(3)体表(4)彼此有利想一想不是捕食,捕食必须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个体之间,而雌雄螳螂属同一物种。
4.(1)分层(2)镶嵌二、1.另一个群落 2.(1)①植物植被彻底消灭②森林(2)①土壤种子繁殖体3.速度方向想一想不一定,还受气候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如一个池塘内的所有生物。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探究示例1 A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的意思是说禾苗多时草难以生长,草多时禾苗难以生长,禾苗与草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思路导引探究点二1.(1)光照强度光照强度(2)温度(3)食物及栖息场所分层2.不同镶嵌探究示例2 C [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温度(高山)等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譬如玉米和大豆间种,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思路导引①植物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的分层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②考虑分层现象对植物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③考虑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
④考虑不同类型的植物的生活习性对光、对水等。
探究点三1.没有被植物覆盖被彻底消灭了土壤条件种子繁殖体漫长较短2.能预见可测的森林增加增加多结构不可逆高探究示例3 D [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