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操作流程生命体征测量是医疗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生命体征测量技术的操作流程,以便读者能够正确、规范地进行相关工作。
1.准备工作。
在进行生命体征测量之前,首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检查测量仪器是否正常工作,确保电源充足,检查测量仪器的传感器是否干净,以及准备好记录测量结果的工具。
2.测量体温。
体温是人体生命体征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测量体温需要使用体温计。
在测量体温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体温计,然后将体温计放置在患者口腔、腋窝或肛门等部位进行测量。
测量完毕后,要及时记录体温数据,并对体温计进行消毒处理。
3.测量脉搏。
脉搏是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测量脉搏可以通过手动触摸动脉或使用脉搏仪器进行。
在测量脉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如颈动脉、手腕动脉等,然后记录脉搏的频率和节律。
4.测量呼吸。
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过程,测量呼吸需要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
在测量呼吸时,需要观察患者的胸部或腹部的起伏情况,并记录呼吸的频率和规律性。
5.测量血压。
血压是人体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测量血压需要使用血压计。
在测量血压之前,需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然后进行血压测量。
测量完毕后,要及时记录血压数据,并对血压计进行消毒处理。
6.记录和分析数据。
在完成生命体征测量后,需要及时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患者身体状况的变化,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7.清理和消毒。
在完成生命体征测量后,需要对测量仪器进行清理和消毒。
清理和消毒工作要做到彻底,以确保下次使用时不会对患者造成交叉感染。
总结。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的操作流程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只有做到规范、准确,才能为医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本文介绍的生命体征测量技术操作流程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护理三基题生命体征监测与异常处理的基本原则护理三基题生命体征监测与异常处理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且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内容。
准确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生命体征监测的基本原则以及处理异常情况的方法。
一、生命体征监测的基本原则1. 准确性:监测生命体征时必须保证测量工具的准确性。
护士应使用经过校准的仪器,并根据操作规范正确地进行测量。
同时,护士要注重观察患者的表情、肤色、呼吸等非仪器测量指标,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2. 及时性:生命体征监测要及时进行,尤其是对于病情危重或处于特殊环境的患者,如重症监护室患者、手术后患者等,监测时间间隔要缩短,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 连续性:监测生命体征必须保持连续性,即使在夜间或护理交接时也不能间断。
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并与前一次或前一班次的记录进行对比,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
4. 统一性:生命体征监测要遵循统一标准,以便进行准确的数据对比和判断。
护士要熟悉并遵守相关的测量规范和常用的体征数值范围,比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各项指标。
二、异常处理的基本原则1. 及时发现和报告:护士在监测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存在异常,如出现明显的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或下降、呼吸急促等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护士应立即记录,并及时向医生或主管护士报告。
2. 安全和稳定:对于生命体征异常的处理,护士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安全与稳定。
比如,当患者血压过高时,可以先让患者卧床休息,并采取适当的降压药物措施;当患者心率异常时,可以给予心率调节药物或进行心电监测等。
3. 寻找病因:异常生命体征的处理还需要寻找病因,即了解引起异常的原因。
护士可以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观察患者症状、协助医生进行相关检查等方法,帮助确定异常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教育与宣教:在处理异常生命体征的过程中,护士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宣教。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测量)操作规范一、操作目的1、判断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无异常。
2、动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3、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功能。
二、评估要点1、询问患者身体情况:(1)病情、营养状况、意识状态、年龄、合作程度。
(2)患者 30 分钟内有无进食、冷热饮、行冷热敷、沐浴、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基础血压值,使用兴奋剂(如浓茶、咖啡)、使用镇静剂或洋地黄类药物等。
(3)被测量部位有无创伤、手术、炎症、偏瘫、功能障碍。
2、向患者解释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三、物品准备1、治疗盘内: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清洁容器(内备已消毒体温计 1 支)、另备一容器(放使用后的体温计)、含消毒液的纱布或棉球、弯盘;2、表(带有秒针);3、记录纸、笔;4、测量肛温时另备润滑剂、棉签、卫生纸;5、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
四、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评估患者。
3、洗手,戴口罩。
检查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是否完好,将体温计水银柱甩至35℃以下。
4、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
5、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选择测量体温的方法。
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6、测量体温:按要求放置体温计,计时。
(1)测腋温:擦干患者腋下的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协助患者屈臂过胸夹紧,防止滑脱。
测量时间 10 分钟。
(2)测口温: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热窝,闭紧口唇,用鼻呼吸,测量时间 3 分钟。
(3)测肛温: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 3-4厘米,测量时间 3 分钟,并用卫生纸擦净肛门。
7、测量脉搏:(1)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2)一般患者可以测量 30 秒,脉搏异常者,测量 1 分钟,核实后报告医师。
生命体征监测操作规范一)操作要点与评价标准[注释]评分等级:I级表示操作熟练、规范,无缺项,与患者沟通自然,语言通俗易懂;II级表示操作熟练、规范,有1〜2处缺项,与患者沟通不够自然;III级表示操作欠熟练、规范,有3处上缺项,与患者沟通较少。
(二)应掌握的知识点1.测量体温的目的(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判断有无异常。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2.测量体温时的注意事项(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守候在身旁。
(2)如有影响测量体温的因素时,应推迟30min测量。
(3)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4)极度消瘦患者不宜测腋温。
(5)如患者不慎咬破温度计时,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3.体温计的检查方法新体温计或使用过一段时间后的体温计,应定期进行检查,保证其准确性。
方法: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C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C以下的水中,3min后取出检查,若误差在0.2°C以上,玻璃管有裂痕、水银柱自行下降,则不能使用。
4.测量脉搏的目的(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5.脉搏测量的注意事项(1)诊脉前应使患者安静,如有剧烈活动,应先休息20min后再测量。
(2)不可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患者的脉搏相混淆。
(3)对心脏病患者应测脉搏1min,对有脉搏短绌的患者,应由2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两人应同步,由听心率者发出“起”、“停”的口令,计数1min。
以分数式记录,记录方法为心率/脉率/分。
(4)除桡动脉以外,可测颞动脉、肱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等。
(5)为偏瘫患者测量脉搏,应选择健侧肢体。
6.测量呼吸的目的(1)测量患者的呼吸频率。
(2)监测呼吸变化。
生命体征的监测与及护理生命体征是指反映人体生命活动情况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包括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血压等。
监测生命体征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生命状况,帮助医务人员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同时也可以提醒患者及时就医。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生命体征的常见监测及护理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生命体征的常见指标及其正常范围。
1.心率: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
心率过快或过慢可能是心脏问题、体温异常、缺氧等的表现。
2.呼吸频率:正常成人范围为12-20次/分钟。
呼吸频率的异常可能表明肺部疾病、心脏问题、镇静剂使用等。
3.体温:正常范围为36-37摄氏度。
体温过高可能是发烧、感染等的表现,体温过低则可能是失温、循环系统问题等。
4.血压:正常成人范围为收缩压90-130毫米汞柱,舒张压60-80毫米汞柱。
血压的异常可能表明高血压、低血压、心脏问题等。
接下来,让我们讨论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护理方法。
1.心率监测与护理:a.使用心率仪、心电图仪等设备监测心率。
观察心率是否正常、心律是否规则等。
b.若患者心率过快或过慢,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药物治疗、控制焦虑情绪等。
c.定期测量患者的心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呼吸频率监测与护理:a.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自然、均匀。
可以通过观察胸部的起伏、测量呼吸频率等方式进行监测。
b.如发现呼吸频率异常,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改变体位、提供氧气、通知医生等。
c.给予患者相应的呼吸训练,帮助恢复正常呼吸。
3.体温监测与护理:a.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体温,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
b.如发现患者体温异常,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降温或升温措施。
c.定期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4.血压监测与护理:a.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的血压,通常在上臂进行测量。
b.观察患者的血压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c.如发现患者血压过高或过低,护理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或建议改变生活方式。
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规范一、体温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
(二)用物准备: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净双手。
2、物品准备:治疗盘内放体温计、纱布、弯盘、秒表、记录单、笔、必要时准备润滑剂卫生纸等。
(三)操作程序:1、将用物携至病人床旁,核对床号、姓名。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确定合适的测体温方法及体位。
2、测腋窝时擦净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下,贴紧皮肤,嘱病人屈臂过胸5---10分钟后取出。
3、测口温时,应将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不可用牙咬,闭口3分钟后取出。
4、测肛温时应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3分钟后取出擦净,为病人擦净肛门,盖好被子取舒适卧位。
5、读取体温数,记录结果,将体温计放于弯盘内待消毒。
(四)注意事项1、测体温前应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是否甩至35℃以下。
2、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格的患者测体温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患者身旁。
3、如有影响测体温的因素时,应推迟30分钟测量。
4、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符时应当复测。
5、极度消瘦患者不宜测腋温。
6、若患者不慎咬破汞温度计,应当立即清除口腔内的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者牛奶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服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二、脉搏的测量(一)目的:1、测量患者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
(二)用物准备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计秒手表、记录单、笔、听诊器。
(三)操作程序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手臂自然放好。
2、以食物、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接触到脉搏搏动为宜。
3、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测得的脉搏乘以2记录,脉搏异常的患者应测1分钟。
(四)注意事项1、测量前病人应保持在安静状态下,否则休息30分钟后测量。
2、脉搏短绌的患者,应由两人测量,一人数脉搏,一人听心率,同时数1分钟,以分式记录,心率∕脉搏∕分。
生命体征监测要求
1.新入院的病人监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次,连测3天。
2.如体温正常二级护理、三级护理改为每日一次,一级护理病人继
续监测每日四次。
3.如有异常不管是一,二,三级护理,体温在37.5以上(含37.5),
每日测量四次;体温超过38.5(含38.5),每日测量六次,一直到
体温降至正常三天后改为每日一次。
4.
新入院的病人当天要测血压、血糖、体重、以后一律根据医嘱的
要求测量,血压和体重每周普测一次。
5.测量生命体征的时间段:
每日4次的体温、脉搏、呼吸一早8:00、12:00、中16:00、
晚20:00
每日一次的体温、脉搏、呼吸一中16:00
每日六次的体温、脉搏、呼吸一早4:00、8:00、12:00、中16:
00、晚20:00、0:00。
每日一次的血压(qd)8:00
每日两次的血压(Bid)8:00、20:00
每日三次的血压(q8h)8:00、16:00、0:00
每日四次的血压(q6h)6:00、12:00、18:00、0:00。
每日六次的血压(q4h)4:00、8:00、12:00、16:00、20:00、
0:00
如生命体征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严格监测。
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
课程标准
(2016年执行)
课程名称 ___________ 食品雕刻___________
课程类型专业拓展平台课程
授课对象2016级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课程学分 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
总学时 _______________ 36 ______________。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规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以下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和记录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体温等,以及其他相关的参数,从而实时监测和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制定的一套指导性文件。
操作规程包括了使用监测设备的方法与步骤、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数据记录与处理方式等内容,旨在指导医务人员正确操作生命体征监测设备,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为患者提供准确的医疗诊断和治疗建议。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了设备准备、使用方法、监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数据记录和处理等方面内容。
通过对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并正确应用这一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服务。
文章的其他章节将依次介绍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介绍、操作规程以及结论部分的总结和展望,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进一步阐述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为未来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其中,引言部分概述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规程的背景和重要性,介绍了本文的目的和文章结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介绍和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规程。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介绍部分将详细介绍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定义、功能和应用情况。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规程部分将详述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规程。
结论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规程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规程,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生命体征的测量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体温测量(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2.评估测量部位和皮肤状况3.观察患者发热状况,判断热型。
(二)操作要点L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式(腋下、口腔、直肠)。
2.腋下测温;需擦干腋窝,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并紧贴皮肤,IOmin 后取出读数。
3.口腔测温: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嘱患者紧闭口唇,切勿用牙咬,用鼻呼吸,3min后取出读数。
4.直肠测温:患者取侧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 3min后取出读数。
(三)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测量体温的必要性和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测量体温前30Inin应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
3.指导患者处理体温表意外损坏后,防止汞中毒的方法。
4.指导患者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免引起爆破。
四注意事项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患者测温时,护士不能离开。
2.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患者,禁忌测量口温。
3.进食、吸烟、面颊部做冷、热敷患者应推迟30Inin后测口腔温度。
4.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沐浴后需待20min后再测腋温。
5.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患者不宜用直肠测量法。
6.体温和病情不相符合时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测量方式作为对照。
二、脉蒋、呼吸测量(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 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二)操作要点。
1.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于患者梯动脉处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测量。
2.脉率异常应测量Imin;如发现患者有心律不齐或脉搏短细,应两人同时分别测量心率和脉率。
3.保持测量脉搏姿势不动,观察患者胸部、腹部起优,计数呼吸频次。
4.危重患者呼吸不易被观察时,将少许棉絮置于患者鼻孔前,计数Imin棉絮被吹动的次数。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规程护理培训目的:1、判断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无异常2、动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分析热型,间接了解心脏、循环、呼吸功能情况。
3、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评估:1、患者的年龄、病情、心理及合作程度2、有无影响生命体征的因素3、患者腋下是否有创伤准备:护士:着装整洁、仪表端庄物品:治疗车、治疗盘(听诊器、弯盘2个、75%酒精纱布2块、干纱布1块、体温计)、血压计、手消液、护理记录单、笔、秒表环境:安静、安全、整洁,注意保暖体位:取正确、舒适体位操作流程:1、按级别护理或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核对病人→评估患者护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我叫王XX,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患者:我叫张XX。
护士:张叔叔,您好!您刚入院,需要检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了解您的生命体征情况好吗?请问您在来院之前有进食过热饮或剧烈运动过吗?患者:没有。
护士:我看看您的腋窝可以吗?患者:可以。
护士:张叔叔,您腋下皮肤完好,请稍等一下,我准备好就来给您测量体温好吗?患者:好的。
2、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携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解释,取舒适卧位→打开弯盘→护士:张叔叔,我现在给您测体温→解开衣扣,检查患者对侧腋窝(如有汗液协助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对侧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前臂屈肘过胸夹紧测5-10分钟→将患者近侧手掌朝下→护士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端按在桡动脉表面→计数30秒x2(异常脉搏测一分钟)→手不离开患者手腕→观察患者胸廓或腹部起伏次数→一呼一吸为一次→计数30秒x2(呼吸不平稳时测一分钟)→护士:张叔叔,我现在为您测血压(同时了解病人的基础血压)→嘱患者伸直肘部,掌向上,暴露上臂→肱动脉与心脏成一水平线→手消→打开血压计→驱尽袖带空气,缠绕袖带(袖带距肘窝2-3厘米,松紧能放入一指)→消手→戴听诊器,将听诊器胸端置于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打开血压计开关,关闭气门→向袖带内均匀充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20-30mmHg→以4mmHg/秒的速度均匀放气,同时观察水银柱下降→听到第一声搏动音为收缩压→搏动音消失或者变音为舒张压→整理血压计→整理患者衣袖→告知测量结果→手消→取酒精纱布擦拭听诊器→放于治疗车上层→取出体温表→酒精纱布擦拭并读取数据→将体温计水银柱甩至35度以下→将数值告知患者并交代注意事项.护士:张叔叔,您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都是正常的,请您在病房稍等,一会我为您做治疗,谢谢您的配合。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规程1. 测量、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 。
判断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有无 异常。
2. 动态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变化,分析热型,判断脉搏有无异常及伴随症状,间接了解心脏、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了解呼吸功能。
3. 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提供依据。
1评估患者并解释.(1)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 采取至少两种方式核对患者, 以确认患者。
(2) 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测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痿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 搏、血压⑤。
(3 )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2. 患者准备:(1 )了解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2 )体位舒适,情绪稳定,保持自然呼吸状态。
(3) 测量前若有剧烈运动、紧张、恐惧、吸烟、哭闹、情绪激动等,应休息 3.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 或手消毒,戴口罩。
4. 用物准备:(1) 治疗盘内备:体温计、容器两个(一为清洁容器盛放已消毒的体温计,另一为盛放测温后的体温计) 血压计、记录单及笔。
若测肛温,另备润滑剂、棉签、卫生纸。
(2) 清点、检查体温计(无破损、水银柱在 35 C 度以下)、血压计。
5. 环境准备: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
1. 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式(腋下、口腔、直肠) 。
2.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测量方法:▲腋温 必要时擦干腋窝,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窝正中并贴紧皮肤,曲臂过胸,夹紧。
测量5〜10分钟。
对不能合作者,应协助完成。
▲ 口温 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 热窝,让患者紧闭口唇,勿咬,用鼻呼吸,测量3分钟后。
▲肛温 患者取侧卧、俯卧 或屈膝仰卧位,暴露测量部位,润滑肛表水银端,轻插入肛门3〜4厘米;婴幼儿可取仰卧位,护士一手握住患儿双踝, 提起双腿;另一手将已润滑的肛表插入肛门(婴儿 1.25厘米,幼儿2.5厘米)并握住肛表用手掌根部和手指将双臀轻轻捏拢,固定。
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
(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测量生命体征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
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
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絮吹动情况,并计数。
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选择宽窄度适宜的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
18.测量完毕,排尽袖带余气,关闭血压计。
19.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20.结果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或绘制在体温单上。
21.将测量结果告诉患者/家属。
如果测量结果异常,观察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处理。
(三)结果标准。
1.护士测量方法正确,测量结果准确。
2.记录准确,对异常情况沟通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