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与气候
- 格式:doc
- 大小:518.50 KB
- 文档页数:11
大气层中的风速风向与气候变化关系在大气层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现象,它的风速和风向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气层中的风速风向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一、风速与气候变化风速是指风的运动速度,通常用米每秒(m/s)来表示。
它可以影响气候变化的多个方面。
1.1 气温调节风能够改变地表和大气的热量分配,从而调节气温。
当风速较大时,它会带走较多的热量,使得地表和大气的温度下降,形成较为凉爽的气候。
相反,当风速较小时,热量则更容易在地表和大气之间积聚,使得气温上升,形成较为炎热的气候。
1.2 湿度变化风速还能够影响湿度的变化。
当风速较大时,它能够促使潮湿的空气迅速流动,减少湿度,使得气候干燥。
而当风速较小时,湿空气停留时间增加,从而增加了湿度,形成湿润的气候。
1.3 天气变化风速对于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风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形成较强的风暴,如台风、龙卷风等。
这些强风天气常常伴随着大雨、暴雨和破坏性天气现象。
二、风向与气候变化风向是指风的吹向,通常用地理方位(东、南、西、北)或度数(0°至360°)来表示。
风向的改变也能够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2.1 季节变化风向的改变常常伴随着季节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夏季时,风的吹向主要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即东南风。
而在冬季,风的吹向则相反,主要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即西北风。
这种风向的变化对于季节的交替和气候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地形影响地形是风向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风遇到高山或高地时,会产生地形阻挡,使得风的吹向发生改变。
例如,山脉的存在会使风从山的背面吹向山脚下,形成谷地风。
这种地形影响会导致气候的局部变化,形成风调雨顺的地区和干燥的沙漠。
2.3 海洋影响海洋也能够对风向产生影响。
海洋与陆地的温差导致风的吹向发生变化。
例如,在夏季,由于海洋相对较凉爽,产生的海洋风使得风的吹向更趋向海洋,形成较为凉爽的气候。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_保温_效应。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_折射_、散射三种方式。
(1)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_选择_性,表现在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_紫外线_,对流层中的__水汽_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_红外线_。
2)反射:无选择性,_云_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3)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具有选择性。
3.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因素是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大,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越少,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_多_太阳高度小,削弱作用_强__。
二、大气运动1.地表_冷热__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是_热力环流__。
2.大气的水平运动——三种作用力(见图)1)A是_水平气压梯度_力的作用,垂直于_等压线_,并由_高压_指向_低压_。
(2)B是_摩擦_力,与风向_相反_,可减缓_风速_。
(3)C是_地球偏向_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_右_偏,南半球向_左_偏,赤道不偏转。
3.大气环流(1)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主要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的。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A:_赤道低压_带C:_副极地低压_带E:_东北信风_带G:_中纬西风_带B:_副热带高压_带D:_极地高压_带F:_东南信风带H:_极地东风_带3)由于_太阳直射点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作周期4)性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大致_北_移,冬季__南移。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海陆的_热力性质_差异,影响海陆气压分布。
北半球:因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被分割成块状。
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_占绝对优势,气压带较完整。
4.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_季风_。
5.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赤道地区:终年受_赤道低压_带控制,形成_热带雨林_气候。
大气运动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是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各地区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及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信风本来是干热稳定的,经过广大洋面时变得愈来愈潮湿,这两支高温潮湿的气流在赤道地区会合上升,凝云致雨,形成赤道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
赤道地区的降雨多为雷阵雨,主要发生在午后。
一年中平均100天左右有雷阵雨,个别地区如爪哇的茂物,年雷雨天数竟达320天。
在赤道上空的大气又以反信风的方向向副热带流去,这支由赤道向副热带流动的高空气流性质已经变得干热,因为大气中的水汽大部分都以降雨的形式落在赤道地区了。
这支干热的气流在副热带下沉,又发生增温作用,变得更加干热。
副热带下沉气流笼罩着副热带地区,形成这里的干热气候,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干最热的地区。
由副热带近地面奔向赤道的稳定而干热的信风,长途流经于广大洋面上,变得愈来愈潮湿不稳定,最终又归缩于赤道地区。
中纬环流与低纬、高纬环流有很大的不同,中纬低空盛行西南气流,而高空是西北气流,所以中纬环流的垂直剖面不是一个封闭的环流圈。
为什么中纬环流高空盛行偏西气流呢?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解释。
有人认为,高纬、低纬环流的高空都盛行偏西气流,受它们的牵制作用,中纬高空也就形成了偏西气流。
中纬环流的高低空都盛行偏西气流,所以中纬地区的西风带非常深厚。
在中纬地区来自高纬的冷空气和来自低纬的暖空气交汇,使得西风带很不稳定,出现波动,通常称为长波,表现为大槽大脊的形式,还经常有锋面、气旋活动(它们常相伴而生,叫锋面气旋),形成西风带不稳定的天气,尤其是在海洋上常多风暴天气。
特别是在南半球中纬地区,强劲的西风,有咆哮的西风带之称。
在航海路线上,为了确保安全,常选择稳定的信风带航线,而不走多风暴的西风带航线,所以很早以来信风就有“贸易风”之称。
专题2 第1讲大气运动与气候一、选择题雾和霜都是由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凝结而成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气象台发布消息称,某地今天可能会出现霜冻,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该日为阴天②该日为晴天③该霜冻最可能出现在白天④该霜冻最可能出现在晚上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加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凝结,干燥天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答案】 1.D 2.D【解析】第1题,晴朗的晚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幅度大,最容易产生霜冻。
选D。
第2题,水汽的凝结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气温的下降,二是凝结核。
选D。
辐射差额是指物体辐射能收入与支出的差值。
差额为正时,物体有热量盈余,温度将升高;反之,则温度降低;若收支相等,则称为辐射平衡。
地——气系统的辐射收入部分是地面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支出部分为辐射到宇宙空间去的地面辐射和大气的长波辐射。
读图回答3~5题。
3.有关全球地——气系统年辐射差额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沿海到内陆递减B.由低纬向高纬递增C.随海拔的递增而递减D.全球地——气系统热量收支平衡4.沙漠地区年辐射差额往往呈负值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总量大于其他地区B.海拔高,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C.地面辐射强且地面反射率高D.远离海洋,年降水量少5.江汉平原辐射差额为负值,而青藏高原为正值,其主要原因是()A.江汉平原海拔低于青藏高原B.江汉平原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强烈C.江汉平原地面辐射强D.江汉平原气温低于青藏高原【答案】 3.D 4.C 5.C【解析】第3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维持了全球的热量平衡。
选D。
第4题,沙漠地区多裸地,因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
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会影响到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
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大气环流对于理解气候变化的机理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的大气运动,包括恒定风和季节风、地转风、地形风和气旋等。
这些气流的交错和分布形成了全球气候带,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明显。
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海洋温度和大陆的存在等。
其中,地球自转是大气环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因为地球不断自转,带来了赤道与两极之间的温度差异,使得气流在地球表面流动。
而这些气流会受到地球表面和大气中其他物质的影响,从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
在气候变化中,大气环流的改变是非常显著的。
随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大气环流的稳定性已经被打破。
举个例子,近年来西太平洋暖池异常活跃,导致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全球的气候,包括降雨、气候带和飓风等。
因此,研究大气环流对于掌握气候变化的机理和趋势非常重要。
不仅如此,大气环流对于全球气候的调控作用也非常显著。
例如,南极大陆周围的恒定天气带对全球气候的调节作用非常大,因为它能够控制大气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因素,从而影响全球气温的平衡。
如果这个恒定天气带发生变化,全球气温的变化会非常显著。
因此,研究大气环流对于掌握全球气候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了大气环流的形成机制和调节作用,才能更好地探寻气候变化的根源,从而开展更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总之,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研究大气环流对于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机理非常重要。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继续探索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期为制定更好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大气环流与全球气候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正在逐渐凸显。
尤其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干旱、热浪等,也让人们意识到大气环流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征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的水平和垂直气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风和气压的总体运动。
其中,主要的大气环流包括赤道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东风带等。
这些大气环流的产生与地球的形态和自转有关,也与太阳辐射和地球的物理特性等因素有关。
大气环流的特征主要包括:1.地球自转造成的科氏力使得大气流动产生所谓的雅可比转动,即气流向东转动,使得从热带到极地的气流形成了三大细胞结构;2.受双极地低温和高温带的影响,南北半球产生了季风作用,使得气候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3.无论是大尺度的环流还是小尺度的局地气流,都可以影响到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
二、大气环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大气环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人类活动所排放出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可以改变大气组成,从而影响到大气环流;另一方面,大气环流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1.大气环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例如,在南极洲东部出现的极地振荡现象,会导致更多的冷空气向中纬度地区移动,从而引发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
此外,赤道西风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等因素也会对全球气温的变化产生影响。
2.人类活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会影响到大气组成,从而改变大气环流。
例如,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大气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到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西风等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动。
这些影响将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目前,有关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
例如,利用卫星数据和大气模式等方法,科学家们可以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进行更为精细的模拟和预测。
同时,不断提高的观测技术也为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
大气环流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是地球大气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变化主要由海洋、陆地、冰川、大气、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地球的气候,也对人类及其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大气环流的变化、对气候影响以及人类应对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气环流的变化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层内由数以千计的运动系统及其产生的各种天气现象组成的复杂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气旋、气压、风向、风速等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气候,并且这些变化是相互耦合、互相影响的。
目前,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例如极地涡流的强度减弱,赤道风带向北推进等。
据研究显示,由于气候变暖,极地冰层融化加速,导致北极地区降水增加、气温升高。
这样的变化会导致极地涡流减弱,使得寒冷的极地空气流入温暖的中纬度地区,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如欧洲连续暴雪、美国极寒天气等。
同时,赤道风带的变化也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
赤道风带主要分为热带风带和副热带风带,其中热带风带是全球最大的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据气象学家研究发现,当全球温度上升时,赤道风带向北推进,导致暴雨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如印度孟买地区的洪水等。
此外,温室气体的增加也可能会使热带风带变得更加不稳定,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二、大气环流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洪水、干旱、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这些变化还会影响全球粮食生产、能源消耗和卫生健康等众多领域。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恶化。
在气候影响下,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导致粮食生产区的范围发生变化,如粮食生产逐渐向北移动,可能会引起之前存在的生态平衡破坏。
气候变化也严重影响全球能源消耗和卫生健康等问题。
根据统计,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山火、洪水、暴雨等灾害频发,使得全球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带来更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一、大气环流概述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气象变量在大气中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它是地球上空气质量和能量分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地球自转、热带辐射、地表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受到来自太阳的不均匀加热,形成不同的温度带。
热带辐射使得赤道地区气温高,而极地地区气温低,产生温度差异。
地表地形的起伏也影响了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方向。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大气环流。
三、大气环流带来的气候类型1.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特点是温暖潮湿、降水充沛。
由于大气环流在此地区上升,形成了热带低压带,进而导致气候潮湿。
丰富的雨量促进了热带雨林的生长,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2.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特点是四季变化明显、降水充沛。
大气环流在此地区形成了两大主要气候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温带低压带,它们之间形成的季风系统使得该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季节性和降水充沛的特点。
3. 西风带气候西风带气候分布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大气环流在此地区形成了两个副热带高压带,使得该地区的气候通常是温和多云、多阴雨。
这些副热带高压带产生的西风带也造成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温度较稳定、降水相对较少。
4. 极地气候极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两极,特点是寒冷干燥、气温极低。
由于大气环流在极地地区形成了极地高压带,使得该地区的温度极低。
另外,极地地区也因为地表变白,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使得该地区气温更低。
四、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的大气环流模式会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系统。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变化会导致季风气候的强弱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等方面。
而赤道上升气流和极地下沉气流的变化,也会间接影响全球的气温分布和天气模式。
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也可能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龙卷风、暴雨等天气灾害。
地理教案: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一、介绍: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大气运动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空气质量的移动和分布,是地球上空气流动的方式。
而气候变化是指长期而言,地球上的气候出现的变化。
这两者密切相关,大气运动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本文将介绍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和作用。
二、大气运动的原因1. 角动量守恒原理大气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与大气层之间存在摩擦力,而摩擦力则导致了大气层中空气质量的移动和分布。
这种运动使得地球表面产生风力,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从而导致了气候的变化。
2. 不均匀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所有气候现象的主要能源,而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是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太阳的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
不同纬度的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存在温度差异,这导致了大气层中空气的不均匀加热和运动。
三、大气运动的影响1. 气候带的形成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由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力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系列气候带。
例如,由于赤道地区受到太阳辐射最直接的影响,其温度较高,导致空气上升形成低压中心,使得热带雨林等气候现象得以形成。
而高纬度地区的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中心,使得寒带地区形成了极地气候。
2. 气候变化的原因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由于地球自转和赤道附近温度较高,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造成了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的形成,这为气候变化提供了条件。
大气运动的变化也能够引发气候变化,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就是由大气运动的变化引起的,从而对地球的气候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四、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解读1. 外强迫与内反馈大气运动是气候变化的外强迫。
外强迫是指能够导致气候变化的外部因素,如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喷发等。
大气运动作为外强迫之一,在气候系统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而气候变化的响应则是通过内反馈机制来进行调节。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主要分为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类型。
垂直环流是指在同一个垂直截面上,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过程。
在热带和赤道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直接照射,温度比较高,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
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斜射,温度比较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区。
水平环流则是指地球表面上的空气的水平移动。
常见的水平环流包括经向环流和经纬环流。
经向环流是指在纬度方向上空气的流动,即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倾斜。
经向环流主要由纬度差异引起的水平热能输送和风的转向共同驱动。
而经纬环流是指随着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的风向的改变。
1.温度分布:大气环流对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分布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热带地区由于大气上升造成的低气压,使得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由于大气下沉造成的高气压,使得气温较低。
此外,经向环流和经纬环流也会使得纬度对气温分布起到影响,例如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
2.降水分布:大气环流对全球范围内的降水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热带地区,由于大气上升形成低气压,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降水,使得热带地区降水量丰富。
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大气下沉形成高气压,空气中的水汽很少凝结,导致极地地区降水量较少。
经向环流和经纬环流也会使得降水分布出现差异,例如副热带地区降水较少。
3.气候类型:大气环流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大气上升形成的低气压和高温,使得热带雨林气候成为赤道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而副热带地区由于大气下沉形成的高气压和较高温度,使得沙漠和草原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4.气候变异: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变异上。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太平洋上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导致的。
厄尔尼诺现象会给全球范围内带来很多气候的异常变化,如干旱、洪涝、风暴等。
综上所述,大气环流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决定了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分布、降水分布、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异。
因此,对于研究和理解气候变化,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大气环流的运动机制和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气压差异所引起的空气运动。
它是控制全球气候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时间尺度上的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一、大气环流的形成与特征大气环流是由地球的旋转、地表温度差异以及地形和水体分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根据纬度的不同,大气环流可分为赤道区、中纬度区和极地区三个主要环流带。
1.赤道区环流赤道区域的大气环流被称为副热带高压环流系统。
它主要由两个带状的环流组成:南半球的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北半球的北半球副热带高压。
在这两个高压带之间,存在着赤道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是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大量热空气上升而形成的。
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空气下沉产生的。
2.中纬度区环流中纬度区大气环流带是由两个西风带、两个副极地高压和一个副南极高压带组成的。
由于地球自转和赤道辐射更强的影响,中纬度区的大气环流较为复杂。
其中,西风带是大气环流的核心区域,经常受到冷暖气团的影响,天气变化较为明显。
3.极地区环流极地区大气环流是由副极地高压和副南极高压带组成的。
这两个高压带之间是一个低压带,称为极地低压带。
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气温极低,大气环流系统相对稳定。
二、大气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水分布大气环流决定着降水的分布。
例如,在副热带高压带的下沉气流作用下,地表的降水相对较少,导致干旱地区的形成。
而在西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影响下,降水较为充沛,形成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
2.气温分布大气环流的不同会导致气温分布的差异。
例如,在极地区域,受到副极地高压的影响,气温极低。
而在赤道区域,由于副热带高压的作用,气温相对较高。
3.风向和风速大气环流的运动也会导致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例如,在西风带的影响下,气流呈现东风和西风的交替,风速较快。
而在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高压的带动下,风速较小。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单项选择题[2013·江西南昌一模]读我国某年12月上旬气温距平图(气温距平值=当年气温-常年平均气温),完成1~3题。
1.关于该年12月上旬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最低处位于内蒙古东部B.南北最大温差约为4~6℃C.南方地区气温均高于常年同期D.东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低2~4℃解析:读图可知,东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低2~4℃;图中只反映出该年12月上旬气温与常年平均气温的关系,所以不能判断出气温最低处是否位于内蒙古东部,也不能判断出南北最大温差;由图可知,南方部分地区气温高于常年同期。
答案:D2.由图可知()A.全国1月0℃等温线在长江沿线以南B.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的路径多是自东北向西南C.江汉地区、江南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初霜冻D.新疆北部暴雪要少于常年同期解析:全国1月0℃等温线在秦岭—淮河一线;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的路径多是由西北向东南;由于此时是12月上旬,我国江汉地区、江南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初霜冻;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新疆北部暴雪要少于常年同期。
答案:C3.此季节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洛杉矶森林火险等级最高B.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冰冻封港C.墨累—达令混合农业区正值剪羊毛期D.南半球中纬度海域风浪最小解析: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森林火险等级低;受暖流影响,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为终年不冻港;墨累—达令混合农业区正值小麦收割期;南半球中纬度海域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风浪最小。
答案:D[2013·石家庄质检二]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天气形势图,图中虚线为等压线(单位:百帕)。
读图完成4~6题。
4.此时图示区域水平气压差最大值可能为()A.12 B.18C.20 D.22解析:图中相邻等压线的等压距为4百帕,此时图示区域气压最高值为1024~1028,最低值为1008~1012,则此时图示区域水平气压差最大值为12~20,可能为18。
答案:B5.此时甲地吹()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解析:由于甲地右侧为低压中心,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故此时甲地吹西北风。
答案:A6.有关此时我国天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A.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受冷高压控制,多阴雨天气B.冷锋已经到达华南地区,华南地区降温降水C.冷锋已经到达东北地区,带来了阴雨天气D.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解析:读图可知,此时我国东北地区为低压中心,形成锋面气旋,冷锋位于东北地区,会带来阴雨天气。
答案:C[2013·辽宁沈阳高三联考]下图是亚洲东部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
读图,完成7~8题。
7.此时,上海的天气状况为()A.受台风影响,狂风暴雨B.受冷锋影响,寒冷大风C.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D.受高压影响,晴朗干燥解析: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可知,此时上海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天气晴朗干燥。
答案:D8.甲天气系统对菲律宾造成的灾害最可能是()A.干旱B.洪涝C.寒潮D.沙尘暴解析:甲天气系统的中心气压低,其强烈发展形式为台风,受台风影响,菲律宾多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
答案:B[2013·吉林省实验中学二模]下图阴影部分为沿30°N的部分区域垂直剖面图,平行四边形内为与该区域对应的6000米高空水平面某时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9~10题。
9.与M点对应的地面上的点相比,N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点()A.气压高B.气温低C.降水少D.光照强解析:本题考查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与M点对应的地面上的点相比,N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点气压高,因M点对应的地面上的点海拔为4000米,N点所对应的地面上的点海拔为1000米,海拔低,气压高。
答案:A10.影响M气压系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A.海陆分布B.地形地势C.太阳高度D.季风环流解析:本题考查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图中M为一低压系统,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
答案:B[2013·河北唐山一模]气候学上通常以候平均温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候温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
读我国部分区域平均入春日期等值线图,完成11~13题。
11.据图判断,下列城市入春日期最接近的是()A.兰州与西安B.呼和浩特与银川C.济南与太原D.天津与石家庄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天津和石家庄平均入春日期为4月1日~4月15日,兰州平均入春日期为4月15日~5月15日,西安平均入春日期为3月15日~4月1日,呼和浩特平均入春日期为4月15日~5月1日,银川平均入春日期为4月1日~4月15日,济南平均入春日期为3月15日~4月1日,太原平均入春日期为4月1日~4月15日。
答案:D12.甲区域入春日期早于同纬度东部地区,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距海远,海拔低,风力小B.地势平坦,空气质量好C.地形较封闭,云量小,日照强D.植被覆盖率低,温差小解析:由区域定位可知,甲区域为塔里木盆地,由于该地区地形较封闭,云量小,日照强,入春日期早于同纬度东部地区。
塔里木盆地风力较大,空气质量并不好,温差大。
答案:C13.乙区域7月的候温应()A.低于10℃B.为12℃左右C.接近15℃D.为16℃~22℃解析:乙区域为全年皆冬区,因此其7月的候温应低于10℃。
答案:A[2013·石家庄联考]读某年12月22日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14~15题。
14.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云系较②处宽且厚B.①处雨区范围比②处小C.①处气压比③处低D.即将出现阴雨天气的是④处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①处和②处分别位于冷锋的锋后和暖锋的锋前,冷锋锋面与地面的夹角大于暖锋锋面与地面的夹角,导致①处暖气团上升高度较大,云系窄且厚,雨区的范围较小,而暖锋形成的云系一般宽且薄,雨区的范围较大;①处为冷气团,③处为暖气团,因此①处比③处气压高;暖锋的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④处位于暖锋的锋后,天气晴朗。
故B正确。
答案:B15.下列关于图中各城市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A.太原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B.沈阳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C.乌鲁木齐风力强于广州D.武汉、海口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太原位于高压区内,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此时正值冬季,气温较低;沈阳位于冷锋锋后较远的位置,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乌鲁木齐附近等压线较广州稀疏,风力弱于广州;武汉位于高气压区,海口位于高压脊附近,两地天气晴朗。
故A正确。
答案:A二、综合题16.[2013·湖南长沙联考卷]气象部门制作天气预报的第一步是制作天气形势预报,即先对目前控制和影响预报区域的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变化等做出预报。
下图为地面预报示意图,根据形势,未来12小时低压将向东北移到虚线所示的位置,即B点未来12小时将处于低压的后部,相当于原来A点所处低压的位置。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天气系统所在半球和判断依据。
(2)若未来该低压各部位强度变化不大,试描述B点锋面过境前后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3)假设气旋强度不变,当该天气系统由陆地移到同纬度海面时,试分析风速和风向会发生哪些改变?解析:第(1)题,该图示为锋面气旋,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为北半球。
第(2)题,根据锋面前后的等压线状况和疏密可以判断风向、风速的变化。
第(3)题,海面上摩擦力减小,风速会增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会变小。
答案:(1)位于北半球'A处风向向右发生偏转(锋面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2)在冷锋过境前为西南风,过境后为西北风,风速变大。
(3)当气旋由陆地移到海面上时,由于摩擦力减小,风速会加大,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会变小。
17.[2013·扬州模考]读我国西南地区两城市(M、N)有关气候数据表,完成问题。
表一M和N两地气温年、日较差比较表二M和N两地的降水量及占全年比重、降水日数比较(1)比较M和N两地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不同点。
(2)1月M和N的两地气温日较差相差________℃,达到全年差异最大值。
根据表二分析1月M地气温日较差大于N地的原因。
(3)分析M、N两地5~10月降水量大于11月~次年4月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表一分析,M地与N地相比,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第(2)问,根据表二分析,1月M地比N地降水总日数少,云量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M地气温日较差大于N地。
第(3)问,M、N两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5~10月受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11月~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
答案:(1)M地的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N地的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2)7 M地降水日数较N地少,云量少,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因此M地气温日较差大于N地。
(3)5~10月,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11月~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