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6.74 MB
- 文档页数:75
高考地理专题《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知识点汇总1.从地气系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1)抓住下列因素,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地势: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③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
④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2)考虑下垫面情况,看地面的吸收效率,分析地面温度的高低。
①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
(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②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慢,白天气温低。
(水域>砂石)(3)考虑大气状况,看大气对地面的吸收能力,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大气密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效果差),气温低。
②大气成分:大气中含水汽、二氧化碳多,气温高。
2.从对流层的气温分布分析大气中的逆温现象(1)逆温的表现及形成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逆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2)逆温现象产生的影响①不利影响:出现在城市上空的逆温,阻碍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加重近地面的大气污染,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增加酸雨出现的概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②有利影响a.在某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成为一种气候资源而得到利用。
例如,我国新疆的伊犁谷地,逆温现象从10月持续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
逆温层提高了伊犁谷地冬季的气温,坡地上的多年生果树可不必埋土保护,从而避免或减轻了低温冻害;在这里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可减少保温材料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为当地牲畜提供了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b.由于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因此逆温可以抑制由大风、沙尘、强对流而引起的沙尘暴的发生。
c.逆温出现在高空,对在相应空间中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晴空万里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3.抓住风向,分析常见的热力环流的形成(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海陆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其风向的变化关键在于海陆温度的变化,不同的季节海陆风转化的时间是不同的。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解析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经常会听到天气预报员谈论着高压和低压系统、冷锋和暖锋等等。
这些术语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即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解析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运作原理。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的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运动。
它是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所驱动的。
地球自转使得大气在赤道附近加热,而在极地附近冷却。
这种温度差异驱动了大气的运动。
大气环流可以分为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两种。
纬向环流是指大气在赤道和极地之间的运动。
在赤道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的加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
这些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中向两极方向流动,最终下沉到地面形成高压区。
这种从赤道到极地的运动形成了所谓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经向环流是指大气在经度方向上的运动。
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释放有不同的能量特性,从而导致了大气的经向运动。
在大陆上,由于陆地的热容量较小,太阳辐射能够更快地加热地表,形成低压区。
而在海洋上,水的热容量较大,太阳辐射加热的能量被吸收后会以慢速释放,形成高压区。
这种从大陆到海洋的运动形成了所谓的“大陆低压带”和“海洋高压带”。
大气环流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著名的是风。
风是由于大气压力差异而产生的空气运动。
在大气环流中,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形成了风。
风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压力差异的大小和方向。
例如,在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空气向两极方向流动,形成了东北风和东南风。
而在极地附近的极地高压带,空气从两极向赤道方向流动,形成了西风。
天气系统是指在大气环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天气现象。
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空气会形成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从而导致了云、降水、气温等天气现象的变化。
例如,在低压系统中,空气上升形成云和降水,导致天气变得阴雨连绵。
而在高压系统中,空气下沉形成晴朗的天气。
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高考地理天气系统知识点天气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了解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备考高考地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考地理天气系统的知识点,从大气循环、气压系统以及天气现象等方面进行阐述。
1. 大气循环大气循环是地球上空气运动的总称,分为常循环和非常循环两类。
常循环包括全球气候要素的平均分布和赤道升温带的生成;非常循环有温带环流、垂直循环和干湿季候风等。
其中,温带环流又分为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三个部分。
2. 气压系统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空气对地面的压强,常用的气压单位是毫巴(hPa)。
高压和低压是地层上空气压力不同形成的重要天气系统。
高压系统中空气下沉,天气晴朗干燥;低压系统中空气上升,天气多云有降水。
常见的高压系统有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低压系统则包括热带低压和温带低压等。
3. 天气现象天气现象是由大气中水汽、云、雨、雪、霜、露、风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系列自然现象。
常见的天气现象包括晴、多云、阴、雨、雪、霜冻、露等。
通过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趋势,为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的便利。
4. 季风季风是一种与季节有关的气象现象。
根据季风的形成和影响区域不同,可以分为亚洲季风、非洲季风、美洲季风和大洋洲季风等。
其中,亚洲季风是最为典型和重要的季风系统之一。
亚洲季风主要由于亚洲大陆和印度洋、太平洋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对亚洲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5. 登陆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也是一种猛烈的风暴天气现象。
台风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形成,经常会造成巨大的风灾和洪灾。
登陆台风是指台风中心接触到陆地并继续向内陆移动的过程。
登陆台风常常伴随着强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及早做好台风防护、疏散和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6.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的统计特性发生改变的过程。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高中地理专题研究导言: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它的变化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而天气的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息息相关。
本文将围绕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展开研究,探讨它们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现象。
它是形成天气系统的基础,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影响。
1.1 地球自转与科氏效应地球自转造成了赤道地区的周围空气离开地球表面,并向高纬度地区流动。
而赤道地区则形成了低压区,高纬度地区则形成了高压区。
这种自然现象被称为科氏效应。
1.2 地球表面特征与风向分布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陆地和海洋。
陆地受热和冷却的速度较快,使得陆地上的大气升温和降温速度也快。
而海洋上的大气则较为稳定。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风的形成并影响大气环流。
二、大气环流的分类大气环流可以根据纬度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赤道环流、中纬度环流和极地环流。
每种环流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影响。
2.1 赤道环流赤道环流主要包括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和副赤道带。
副热带高压位于赤道南北30°附近,这里的空气下沉,形成干燥稳定的天气。
赤道低压则位于赤道附近,这里的空气上升,形成多云和降水的天气。
2.2 中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主要包括西风带、副极地低压和地方风。
西风带位于赤道南北30°至60°之间,这里的风向从西向东。
副极地低压位于60°至70°之间,这里是持续波动的低压带,降水较多。
地方风主要影响局部地区的天气现象。
2.3 极地环流极地环流包括南北极高压和极地低压。
南北极高压位于南北极附近,这里的空气向外流动形成稳定的高压带。
极地低压位于南北极附近,这里的空气上升形成多云和降水的天气。
三、天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变天气系统是大气环流的具体体现,包括气旋和锋面。
它们是由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和释放引发的。
地球物理学中的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地球是一个充满了神奇和复杂的行星,而地球物理学正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学科之一。
在地球物理学中,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我们周围的环境和气候。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这个领域的奥秘。
大气环流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空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方式。
这种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辐射力和地形等。
大气环流可以分为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两种类型。
纬向环流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和热带风暴的影响。
随着地球旋转,气流会在纬度上形成环形运动,这被称为洋流和风系。
纬向环流对于全球气候的分布有着直接的影响。
纬向环流的例子之一是对流层中的季风环流系统。
这是一种周期性的大气环流系统,主要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洋热力影响。
季风环流通过周期性地改变风向和风速,对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降雨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环流系统的变化会导致持续几个月的干旱或洪涝灾害,对当地的农作物生产和水资源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纬向环流,经向环流也在地球物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经向环流主要受到地球的地形和辐射力的影响。
地形对于空气流动的方向和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当气流途经山脉时,可能会出现抬升和冷却,从而形成云雾和降雨。
这种现象被称为地形诱发降水。
辐射力则是指太阳辐射的能量,它主要通过辐射平衡来驱动大气环流。
不同地区的辐射差异会导致温度差异,从而引起空气的运动。
天气系统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日常和短期气候现象,如风、云、降雨和温度等变化。
通过研究天气系统,科学家可以预测未来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天气情况。
这对于航空、农业和灾害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天气系统的形成与大气环流有密切关系。
例如,冷暖气团的碰撞会产生锋面,进而引起气流对流和降雨。
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强大风暴系统,它们受到环流系统和海洋表面温度的共同作用。
热带气旋通常带来强风、暴雨和降温。
这些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灾害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科学中的大气动力学与天气系统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大气的变化万千始终是一个令人着迷且充满奥秘的领域。
而在大气科学中,大气动力学和天气系统则是理解和预测天气现象的关键要素。
大气动力学主要研究大气的运动规律和动力机制。
想象一下,大气就像一个巨大的流体,受到各种力量的作用而不断运动和变化。
其中,最基本的力量包括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气压梯度力是推动大气运动的源动力。
就好比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大气也会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
气压差越大,气压梯度力就越强,大气运动的速度也就越快。
地转偏向力则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
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这种偏转力在大气的大尺度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大气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环流模式。
摩擦力在大气贴近地面的部分较为显著。
它会减慢大气的运动速度,并且对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大气的运动状态。
通过对大气动力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维持和变化,以及不同尺度的大气波动和涡旋的产生和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气旋、反气旋、锋面和台风等。
气旋是一种低压中心的天气系统,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或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旋转向内辐合。
在气旋中心附近,通常会带来云雨天气。
比如,我们常见的温带气旋,它可以带来大范围的风雨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反气旋则是高压中心的天气系统,气流呈顺时针方向(北半球)或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旋转向外辐散。
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通常天气晴朗,气压较高。
锋面是冷暖气团相遇的交界区域。
冷锋过境时,通常会带来降温、大风和降雨天气;暖锋过境时,气温升高,多连续性降水。
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它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常常给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灾害。
了解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演变规律,对于天气预报和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