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和想象

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和想象

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和想象
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和想象

第七章表象和想象

一、填空题

1、表象是人脑对事物的的反映,具有和两个特征。

2、想象是人脑对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______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______活动。

3、在刺激停止作用后,人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形象称为。

4、想象具有功能、功能和功能。

5、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分为想象和想象。

6、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程度下自觉进行的想象是。

7、有意想象根据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程度分为想象和想象。

二、选择题

1、在空旷处听到腾格尔唱出悠扬动听的歌曲《天堂》脑海里浮现出草原景色是属于()

A 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 幻想

2、通过想象来弥补人的认知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是指想象的()功能

A 预见

B 补充

C 代替

3、根据表象产生的概括性程度将表象分为(),根据创造性成分分为()。

A 一般表象

B 个别表象

C 记忆表象

D 想象表象

4、看到冬天窗户上的冰花觉得像是一颗枝繁叶茂的梅花树,这是一种()

A 无意想象

B 有意想象

C 不随意想象

D 随意想象

5、班级同学就“摒弃陋习,传承文明”为主题创作海报,属于()

A 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 幻想

三、判断题

1、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2、一般而言,画家具有较好的视觉表象,音乐家具有较好的听觉表象。

3、你头脑中出现的你家的小花猫的形象属于一般表象。

4、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5、当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创造想象的结果。

6、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7、梦中出现的形象有时特别离奇古怪,所以是创造想象。

8、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9、幻想中的新形象是人们所向往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四、简答题

1、简述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关系。

2、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认知心理学 教案 讲义 第七章 表象

第七章表象(4课时) 表象(Mental image),亦称表象、心象。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指当未直接呈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1课时) 一、表象与知觉技能等价(难点) 认知心理学中尽管对表象的理解有不少差别,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点:表象和知觉是连在一起的,将表象看作是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如Neisser(1972)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只不过这时没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输入而已,后来又把表象看作对知觉的期待。Kosslyn(1980,1981)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类似图画的信息表争。这些观点强调的是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下面一些实验支持了这些观点。 1、定位实验 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以发现是否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情况,从而确定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Podgorny和Shepand(1978)的视觉定位实验。实验分5组(1)视觉-记忆组,带字母的5×5网格(2)带网格的表象组,空的5×5网格,想象出字母(3)不带网格的表象组,其他同(2)组,只是测试的网格只画出外边的框子,内部方格不画出。 实验表明,3个组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有四种共同的反应模式。说明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2、视敏度实验 3、McCollough效应实验 什么是NcCollough效应,指澳大利亚心理学家McCollough发现的一组视觉后效现象。1965年McCollough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后向屏幕上交替投射垂直栅条和水平栅条,每10秒交替一次。让被试注视10分钟后,紧接着呈现一个一半是垂直的一半是水平的黑白栅条。结果被试报告说看到的垂直栅条是绿色的,水平栅条是红色的。如果被试的头倾斜90°,继续观察,原来发绿的栅条变为发红,原来发红的栅条变为发绿了。这种随测验图形的条纹方向而变化的颜色后效就是McCollough after-effect。麦氏推断,人脑中有执行方向和颜色双重任务的觉察器,能对方向和颜色同时进行加工。当被试注视红色垂直条纹一段时间后,红色-垂直觉察器就会发生适应,而难以激活,而绿色-垂直觉察器没有适应,成了神经反应中的主要成分,从而把测验图形中的黑白垂直栅条看成是绿色的。同样,当绿色-垂直觉察器发生适应时,红色-水平觉察器在神经反应中起主导作用,把测验图形中的黑白水平栅条看成是红色的。 麦氏后效是一种知觉实验中测到的,在表象实验中如何呢?

第七章--表象与想象

第七章表象与想象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 A. 表象 B.联想 B. 幻想 D.梦想 2.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是 A.想象 B. 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3.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活动主要是 A.记忆表象 B. 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 创造想象 4.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称为 A.想象 B. 表象 C.幻想 D. 后象 5.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环节是 A. 想象 B.表象 C. 需要 D.创造想象 6.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 A.幻想 B. 空想 C.做梦 D. 理想 二、填空题 1.想象是人脑对重新组合,产生的过程。 2.从有无目的性来看,想象可分为想象和想象两大类。 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与空想。 4.读者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工程师进行蓝图设计的想象主要是。 5.表象是从过渡到的中间环节。 6.表象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和。 7. 信息的双重编码是指和。 三、名词解释 1.想象 2.再造想象 3.创造想象 4.幻想 5.表象 四、简答题 1.想象分哪些种类? 2.影响再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3.影响创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4.想象与表象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 怎样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B 6.C

二、填空题 1.表象新形象 2.无意有意 3.理想 4.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5.感知思维 6.形象性概括性 7.表象编码言语编码 三、名词解释 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捆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5.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 四、简答题 1.想象按其分类标准不同,可分如下几种:①从有无目的性来看,可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前者是有自觉的想象目的与任务,有意识的想象;后者是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想起事物形象的过程。②从想象活动的独立与创新程度来看,可分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是根据别人的词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的事物的形象;后者是根据某种刺激,在人脑中独立地产生新事物的形象。③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看,可分幻想、理想、空想。幻想是一种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是理想.理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的;消极的幻想是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 2.再造想象的生动、形象、准确依赖许多条件:①刺激物(如言语、图表等)本身是否清晰、鲜明、生动、形象,会影响再造想象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述方式,要比普通叙述方式的再造想象效果好;②主体本身记忆表象储备程度的影响,主体自身的旧经验、旧表象越丰富、越深刻.再造想象也越容易;③主体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词语和图表等实物标志的意义,主体识图能力强弱,也会影响再造想象;④主体掌握与理解知识经验的深度和广度,理解越深刻、越广泛再造想象效果越好;⑤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力量在再造想象中起着重要作用。情绪情感不仅可以推动人的再造想象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而且情感差异会影响人们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时的再造想象有很大的差异。 3.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主要有:①创造需要、愿望与社会活动要求相结合,转化为创造动机,从而成为推动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动力系统。②原型与原型启发是激发创造的起点。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原型基础上,经过联想作用,才创造了新事物的形象。如人发明船就是借助了“鱼的原型”。③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关键。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创造出独特、新颖、有益于社会的新产品。艺术家的创造过程都是积极思维构想的结果。④灵感和艰巨劳动是创造思维与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灵感是对艰巨劳动的奖赏,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创造想象与创作产品都不可能没有灵感。 4.想象和表象的联系是:①两者有共同特点,都是属于认识过程,部属于形象认识过程: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表象(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表象(即想象表象)。两者的区别是:①表象是原有形象的保持与回忆,全称是记忆表象,想象是在原有记忆表象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②表象基本属于感性认识过程,想象带有理性认识的特点。 五、论述题 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其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想象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2015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第2章第4节:表象与想象

表象与想象一、表象概述(一)表象的含义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但又有所不同。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易变动;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时而出现这一部分,时而出现另一部分,甚至有些部分脱落。(二)表象的分类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如想起吉他的声音)、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动作)等。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笑貌。想象表象是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这些形象可能从未经历过,或者世界上还不存在。(三)表象的特征1.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人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者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2.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这说明,人们在完成某种作业时可以借助于表象进行形象思维。二、想象概述(一)想象的含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人们读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形象。(二)想象的种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例如,在居室装潢前,我们对房间布置进行的想象。它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等。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中学生常常出现的“白日梦”现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如科幻小说中有关宇宙人、飞船等的形象。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三)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想象的预见功能是指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2.补充功能。借助想象可以弥补人们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获得更多的知识。3.替代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四)想象的加工方式1.黏合。它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神话中的孙悟空形象。2.夸张。它是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使其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如运用夸张方式创造出千手观音的形象。3.拟人化。它是指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称为拟人化。例如,“雷公”“电母”等许多形象。4.典型化。它是指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五)想象的品质1.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主动性是就想象的目的性、意识性的程度而言。它使人的想象有方向、有中心。2.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丰富性是就想象内容的丰富程度而言。它一方面取决于头脑中已有表象的多样性,已有表象越多样、越具体,想象的形象也就越丰富;另一方面取决于对当前事物的理解程度。3.想象的生动性。想象的生动性是就想象表现得活泼鲜明的程度而言。想象的生动性是以表象的生动性为转移的。一般说来,表象越富有直观性,则由之形成的想象也就越富有生动性。4.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现实性是就想象与现实相符合的程度而言。任何想象总是超越现实,但又不能绝对摆脱现实。想象的现实性使人的想象可望可及。5.想象的新颖性。想象的新颖性是就想象所构成的

表象与想象

第七章表象与想象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 A. 表象 B.联想 B. 幻想 D.梦想 2.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是 A.想象 B. 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3.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活动主要是 A.记忆表象 B. 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 创造想象 4.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称为 A.想象 B. 表象 C.幻想 D. 后象 5.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环节是 A. 想象 B.表象 C. 需要 D.创造想象 6.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 A.幻想 B. 空想 C.做梦 D. 理想 ? 二、填空题 1.想象是人脑对重新组合,产生的过程。 2.从有无目的性来看,想象可分为想象和想象两大类。 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与空想。 4.读者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工程师进行蓝图设计的想象主要是。 5.表象是从过渡到的中间环节。 6.表象具有两个显着特点,即和。 7. 信息的双重编码是指和。 ? 三、名词解释 1.想象 2.再造想象 3.创造想象 4.幻想 5.表象 ? 四、简答题 1.想象分哪些种类 2.影响再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3.影响创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4.想象与表象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 怎样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 二、填空题 1.表象新形象 2.无意有意 3.理想 4.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5.感知思维 6.形象性概括性 7.表象编码言语编码 ? 三、名词解释 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捆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5.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 ? 四、简答题 1.想象按其分类标准不同,可分如下几种:①从有无目的性来看,可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前者是有自觉的想象目的与任务,有意识的想象;后者是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想起事物形象的过程。②从想象活动的独立与创新程度来看,可分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是根据别人的词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的事物的形象;后者是根据某种刺激,在人脑中独立地产生新事物的形象。③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看,可分幻想、理想、空想。幻想是一种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是理想.理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的;消极的幻想是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 2.再造想象的生动、形象、准确依赖许多条件:①刺激物(如言语、图表等)本身是否清晰、鲜明、生动、形象,会影响再造想象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述方式,要比普通叙述方式的再造想象效果好;②主体本身记忆表象储备程度的影响,主体自身的旧经验、旧表象越丰富、越深刻.再造想象也越容易;③主体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词语和图表等实物标志的意义,主体识图能力强弱,也会影响再造想象;④主体掌握与理解知识经验的深度和广度,理解越深刻、越广泛再造想象效果越好;⑤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力量在再造想象中起着重要作用。情绪情感不仅可以推动人的再造想象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而且情感差异会影响人们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时的再造想象有很大的差异。 3.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主要有:①创造需要、愿望与社会活动要求相结合,转化为创造动机,从而成为推动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动力系统。②原型与原型启发是激发创造的起点。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原型基础上,经过联想作用,才创造了新事物的形象。如人发明船就是借助了“鱼的原型”。③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关键。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创造出独特、新颖、有益于社会的新产品。艺术家的创造过程都是积极思维构想的结果。④灵感和艰巨劳动是创造思维与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灵感是对艰巨劳动的奖赏,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创造想象与创作产品都不可能没有灵感。 4.想象和表象的联系是:①两者有共同特点,都是属于认识过程,部属于形象认识过程: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表象(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表象(即想象表象)。两者的区别是:①表象是原有形象的保持与回忆,全称是记忆表象,想象是在原有记忆表象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②表象基本属于感性认识过程,想象带有理性认识的特点。 ? 五、论述题 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其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

普通心理学--表象与想像

第七章表象与想像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表象及想像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含义及特点;明确想象产生新形象的操作方法;正确认识再造与创造想象的关系,从而培养不断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表象、想像的概念及特征 2.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的条件 3.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关系 教学时数 4课时 建议教学方法 建议以教师讲授为主,部分内容可自学。 第一节表象 一、表象的概述 (一)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 1.表象不同于感觉后像。后像是作用于人的感觉的刺激停止后,头脑中所保留的相关事物的映像;它是由刺激直接影响后的后效所引起的,时间短暂,在人的生活实践中不起重要作用。二表象则是事物不在面前时,通过间接方式出现的头脑中的事物映像,时间较长久,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2.表象与感知觉不同,表象是间接的、形象的,感知是直接的、具体的。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表象的形象性与知觉的形象性的区别: (1)不如感知觉那么鲜明 (2)不如感知觉那么完整 (3)不如感知觉那么稳定 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不等于思维的概括: (1)表象用形象进行概括 (2)表象中混杂着本质与非本质属性,思维揭露的都是本质属性。 二、表象的种类 (一)记忆表象与想像表象 1.记忆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复 2.想像表象: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新形象。 (二)单一表象和复合表象 1.单一表象:指由一种主要的知觉痕迹构成的表象

根据其产生的感知通道不同,又可将单一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等。 2.复合表象:指由多种知觉痕迹构成的表象。 (三)一般表象和个别表象 1.一般表象(同类事物):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特性的表象 2.个别表象(某一具体事物):反映某一事物都有特性的表象。 (四)遗觉像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头脑中继续保持着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像。它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几乎与感知觉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是介于知觉与幻觉之间的状态。遗觉象在成人身上很少出现,一般在儿童身上表现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退。 三、表象的作用 (一)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经验的一种形式 (二)表象是介于知觉与思维的中介环节 (三)表象是思维想像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节想像 一、想像的概述 (一)想像的概念 想像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新形象是指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的形象。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但个人尚未接触过;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待于创造的事物形象;还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形象。 (二)想像与客观现实 世界上不存在超脱现实的想像,想像也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首先,从想像的内容看,通过想像创造出来的形象无论多么新奇,构成这些新形象的“原料”却是在现实中取得的。 其次,任何想像都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而引起想像的原因都存在于现实中 再次,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就不能完美地进行想像,甚至不能想像。 (三)想像的特点 想像属于人的高级认识活动,它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的基本特征。 (四)想像的方法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不同事物的某些方面和特征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五)想像与实践 想像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想像可以引起和导致人的实践活动,想像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想像的内容和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六)想像的生理机制

心理学选择题-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学》选择题-记忆想象思维 1.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A.编码 B.提取 C.保持 D.加工 3.学生回答选择题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4.学生在做问答题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5.奥运会期间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6.对弹琴、骑车等活动的操作步骤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 B.长久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语词性记忆 7.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是() 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意义记忆 D.机械记忆 8.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是() A.意义识记 B.机械识记 C.有意识记 D.不随意识记 9.储存量大而时间短的记忆是() A.长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声像记忆 10.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为~2秒之间的记忆,属于()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形象记忆 11.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时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 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12.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是()

A.图像记忆 B.言语听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情境编码 13.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2 ~40 ~60 ~80 14.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注意的广度是一样的,都是()组块 ~6个组块~9个组块~8个组块个组块 15.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16.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柏林 D.弗洛伊德 17.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18.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识记与回忆的干扰是() A.单一抑制 B.双重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19.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的是哪种抑制的干扰()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20.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21.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下列哪种干扰的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双重抑制 D.单一抑制 22.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 A.表象 B.想象 C.后象 D.印象 23.根据言语描述或图表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有意想象 D.幻想 24.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椰棚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普通心理学》: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 (一)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一方面,想象中的新形象无论多么离奇、新颖,我们终究会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他的组成部分。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作者把头脑中人和猴的表象经过加工构思之后,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新的具有反叛精神的典型形象。神话中讲的“妖魔鬼怪”的形象,无非是动物的头加上人的身体变成牛头马面、巨齿獠牙之类,也就是现实中面目可憎、形象可怕的东西。就拿梦(梦也是想象,它是想象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来说吧,有时十分荒唐怪诞,很离奇,但梦境仍然是以感知过的事物为“素材”的无次序结合的结果。另一方面,没有记忆表象,或者说没有相应的感性材料,就不会有相应的想象。先天的聋人,决不会想象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先天的盲人,决不会想象出自然界的美景。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记忆表象,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想象表象。可见,想象来自客观现实。 (二)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想象一般总是受需要和动机的推动,受思想、意图和目的的调节,而个人的需要、动机、思想、意图则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是社会生活要求的反映。因此,人的想象的内容和水平也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例如,古代虽有“嫦娥奔月”的幻想,但决不会有星际旅行车站、空中城市的设想;《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武器是九齿耙,唐僧西天取经是步行或骑马,却想象不到现代化的武器和交通工具。可见,想象不能脱离现实。(三)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借助想象力产生他所预期的劳动结果的表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想象不仅能够预先产生劳动最终结果的表象,而且能够产生中间产品和制作产品的动作的表象。人借助于这些表象,指导着自己劳动活动的过程。可见,想象是人的劳动活动和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因此,它也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综上所述,世界上没有原因和现实基础的想象是不存在的,把想象看成“超现实的自由精神的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想象仍然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想象概念及作用

《普通心理学》:想象概念及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此概念我们应做如下的理解。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例如,我们没有去过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象: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牛羊。这幅我们从未感知过的图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蓝天、草地、微风、牛羊等记忆表象的组合构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例如,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他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并不是他所感知过的;读者在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的形象也是读者未曾感知过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他小说中出现的霓虹灯、潜水艇、坦克、电视机等也是他当时未曾感知过的;还有音乐家谱写一首新曲子时头脑中出现的音乐形象,建筑设计师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时头脑中出现的新建筑物的形象等等,这些他们没有感知过的但又出现在头

脑中的新形象是想象的结果。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 (1)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 (2)历史性事物的表象; (3)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 (4)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 由于构成想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形象思维。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黏合 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八戒、美人鱼、飞马等的形象。黏合方式是想象过程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多用于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 2.夸张与强调 夸张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

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和想象

第七章表象和想象 一、填空题 1、表象是人脑对事物的的反映,具有和两个特征。 2、想象是人脑对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______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______活动。 3、在刺激停止作用后,人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形象称为。 4、想象具有功能、功能和功能。 5、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分为想象和想象。 6、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程度下自觉进行的想象是。 7、有意想象根据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程度分为想象和想象。 二、选择题 1、在空旷处听到腾格尔唱出悠扬动听的歌曲《天堂》脑海里浮现出草原景色是属于() A 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 幻想 2、通过想象来弥补人的认知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是指想象的()功能 A 预见 B 补充 C 代替 3、根据表象产生的概括性程度将表象分为(),根据创造性成分分为()。 A 一般表象 B 个别表象 C 记忆表象 D 想象表象 4、看到冬天窗户上的冰花觉得像是一颗枝繁叶茂的梅花树,这是一种() A 无意想象 B 有意想象 C 不随意想象 D 随意想象 5、班级同学就“摒弃陋习,传承文明”为主题创作海报,属于() A 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 幻想 三、判断题 1、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2、一般而言,画家具有较好的视觉表象,音乐家具有较好的听觉表象。 3、你头脑中出现的你家的小花猫的形象属于一般表象。 4、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5、当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创造想象的结果。 6、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7、梦中出现的形象有时特别离奇古怪,所以是创造想象。 8、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9、幻想中的新形象是人们所向往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四、简答题 1、简述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关系。 2、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2020年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综合知识》章节题库(心理学-表象和想象)【圣才出品】

2020年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综合知识》章节题库 心理学 第6章表象和想象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答案】B 【解析】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B项,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C项,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D项,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2.随年龄增长,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量()。 A.越来越多 B.越来越少 C.呈U型变化

D.呈倒U型变化 【答案】B 3.谢帕德(R.N.Shepard)和库柏(L.A.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主要说明了表象具有()。 A.概括性 B.可变通性 C.可操作性 D.稳定性 【答案】C 【解析】表象的性质包括: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4.在下列选项中,支持心理表象旋转实验的理论模型是()。 A.基本表象理论 B.双重编码理论 C.激活扩散模型 D.层次网络模型 【答案】A 【解析】A项,基本表象理论通过心理旋转来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B项,佩维奥通过配对实验来证明双重编码理论。CD项,激活扩散模型和层次网络模型是语义记忆的两种组织模型。

5.在读完《阿房宫赋》后,脑海中浮现出气势雄伟、风格奇特的建筑形象,这是()。 A.表象 B.想象 C.幻想 D.幻觉 【答案】B 【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些新形象既可以是主体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新形象。具体的来说,题干中描述的属于再造想象。A项,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C项,幻想是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D项,幻觉是主体对脱离客观事物刺激的虚幻反映。 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的是()。 A.灵感 B.原型 C.梦 D.顿悟 【答案】C 【解析】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

第七章表面现象

第七章 表面现象 (一)主要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1、表面张力的定义 A W A G N p T d /d )/('r ,,=??=σ 式中:N p T A G ,,)/(??为在温度、压力及相组成恒定的条件下,系统的吉布斯函数随表面积A 的变化率,称为比表面吉布斯函数;A W d /d 'r 为在恒温、恒压及相组成恒定的可逆条件下,系统每增加单位表面积所得到的最大非体积功,称为比表面功。二者的单位皆为J ·m -2 = N ·m -1。 2、润湿角与杨氏方程 l -g l -s g s /)(cos σσσθ-=- 式中:σs -g 、σs -l 及σg -l 分别在一定温度下,固-气、固-液及气-液之间的表面(或界面)张力;θ为气、液、固三相交界处,在同一个垂直剖面上,气-液界面与固-液界面之间含有液体的夹角,称为润湿角或接触角。此式适用的条件为铺展系数?≤0。 3、铺展系数的定义 ? = σs -g -σs -l -σg -l 4、拉普拉斯方程 ?p = 2σ / r 此式适用于在一定温度下,曲率半径为r 的圆球形液滴或在液体中半径为r 的小气泡附加压力?p 的计算。 对于悬浮在气体中半径为r 的小气泡,因为它有内外两个表面,所以泡内气体所承受的附加压力。 ?p = 4σ / r 式中σ为液膜的表面张力。 5、开尔文公式 r M p p RT r ρσ/2)/ln( 式中:σ、ρ、p 和p r 分别为在温度T 时液体的表面张力、密度、饱和蒸气压和半径为r 圆球形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M 为液体的摩尔质量。适用条件为圆球形液滴和不考虑分散度对σ的影响。 6、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1/(bp bp +=θ 或 )1/(bp bp +Γ=Γ∞ 在一定温度下指定吸附系统,式中θ为覆盖度,b 为吸附系数,p 为吸附平衡压力,Γ及Γ∞分别为平衡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此式适用于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单分子层吸附。 若将上式中的p 换成c ,也可适用于溶液中溶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7、吉布斯吸附公式 Γ = -(c /RT )T c )/(??σ 式中:T c )/(??σ为在温度T 、浓度c 时σ随c 的变 化率,Γ为溶质的表面吸附量。此式适用于稀溶液 中的溶质在溶液表面层中吸附量的计算。 (二)概念题 7·2·1 填空题 1、液体表面层中的分子恒受到指向( )力,表面张力是在( )的方向上,这两种力的方向是相互( )的。 2、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其表面张力( )。 图7·2·1-8

第七章 表象 知觉 表征

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 表象(Medal Image)亦称意象。包括通常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普通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在认知心理学中,表象不仅是信息加工的成果,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表象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心理过程,在现代心理学发展早期曾被关注,但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表象在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曾趋沉寂。在认知心理学兴起后,表象的研究又重新受重视并迅速发展,成果也非常丰富。 认知心理学对“心理旋转”和“心理扫描”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表象的作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表象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关于表象的实验和功能的讨论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以下的实验就是为探索考察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而设计的: 1.定位实验 Podgorny和Shepard(1978)进行的视觉定位实验,实验设计了三组被试: ①知觉-记忆组。实验中,先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一个涂有某个字母或字母组合的栅格,然后呈现一个带有一个测试点的栅格,要求被试在保持高度精确的同时,尽快地判定该蓝色的测试点示落在所呈现的字母之内或之外,分别用左手或右手作出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演示

②带栅格的表象组。实验中,先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一个同样的、然而示空的5×5栅格,同时实验者给被试以口头指示,让他利用某些特定的方格想象出某个英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这些字母及其在栅格中的位置与知觉-记忆组相同,并且要求他不要变更字母在栅格中的位置。等到被试想象出字母后,再用速示器呈现带一个测试点的同样的栅格,其余实验程序同前。 *实验演示 ③不带栅格的表象组。与组②只有一点不同,即带测试点的栅格只画出最外边的轮廓,内部的方格不画出来。这样是为了避免被试在测试点呈现之后推论出字母在栅格中的位置。*实验演示 实验材料与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完成字符定位作业中,三个小组被试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四种共同的反应模式。说明被试的知觉表征和想象表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最新-中学生《普通心理学》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精品

《普通心理学》: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想象所产生的新形象是想象者本人没有感知过的或现实生活中还不存在的事物形象,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想象是超现实的凭空产生的呢?不是,想象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仍然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 一方面,想象中的新形象无论多么离奇、新颖,我们终究会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他的组成部分。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把头脑中人和猴的表象经过加工构思之后,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新的具有反叛精神的典型形象。神话中讲的“妖魔鬼怪”的形象,无非是动物的头加上人的身体变成牛头马面、巨齿獠牙之类,也就是现实中面目可憎、形象可怕的东西。就拿梦(梦也是想象,它是想象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来说吧,有时十分荒唐怪诞,很离奇,但梦境仍然是以感知过的事物为“素材”的无次序结合的结果。另一方面,没有记忆表象,或者说没有相应的感性材料,就不会有相应的想象。先天的聋人,决不会想象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先天的盲人,决不会想象出自然界的美景。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记忆表象,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想象表象。可见,想象来自客观现实。 (二)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想象一般总是受需要和动机的推动,受思想、意图和目的的调节,而个人的需要、动机、思想、意图则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是社会生活要求的反映。因此,人的想象的内容和水平也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例如,古代虽有“嫦娥奔月”的幻想,但决不会有星际旅行车站、空中城市的设想;《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武器是九齿耙,唐僧西天取经是步行或骑马,却想象不到现代化的武器和交通工具。可见,想象不能脱离现实。 (三)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借助想象力产生他所预期的劳动结果的表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想象不仅能够预先产生劳动最终结果的表象,而且能够产生中间产品和制作产品的动作的表象。人借助于这些表象,指导着自己劳动活动的过程。可见,想象是人的劳动活动和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因此,它也是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世界上没有原因和现实基础的想象是不存在的,把想象看成“超现实的自由精神的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想象仍然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七章 表面现象习题答案

第七章 表面现象习题答案 1.在293.15K 时,把半径为1 mm 的球形水滴分散成半径为1 μm 的球形小水滴,比表面为原来的多少倍?表面Gibbs 自由能增加了多少?此过程环境至少需做功多少?已知293K 时水的表面张力为0.07288 N ?m -1。 解: (1)小液滴比表面r a = r r r V A 3 3 4432=ππ=球体积球面积 r 1 = 10-3 m , r 2 = 10-6 m 36321121010 10/3/312 ===--r r r r a a r r = 倍 (2)分散前液滴表面积62111044-?==ππr A m 2 分散后小液滴数 9321323 121103 434=??? ? ??===r r r r V V n ππ 个 分散后液滴总表面积 () 32 6 9222104104104--?=?=?=πππr n A m 2 ?A = A 2 -A 1 ≈ A 2 ?G = σ??A = 0.07288?4π?10-3 = 9.158?10-4 J (3)环境至少做的功 W r '=?G =9.158?10-4 J 2. 将10-3 m 3 油状药物分散水中,制成油滴半径为10-6 m 的乳状液。已知油水界面张力为65?10-3 N ?m -1,求分散过程需作多少功?增加的表面Gibbs 能为多少?如果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后,油水界面张力下降至30?10-3 N ?m -1,则此分散过程所需的功比原来过程减少了多少? 解:(1)分散后总表面积 小油滴面积小油滴体积 总体积 ?= A 36 332331031010310343 410?=?=?=?=----r r r ππ m 2 分散前表面积与分散后相比可忽略,?A =A 分散过程环境作的功及所增加的表面自由能: W r '=?G =σ??A =65?10-3?3?103=195 J (2) 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分散过程环境作的功 W r '=?G =σ ??A =30?10-3?3=90 J 比原来过程少做功=195-90=105 J 3. 常压下,水的表面张力σ(N ?m -1)与温度T (K )的关系可表示为: σ=(75.64-0.00495 T )?10-3 。

第七章表面现象练习题复习课程

第七章表面现象练习 题

第十章界面现象练习题 一、是非题(对的画√错的画×) 1、液体的表面张力总是力图缩小液体的表面积。() 2、液体的表面张力的方向总是与液面垂直。() 3、分子间力越大的物体其表面张力也越大。() 4、垂直插入水槽中一支干净的玻璃毛细管,当在管中上升平衡液面外加热时,水柱会上升。() 5、在相同温度下,纯汞在玻璃毛细管中呈凸液面,所以与之平衡的饱和蒸气压必大于其平液面的蒸汽压。() 6、溶液表面张力总是随溶液的浓度增大而减小。() 7、某水溶液发生负吸附后,在干净的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比纯水在该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低。() 8、通常物理吸附的速率较小,而化学吸附的速率较大。() 9、兰格缪尔等温吸附理论只适用于单分子层吸附。() 10、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的表面活性剂,其活性越高。() 11、物理吸附无选择性。() 12、纯水、盐水、皂液相比,其表面张力的排列顺序是:γ(盐水)<γ(纯水)<γ(皂液)。() 13、在相同温度与外压力下,水在干净的玻璃毛细管中呈凹液面,故管中饱和蒸气压应小于水平液面的蒸气压力。() 14、朗缪尔吸附的理论假设之一是吸附剂固体的表面是均匀的。() 15、同一纯物质,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大于大液滴的饱和蒸气压。() 16、弯曲液面的饱和蒸气压总大于同温度下平液面的蒸气压。() 17、表面张力在数值上等于等温等压条件下系统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环境对系统所做的可逆非体积功。() 18、某水溶液发生正吸附后,在干净的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比在纯水的毛细管中的水上升高度低。() 19、弯曲液面处的表面张力的方向总是与液面相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