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诗入文——引用、化用古诗词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33
引用古诗词,让作文更具文采作为一种蕴含着极其丰富文化底蕴的语言艺术,诗词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璀璨闪耀的一颗明珠。
而在现代社会中,诗词的运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很多时候,我们也能在各类场合中听到诗词的美妙,就比如我们在网络世界上的各种文章和帖子中,总会看到一些妙文,在其间不时穿插着一两句经典的古诗词,那仿佛一下子就把文章的内涵和文采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因此,引用古诗词,是让我们的作文更具文采的一种很好的手法。
为何引用古诗词能够让文章更加妙趣横生呢?其实这不仅是因为文艺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魔力,还与诗词本身所特具的特性有关。
古诗词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高妙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审美魅力,而这些都是我们写作所追求的。
引用适当的古诗词,不仅可以凸显出我们文章的主题,更能加深读者的感受和印象,增加文章通读起来的文采和风趣感。
古诗词中的形式美和语言美也是引用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由于文化交流的不便,人们往往只想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不仅诗词的内容非常优美,而且其语言、韵律和形式也非常的讲究,以其内在的美和表现法的完美性来塑造一个优美的形式美观的文本。
因此,在文体优美上穿插以添写一抹色变,就更加干净了。
当然,想要让引用古诗词的效果更佳,就必须注意一些技巧和方法。
要适当选择引用的诗词。
最好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古诗,或是在情感方面与文本相呼应的句子。
例如,在论述友谊时,可以引用《论诗》中的“相知恨晚,心似双丝网”,在描写落日的美景时,可以引用岳飞的《满江红》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等等。
在运用时,也要注意诗词的顺序、解释和恰当的布局。
一般情况下,诗词的引用一般放在作文的开头、结尾或是相应段落的中部,这样可以很好地塑造出文全文的整体协调性。
此外,也要注意解释,用些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尽可能地扩充诗句的深刻内涵。
也要避免抄袭和滥用,要根据所引用诗词的特征,想方设法在作文中进行巧妙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粘贴、复制。
化诗入文,让文章诗意盎然——引用、化用古诗词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教学目标:1、欣赏优秀作文,探讨其写作技巧。
2、练习写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文。
课前美文赏读用旁观的眼神走进缤纷的书简,捡拾先行者前行的脚步;打开飘零的册页,采撷历史真挚的泪滴。
是谁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谁悲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悲喜交错,似乎都在诉说:请用旁观的眼神!用旁观的眼神看别人,是意识的清醒。
天地俯仰之间,芸芸众生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撩开世俗的面纱,真真切切现出真实的生命。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代贤臣的忠言镌刻成人格的高贵;“帝用魏征不念旧事”,唐太宗的“以人为镜”熔铸出一代帝王的智慧。
用旁观的眼神,让心神追随着他人的脚步而愈加明晰。
读出了他人的优点,也读出了自我的真诚。
当鲍叔牙与管仲的“心交”已穿过历史的碎片凝聚成人心追慕的隽永;皇太极大胆任用范文臣已成令人击节赞赏的一页辉煌,用旁观的眼神,就成了智者眉宇间的一丝深刻、志士胸襟中的一份旷达!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患得患失后,深谙自己的心跳。
是“宠辱不惊,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坚强。
用旁观的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自己的情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一面镜子。
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眼望,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份自信;用旁观的眼神,就成了哲人心中的一缕情思,成了后人仰望的一种超凡的高度!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
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迸发与升华!用旁观的眼神,才有了顾况毫无私心,发出的“居,即易也”的真诚赞赏,让初露才华的白居易消除了后顾之忧;用旁观的眼神,才有了徐悲鸿力携傅抱石,大力支持他出国深造,成就了一代名家的事业;用旁观的眼神,才有了毕加索与张大千的倾心交谈,而奏一曲东西方绘画相融相成的绝唱!抚读沧桑,惜风流人物总被雨打风吹去;遍阅今朝,一种心之坦荡,一种真诚而明智就成了后人亘古不变的追求。
如何化诗入文(五篇范例)第一篇:如何化诗入文一、导入激趣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这些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无不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心灵的启迪。
我喜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之春,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田园,我更喜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豪迈。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一定也喜欢不少古典诗句,有请你朗读你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示例导学㈠直接引用法:1、见一见从同学们深情的朗读和精彩的发言中,我欣喜地发现,你们喜爱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语言形式美,更多的是诗词中折射出来的诗人的个性品质,人格魅力以及诗歌优美意境里孕育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
如此美不胜收,意蕴深厚的古典诗词,我们应该如何古为今用,使之让我们的作文也语美意丰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请看大屏幕:示例1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2、展望未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顾历史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何必沉醉于未来,幻想明天。
何必无奈于过去,怅恨昨天。
__选自中考满分作文《低下头看看》3、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从屏幕里优美的文字中,你发现三个例子在诗句的运用上有什么异同?2、议一议在相同的主题中,我们可以把一句或多句巧妙的连缀在一起。
这种将经典的语句不做任何改动,直接引用到我们作文中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直接引用法”。
3、练一练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娴熟地使用这种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
请同学们完成资料中的续句练习和话题练习。
对应训练(1)续句练习①教师如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常使我们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巧妙化用古诗名句增强作文文化底蕴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我国古代诗歌薪火相传,前人给后人影响,后人运用变化,又造出许许多多美好的句子来,正如宋代朱熹所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这种模仿创造,就是化用。
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化用了屈原《国殇》中的“子魂魄兮为鬼雄”; 李煜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化用了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毛泽东亦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前人诗句一经其点化,往往境界顿然开阔,与原意趣旨大不相同。
比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就是化用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
但李诗抒写的是个人忧怀,毛泽东的词句表现的则是全国人民迎接光明的欣喜之情,其境界超拔得多。
2009年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其中“明年春色倍还人”语出唐朝诗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杜诗抒发怀友思归之离情,表达了对洛阳的万物无比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温家宝巧妙化用,给人们带来了融融的暖意和春天的气息。
纵览全国历年优秀作文,不难发现,语言的出彩和深刻的文化思考是大多数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
如何才能在作文中做到这两点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巧妙地化用诗词,用诗词打扮自己作文的语言,用诗词为文章增加文化底蕴,用诗词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作文中用好诗词的途径很多,或是利用诗词巧拟标题,或是妙用为题记,或是化用诗词故事、意境、结构构思自己的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或引述或点化古诗名句的例子俯拾皆是,真可谓淋漓酣畅,自然贴切,兴意盎然,最后达到了至情生辉的效果。
如2002年江苏考生的《东坡的选择》化用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将苏轼一生的遭遇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写出了苏轼的“心灵的选择”,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又出之以新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