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论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12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面向实践)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必须把对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
只有这样,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可靠性基础。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体来说,实践活动创造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改变外部环境和人的生存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1、实践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包含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第二,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第三思想观念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理论的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二)实践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
社会科学研究要反映人民的愿望。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问题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
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从客观实际出发,就必须从问题出发。
所以,马克思说:“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因此,密切关注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实践)(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
论述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一、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简介。
第四章社会学研究方法讲座一社会学方法论1.1 什么是方法论及其探讨的问题社会学方法论处于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从属于一般科学方法,规定着学科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的理论与逻辑基础。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认识和解剖对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
从一定意义上讲,方法论是一种工具理论,它只涉及科学发现与检验的原理和逻辑而不涉及具体的事实;学科理论则是包含经验事实的实质理论。
方法论也不同于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它是对研究方式方法一般原理的系统探讨与评价。
其探讨的问题主要有:1、有关社会与人类行为的知识问题。
2、社会现象的性质问题。
3、社会研究的性质问题。
4、研究方法的问题。
1.2 三大社会学方法论传统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社会学家们对方法论问题存在着各种对立的观点,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先后形成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批判主义方法论三大方法论传统,而且20世纪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实证主义方法论长期以来一直在西方社会学中占据主流地位。
尽管各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社会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
社会学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是如何”,它不关注于独特的历史事件,而主要关注于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他们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
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问、文献考察等方法。
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构建、证据搜集、证据分析与评判、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并无本质区别。
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作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符合科学的逻辑的。
人文主义方法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面向实践)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必须把对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
只有这样,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可靠性基础。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体来说,实践活动创造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改变外部环境和人的生存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1、实践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包含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第二,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第三思想观念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理论的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二)实践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
社会科学研究要反映人民的愿望。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问题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
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从客观实际出发,就必须从问题出发。
所以,马克思说:“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因此,密切关注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实践)(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
社会学方法论课第一讲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一、社会研究包括学科研究和非学科、非专业的实践研究。
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专业的实践研究。
学科研究广义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如社会学研究、民俗学研究。
1.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社会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社会世界,有意识、精神。
2.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研究者的多重身份。
客体-社会本体论3.研究目的:专业与非专业研究的目的不同。
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也不同。
二、方法论早期从自然科学中移入,关于对自然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论、逻辑、假定、预设、原则。
如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
1.世界观与方法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交叉2.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而理论是对实际现象的观点和系统认识。
方法论不涉及具体现象,学科理论称为现象理论,而方法论是工具理论3.方法论与具体方法:方法论是在思维层次上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考察、接近哲学层次。
具体方法是在操作层次上具体技术的运用,靠近经验层次。
4.方法论的一元性与多元性20世纪60、70年代以前方法论是统一的、一元的方法论,以自然科学为楷模。
60年代以后人们认为对不同现象或同一现象有不同的方法论,形成多元方法论。
5.方法论的主要问题:(1)研究逻辑(2)对人及行为的假设:人的定义、人的本质。
人的行为受何因素的影响。
(3)对社会整体及社会现象的认识途径: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认识。
多种具体方法的竞争。
(4)真理性和客观性:方法论和知识论交叉(5)规律性:社会现象有无规律性。
(6)价值(个人主观意识)在研究中作用。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19世纪初受自然科学影响。
孔德《实证哲学》观点:①社会科学要研究现实问题②研究应是有用的,能解答实际问题。
③应是可靠的。
④应是确切的。
⑤肯定的、能够证实的。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有机体,社会各部分有特定功能。
19世纪后期人文学科研究、文化研究中提出质疑:①自然与社会有本质区别。
②社会由个体组成,主X社会唯名论。
③对人不能采用实验法。
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的“文化科学”。
狄尔泰提出Hermeneutics(释义学.解释学.诠释学)对文献古典文本的解释方法可用于社会现象研究。
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是因果解释,释义性解释是对人的意义的主观理解。
20世纪初社会学方法论代表人物:韦伯、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①首先应界定社会事实②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是时代形成的。
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集体的行为、思想观念、时代精神。
③主X客观的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
他为西方社会学实证学派提供了方法论依据韦伯借鉴和综合了“文化科学”和“实证科学”的观点,提出了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①承认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本质不同,社会科学的解释不仅包括客观解释,也包括主观阐释(intepretive)。
②借鉴狄尔泰的观点,必须理解动机、目的、意义。
③应排除主观偏见.采取价值中立,客观的科学研究。
投入理解的方法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
④理想类型法:依据现象的共性建立理想类型(典型),表象差异可用不同的理想类型来反映。
⑤区分历史的因果解释和逻辑的因果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观点:(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阶级斗争、人际互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经济基础、生产力、社会结构)。
主要阅读材料: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2章、第1章大学。
杜尔克姆著,胡伟译,1988,《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
韦伯著,朱红文等译,1992,《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
第二讲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哲学思潮,特别是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一直对社会学方法论有重要影响,同时哲学思潮和哲学方法论又受历史时代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19世纪对社会学方法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主要流派是:(1)自然主义(或科学主义),以穆勒、孔德为代表。
哲学基础是新康德主义。
(2)历史主义(或人文主义),以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为代表。
这两个流派是迪尔凯姆和韦伯的方法论基础。
20世纪中期以前,实证主义哲学一直在社会学方法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分析哲学等学派。
非实证的哲学思潮,如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的哲学思想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很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哲学的一些新发展开始受到社会学家的重视,这些发展是:(1)科学哲学的发展:1.后实证主义(波普,拉卡托斯等人)。
2.科学方法论的社会历史分析;库恩的“科学史学”、费依阿本德的《反对方法》。
3.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分析哲学转向到“语用分析”,即生活世界主体之间的语言哲学。
自然科学哲学的不同视角汇集到社会历史分析和语言分析上。
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启示有:1.主体观的变化(康德-米德-哈贝马斯)。
2.语言实践(哈贝马斯、阿佩尔)。
3.科学认识的主题变化(本体论、知识论、实践论)。
社会科学语言分析的综合方法(利科、伽达默尔)。
(2)现象学的发展: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和“现象学还原”。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提出“世界本质上是随着此在(人)的存在而展开的”。
实现了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变。
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是通过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即“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的视角及现象学方法。
(3)释义学的发展:狄尔泰的释义学研究方法。
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释义学,后设(Mata-)理论。
伽达默尔的历史释义学;认为理解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效果历史”观),理解包括既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也克服传统和对象的局限性(“视界融合”观)。
哈贝马斯的“三种旨趣观”,认为理解是对各种旨趣的超越和包容。
(4)实用主义的发展:早期实用主义是以杜威、詹姆斯为代表,认为真理是对特定问题的有效回答。
他们反对本质主义和独断论。
80年代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提出了“后哲学文化观”。
他的主要观点是:1.反对知识霸权,诉诸公众讨论。
2.反对文化霸权,提倡本土中心主义。
3.真理是“合理”的解答。
合理是指公共生活意义上的合情理、适当、有效。
4.反对精英主义,主X通过合理的对话来解决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当代哲学的发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启示:1.在后现代社会,时代精神发生变化(从科学理性到实践理性、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
2.研究视角的变化,从外在的客观研究到“视界融合”和“后设”反思。
3.研究对象的变化,从单纯的客体(或主体)到各种关系(主客体、人与人、人与自然、身与心、共同体之间、国家之间等等)。
上述启示也有助于解决社会学方法论中的各种传统对立:如整体主义-个体主义、价值中立-价值参照、结构-行动、客观-主观、宏观-微观、解释-理解、静态-动态等等。
参考文献: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978/1986,XX译文。
夏佩尔:《理由与求知》,1984/1990,XX译文。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1960/1999, XX译文。
Habermas,J 1971,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eacon Press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1994,三联书店。
X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1987,XX人民。
L.罗蒂:《后哲学文化》,1992,XX人民。
阿佩尔:《哲学的改造》,1980/1994,XX译文。
第三讲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一、后实证主义传统社会学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孔德开创,迪尔凯姆发展完善。
科学哲学的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维也纳学派,在20世纪前期占主导地位。
20世纪后期,波普尔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X式理论”。
将后实证主义引入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布东、亚历山大、瑞译。
主要观点:A.承认理论的历史性、发展性、相对性。
B.社会科学研究中种种方法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承认方法的多元性。
研究方法因具体课题而定。
C.理论多元性:视角、形式、观点的多元性。
80年代以后,后实证主义逐渐在西方社会学方法论中占据主流位置。
其特点是:承认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承认社会理论的历史性、相对性。
但又坚持实证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坚持科学主义的知识观,即将人类知识区分为思辨哲学(形而上学)、经验科学、常识(事实描述)三种类型。
2.坚持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二、新韦伯主义(新人文主义)80年代后期兴起的欧洲社会学理论方法论新趋向。
传统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是以韦伯、舒茨等人为代表的。
新人文主义受当代哲学的解构主义、话语分析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派。
他们的共同点是反对实证主义的“本质”观和“深层结构”观(与此相对的是“小事件因果性”和“表面效果”观)。
他们分别强调:1.社会的生成性。
Elias认为社会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不断形成、不断变动的形态(figuration)。
社会研究应注重过程分析。
2. 实践理性。
布迪厄(Bourdieu,1977)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不是依据理论家所概括的普遍理性,而是依据具体场景中的实践理性。
实践=[(惯习)(资本)]+场域 3.日常生活的运作和整合。
洛克伍德(Lockwood,1964)区分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指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和关系的形成。
福柯(Foucault)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
三、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沟通行动理论》将批判理论与释义学综合,称为”批判的诠释学”:(1)强调反思与批判,对现存社会的不完善之处加以不断改造。
(2)强调通过“非强制的沟通”达成共识。
当代社会,不同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重点。
四、后现代主义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极大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
80年代后期开始影响社会学。
主要观点:(1)反对研究主体和客体之分。
(2)反对现代科学的时空观,反对现存的以整体观对时空、对历史的认识。
(3)反对现代科学的真理观:如福柯认为真理(知识)是一种“权力”,是对弱者的压制。
(4)反对表象和本质二元论,强调差异性、独特性。
(5)反对实体论,认为社会现实是虚构的,是因人而异的,与个人精神活动相联系。
在社会研究方法论上强调个体的认识论、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主X相对主义和本土论(强调各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性)。
参考书: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XX译文,1998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2001研讨课题目:1.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它们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有何影响?2.各种方法论观点的主要争论集中在哪些方面?它们的实践意义是什么?它们对社会学研究有何影响?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X式库恩的“X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