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 肺系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0
基于“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从调“谷道”通“气道”治疗肺系疾病【摘要】肺系疾病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与胃肺相通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调理“谷道”通“气道”可以有效治疗肺系疾病。
中医药具有显著优势,其中食疗和穴位按摩等调理方法应用广泛。
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了这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结论指出,“聚于胃关于肺”理论为肺系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中医中药将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肺系疾病的康复。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并治疗肺系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胃肺相通、肺系疾病、聚于胃、气道、谷道、中医药、食疗、穴位按摩、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康复。
1. 引言1.1 胃肺相通的中医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聚于胃关于肺”,即胃和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主要负责脾胃炼精化气,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而肺为人体最柔软的脏腑,主要负责呼吸,管理水液,宣发清气。
肺与胃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密切的关联。
根据中医理论,肺的主气来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的吸收和转化是由胃来完成的。
所以说,胃肺相通的理论强调了胃肺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了胃的影响对肺的重要性。
如果胃功能失调,就会直接影响到肺的正常功能,导致肺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治疗肺系疾病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肺脏本身的病变,还要重视胃脏的调理。
通过调理胃的功能,促进水谷精气的营养吸收和转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肺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肺系疾病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常常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调理方案,包括食疗、穴位按摩等方法,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1.2 肺系疾病的特点肺系疾病是指肺脏本身的疾病以及与肺脏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
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易于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肺系疾病常常由呼吸道感染、气道炎症、肺部结构损伤等因素引起,病情较为顽固和反复,容易导致慢性化、复杂化。
喘病中医护理常规喘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肺系疾病。
发作时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证型及临床表现1.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
苔白腻,脉弦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
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苔薄,脉弦。
病情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2.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临证护理:咳嗽咳痰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
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