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
- 格式:docx
- 大小:38.06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肺系病症一、感冒;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卫表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病因病机: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降而为病。
2.病症鉴别:感冒与风温: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期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恶寒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昏迷,惊厥等传变入里的症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3.治则: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消暑祛湿解表。
二.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身,喀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1.病因病机: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
2.咳嗽特点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
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者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为外感风寒,风热或者风燥引起,病势缓而病程长,为阴虚或者气虚,咳声粗浊或痰热伤津,早晨咳嗽,咳嗽连声浊重,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者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加重,或者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剧烈,持续,少气或伴气喘,为久咔致喘的虚寒症,咳而声低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结加重因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3.治则:风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风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中医内科学重点第一章:肺系病症一、感冒;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卫表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病因病机: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降而为病。
2.病症鉴别:感冒与风温: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期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恶寒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昏迷,惊厥等传变入里的症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3.治则: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消暑祛湿解表。
二.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身,喀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1.病因病机: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
2.咳嗽特点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
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者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为外感风寒,风热或者风燥引起,病势缓而病程长,为阴虚或者气虚,咳声粗浊或痰热伤津,早晨咳嗽,咳嗽连声浊重,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者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加重,或者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剧烈,持续,少气或伴气喘,为久咔致喘的虚寒症,咳而声低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结加重因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3.治则:风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风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概念】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伏为其特征。
【病因】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常以风为先导)【病机】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小结】①病位及脏腑:肺卫受邪②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③病性:外感表实证④预后一般良好⑤病机关键: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诊断依据】①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
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②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忽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感冒和风温的鉴别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甚至昏迷、惊厥、谵妄等入里症候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一辛温发汗;风热证一辛凉清解;暑湿杂感一清暑祛湿解表)【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病因】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肺气被郁,肺失宣降。
内邪干肺(痰与火)【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课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I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辩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症候虚实【治疗原则】外感:祛邪利肺;内伤:J-标实为主:祛邪止咳、•本虚为主:扶正补虚【证治分类】(外感+内伤)【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中医内科学》复习内容
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1、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2、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的治法和主方: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3、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1)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2)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4、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5、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6、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病因: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2、时行疫毒伤人基本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病位:肺卫病理性质:表实证辨证要点:1、辨风寒风热2、辨不同兼杂3、辨偏实偏虚治疗原则:解表达邪概念: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
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病因:1、外感六淫(外感)2、内邪干肺(内伤)主要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证鉴别一、咳嗽特点的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痰湿或痰热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久咳致喘的虚寒证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外感风寒、风热或风燥咳声粗浊者——风热或痰热伤津咳声洪亮有力者——实咳而声低气者——虚病势缓而病程长者——阴虚或气虚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痰湿、虚寒二、咳嗽特点的鉴别:包括痰的色、质、量、味等。
咳而少痰者—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风、寒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虚、寒痰白质黏者—阴虚、燥热痰黄而稠者—热咳吐血痰者—肺热、阴虚脓血相兼者—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咳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痰热味甜者—痰湿味咸者—肾虚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哮病概念: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刺激4、体虚病后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病证鉴别辨证要点:分清邪正虚实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概念: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第一章肺系病症
第一节感冒
【概念】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伏为其特征。
【病因】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常以风为先导)
【病机】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小结】①病位及脏腑:肺卫受邪②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③病性:外感表实证④预后一般良好⑤病机关键:邪犯卫表,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诊断依据】
①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
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②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忽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感冒和风温的鉴别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甚至昏迷、惊厥、谵妄等入里症候
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风寒证→辛温发汗;风热证→辛凉清解;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
第二节咳嗽
【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内邪干肺(痰与火)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内伤咳嗽的主要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课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咳嗽与咳喘的鉴别
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辩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症候虚实
【治疗原则】外感:祛邪利肺;内伤:标实为主:祛邪止咳
本虚为主:扶正补虚
【证治分类】(外感+内伤)
第三节哮病
【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病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诊断依据】
①呈反复发作性。
发作常多突然,可有鼻痒、喷嚏、咳嗽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数分钟或数小时可缓解。
②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课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③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可有家族史。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病证鉴别】
①哮病与喘证(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证治分类】
第四节喘证
【概念】喘即气喘,喘息。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机】病变主要在肺和肾,而与肝、脾、心有关。
病理性质分虚实实喘:在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
虚喘:在肾,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
【诊断依据】喘证特征+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病证鉴别】
【辩证要点】分清虚实邪正;辨外感内伤。
【治疗原则】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活在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阴虚则滋养。
【概念】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病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
病变部分主要在肺,属于实热证。
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验痰法(咳吐脓血浊痰腥臭,吐在水中,沉者为痈脓,浮者为痰)+验口味(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体征(可见舌下生细粒)【病证鉴别】
1)肺痈与痰热蕴肺证
【辩证要点】总属实热之证。
初期邪盛证实;溃脓期虚实夹杂之侯;恢复期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
【治疗原则】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
初期:清肺散邪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排脓解毒恢复期:养阴益气久病恋邪正虚:扶正祛邪
第六节肺痨
【概念】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因】①感染“痨虫”
②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病机】病理性质主在阴虚,进而可见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病位主要在肺,,还与脾肾关系密切,涉及心肝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诊断依据】长期与肺痨病人接触;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病证鉴别】
【治疗原则】补虚培元和抗老杀虫
【概念】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病因】①久病肺虚②感受外邪
【病机】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
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
【诊断依据】
1)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
多见于老年人。
2)临床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扇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见喘脱。
3)因外感诱发。
劳倦过度、情志刺激亦可诱发。
【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祛邪与扶正共施,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
标实: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
本虚:补养心脾、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
正气欲脱:扶正固脱,救阴回阳。